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聊斋志异(9上精批版)/部编教材配套名著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清)蒲松龄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书中以精怪鬼魅之事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通过人鬼相杂、幽明相见的艺术画面,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讽刺科举制度的虚伪,歌颂纯真爱情,形象地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
目录
卷一
画壁
偷桃
娇娜
种梨
劳山道士
王成
叶生
青凤
画皮
斫蟒
卷二
陆判
阿宝
婴宁
聂小倩
凤阳士人
红玉
卷三
汪士秀
道士
连城
苏仙
金陵女子
卷四
罗刹海市
青梅
公孙九娘
促织
续黄粱
辛十四娘
姊妹易嫁
雨钱
卷五
武孝廉
阳武侯
武技
鸦头
农人
卷六
马介甫
吴门画工
豢蛇
云翠仙
菱角
刘亮采
卷七
郭秀才
梅女
阿英
阿绣
小翠
死僧
卷八
司文郎
画马
禽侠
采薇翁
诗谳
卷九
凤仙
狂生
牧竖
王子安
张鸿渐
大鼠
卷十
真生
神女
龙飞相公
瑞云
席方平
卷十一
黄英
书痴
香玉
狐女
石清虚
张氏妇
卷十二
粉蝶
毛大福
雹神
古瓶
锦瑟
序言
著鬼狐异事,叙人间世情
——《聊斋志异》导读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
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1679年,将近四十岁的蒲松
龄在《聊斋志异》的《自序》中写下了这句话。这句话回
顾了他的创作历程及心境,与其生平紧密相关。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日渐没落的书香门第,早年曾想借
科举入仕,然而在中秀才后便陷入了屡试不第的窘境。迫
于生计,他曾为幕宾,亦做过塾师。在此期间,他仍坚持
参加科考,却始终不中。他本是有真才宾学之人,有如此
遭遇,心中难免生出孤愤之情。为排解心中的抑郁,他将
一部分精力投入到自己自幼便颇为喜爱的事物——搜集民
间流传的荒诞故事中去,开始了鬼狐故事的创作。前后用
去四十余年,蒲凇龄将自己所创作的志怪小说结集成册,
取名为《聊斋志异》。因此,他称此书是“集腋为裘”,
又称此书为“孤愤之书”。
一部作品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其所
处的时代背景,蒲松龄的经历令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与当
时社会的黑暗有着格外清晰的认识,加之心怀“孤愤”,
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他亦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融入其中。因此,翻开《聊斋志异》,我们不仅能读到富
有趣味的精怪鬼魅之事,感受到作者新奇的想象,还能透
过这些故事,了解到蒲松龄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领悟到
作者的孤愤之情,体会到作者心底美好的愿望。
揭露社会黑暗
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科举考试存在着很大的社会弊
端,许多读书人深受其害。而蒲松龄一生参与科考,对考
场的状况、学子的心态都有着较深的了解。纵观全书,蒲
松龄塑造了众多书生形象。有一些故事更是直接道出了考
场的黑暗,毫不留情地批判了科考的不公,引人深思。
科举考试本是为了选贤举能,倘若贤能者名落孙山,
才能、德行均有瑕疵者反而中举,其中缘由便耐人寻味了
