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七章,采用交叉记叙的方式,选择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中闪耀着生命光辉的感人事迹,依靠朴实率真的语言和逼真、生动、催人泪下的细节描写记述了那些生动感人的事例,构成一部“对比式”的报告文学。
这部报告文学视角独特,从唐山到汶川,相隔千里,时间也跨越了32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整整30年的历程,从中看到了时代的进步,是一部纪实性、文学性、可读性三者兼备的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关仁山 |
出版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七章,采用交叉记叙的方式,选择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中闪耀着生命光辉的感人事迹,依靠朴实率真的语言和逼真、生动、催人泪下的细节描写记述了那些生动感人的事例,构成一部“对比式”的报告文学。 这部报告文学视角独特,从唐山到汶川,相隔千里,时间也跨越了32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整整30年的历程,从中看到了时代的进步,是一部纪实性、文学性、可读性三者兼备的作品。 内容推荐 《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是作者关仁山在掌握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先后采访了唐山志愿者、深入灾区的记者、唐山地震孤儿等各种人物,选择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中闪耀着生命光辉的感人事迹,写成的一部“对比式”的报告文学。作家作为32年前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和幸存者,有着深刻的生命体验和感恩意识。汶川地震发生后,关仁山心急如焚,关注灾区,饱含深情、蘸着血泪,以最快的速度,记录下了这段感天动地的特殊日子,完成了催人泪下的长篇巨制。 目录 第一章 生命大营救 一切为了生命 震波惊动党中央 唐山的七月,汶川的五月 第二章 众志成城 河北在行动,唐山在行动 宋志永和他的弟兄们 唐山奥运火炬手的爱心行动 唐山地震孤儿张祥青 第三章 灾难中的生命光辉 我们都很坚强 勇敢与牺牲,我们寻找那颗星 他们有个美丽的名字:守护天使 校园里的英雄花 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 “浪漫”的新婚旅行 皇甫志友:建成第一批钢构校舍 村支书李国华 徐汉有:把慈善当事业来做 杨占宇:善意的谎言 我替姐姐报恩来了 宋得忠:以打工为名瞒妻赴灾区 李柯勇:感受脆弱与力量 两个退伍老兵的心愿 百名丰南人奋战绵阳 唐山人从灾区认回一位“妈妈” 地震孤儿的爱心行动 田金芳:一个癌症患者奔赴灾区 孙景荣:一个普通女人的情怀 张振海:娃,唐山的亲人等你回家 血,总是热的 唐山,我们的第二故乡 唐山地震专家组奋战灾区18个昼夜 第五章 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 唐山遍地英雄 面对灾难,汶川的英雄们选择坚强 超越死亡的传奇 创造生命的奇迹 如果还有明天,我要带着你飞越万水千山 哀悼日:沉痛中的力量 孩子,我们在乎你的未来 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灵家园 在精神废墟上重建心灵家园 心理干预:安抚受伤的心灵 用美丽的音乐唤起勇气和信心 第七章 唐山与汶川,在废墟上崛起 告别与重生 人间有爱,心手相牵 重组家庭:构筑和谐家园 唐山:一个凤凰涅粲的神话 我们共同的收获:唐山精神与汶川力量 汶川地震,我们共同的思考 试读章节 在自救互救中突显人性的光彩 时间闪回到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已经没有了黎明,它被漫天迷雾笼罩。石灰、黄土、煤屑、烟尘以及一座城市毁灭时所产生的死亡物质,混合成灰色的雾。浓极了的雾气弥漫着,飘浮着,一片片,一缕缕,一絮絮地升起,像缓缓地悬浮于空中的帷幔,无声地笼罩着这片废墟,笼罩着这座空寂无声的末日之城。 已经听不见大地震动时的巨响,以及大地颤抖时发出的深沉的喘息。仅仅数小时前,唐山还是那样美丽,现在,它肢残体碎,奄奄一息。蒙蒙大雾中,唐山火车站东部的铁轨呈蛇形弯曲,其轮廓像一只扁平的铁葫芦。开滦医院七层大楼,成了一座坟丘似的三角形斜塔,顶部仅剩两间病房大小的建筑,颤巍巍地斜搭在一堵随时可能塌落的残壁上,阳台全部震塌,三层楼的阳台垂直地砸在二层楼的阳台上,欲落未落。