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于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代表作:《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美的沉思》《吴哥之美》《舍得,舍不得》《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等。 书评(媒体评论) 蒋先生的感觉非常敏锐,不但细致,而且非常深 刻,尤其他能够把这种细致深刻的感情用很有学理的 语言表达出来。 ——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化学者) 蒋勋先生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 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 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张晓风(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家)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诗词不仅照进历史与美 学,还照进生活,能让读者看到诗人的人格与灵魂对 自己的引导。 ——陈更(《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总冠军) 目录 第一章 大唐盛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诗像一粒珍珠 唐代是诗的盛世 新绣罗裙两面红,一面狮子一面龙 水到渠成的唐诗 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诗人的孤独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游牧民族的华丽 唐诗里的残酷 侠的精神 唐朝是一场精彩的戏 第二章 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汉文化的短暂度假期 生命的独立性 与道德无关的生命状态 生命的本质——空 宇宙意识的爆发:时空的沉重感 人间的情 移情入诗 不存在,变成了永恒的存在 生命的归宿 完美的诗歌需要土壤 诗是一个遗忘的过程 第三章 王维诗情画意山水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无人” 山水中生命的状态 《洛阳女儿行》:贵游文学的传统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相逢意气为君饮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第四章 李白豪迈奔放、飘逸若仙 诗歌的传统与创新 角色转换 生命角色的巨大转换 生命中的定格 浪漫诗的极致 盛放与孤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最贵重的是生命的自我反省 诗存在于生活中 “诗仙”和“诗圣” 柔情与阳刚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忧伤与豁达 我本楚狂人 美到极致的感伤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第五章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社会意识的觉醒 记录时代的悲剧 人世间不可解的忧愁 离乱与还乡 晚年自伤 第六章 白居易已与天然万古新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文学中有对生命的丰富关怀 《长恨歌》——本事 《长恨歌》——梦寻 《琵琶行》——音乐 《琵琶行》——深情 第七章 李商隐别开生路,自成一家 唯美的回忆 幻灭与眷恋的纠缠 繁华的沉淀 抽象与象征 深知身在情长在 更持红烛赏残花 人间重晚晴 此情可待成追忆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生命的荒凉本质 寻找知己的孤独 典型情诗 心有灵犀一点通 泪与啼 晚唐的生命情调 最深的情感 精彩页 诗像一粒珍珠 我在讲到唐代美术史的时候,会有一种很不同的心情。如果大家回忆一下,就会发现,一完全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一到唐代,在色彩和线条上都出现了如此华丽的美学风格。我常常用“花季”来形容这个历史时期。张萱、周昉、阎立本,这些初唐到盛唐的美术创作者让我们感觉到整个生命的精神完全像花一样绽放开来。当然,历史本身是延续的,在此之前自然会有一个慢慢积累的阶段,有很多准备工作一直在默默地进行,这个准备阶段可能长达三百年之久,才会水到渠成。 在南北朝分裂时期,有很多文学实验,也有许多其他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在为一个大时代的到来做准备。譬如在美术方面,要准备色彩,准备线条,准备造型能力;在文学方面,要准备文字,准备声音,准备诗的韵律与结构,这个积累的过程,我称其为“漫长的准备期”。 这一准备过程,特别是文学上的准备,不是很容易被人发现的,毕竟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之间需要长时间的琢磨。比如我们现在给朋友写信时,不大可能专门去思考怎样把字和字放在一起会产生比较好的音乐感、节奏感,或者形成一种对仗;但我看学生的作业报告,会注意他们怎么使用“的”“了”“呢”“吗”等字。这些字用得好不好,和我们讲的文学会有很大关系。