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数字环境下的学术交流与学术评价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
作者 | 宋丽萍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宋丽萍,1967年出生,天津市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访问学者,天津市“十三五”规划学科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科学计量与科学评价。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工信部、国家科技部以及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目录 学术交流篇 第一章 学术交流的困囿与体系重构 第一节 学术交流的变革 第二节 数字化学术交流实践与模型研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当前研究的主要特点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米氏理论的不适用性及新理论的出现 一 米氏理论的“水土不服” 二 交流系统的功能失调 三 数字环境下的交流实践 四 新的理论体系的出现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学术信息交流体系演变历程分析 第一节 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的确立 一 期刊出现的原动力——学术优先权之争 二 期刊的出现 第二节 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的发展 一 同行评议制度的形成与交流体系功能的完善 二 商业性出版的出现与信息链的形成 三 引文索引的问世与科学评价体系的形成 四 学术信息交流理论体系的建立 五 学术信息交流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第三节 学术信息交流的危机 一 学术信息交流危机的表现 二 交流实践嬗变带来的冲击 第四节 网络给学术信息交流带来的变革 一 网络的本性——去中心性 二 网络技术为学术交流搭建新的平台 三 工具因素颠覆传统信息交流模式 第三章 网络学术信息交流实践一 ——电子无形学院结构与特点揭示 第一节 无形学院理论研究 一 20世纪70年代小世界结构研究 二 六度分隔理论 三 六度分隔的网络验证——WS模型 第二节 电子无形学院结构分析 一 SNA原理 二 数据的采集与统计 三 电子论坛结构分析 第三节 网络合作——电子无形学院的延伸 第四节 电子无形学院特点分析 第四章 网络学术信息交流实践二 ——学术交流中灰色文献分析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的灰色文献 一 灰色文献溯源及其定义 二 灰色文献的崛起 三 灰色文献在学术信息交流中的作用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的预印本 一 信息交换小组的夭折 二 预印本的复兴 三 预印本在物理学中成功运行——ArXiv机制 四 预印本在学术信息交流中的作用 第三节 英杰芬格编辑政策、研究峰值与灰色文献适应性的思考 第五章 网络学术信息交流实践三 ——出版动态及图书馆举措 第一节 信息供应链中不断深化的矛盾 一 出版商垄断的加剧 二 出版商、作者矛盾的升级 第二节 开放获取标志性事件列举 一 PloS One为代表的超级开放期刊的出现 二 F1000开启信息二次过滤模式 三 SCOAP3模式 四 机构库的繁荣 五 科研数据开放的盛行 六 OA发展里程表 第三节 开放获取对学术交流影响分析 一 作者与读者 二 研究机构 三 出版商的动态 四 图书馆的举措 第六章 基于网络的学术信息交流体系构建 第一节 SCSI构建基础 一 交流体系更迭的自组织理论 二 文献和出版的概念在网络下的拓展与延伸 第二节 SCSI构建原则 一 认同性原则 二 功能化原则 三 功能分化原则 四 微中心化原则 五 差异性原则 六 需求主导原则 第三节 SCSI体系构建 一 专家访谈 二 总体构想 三 交流体系的分解 四 交流体系的特点 五 案例分析 第四节 SCSI与图书馆职能定位 一 图书馆职能的思考 二 图书馆职能的定位 三 图书馆面临的几大转变 第五节 基于网络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的未来发展 一 发展的原则——把学术交流权还给学者 二 未来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结构 三 未来学术信息交流体系发展趋势 学术评价篇 第七章 计量潮的兴起 第八章 文献计量的演变及计量潮的到来 第一节 文献计量的问世 第二节 引文索引的出现 第三节 H一指数的提出 第四节 替代计量学的产生 第五节 计量潮的到来 第九章 欧美以计量为基础的科研评价体系 第一节 国际性标准的实施 第二节 国际性定量化信息系统的应用 第三节 美国的科技政策学 第四节 英国的循证决策 第五节 澳大利亚的ERA体系 第六节 加拿大的CAHS系统 第七节 中国的循证决策 第十章 科研评价指标实证分析 第一节 本书采用的数据库 第二节 数据库指标及其相关性实证分析 第三节 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相关性实证分析 第四节 同行评议与网络引文相关性实证分析 一 数据统计 二 数据处理 三 结果与讨论 四 结论 第五节 期刊影响因子与单篇论文影响力关系实证分析 一 数据的采集与统计 二 数据的处理 内容推荐 本书论述了数字科研环境给学术交流带来的影响,对学术信息交流体系进行重构,并重点探讨了学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评价。其中通过计量潮的兴起以及欧美各国科学评价实践,解读科研评价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核心变量;基于主成分分析,通过传统文献计量、替代计量与同行评议的定量比较,探索科学评价的多维构成;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依据负责任计量原则、兰德公司决策树、《旧金山宣言》以及《莱顿宣言》的思想精髓,最后提出我国科学评价体系建设原则以及科技政策制定的建议。 本书可以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为科技政策制定者、文献计量学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