唐山第十中学那条水泥马路被拦腰震断,一截向左,一截向右,错位达一米之多。 更为惊心的是,在大地震裂缝穿过的地方,唐山地委党校、东新街小学、地区农研所以及整个路南居民区,都像被一只巨手抹去似的不见了。一场大自然的恶作剧使唐山面目全非,桥梁折断,烟囱倒塌,列车出轨,七零八落的混凝土梁柱东倒西歪,落而未落的楼板悬挂在空中,到处是断墙残壁…… 头颅被挤碎的,双脚被砸烂的,身体被压扁的,胸腔被戳穿的……最令人心颤的,是那一具具挂在危楼上的尸体。有的仅仅一只手被楼板压住,砸裂的头耷拉着;有的跳楼时被砸住双脚,整个人倒悬在空中。这是遇难者中最敏感的一群,已经从酣梦中惊醒逃生,然而,他们的逃路却被死神截断。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在三层楼的窗口已经探出半个身子,沉重的楼板便落下来把她压在窗台上。她死在半空,怀里抱着孩子,在死的一瞬间,还本能地保护着小生命。随着危楼在余震中颤抖,母亲垂落的头发在雾气中拂动。形形色色的人影在灰雾中晃动。他们惊魂未定,步履踉跄,活像一群游梦者,恍恍惚惚。他们一切都麻木了,泪腺、声带、传导疼痛的神经系统都麻木了。 1835年3月4日,伟大的进化论者达尔文来到刚刚发生过强烈地震的智利康塞普西翁市,面对一片废墟,他发出由衷的感慨:“……人类无数时间和劳动所建树的成绩,只在一分钟之内就毁灭了;可是,我对受难者的同情,比另外一种感觉似乎要单薄些,就是那种被这往往要几个世纪才能完成,而现在一分钟就毁灭的情景所引起的惊愕的感觉……”这也是无数中国人对唐山蒙难日——“1976年7月28日”的感觉,当然也是对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的感觉。 但是,清醒的幸存者已经开始了拯救生命的自救和互救!地震灾害与其他灾害不同,这个恶魔不仅震塌房屋,还要毁坏交通、通讯等设施。自救和互救非常必要。唐山人民进行了一场顽强的自救。只有在特殊的情境下才可以见证这种特殊的顽强。如果没有第一个人的抢救就没有十几个人的获救,没有十几个人的获救就没有后面上百个人的获救。 凤凰山脚下的唐山宾馆,是当年唐山市唯一的涉外宾馆,丛林掩映中几座欧式洋楼,豪华气派。大地震前两个小时,这里一片祥和,几个法国人、丹麦人、日本人观看了精彩的儿童文艺演出《小白兔》之后兴奋地聚集在休息厅的电扇下,喝着啤酒和威士忌谈笑风生。凌晨,他们从睡梦中被大地震惊醒了。顷刻间,法国人、丹麦人居住的新楼门窗变形,楼梯断裂,楼板塌落,楼体摇摇欲坠,日本人住的四号楼已整个垮塌下来…… 当年唐山市外事办的秘书科科长李宝仓回忆说,那天他和主任赵凤鸣就住在宾馆二楼的同一个房间里,他们是从窗子里跳出来的,赵凤鸣摔折了大腿骨,他背着老赵赶紧寻找翻译和保卫人员,紧急援救当时下榻宾馆的51名外宾。黑暗中,传来异国语言的呻吟声、呼救声。因担心外宾在逃生中再出意外,慌乱中几名浑身是土的翻译不停地用英语呼喊:“先生们女士们,请镇静!现在发生了大地震,我们将尽一切力量抢救你们,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你们一定不要跳楼、不要跳楼,请把窗帘、褥单接起来,从窗口往下滑。”一会儿,从变了形的窗口就飘出来一条条五颜六色的“保险索”,年轻的老外们按照翻译的指点滑下了危楼。但大部分外宾还被困在了危楼里不能出来。赶紧搜救外宾!李宝仓带着几名翻译冲入楼内撞开一扇扇已错位的房门,寻找那些被砸伤或无法自救脱险的外宾。几位丹麦老人正惊慌地蜷缩在墙角,不停地在胸口前画着“十”字,见来人营救,仿佛在大海的狂涛中见到了救生圈,惊喜至极。法国博提约夫人被水泥大梁砸中,抬到楼外时心脏停止了跳动。翻译罗美嘉发现博夫人的手还热乎,立刻伏下身子给她嘴对嘴人工呼吸,但这位法国妇女还是遗憾地“走了”。踩着碎玻璃、钢筋,外事办的工作人员冒着余震,一次又一次地冲进危楼…… 这时,倒塌严重的四号楼又传来了紧急的呼救声。四号楼是唐山宾馆的老楼,援助陡河电厂建设的9名日本技术人员全部住在这里。地震使这个四层楼倒成了一层高。李宝仓等赶到后,他们在岌岌可危的残墙断壁上架起了一个梯子,只见二楼(实际上是四楼)上日本人片冈正压在水泥楼板下,浑身是血。同志们用手迅速清除了挤压在片冈身上的砖瓦块和楼板,但他被压伤了骨盆,无法往下抬。于是,大伙用毯子将他裹起,两头拴上了一条床单,慢慢地顺着梯子往下“滑”。上面的人慢慢往下放,下边的人用头顶接。片冈死里逃生!“还有三个日本人没有找到!”当筋疲力尽的李宝仓又一次带着人钻进废墟时,他突然发现,一群法国人和丹麦人也跟在身后,领头的竟是法国访华团60岁的团长蒙热。“我们也要去救人……”一位法国老太太跑了上来,她脱下自己的高跟皮鞋,塞给李宝仓,又指指李宝仓那双被鲜血染红的赤裸着的双脚,坚决地示意他穿上。踮着一双法国高跟鞋的李宝仓喊叫着,指挥着。在一片黑黢黢的废墟上,黄种人、白种人自发地组成了一个救死扶伤的团队。大伙最后发现:日本专家田左良一、武腾博贞已不幸遇难。