。在《聊斋志异》中,《司文郎》写的正是这样的故事。
在这一故事中,余杭生目中无人,文章作得令人反胃,可
他竟在乡试中考中举人;反观为人谦逊、德才兼备的王生
,却不曾考中。这是为何呢?蒲松龄在下文中便为读者解
惑了——原来余杭生是乡试中一名考官的门徒,而那考官
的才学与他一般差。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然而
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博学多才的读书人却不一定能得到
公平的对待。蒲松龄借余杭生与王生的故事,毫不留情地
批判了与文中所写考官相似的人,指责他们自身既没有才
学,也没有慧眼,以致明珠暗投。而在后文中,还出现了
天下文运由聋哑的仆役代管的情节,这也暗示了考官昏聩
的现象并非个例。由此可见当时考场的黑暗。
事实上,不仅是考场黑暗,官场也同样腐败。贪官污
吏横行,官位可以花钱买来,甚至德才有缺的人也能为官
。而这类人成为官吏,能否真正为百姓造福呢?蒲松龄在
《梅女》这个故事里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梅女》中有一
个用钱财买来官职的典吏,在上任后大肆敛财,甚至为三
百钱的贿赂不分黑白,诬人为奸,逼得梅女自杀,令梅家
家破人亡。
一个小官吏尚且如此,大贪官又当如何呢?假如这样
的官员不在少数,在官官相护之下,百姓是否有出路?除
了《梅女》,还有一篇名为《席方平》的故事:席方平的
父亲遭人暗害,在阴间饱受折磨,席方平前往地府为父申
冤,却因冥府官员均被收买而求告无门,自己也备受折磨
。蒲松龄通过写冥府的故事,扯开了当时社会上一些官员
的“遮羞布”,直截了当地揭露了当地官员利欲熏心、残
暴不仁的嘴脸。
除了通过直接塑造反派形象来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外
,蒲松龄还通过描写美好的世外桃源来反衬现实的黑暗。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既展现了当时的百姓心中怀有的美
好与希冀,也间接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讴歌纯真情感
无论在怎样黑暗的社会背景下,都会有美好的事物存
在。这些美好的事物如冬日的午后暖阳,温暖人心,予人
希望。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就塑造了一些美好的人
物形象,赋予了他们良好的品质,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
便能感受到纯真的情感。
《聊斋志异》中不乏描写爱情的故事。在这些爱情故
事中,出现了一些重情重义的男子,而女子也与旧时作品
中常见的内敛、单一的形象截然不同,她们或活泼可爱,
或勇敢果决。《连城》中的乔生与连城便是重情重义、勇
敢追求幸福的美好形象的化身。两人互为知己,连城助乔
生读书,乔生为救连城,毫不犹豫地割下自己胸前的肉做
药引,且不求回报。在连城因不愿嫁给虚情假意的王化成
而病逝后,乔生更是追随连城而去,可谓舍生忘死。故事
的最后,两人双双复生。这一情节富有奇幻色彩,感人且
使人欢喜,体现出了蒲松龄对纯真爱情的赞颂,表达出他
对真挚情感的向往。
感情分很多种,除了爱情,还有亲情、友情等。《聊
斋志异》对纯真情感的讴歌也并不局限于爱情。《叶生》
中,丁公与叶生之间的友谊同样值得赞扬。叶生屡试不第
,丁公非但没有因此看不起他,反而多次相助,并善于发
现他的才能,对他有知遇之恩。叶生感念其恩,在去世后
竟忘记自己身死之事,悉心培养丁公之子,直至其子出人
头地。丁公真诚待人,叶生知恩图报,他们之间的友情纯
真而珍贵,极为难得,为蒲松龄所赞赏。
不过,在《聊斋志异》中,作者除描绘了上述一类双
方都以真心相待的故事外,也叙写了一部分一方有情,而
另一方无情无义的故事。其中常见的是狐鬼女子对书生无
私付出,而书生却薄情寡义的情节。这些故事一方面展现
