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媒体评论) 更好发挥金融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中的作用,关键是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政府与 市场的关系,财政与金融的关系,去杠杆与完善公司 治理的关系,金融风险防范与治理机制完善的关系, 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可持续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徐忠 如果我们真的认为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很 重要,要让民营企业实现公平竞争,我们就不能简单 地说,一方面要支持国有企业,一方面要支持民营企 业,而应该大张旗鼓地说,政策要向民营企业倾斜。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 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黄益平 我国金融供给总量过大、价格太贵;金融结构不 合理,间接融资占比太高,但其中普惠金融发展落后 ;金融的顺周期性太强,放大风险,解决这些问题需 要系统性改革措施。 ——光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光大证券全球首席 经济学家 彭文生 金融去杠杆应把握好力度与节奏。金融强监管与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应做好协调,充分评估金融领域 风险向实体领域的传导效果,避免用力过猛带来新的 风险。 ——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沈建 光 目录 第一辑 金融改革的逻辑 徐忠:现代金融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任泽平:当前中国经济金融运行逻辑 黄益平:尊重金融规律,终结“双轨制” 第二辑 缓解民企融资困境 黄益平:政策问题加剧民企融资难 张思平:解决民企融资难岀路何在 徐学明: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需要“政银企”协同发力 张春霖:加快国有经济布局调整 盛松成: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定向滴灌支持民企发展 徐忠:设立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是央行重大政策创新 第三辑 发展普惠金融 徐忠:中国如何引领绿色金融的未来 贾康:乡村振兴和县镇金融发展中的政策性融资 张涛:普惠金融需更侧重金融功能的有序释放 张斌:求解金融服务“绕道”问题 第四辑 去杠杆与稳增长 张斌:结构转型视角下的去杠杆与稳增长 黄奇帆:去杠杆和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 王永利:金融杠杆的魔力与有效把控 沈建光:反思前期去杠杆政策 第五辑 市场创新与监管 王骥跃:科创板制度对A股的影响 唐岫立:资管新规的颠覆和重塑 管清友:新金融监管对企业投融资的十大影响 第六辑 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 赵昌文等:从攫取到共容:一个新的金融改革分析框架 彭文生: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亮点与难点 谌利民等: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三个关键环节 钟正生:宽信用的“解”与“困” 黄益平:好的金融创新与坏的金融创新 精彩页 现代金融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徐忠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中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到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到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既是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也是新时代做好中国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是连接各经济部门的重要纽带,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应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整体框架下,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地发挥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实现“两步走”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做好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金融工作,改革是关键。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要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又要尊重金融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既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国内经济金融运行存在的问题,又要充分认识到经济金融全球化环境下制度竞争的决定性;既要有顶层设计,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又要鼓励基层试点,使地方制度适度竞争,优化趋同,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起来;既要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又要充分吸取前期改革的教训。要改变前期改革中存在的系统性改革工程缺乏顶层设计、过度依赖短期行政手段、对改革“试错”容忍度低等问题,重在从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围等方面深化改革。 金融应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金融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体系对新发展阶段的适应性转变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要关注“规模”和“数量”。