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细数恒河沙(印度通史最新修订第8版牛津经典版上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美)斯坦利·沃尔波特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印度通史著作,自出版问世以来,广受欢迎,不断重印,目前已发行至第八版。该书以生动的语言将4000多年的印度历史浓缩在优雅而吸引人的叙述之中,讨论了印度急剧膨胀的人口、工业和经济,还展望了印度的未来。第八版更吸收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展现了印度人的国外散居、印度经济和核武器等问题的新发展、新动向。全书视野均衡,真实地呈现了一个东方古国的旧邦新命,既描绘了印度文明辉煌的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它持续存在的社会不平等、经济与政治的腐败。 作者简介 斯坦利·沃尔波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荣休教授,杰出的印度学家,现代印度与巴基斯坦政治社会史与思想史最权威的学者之一。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第八版)序言 第一章 生态环境 第二章 印度河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1600) 第三章 雅利安时代(约公元前1500—前10HD0) 第四章 北印度的征服和统一(约公元前1000—前450) 第五章 印度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公元前326—前184) 第六章 政治上的分崩离析和经济、文化上的繁荣(约公元前184—公元320) 第七章 古典时代(约320—700) 第八章 伊斯兰教的影响(约711—1556) 第九章 莫卧儿帝国的统一(1556—1605) 第十章 西欧的先锋(1498—1669) 第十一章 伟大的莫卧儿帝国(1605—1707) 第十二章 莫卧儿帝国的衰落(1707—1764) 第十三章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1765—1793) 第十四章 新莫卧儿人(1793—1848) 第十五章 统一、现代化与起义(1848—1858) 第十六章 女王统治——一个新秩序(1858—1877) 第十七章 印度民族主义——第一次运动(1885—1905) 第十八章 统治机器的加固(1885—1905) 第十九章 叛乱、镇压和改革(1905—1912) 第二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14—1919) 第二十一章 走向独立(1920—1939) 第二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39—1946) 第二十三章 尼赫鲁时代(1947—1964) 第二十四章 从集体领导到英迪拉统治(1964—1977) 第二十五章 从人民党统治到英迪拉·甘地的被暗杀(1977—1984) 第二十六章 拉吉夫·甘地的统治(1984—1991) 第二十七章 印度经济面向全球化(1991—1999) 第二十八章 印巴冲突的逐步升级和恐怖统治(1999—2006) 第二十九章 印度的今天(2007—2008) 译后记 序言 中国与印度,我们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 的两个新兴超级大国,各自都孕育了繁荣了4000多年的灿 烂的古代文明。因李建欣、张锦冬两位学者对我的《印度 史》的翻译,联想到几百万的中国学生现在能够用他们自 己的语言学习印度历史,我非常高兴。 今天,高科技时代和云计算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加 快了个人、文化、政治和金融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实现了 信息的即时传递,使我们准确地理解彼此的观点和信仰成 为最重要的事。 印度与中国在1954年倡导的五项原则(Panch Shila) 呼吁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 政、平等互利作为实现和平共处的最佳途径。在引导自己 的国家走上和平外交大道时,这些文明与合情理的原则依 然为亚洲领袖们提供了一种可供采用的模式。 我最好和最有智慧的朋友之一,肯尼思·加尔布雷斯 (Kenneth Galbraith)曾经告诉我:“大多数民众都受过 教育的民族很少互相争斗。”我愿意相信它是真实的,并 且会加上“尤其是那些互相了解彼此历史的民族”。中国 与印度越互相认识到对方对医学、数学、科技、艺术、文 学和哲学的贡献,他们的领袖们就越能竭力强调两个国家 之间的友好合作,越能够改善有幸生活在如此开明政体中 的25亿人民的生活。 