出狐鬼美好的一面,另一方面也使狐鬼与人类形成鲜明对
比,反衬出这些故事中的人自私无情的特点。蒲松龄通过
这种方式,在赞颂美好的同时,也描绘出当时黑暗的社会
环境中人心不古的情况,以此凸显纯真情感的可贵。
巧用传奇笔法
《聊斋志异》并非志怪小说的开山之作,但绝对是志
怪小说的经典之作。
志怪小说诞生于魏晋南北朝,在汉代以后,由于佛、
道、儒三教日益盛行,志怪作品也日渐增多。但是在《聊
斋志异》之前,志怪小说的篇幅大多较为短小,内容也十
分简洁,多为平铺直叙地介绍某地、某物、某事,十分单
调,缺少可读性,甚至稍显乏味。而蒲松龄却一改志怪小
说的风貌,为志怪小说注入了灵魂。究其根本,是因为蒲
松龄运用了唐传奇的手法来写作。
唐传奇即唐代文言短篇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
》中评唐传奇“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
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这一评价概括出了唐传奇的特点
。蒲松龄以唐传奇的手法写《聊斋志异》,大量运用瑰丽
想象,使情节富有起伏,又适当对周遭环境、人物心理进
行描写,大大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扣人心弦。在语言方
面,《聊斋志异》虽不至“华艳”,却绝不单调,正是恰
到好处;既不显无味,亦不会繁杂。部分唐传奇还看重人
物形象的鲜明性和动人性,这一点在《聊斋志异》中也有
体现。尤其是《聊斋志异》中的女子,大多冲破封建礼教
的束缚,性格各异、特点鲜明,使人眼前一亮。老舍曾评
价《聊斋志异》“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可见此书
之长。
《聊斋志异》一书,其中多写狐鬼异事,反映出来的
却是实实在在的人间现实。因此在阅读此书时,我们要善
于对故事与主要人物进行分析,透过情节看本质,深入了
解此书反映出的社会现实,体会蒲松龄心底的美好愿望。
另一方面,在《聊斋志异》一书中,蒲松龄揭露了其所处
时代的种种黑暗现实,但他仍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无论
是阅读之路,抑或是人生旅途,我们都应始终心怀希望,
向往美好。
李明
湖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导语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汤素兰主编的这本书从中精选了70多篇。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本书是部编教材配套名著(精批版)。
书评(媒体评论)
经典因为有时代的隔离,年轻人阅读起来比较困
难,因此要不断克服某些阅读障碍,其丰富的内涵也
需要认真反复地发掘体味,这都不会是像阅读流行小
说那样痛快的。必须先要有“啃书”的思想准备,克
服那种浅尝辄止的毛病,才能真正进入良好的阅读状
态。
——温儒敏
伟大的书,本身就同时拥有安顿灵魂和激发创造
的力量。毫无疑问,阅读正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精
彩,更有条理,更有方向,更有智慧。更重要的是,
阅读让我们的心灵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朱永新
读书是提升自我文化的最佳方式,阅读能让人深
入思考,开拓思维,将文字表述的内容转化为形象。
而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为自己的精神气质打底的阶段,
因此,应该多阅读那些能够引发思考、滋养心灵的书
籍。
——汤素兰
精彩页
画壁
