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新世纪的散文,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韵”,强调儒家的“中庸之道”,推崇“中和之美”,注重整体结构的和谐与均衡,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等诸多颇具东方色彩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又有道家那种化解心灵块垒的方式,最终会因体验化为妙悟,从而进入那种出世之后的超然与达观,表达出在形而上的宗教与哲学层面上的对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问、彻悟与超越;也包含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而来的现代性,以及由现代性的奠基带来的启蒙思想理性、进步的价值观,所以这个时期的散文体现出超越历史与文化传统差异的精神力量。 本书是评论家王冰有关当代散文创作的评论论文集。对几十位知名作家的散文创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韵”,强调儒家的“中庸之道”,推崇“中和之美”,又有道家那种化解心灵块垒的方式,最终会因体验化为妙悟,从而进入那种出世之后的超然与达观。 作者简介 王冰,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山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兼培训部主任,副研究员。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受邀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编委、课题组成员。出版有散文理论专著《散文:主体的攀援与表达》、《集体的光亮与个体的无名——“现代性”景深中近十年来中国散文创作图谱》,诗集《疏勒河的流水溢上岸边丛杂的小径》等。 目录 第一章 色彩缤纷、异彩纷呈的散文新世纪 第二章 给散文写作一个文学的起点 第一节 给散文写作一个文学的起点 第二节 散文:旅游,还是宦游 第三节 向散文中有价值的真人致敬 第四节 一字立骨 第五节 散文也叙述 第六节 要做一个“四有散文家” 第七节 细节以及细到何处 第八节 1918年的缝隙与剩余 第九节 伪现实 第十节 散文家都被情感宠坏了 第十一节 任何开头都是从中间开始写起 第十二节 一堆游客,还是一个游子? 第十三节 政治无意识:当下散文创作的集体强迫症 第十四节 大悲凉 第十五节 散文无理论? 第十六节 散文写作也要向赵树理学习 第十七节 散文写作中的精神能见度 第十八节 已经忘记了精神来源的中国当下散文创作 第十九节 为什么我们不能超越五四时期的作家 第二十节 国家文学 第三章 散文家观察 第一节 张抗抗:在人性中沉稳与升华 第二节 冯秋子:与生命对视 第三节 筱敏:雕塑里有声音 第四节 洁尘:在绵密里坚持现代的硬度 第五节 王小妮:诗性精神辐射下的散文空间 第六节 王英琦:用探求的广度打磨自己思想的亮度 第七节 刘烨园:充溢着生命之神的散文 第八节 斯妤:在爱中沉静 第九节 张燕玲:游走在心灵之间的温暖 第十节 马丽华:坚实地站在大地上的抒写 第十一节 格致:背过身去的新视角 第十二节 王彬:散文之大 第十三节 境界:李修文的觉与迷 第十四节 赖赛飞:常态散文写作的大力量 第十五节 人民性:吴佳骏散文创作的姿态和立场 第十六节 谭延桐:温暖是文学的一种宿命 第四章 写作的野心 第一节 写作的野心 第二节 只言片语说散文 1.底气的关窍 2.写物之工皆出于目见 3.文章之作关乎国之兴废 4.保持住一种对于事物的迷恋和凝视 5.文中有大义 6.会心处不必非在远处 7.“想当年” 8.格局与被消费的主体性 9.如今的散文都写得太老实了 10.散文的推力 11.肉身蓄德 第三节 重新燃起散文的灯火 第四节 散文中的忧伤 1.白描先生的厚散文 2.沉郁,因为过去的忧伤 3.题材、方向或者其他 4.杨永康:散文中的忧伤 5.谁是拾语者? 6.雪松、高维生:鲁北平原的两棵文学之树 7.思想的重量和现实的穿透 8.周蓬桦:舞动散文的翅膀向高处飞翔 9.叶梅:两个女子一本书 第五章 文学也在散文之外 第一节 吉狄马加诗歌创作中的美学策略 第二节 隐喻的力量 第三节 中国电影可以是另外一种样子 第四节 小说需要有一种坚实的质地 第五节 真相在诡秘的叙述中消失 第六节 “80后”写作的意义与困境 第七节 凡一平小说的深层意蕴 第八节 如今的诗歌依旧要远离肉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