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蒙”为《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古语解释它是“物之稚也”。所以这个“蒙”字也引申为“蒙昧无知”,而启蒙,就是开启蒙昧。蒙学不仅仅是教孩子识字,更承担了很多教育的意义在内。中国古代的启蒙之书生动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既能言简意赅地传达道理和知识,又为以后更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因此,不仅在中国流传广泛,甚至也受到同时代的日本、朝鲜等国的欢迎。读蒙学经典,对于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甚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传统蒙学读物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千百年来流传广泛的幼儿启蒙教材,俗称“三百千”,在历史上对普及文化知识、加强道德教育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所谓“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诵《百家姓》以便日用;懂《千字文》通晓义理”。编者们本着历久弥新的精神,力图把本书打造成融知识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全文化作品,让读者更深刻地领悟蒙学精髓,立君子品,做智慧人。 作者简介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进士,宝祜四年(1256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书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20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20余种、600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字经》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修改或增加。关于版本变化,迄今为止所见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个版本,并出现相关注解本、插图本。如明清时期就有《增补三字经》《节增三字经》和《广三字经》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章太炎的《三字经》增订本,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的版本。 本书在综合了大众普遍接受的版本的精华的基础上编辑而成,但是由于主体部分来源于南宋时的版本,故仍署名王应麟。 目录 第一卷 三字经 《三字经》 第二卷 百家姓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姜 戚 谢 邹 窦 章 苏 潘 葛 范 彭 韦 马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鲍 史 唐 费 薛 雷 贺 汤 罗 齐 郝 毕 安 常 于 傅 康 伍 余 顾 孟 黄 穆 萧 尹 姚 邵 汪 毛 臧 戴 宋 庞 熊 纪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季 贾 江 颜 郭 梅 林 钟 徐 邱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万 管 卢 丁 邓 洪 石 崔 龚 程 陆 左 段 侯 武 刘 龙 叶 黎 白 赖 乔 谭 温 阎 易 廖 聂 曾 关 包 班 仇 文 欧阳 司马 诸葛 上官 第三卷 千字文 《千字文》 序言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部书是家喻户 晓历代传承的优秀教育著作。其词句言简意赅、内容包罗 万象,涵盖了历史、地理、礼仪、德行等丰富的知识与行 为准则,对于孩子人格的塑造与修养的生成有着潜移默化 的影响与深远的教育意义。 《三字经》的作者为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王应麟博 学多识,尤其熟知历史掌故且擅长考证。《三字经》中的 内容详尽丰富、精确标准,是一部优秀的启导蒙童的著作 。此书以严谨的态度通过六个部分阐述对儿童施行正确教 育的重要性,成人与环境对儿童性格与价值观的切实影响 ,讲述了勤勉学习、尊老爱幼的先贤典范。此书遵循章法 、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由远至近地讲述了各类知识见闻 。全文共1722字,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极易诵读。且文 辞浅显、简明易懂,全书充满积极进取、励志向上的精神 。古人有云:“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此非虚言,《三字经》一书实为我国传承至今,不可多 得的文化经典著作,尤其在教育上堪称“蒙学之冠”。 《百家姓》编撰于北宋初年,这本书是一本集录中国 姓氏的著作,内中原本收集了411个姓氏,后增补到504个 ,其中单姓占444个,复姓为60个。其作者为北宋居于钱塘 的一位儒生,当时赵为国姓,所以自然而然赵姓便成了《 百家姓》的起始姓氏。中国最早的姓氏形成于五千年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民众的迁徙,原本稀少的 姓氏通过多年演变与发展,不断丰富壮大。《百家姓》不 只是一本单纯的名录,而是可以与《三字经》《千字文》 并称的优秀启蒙读物,从中可以看出我华夏民族传承有序 ,重视血脉根源的文化精神。 《千字文》为南朝才子周兴嗣所撰写,是由一千个字 组成的韵文。千字成文,极富故事性。据说当时梁武帝看 重皇子们的教育,为教授众皇子读书习字,特意命令大臣 殷铁石自“书圣”王羲之所写的碑文中拓下精挑细选的一 千个字。但是因为这一千个字毫无关联,不易记背,所以 特意召来广有声名的周兴嗣,对其道:“卿有才思,为我 韵之。”周兴嗣果然不负圣意,逐字揣摩,只用了一个晚 上便将原本孤立的一千个字,编写成了四字一句、四句一 组,合辙押韵,易诵易记,连续贯通的文字。周兴嗣对文 字的组合运用充满才情,所写内容涵盖天文、历史、地理 、园艺、饮食、德行、礼教等诸多层面,这便是流传至今 的《千字文》。此文从开天辟地寒暑之变讲到商汤盛世君 臣之礼,从尊师敬长讲到德行道义的养成,从都城宫殿楼 宇讲到国家疆土的宽广、景致的壮美,让读者从各个角度 详尽清晰地了解不同层面的环境与生活的原貌。而且此文 将识字、书法、知识及道德思想融为一体,这一点也成就 了《千字文》在文史中独特的地位。 现今的文化教育,尤其是针对孩子的启蒙课程,有很 多内容庞杂、毫无章法,重知识积累而轻道德的培养及心 智的启迪。长此以往,势必塑造出能力单一、思维狭窄、 毫无意趣的人来。现今社会信息汇集,我们既要汲取新的 理念,也应承继优秀的经典。这三本书传承七百余年,经 历代文人学者编撰,其中的知识不仅可以为孩子开蒙,全 面系统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要,其中所蕴含的历史鉴 照、深刻哲理对于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要。