江西孟龙潭,与朱孝廉客都中。偶涉一兰若,殿宇禅舍,俱不甚弘敞,惟一老僧挂搭其中。见客人,肃衣出迓,导与随喜。殿中塑志公像。两壁图绘精妙,人物如生。东壁画散花天女,内一垂髫者,拈花微笑,樱唇欲动,眼波将流。朱注目久,不觉神摇意夺,恍然凝想。身忽飘飘,如驾云雾,已到壁上。见殿阁重重,非复人世。一老僧说法座上,偏袒绕视者甚众。朱亦杂立其中。少间,似有人暗牵其裾。回顾,则垂髫儿,冁然竞去。履即从之。过曲栏,入一小舍,朱次且不敢前。女回首,举手中花,遥遥作招状,乃趋之。舍内寂无人;遽拥之,亦不甚拒,遂与狎好。既而闭户去,嘱勿咳,夜乃复至,如此二日。女伴共觉之,共搜得生;一戏谓女曰:“腹内小郎已许大,尚发蓬蓬学处子耶?”共捧簪珥,促令上鬟。女含羞不语。一女曰:“妹妹姊姊,吾等勿久住,恐人不欢。”群笑而去。生视女,髻云高簇,鬟凤低垂,比垂髫时尤艳绝也。四顾无人,渐入猥亵,兰麝熏心,乐方未艾。忽闻吉莫靴铿铿甚厉,缧锁锵然;旋有纷嚣腾辨之声。女惊起,与生窃窥,则见一金甲使者,黑面如漆,绾锁絮槌,众女环绕之。使者曰:“全未?”答言:“已全。”使者曰:“如有藏匿下界人,即共出首,勿贻伊戚。”又同声言:“无。”使者反身鹗顾,似将搜匿。女大惧,面如死灰,张皇谓朱曰:“可急匿榻下。”乃启壁上小扉,猝遁去。
朱伏,不敢少息。俄闻靴声至房内,复出。未几,烦喧渐远,心稍安;然户外辄有往来语论者。朱局踏既久,觉耳际蝉鸣,目中火出,景状殆不可忍,惟静听以待女归,竞不复忆身之何自来也。时孟龙潭在殿中,转瞬不见朱,疑以问僧。僧笑曰:“往听说法去矣。”问:“何处?”曰:“不远。”少时,以指弹壁而呼曰:“朱檀越!何久游不归?”旋见壁间画有朱像,倾耳伫立,若有听察。僧又呼曰:“游侣久待矣。”遂飘忽自壁而下,灰心木立,目瞪足冥。孟大骇,从容问之,盖方伏榻下,闻扣声如雷,故出房窥听也。共视拈花人,螺髻翘然,不复垂髫矣。朱惊拜老僧,而问其故。僧笑曰:“幻由人生,老僧何能解。”朱气结而不扬,孟心骇叹而无主。即起,历阶而出。
异史氏曰:“幻由人作,此言类有道者。人有淫心,是生亵境;人有亵心,是生怖境。菩萨点化愚蒙,千幻并作。皆人心所自动耳。老婆心切,惜不闻其言下大悟,披发人山也。”
偷桃
童时赴郡试,值春节。旧例,先一日,各行商贾,彩楼鼓吹赴藩司,名日“演春”。余从友人戏瞩。是日游人如堵。堂上四官,皆赤衣,东西相向坐。时方稚,亦不解其何官。但闻人语哜嘈,鼓吹聒耳。忽有一人,率披发童,荷担而上,似有所白;万声汹动,亦不闻其为何语。但视堂上作笑声。即有青衣人大声命作剧。其人应命方兴,问:“作何剧?”堂上相顾数语。吏下宣问所长。答言:“能颠倒生物。”吏以白官。少顷复下,命取桃子。
术人声诺,解衣覆笥上,故作怨状,曰:“官长殊不了了!坚冰未解,安所得桃?不取,又恐为南面者所怒。奈何!”其子曰:“父已诺之,又焉辞?”术人惆怅良久,乃云:“我筹之烂熟。春初雪积,人间何处可觅?惟王母园中,四时常不凋卸,或有之。必窃之天上,乃可。”子曰:“嘻!天可阶而升乎?”曰:“有术在。”乃启笥,出绳一团,约数十丈,理其端,望空中掷去;绳即悬立空际,若有物以挂之。未几,愈掷愈高,渺入云中;手中绳亦尽。乃呼子曰:“儿来!余老惫,体重拙,不能行,得汝一往。”遂以绳授子,曰:“持此可登。”子受绳,有难色,怨曰:“阿翁亦大愦愦!如此一线之绳,欲我附之,以登万仞之高天,倘中道断绝,骸骨何存矣!”父又强呜拍之,曰:“我已失口,悔无及。烦儿一行。儿勿苦,倘窃得来,必有百金赏,当为儿娶一美妇。”子乃持索,盘旋而上,手移足随,如蛛趁丝,渐入云霄,不可复见。久之,坠一桃,如碗大。术人喜,持献公堂。堂上传示良久,亦不知其真伪。忽而绳落地上,术人惊曰:“殆矣!上有人断吾绳,儿将焉托!”移时,一物堕。视之,其子首也。捧而泣曰:“是必偷桃,为监者所觉。吾儿休矣!”又移时,一足落;无何,肢体纷堕,无复存者。术人大悲,一一拾置笥中而合之,曰:“老夫止此儿,日从我南北游。今承严命,不意罹此奇惨!当负去瘗之。”乃升堂而跪,曰:“为桃故,杀吾子矣!如怜小人而助之葬,当结草以图报耳。”坐官骇诧,各有赐金。术人受而缠诸腰,乃扣笥而呼曰:“八八儿,不出谢赏,将何待?”忽一蓬头僮首抵笥盖而出,望北稽首,则其子也。以其术奇,故至今犹记之。后闻白莲教能为此术,意此其苗裔耶?
P2-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