彼时,金融领域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增长需求与资本存量有限的矛盾,因此金融工作的重点是动员储蓄,推动资本积累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从学术思想看,传统西方经济学指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三大作用机制,均是以规模为着眼点。一是金融机构利用信息优势,降低交易成本,避免流动性风险和个体风险,促进社会闲散储蓄资金向生产性资本的转化,从而扩大资本形成规模的观点;二是认为金融机构可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和监督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把储蓄分配给收益率高的投资项目,从而更有效地积累资本;三是金融发展可以提高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我国的金融学研究中,如黄达先生提出的“财政信贷综合平衡”,也主要着眼于总量矛盾,强调总量平衡,使资金供给更好地服务于资金需求。从政策实践看,则是重视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重视M2、社会融资规模等金融服务的规模指标,将其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测度,并就这些指标设定年度目标。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每年设定M2和信贷增速目标,到M2增速目标(取消信贷增速目标),再到2016—2017年的M2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双目标。2007—2017年,M2年均增长15.3%,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长17.7%。P3-5 导语 为什么要进行“金融供给侧改革”?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习近平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 何谓“金融供给侧改革”? 2019年年初中央新提出金融供给侧改革,直指金融业自身。金融供给侧改革针对的是使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如何各尽其责、高效办事。说到底,是让金融机构按经济规律办事。 为什么要够买本书? 贾康、黄益平、管清友、沈建光、任泽平、黄奇帆……国内著名经济学家、精英学者深度解读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逻辑和路径,精准把握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本质和方向。 一书在手,全面了解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方方面面。 一书在手,精准把握政经大势背后暗藏的未来机遇。 序言 何谓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凌华薇 《财新周刊》主编 以往,银行业谈的是如何配合供给侧改革,2019年年 初中央新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指金融业自身。 对此,各界有不同解读。中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称这主要 指应提升直接融资比重;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当年全国 “两会”答疑时表示,最重要的内容是增加金融机构对民 营企业的融资;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给出了相对系 统和完整的一整套解释。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的是金融业的效率,金融 机构、监管机构如何各尽其责,则考验专业能力。说到底 ,是让金融机构按经济规律办事。首先需要提高金融机构 自身效率,这取决于公司治理、业务能力、风险控制;第 二是外部条件,包括政策、法律、监管能否创造一个公平 有序的竞争环境。 中国是主要依靠银行间接融资的经济体。为什么政策 面一直呼吁要提升直接融资比例?是因为直接融资可以降 低企业成本吗?这恐怕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理解偏差。这样 的观点可能认为股权融资不承诺固定收益,因此可视为无 成本或低成本;而银行贷款是有息债务,因此成本较高。 然而债券融资也是直接融资,债券的利息往往要高于银行 贷款。另外,股权融资就是零成本、低成本吗?公司金融 的常识告诉我们,从根本而言,无论是债权还是股权融资 ,对企业来说是一样的。只是不同时间段,分红率和利息 率不同,企业应有自由选择组合的权力,因此长期看二者 应趋于一致。认为股权融资无成本、低成本,恰恰反映了 社会的市场化程度和法制程度的不足。提高直接融资的比 重,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丰富融资工具,让企业有更多财 务管理的工具,市场机制才能够更加灵活有效。为此,靠 政策硬性规定是没用的,政府要做的是完善法制和提高司 法有效性,维护好投资者利益,让投资者有信心。直接融 资机制有效的关键在于信息的透明与公开,价格机制可以 充分发挥作用。无论是债市还是股市,维护投资者权益的 核心是有效防范、打击欺诈,以及公平有效的事后追索机 制。 在政策与监管对市场的引导作用方面,无论是结构性 货币政策,还是信贷政策,都希望影响银行业的资金流向 。总体来说,不应对这类政策的效果抱有太高期望,也不 必太过苛求。(比如认为货币政策是调节总量的,如何实现 结构化?)但在外汇占款逐渐退出货币供给主要渠道后,目 前中国要解决的是寻找货币供给的新渠道。有了合理的结 构性方向,加上有效的货币供给,才能真正解决资金问题 。但不管资金流向哪里,最终还是要按照市场规律分配。 结构性政策如果有效固然好;即使效果不显著,也一样是 增加了货币供给。 引导金融业增加对民营企业融资,用意良善;但如果 变成了行政摊派,就容易变成流于形式,甚至会出现弄虚 作假现象。是否向民企融资,取决于民企能否让金融机构 放心,包括民企的风险管理、合规程度、信息透明度等自 身问题的加强;也取决于民企对中国经济是否有信心,法 律地位是否有保障,行为能否长期化,这也是当前深化改 革的目的所在。由此,政府、监管机构的角色究竟是什么 ,也就不言而喻了。 内容推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近四年后,2019年将在金融领域发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本轮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了五大方面的内容:di一要改善金融供给,第二要畅通供给渠道,第三要优化金融结构,第四要提升配置效率,第五要降低配置成本。 本书从中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理论出发,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重点,为读者了解和把握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机遇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