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历史,一个动人的故事。
《汉字的故事》以时间为轴,纵向考据汉字字形、字义的发展变化;横向举一反三,由一个字引出多个字,辐射式解读。抽丝剥茧,旁征博引,不仅助读者厘清汉字流变的脉络,更深入挖掘汉字背后的故事。
作为民族的精神图腾与文化基因,汉字历经千年的传承、演变,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的指尖。一笔一画,一撇一捺,万物有灵,字字抵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汉字的故事(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王铁钧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历史,一个动人的故事。 《汉字的故事》以时间为轴,纵向考据汉字字形、字义的发展变化;横向举一反三,由一个字引出多个字,辐射式解读。抽丝剥茧,旁征博引,不仅助读者厘清汉字流变的脉络,更深入挖掘汉字背后的故事。 作为民族的精神图腾与文化基因,汉字历经千年的传承、演变,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的指尖。一笔一画,一撇一捺,万物有灵,字字抵心。 作者简介 王铁钧,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熟谙中国传统文化,著有《诗词写作入门》《汉字里的中国》(合著)等。 作者于2013年在豆瓣阅读开设专栏,讲解汉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内容充实,生动有趣,深受读者喜爱,阅读量突破15万。这本《汉字的故事》,正是其专栏文章的结集。 为了出版本书,作者对内容做了精心修订,包括篇目的重新排列、文章的删减补充、文献的考据核实等,使得全书更加清晰、流畅,富有可读性。希望本书的出版如作者所言,“能带给大家快乐和思考”。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线条 勾勒时间轮廓 从“元”开始 略说一二三 天、地、人 日、月、星 年的四种说法 东南西北 四季更替 五行生克 符号 传达心灵寄托 “三教”之得失 同门日朋,同志日友 反“正”为“乏” 和为贵 容忍与自由 “三不朽” 鬼神崇拜 成仙之路 记忆 探寻历史脉络 三代之大 正统与统一 五等爵位 “封建”的古与今 姓、名、字 氏与宗族 门当户对 谈“婚”论“嫁” 思考 感受岁月变迁 “止戈为武”与“羊大为美” 后母戊鼎与司母戊鼎 小大之辨 贤者,多财也 “幸”之不幸 蛾眉、娥眉与峨眉 “真珠”与“珍珠” 独白 诉说世间温情 围起来的种利 行行重行行 军旅与行旅 牢与家 猿猴、猩猩与狒狒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经典 传承文化精神 字说“文”“化” 经典闲谈 诗言志 “易”与《易》 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 2013年冬天,我在豆瓣阅读开设了一个专栏,题为“ 汉字中的历史文化”。我的初衷很简单,只是围绕自己平 时学习和研究中注意过的或思考过的一些个例,介绍一些 关于汉字的历史知识。 按照计划,我的专栏每周发表一篇。我一度迷上了那 种写作的感觉,那时时体验到的乐趣和时时感受到的纠结 。我常常写着一个字,就会联想到另一个字,延伸开来, 就成了一根藤;铺展开来,就成了一张网。各种各样或鲜 明或隐晦的联系,是汉字内在的发展逻辑,也是中国历史 的沉积。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历史事件、思想文化的载 体,难免会留下历史的烙印。一些字和由其组成的词语, 会让我们联想到一些有趣的、精彩的历史故事,一些字词 的兴衰也会让我们联想到历史的变迁。能写出这些,让我 感到兴奋和快乐。 文中关于字形和字义的解释,一般都来自古代的字典 或前人的考证。大多数字,我都会先引述一下东汉许慎的 《说文解字》(文中简称《说文》),其中难懂的语句, 我会加以疏解。《说文》通行的版本被称为“大徐本”, 是宋代学者徐铉主持校订的;徐铉的弟弟徐锴则撰有《说 文解字系传》,被称为“小徐本”。清代学者段玉裁积数 十年之功,撰成《说文解字注》,是今天公认的阅读《说 文》最重要的参考书。这几部书是我参考和解释《说文》 的主要依据。 当然,《说文》也并非对每一个字的解释都准确,因 为条件所限,许慎主要依据的字形是秦代产生的小篆(有 少部分字也参考了更早的“古文”和“籀文”),他并没 有看到早期的甲骨文和大多数金文材料。直到清朝末年, 甲骨文才被发现并大量出土。相关研究兴起之后,不少研 究成果对《说文》中的观点做出了修正。所以,《说文》 中有误或有疑的,我也介绍了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研究 的结论。另外,有时我还会引证一些古代的韵书、字书, 以及经典文献中古人的注释等材料,以保证文中对汉字的 解说更准确、清晰,符合实际。 这个专栏我写了近一年的时间,共写了50篇(有的题 目写得比较长,分作两篇或多篇)。写作过程中和写作完 成后,都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和喜欢。如今,文章有了 结集出书的机会,我十分高兴。感谢好读文化的姚常伟先 生,他看到文章后找到我,提出出版方案,并给予我充分 的自由,使我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修订和整理。这也使我 在几年之后,得以重新审视这些文章。我依然能感受到其 中蓬勃的活力,那正来自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和它们之间丰 富的联系。尊重事实,则不会落入臆断;注重联系,则不 会落入孤立和乏味。汉语和汉字都是在人们的使用中被创 造出来并不断革新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完美无缺,也不是 一成不变的。 我按照文章的内容做了大致的分组和重新排列,本书 编辑为每一组撰写了标题和引语,制成篇章页,很精致。 文章我基本保持了原样的鲜活的状态,只对其中的少量错 误和不足做了修正和补充,并按照重新排序和出版规范对 一些论述做了调整。 希望这本书,能带给大家快乐和思考。 