身负重伤的须永芳在送到唐山机场时死亡。两个小时后,抢救的高潮暂告平息。 地震当晚,唐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护士王子兰巡视完病房后,来到了疗养室,还没有洗完手,就听到轰隆隆的声音,紧接着大地像大海浪一样翻动起来,随即房子就全塌了。“我被砸在一个被预制板支成的‘人’字形的桌子底下,而工友孙桂敏就砸在我身上。”王子兰说,孙桂敏个头大,把她压得喘不过气,人字形的结构就是她们8天7夜的避难所,两人在狭小的空间内半躺半坐着。为了逃生,王子兰和工友曾拼命地扒碎砖、搬木板,但厚厚的废墟压在身上,任她们怎么扒都无济于事。幸运的是她们总算有所收获,找到了一小瓶葡萄糖水。为了维持更久的时间,两个患难与共的姐妹在废墟中小心翼翼地利用这些维持生命的宝贝,饿了、渴了就喝上一小口。23岁的王子兰曾经是一个惧怕死亡的人,可是在周围满是伤员的废墟中,她表现得异常冷静,她知道只有冷静才能帮助她度过生命的难关。因为压埋的时间比较久,身体逐渐虚弱的她想出了保持体力的求助窍门:如果上面有拉床的声音、汽车鸣笛的声音,就说明救援的队伍在上方,她和工友就大喊“救命”,而废墟上面没有动静时,她们就静静地躺着保持体能。坚持了8天7夜之后,王子兰终于获救。P16-19 序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骤然发生。刹那间山崩地裂,房倒屋塌,江河倒流,几万人的生命瞬间消失,还有数以万计的生命处于极度危险之中。汶川地震波及范围之广,远超人们的预料,这无疑是对中国最严峻的考验!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伤心以鲜血的形式写在每个灾区人民痛苦的心间。来不及落泪,来不及悲伤,灾区人民舍己救人,拼自己的性命去救他人的性命;在这一刻,绽放出无比灿烂的人性光芒!灾区的干部群众不离不弃,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却仍在全力拯救别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让人肃然起敬! 党中央、国务院迅即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举全国之力动员全国人民投入抗震救灾这场战役。绿色军人,红色救援队,白衣天使,青春志愿者,顶着风雨,追赶着时间,从天空,从水面,从危机四伏的山路,奔向地震中心,奔向受难者的身旁。“抢救生命!”声声呼唤传来,急切,贴心,带着体温,带着热量,带着心跳,驱散阴冷和黑暗,抵御死亡的威胁,点燃永不放弃的信念。一朵朵爱之花,在天地之间绽开。在心灵的一次次颤动中,我们见证了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意志! 生命总是精彩的,因而总有历险。这让我想起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我是河北人,我的一些朋友在那场地震中遇难。对于地震灾难,我与家乡人民一样感同身受。这个经历过唐山、邢台、张北大地震的燕赵大地,面对汶川震波袭来,不仅引发深深的悲痛,而且在悲痛中爱心奔涌。特别是唐山人民,怀着不愿回首的悲壮支援汶川。 在关仁山的这部报告文学里,我得知了唐山人民在救灾中创造的几个第一:唐山政府组织编写的《地震常识与唐山抗震救灾经验》宣传册第一时间被送往灾区,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激动地说:“这个对我们很管用l”唐山医疗队和抗震救灾抢险队是第一支到达成都的外地医疗队和抢险队;唐山向灾区派出了第一支由心理专家和地震孤儿组成的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短短几天,唐山人为灾区献血8万毫升。迄今为止,国内民间个人最大数额捐款1.1亿元,出自唐山地震孤儿张祥青之手;唐山民间捐款2.4亿元,加上张祥青的捐款和世界各地唐山人的捐款接近4个亿,位居全国地级城市之首。天若有情,天亦感动。唐山人民的爱心和善举,不仅需要善良和力量,更需要大的勇气I所以说,唐山人不仅仅是感恩,还有流传不息的燕赵侠风,以及中国人同心赴难的民族美德。 我曾有机会多次去唐山,那里给我的想象造成强烈冲击的竟是唐山的颜色。原以为这样一座著名的“煤城”,其基调应该是黑色的,至少也是深色调的,到处都是煤堆……这是在其他产煤的地方得到的印象。但唐山不同,它以周围无边无际的油绿托浮着一片突出的白色。油绿是唐山四周的植被,或许是唐山地区的土质好,庄稼好得出奇,绿得冒油。我从小在农村长大,非常喜欢庄稼,对庄稼的认识比较敏感。绿海中一片高耸的白色,就是唐山市区,街道也相当干净,看不到煤的痕迹,连开滦煤矿大厦,也是一座雄伟的乳白色建筑。唐山市的色调,更像唐山的另一种著名产品:瓷器。这给我的感觉很特别,盛产“乌金”的城市为什么是白色的?