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白话文,看当时一些大家的文字,会觉得那个时候“的”用得很多。我想,如果把这些“的”字都删掉,那么文字会更简练;可是在当时这么用,是在强调语言和文字的解放,这些作者希望读者在文学作品当中能够看到白话形态。我们平常讲话时,“吗”“呢”等作为语气的字不会被人特别注意,一旦变成文字,会特别触目。如:“你吃饭了吗?”“吗”字是个语气助词,变成文字就跟“吃饭”一词同等重要了。在听觉上,“吗”字只是一带而过;而在视觉上,它却有了很强的独立性。也许就是这个反差,使得语言和文字之间一直在互相琢磨。 诗,就如一粒珍珠,像蚌壳一样长时间地慢慢琢磨,形成一粒圆圆的珍珠。语言和文字能够成为一首华美的诗,就是因为经过了长期的琢磨。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朝这四百来年,就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我们甚至还可以从这一时期的诗人陶渊明等的作品中看到琢磨的痕迹。陶渊明这么好的诗人,历代给予他很高的文学评价,但以文学的形式美来讲,我并不完全欣赏他的诗。《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传世的代表作之一,最初却是作为《桃花源诗》的序言,他其实是要写那首诗的缘由,没想到流传后世的是诗序,而不是诗本身。这种现象很有趣,说明这首诗的形式美还没有被琢磨好,还处在“练习”的初期,没有像唐诗那样完美的语言、文字。 唐代是诗的盛世 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诗的高峰绝对在唐代,唐诗的形式已经完美到了极致。唐代不仅在美术史上是一个花季,在文学史上也是一个花季。我们常说最好的诗人在唐代,其实也是满满的无奈——后无来者,仿佛是一种历史的宿命,那么多杰出的诗人就像是彼此有约一样先后诞生。换一个角度来看,那个时代在语言和文字方面给诗人们提供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如果反观现在,就会发现白话文运动之后的汉语言文学,绝对不是处在黄金时代,而是魏晋南北朝初期。 有些人大概会认为汉语言文学只存在于中国境内,其实不然。我曾去马来西亚的几个大城市讲课,没有想到的是,当地的汉语言文学如此兴盛。汉语言文学在当今世界文学版图中已经是相当大的一部分,你想想,在这个世界上,大约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讲的是汉语,如果这股力量和电脑、网络统合起来,必然会产生惊人的效果。当我在马来西亚南部、邻近新加坡的城市新山演讲时,很多新加坡的华人来听演讲,我当时就感觉中国的语言与文字已经超越了国界,将来很可能成为世界文学的新起点,因为它的市场太大了。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地理位置的改变而发生断裂,这是中国文化长期累积的成果,而这一成果很可能只是某个大成果的一小部分。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些人之所以要进行语言和文字的改革,是因为当时的语言和文字形式已经僵化到无法满足人们的情感表达需要了。那时的文人如鲁迅、徐志摩等,大概心中有很多新的感受要去表达,旧的语言形式已经不够用了。在徐志摩的时代,用诗句“愿逐月华流照君”去表现恋爱的感受实在有点奇怪,可是这句诗在唐代绝对是与时代相符的。这句诗从唐代一直流传到徐志摩的时代,说明唐诗的成就实在太高,高到变成一个概念和一种形式,但也变成了我们挥之不去的“阴影”。可见,文学比艺术对我们的影响要更加深刻。我们从来不会想到自己脱口而出的词句是唐朝的语言。 每个时代都对中国文学做出了贡献。以诗来说,从《诗经》开始的“四言诗”如何变成后世的“五言诗”,“五言诗”又如何变成“七言诗”,千百年间,诗的演变不过就是在解决这些小问题而已。可是,这些小问题一旦解决,就会一直影响我们。我一直不希望文学脱离我们的生活,所以我常常建议大家最好随身带一 导语 本书是美学大师蒋勋写给青少年的一本唐诗解读手册。在本书中,蒋勋用十个章节来讲述他心中的精彩的一百首唐诗,他心中的唐朝诗人,从魏晋到晚唐,从文学到美学,从张若虚到李商隐,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娓娓道来,好看,好读,好美。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是一场精彩的戏,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在本书中,蒋勋不仅给我们讲解唐诗的灿烂与华美,带领我们体验生命中的真与善与美,还将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融入内容,做到寓教于乐。 内容推荐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登高》《长恨歌》《登乐游原》……无论是公认有大成就的诗人,还是曾无数次被选入各种集子的诗篇,在蒋勋先生这里,都一一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美感。蒋勋先生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唐代浩如烟海的诗人、诗作中,撷取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将古典之美引入现代生活。深藏在文字中的诗意与挚情,经由蒋勋先生的讲述,也可以开放在每天经过的街心花园中,流淌在城市的月光里。在本书中,蒋勋给我们讲解唐诗的灿烂与华美,带领我们体验生命中的真与善与美,这将是一次愉悦的心灵出走。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