导语 继《诗词写作入门》畅销7年后,作者又一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力作。 本书从花鸟虫鱼到四时节气,从衣食住行到民风民俗,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段奇妙生动的故事。从汉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从字形的变化、字义的变更,解读汉字背后的中国文化基因。 一笔一画,勾勒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一撇一捺,塑造出绵延千年的文化基因。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读者不容错过的汉字入门读物! 书评(媒体评论) 简洁而不失深度,多取常见汉字进行解析,分析 字义源流及至当下的意义。现在图书市场上缺少的就 是这种有营养不晦涩的传播传统文化的好作品。喜欢 博物学的同学可以留意下,打开脑洞的同时,又能看 到与远古的隐秘联系。 ——豆瓣读者 精彩页 从“元”开始 许慎《说文解字》:“元,始也。”认为“元”字的本义就是开始。 传说中道教的始祖叫元始天尊,有开天辟地之功,地位最高。“元始天尊”中的“元”字,正是开始的意思。这个“元始”,不免会让我们联想到那个“原始”。不错,“原始”与“元始”是一个意思。道教的始祖叫元始天尊,人类的始祖叫原始人。不同的是感情色彩,古人理念中的“元始”是纯粹的、完美的;而现代人口中的“原始”,则颇有些落后的、简单的味道了。 这里面的“原”和“元”两个字不光写法不同,还有着一段前后继承的渊源关系。唐宋时期,“原来”都写作“元来”,“原籍”都写作“元籍”,“原配”都写作“元配”。直到明代以后,这些词语中的“元”字才渐渐被“原”取代。为什么会这样?有种流行的解释,说明朝推翻了元朝,因为讨厌前朝的关系,也不喜欢这个“元”字,就改成了“原”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原”取代“元”是避明太祖朱元璋的讳,这似乎比前者要更合理一些。 不管怎样,“原”取代了“元”的用法,颇有些胜之不武的味道。其实若从字形本义上说,“原”字的血统却是更正宗的。“原”是个会意字,从字形就能看出它的意义来。覆盖在上面的“厂”表示山石,而下面的“□(无此字)”就是“泉”字。泉水从山石中流出,所表示的正是源头的意思。所以说,“原”字有开始义,那还真是天经地义的。“原”字由源头、本原的意义,引申出追本溯源的意义,作为动词,在古代更为常用。像韩愈写过《原道》《原毁》等文章,“原”都是这个意思。古人也有“原始”的说法,但和今天的“原始”不同,往往都是探求本始的意思,有个流传下来的成语“原始要终”,意思就是要搞清楚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 那么“元”呢,《说文》对它的字形分析是“从‘一’,从‘兀’”。从“一”还比较好理解,“一”可以有开始义,老子不是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道”看不见摸不着,有形的东西就都是从“一”开始的。从“兀”是什么意思,就比较麻烦了,许慎没解释,也难倒了后代无数人。不过,《说文》还有一种流传的版本,不是“从‘一’,从‘兀’”,而是“从‘一’,‘兀’声”,也就是说“兀”是声符,“元”字是个形声字。声符不表示意义,就不用解释了,这也算勉强能说得通。 其实结合古文字形和文献证据来看,“元”字的本义并不是开始,而是人头。“元”表示人头义,我们还能在由其组成的会意字“冠”中得到证明。“冠”的本义就是帽子,帽子(“一”)是戴在头(“元”)上的嘛。“冠”在古代还有一种名称叫“元服”,就是头的衣服了。 更重要的是,早期的文献中就有“元”表人头义的用例,比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里,晋国的先轸因之前冒犯了国君,要自己惩罚自己,便在与狄人的战斗中摘下头盔,冲入狄人的军队中战死。狄人砍下他的头颅,归还给晋国。先轸刚正英勇,他死后的脸看起来还像活着一样。《左传》原文就是:“狄人归其元,面如生。”杜预的注释也非常明确,就是:“元,首也。” 元,首也。于是“元首”就成了一个组合。“元首”这个组合出现得也相当早,《尚书》的《益稷》篇中记载了舜帝给大臣们唱了三段歌词:“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这里面,“元首”就是国君,“股肱”就是大臣,三段歌词的大意就是君臣和谐一致,贤明勤奋,方能百业兴旺;若是国君褊狭(“丛脞”),大臣懈怠,事业就会荒废。这歌词,真是直白而单纯啊! “元”从人头义会很自然地引申出开始义,这符合人类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模式。我们现在不是还有很多词语里的“头”和“首”都跟开始有关吗?比如“开头”“起头”“首先”等。 可以看出,“元”的开始义与“原”完全是来自两个不同的途径。但“元”这个开始义,一开始就用在了非常重要的地方,那就是纪年法中——古代国君即位的第一年称为“元年”,国君使用新年号的第一年也称作“元年”。另外,中国古代的思想乃至政治都是以经学为根基的,而经学则是以“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为核心的。《春秋》在汉代地位最高,董仲舒就是春秋公羊学派的代表。而《春秋》开篇首句就是“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的解释是:“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政治上与经典上的这种契合,把“元”字推上了一个非常尊贵的地位。 “元”的起始义和尊贵色彩,还在《易》中得到了极端的强化。《易》开篇第一卦《乾卦》的第一句便是:“乾,元亨利贞。”“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都是吉利的字,而以“元”为首。后面又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后面又说:“元者,善之长也。”这个“元”字,真是了不得了。 所以,不仅有朝代用“元”字做国号的(元朝),而且历代帝王也有很多选择“元”字做年号的。汉武帝创立的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