如此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到了唐山的两个极端:厚重和轻盈。厚重的是城市的经济,城市的根基;轻盈的是它的文化。这是个会创造也会享受、会赚钱也会消费的城市。 我想凡第一次到唐山的外地人,差不多都会生出相同的疑问:让这个干净漂亮的唐山早就声名远播的煤,藏在哪里呢?1976年秋,我有机会深入到唐山矿井,从300米深的巷道开始,一层层地直钻到700多米深的采掘面,真正见识了原始状态的煤。漂亮!对,我用的就是“漂亮”这个词。人们恐怕很难把漂亮和煤联系起来,但当时我觉得光说漂亮还不够,应该再加上“洁净”。巷道两边是切割得非常整齐的煤墙,乌黑发亮,在灯影里星星点点,闪烁着光芒。往前深不可测,左右厚不可量,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要把煤称做“乌金”了。煤在地下没有被采掘以前,的确是很美的,干净漂亮,真的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只有被开采下来运到地面,才有了煤渣、煤粉,随即也变得脏了,谁碰了谁黑,染到哪儿哪儿污。乌变污,掩住了原有的光泽,但煤的品质还在,以金子类比实不为过。唐山以此立市,才养成了它平实强健的品质和性格。为了运煤,唐山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标准轨距的铁路:唐(山)-胥(各庄)线。有了铁路自然就要有火车,唐山又造出了中国的第一个火车头。然后,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求,唐山请德国人帮助建成了中国的第一个水泥厂…… 唐山以其在传统文化上的独特象征和经济上的强劲优势,迅速成为令人艳羡的个性突出的城市。然而命运对一个城市,有时还会有灾难的洗礼。对唐山的品性最严酷的考验,就是1976年的大地震。大地震后的第四天,我得到特别准许搭乘运送救灾物资的火车进了唐山,却看不到唐山市了,原来的城市成了一片废墟。地震来自地心,奇怪的是距离地心更近的无数矿井反而损失最轻,地震时凡在矿井里劳作的人,大多安然无恙。 我当即就明白了,唐山大地震摧毁的是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其城市的“根”并没有受损。有根脉,精神就不会倒,精神也不会垮! 果然,大地震之后的新唐山,比过去规模更大、气势更强大了。煤炭、陶瓷、水泥等原有的王牌工业优势仍在,且借开放的大势愈加生机焕发,高歌猛进。由于唐山北依燕山、南濒渤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又被首都选做伙伴。北京的一些招牌企业东移唐山,如著名的“首钢”。这种“强强联合”使唐山如虎添翼,有了大港口、大钢铁、大油田……以曹妃甸为龙头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将在那里诞生! 高速发展在见证唐山,唐山在高速发展。至此,唐山现在的地位和无可限量的将来,便一目了然了。唐山的今天,对汶川的将来是很好的鼓舞和启示:汶川的重建一定也会是高速、高效的! 关仁山这部报告文学视角独特,从唐山到汶川,相隔千里,时间也跨越了32年,整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我们从中看到了时代的进步! 经过这场救灾,我们对抗震精神有了更真切的体验和深刻的理解。唐山精神不垮,汶川精神同样不倒抗震精神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积淀中孕育,在救灾、重建的过程中奔腾、激荡、升华,必将成为我们最宝贵的收获和财富,成为中国人民永远保持前进姿态的精神力量! 面对灾难,作家没有缺席,他们都积极行动起来了。他们奔赴灾区,奉献爱心;心系灾区群众,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深入采访,激情创作,从而完成抗震精神的挖掘与重塑!关仁山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他有这方面的生命体验,很快就创作出了这部感人至深的报告文学——《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并由河北出版界隆重推出,可喜可贺。我相信,这部作品的出版发行,会让世人更加了解唐山、认识汶川,从中受到启迪,得到鼓舞,引领生活,纯洁心灵,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蒋子龙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作协主席、著名作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