这三本书使孩子 知礼仪,重德行,通文史,解人生,通晓祖国的地理地貌 、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诗书画曲。当然不光是孩子,对 于成人来说,一样可以陶冶性情、增益心智、扩展视野, 甚至调整生活态度。 这三本书流传至今版本很多,各有特色。编者在编撰 本书时,选取了自清末民国以来最为通行的版本加以整理 精编,《三字经》《千字文》逐句设置导读,开门见山, 剖析透彻,明白易懂,注释、译文详尽准确,可以作为标 准读本。《三字经》增添“细说活解”栏目,对经文进行 多层次纵深开解,联系古今,阐释了华夏子孙为人处世之 优良传统。《百家姓》为各姓祖先绘制了精美的肖像,姓 氏来源、郡望堂号、繁衍变迁、姓氏名人故事等栏目全面 展现中华民族繁衍壮大的历史。《千字文》添加“知识与 典故”栏目,对诸多历史文化常识进行详细的讲解。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本书,我们请专家精心配制 了500多幅工笔手绘彩图,这些彩图随文绘制,力求还原历 史原貌,展现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的历史、悠久高尚的道德 礼仪传统和优秀中华儿女堪为楷范的风姿。无论是人物的 面貌和穿着打扮,还是器物的形貌、建筑的样式,以及当 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日常生活背景,都进行了悉心考据, 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文化,引人人胜。 总之,我们立意编出一部既尊重历史,又富有时代精 神的承上启下的启蒙书,让优秀的中华文明和传统得到继 承和发扬,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能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日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导语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部书是有史以来具有影响力的启蒙读物,是家喻户晓历代传承的教育著作。其词句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历史、地理、礼仪、德行等丰富的知识与行为准则。本书将三本集结成册,便于阅读,对于孩子人格的塑造与修养的生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深远的教育意义。 精彩页 《三字经》世传为南宋王应麟撰写,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此书是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等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广博生动而又言简意赅,音韵和谐,孩童们读和背诵都很容易,能够朗朗上口,可以为孩子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前人评论《三字经》,都说它有拓展见闻之作用,“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所以《三字经》被誉为是“袖里《通鉴纲目》”,是最好的中国历史纲要和系统而简明的中国文化史纲要。 《三字经》对于儿童的人格培养也有重要作用,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三字经》不仅又走进了学生的课堂,还为广大成年人所喜爱,我国现在正准备将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文】 人之初①,性本善②。性相近③,习相远④。 【导读】 《三字经》开篇,便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人的本性都很相近,若想成为有利于社会的人才,必须受到良好的教育。后天的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在刚刚出生的时候,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差别的,都拥有善良的本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变得大不相同。有的人品德良好,彬彬有礼,受到人们的尊重;而有的人则道德败坏,粗鲁野蛮,甚至为非作歹,为人所唾弃。说明了环境对人品性和性格具有着重大的影响。 【注释】 ①人之初:人在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初,开始。②性:天性,人天生具有的性情和气质。本:原来、原本。善:善良。③相近:相似。④习:积习、习染,这里包括主动接受知识和被动受到影响两种情况。相远:互相远离,差别越来越大。 【译文】 每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纯洁的。可以说,大家的天性十分相似。但由于后天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每个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便出现了差别。随着年龄的增长,最开始相似的本性越来越不同,使每个人逐渐往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才有了善与恶、好与坏的分别。 【细说活解】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有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个人都有体恤和怜悯别人的心情,因为人心向善,人性本善。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孟子曾举了每个人都想将落水孩童救起来的例子。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原文】 苟不教①,性乃迁②。教之道③,贵以专④。 【导读】 环境对人的影响如此巨大,不接受教育的话,人的本性可能会被环境左右,向着未知的方向发展而去。因而只有依靠教育,教人以积极向上的做人道理,和正确的做事方法,才能够抵御不良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成为一个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有用的人。 教育的道理讲究“专”,即精力专一,不分散。学习做事时要精神集中,不一心二用。生活中要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做到专心致志,不三心二意,才能够习得真知识,掌握真学问。 【注释】 ①苟:如果、假如。教:教育、教导。②乃:于是,就。迁:改变、转变。③道:规律、法则。④贵以专:以“专心致志”最为重要。贵,宝贵、重要,值得重视;专,专一、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译文】 一个人如果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恰当的引导,那么,他生来就具有的纯洁善良的本性,就会为外界的各种不良诱惑,导致最后迷失本性,逐渐变坏。教育的根本法则就是“专心致志”,全心全意地教诲,一心一意地学习,可以让人真诚善良。 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