斯坦利·沃尔波特 导语 本书是牛津出版社经典的印度通史著作。自1977年初版问世以来,广受欢迎,不断重印,并根据印度出现的新发展、新动向,不断修订,本书展现了全新的第八版内容。 本书视野广阔,文字优美,可全面了解印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后记 译这部《印度通史》是我工作计划之外的事。自1996 年师从黄心川先生研习印度哲学、宗教以来,我的主要精 力都投入到印度哲学、宗教的研究。当然在研究过程中, 印度历史方面的书籍也常常阅读、参考,它们是从事一切 有关印度研究的基础。而且许多印度学者与中国传统学者 一样,在他们那里文史哲是不分家的,尤其是从事印度古 典研究的学者。 反观我国的印度学研究,由于受现代学科制度的影响 ,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使本来就长期处于 边缘地位的印度学科越来越边缘化,力量分散,形不成集 群效应。国内的印度历史研究概莫能外,如果说过去还有 几位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印度历史的研究(华中 师范大学的涂厚善先生、北京大学的林承节先生和辽宁大 学的崔连仲先生等),在世界历史的百花园里犹有可观的 话,现在基本可以说是凋零了,青黄不接、难以为继了。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引进、介绍西方一些印度历 史的著作还是很有价值的。西方印度历史学者都有很好的 语言基础,都要掌握梵文、巴利文,另外还必须到印度进 行学术考察,了解最新的出土文物、地下发掘情况,与印 度学者建立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因此在印度历史相关学 术信息的掌握方面具有优势。再者,他们都有薪火相传的 师承关系。 《印度通史》作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历史 系荣休教授斯坦利·沃尔波特,他是印度学者,是世界上 关于现代印度与巴基斯坦政治与思想史最权威的学者之一 ,有十多部著作,其中主要有《提拉克与郭克雷》(Tilak and Gokhale,1962年)、《印度》(1991年)、《甘地的激 情:圣雄甘地的生活与遗产》(Gandhi's Passzion:The Life and the Legacy of Mahatma Gandhi,2001年)、 《印度百科辞典》(主编,2005年)、《印度与巴基斯坦: 持续的冲突抑或合作》(India andPakistan:Continued Conflict or Cooperation,2010年)。 关于此书,1977年出版第一版,到现在发行第八版, 汉译本即是根据最新的第八版译出。《印度通史》一直是 最具可读性、最流行的一卷本印度史。此书第八版吸收了 最新的学术成果,并且在印度人的国外散居、印度经济和 核武器等问题上综合了最新的研究。斯坦利·沃尔波特教 授以一种生动的语言将4000多年的印度历史浓缩在一种优 雅而吸引人的叙述之中。在此书中他讨论了印度急剧膨胀 的人口、工业和经济,还展望了印度的未来。沃尔波特以 一种均衡的视野,真实地呈现了印度历史,他既描绘了印 度文明辉煌的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它持续存在的社会不 平等、经济与政治的腐败。 非常感谢上海师范大学的陈恒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的郭子林博士,由于后者的大力举荐和前 者的信任才使本书汉译本得以问世。译者于2010—2011年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访学,其间曾与斯坦利·沃尔波特教授 联系,希望他能为其大作汉译本赐序,不久之后即收到他 的汉译本序,在此谨对斯坦利·沃尔波特教授表示衷心的 感谢。 由于本人对经济学不熟悉,为保证译书质量,特邀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的张锦冬博士翻译本书有关印 度经济部分,即第15章、第16章、第23—29章。其他各章 为李建欣所译,特此说明。 李建欣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以史实为基础,相当严谨,提供了卓越的细 节,可读性强。历史应当以此种方式书写,虽然目前 很少有人做到。 ——耶鲁大学教授 米歇尔·罗宾 毫无疑问,对于研究印度历史来说,这是好的书 。 ——乔治亚州立大学教授 戴维·M.劳斯伊 精彩页 第一章 生态环境 印度因印度河而得名,4000多年前,肥沃的印度河岸孕育了一个伟大的城市文明。这个独特文明在南亚产生、发展并绵延不绝达4000年,与西方、中国文明鼎足而立,同为世界上最灿烂的文化体系。印度思想的成熟、印度艺术的华美、印度帝国统一的力量和财富赋予印度历史无与伦比的辉煌。早在基督纪元起始之前,印度就激发了遥远地区人们的想象,吸引从马其顿到中亚的统治者入侵次大陆并试图征服它的人民、获得他们的艺术品。更近一些时期,其他入侵——无论是由伊斯兰教或基督教的热诚所发动或被对商业利益、权力的觊觎所刺激——给南亚带来新的移民潮。每次入侵都为印度的庞大人口增加了多样性,为其丰富的文化模式增添了复杂性;而且,原初文明的许多最早的种子都以清晰地得到辨识的形式得以存留。就像早就突出于大榕树主干的树枝一样,印度文明的伟大传统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播,越过了它们由之诞生的次大陆,从无数的地方传统中吸取营养,常常屈从于征服,但基本上经受住了变化。 述说印度历史必须从印度文明在南亚生态环境中的出现说起。南亚次大陆包括从西部的兴都库什(Hindu Kush)和俾路支山脉(Baluchi Hills),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Great Himalayas),到东部的缅甸山脉(Burmese mountain)和南部的印度洋(Indian Ocean)的广袤地区,总计150多万平方公里。这块风筝状的次大陆上,它的南北和东西支架各绵延约2000公里,差不多可以看到每一种地形、气候和地理形式:从低于海平面的荒漠到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也译为埃佛勒斯峰[Everest]29028英尺);从终年干旱的到地球上最湿润的地带(阿萨姆[Assam]的乞拉朋齐[CherrapDunji],平均每年有426英寸的降雨);从半岛古代前寒武纪的花岗石(约50亿到200亿年)到北部相对年轻的一排新生代山脉(约6亿年)。 从地理上讲,次大陆大略可以被划分为三个主要水平区域:北部山脉地带;它相邻的、由它而生的印度河一恒河冲积平原;南部的半岛地块,最初可能是非洲的一部分。北部山脉形成天然的屏障,可以阻挡入侵的军队和来自北冰洋的风,为南亚遮挡严寒,甚至远胜于对军队的阻挡,而且使印度平原北纬30度以北地区一月份平均气温达50华氏度以上,而次大陆其余地区享受着80华氏度的暖意。尽管印度的最南端低于赤道以北8纬度,拜北方屏障所赐,全年的气候都是亚热带的。炎热是印度生态环境最普遍的特征,因此直到今天太阳和火仍被印度教崇拜,这是毫不奇怪的事情。尽管炎热对印度思想、工作习惯和健康的影响无法度量,但它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国与印度的文明形成对照,尤其是它们在现代所取得的成就,炎热对印度生产力的消极影响是一个几乎不能被低估的因素。 也许由于印度的炎热,水在印度人的生活和思想中总是充当着特别神圣的角色。印度河水系的水域,其中一个较小的支流是索安(Soan),成为北印度文化的摇篮;而且,与旁遮普(Punjab,“五河之地”)和信德(Sind)的冲积山谷一样,其裹挟着淤泥的激流,是喜马拉雅冰雪常年带来的礼物。 人类在南亚聚居的最早的遗迹是人们发现的、散落在索安河谷(位于现在巴基斯坦北部)的石片。这些原始的工具或武器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北印度出现时留下的唯一的遗迹。它们似乎显示在第二间冰期(20万至40万年以前)的某个时期,人类曾越过西北部的兴都库什山(Hindu Kush Mountains)移居南亚,或者可能从他们最初在中亚或东亚的聚居地直接翻越高耸的喜马拉雅山(“雪的居所”),在那里发掘了旧石器时代的骨骼遗骸和原始石器工具。 由中国西藏南部的冰川供给水源,印度河在急转向南之前,向北、向西穿过克什米尔,几乎流经了1000公里,在经过南伽峰(Nanga Parbat)时切割成峡谷,向下通过马拉根德山口(MalakandPass),接纳了阿富汗喀布尔河(Kabul River)的水源。这两条河在犍陀罗(Gandhara)地区(正位于开伯尔山口[Khyber Pass]之北)合流,它成为历史上军队从西部侵入印度的最好的途径。北印度另外两支较大的河系,亚穆纳一恒河(Yamuna-Ganga)与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都发源于西藏冰川的同一地区,如此地靠近印度河的发源地以致它们可能曾经属于唯一一个浩瀚的湖泊,其史前的统一和宁静可能曾被喜马拉雅山喷发的巨大力量所打破,使它们的水源向各个方向分流。这种古代河水的自然转移为南亚的北部平原带去了成吨的沉积土并且日积月累使其土壤肥沃,多产果实,现在它在政治上的反映是:次大陆被划分为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国三个部分。这三个国家分别主要依靠印度河、亚穆纳一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印度人长期以来把“母亲恒河”(Mother Ganga)崇拜为女神。赫尔德瓦尔(Hardwar)——在这里,恒河以奔流的力量从它的峭壁中冲出,然后平静地流经北方邦(Uttar Pradesh)的平原——只是许多圣城(包括安拉阿巴德[Allaha bad]和瓦拉纳西[Varanasi])中的第一个,这些圣城标示恒河1500多公里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