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野有蔓草千年不老--生长在诗经里的植物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池墨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池墨,江苏沐阳人,忽然花开文学网总编,“花开文学”杂志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新京报”“散文百家”“扬子晚报”“楚苑”“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等多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杂文、时评千余篇。著有散文集“相见不如怀念”“故乡深处的草垛”。
目录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粮食类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瓜果蔬菜类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水生植物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草本植物
何彼禳矣,唐棣之华——木本植物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藤纤植物
精彩页
稻子
稻子与麦子齐名,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二者平分秋色,各占半壁江山。
六月食郁及莫,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豳风·七月》
《诗经》里的这首《豳风·七月》,记录了每个月成熟的植物,人们在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和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季节决定了植物的生长期和成熟期,四季交替,植物枯荣,这是大自然的安排,植物无法抗拒。
稻子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单子叶,性喜温湿,其秆直立。在我国很多地区,稻子一般与麦子轮作,收割完稻子种上麦子,收割完麦子再栽上稻子,如此轮回,年复一年,亘古不变。
秋天是稻子成熟的季节,田野里,金黄的稻子一望无际,稻穗沉甸甸的,低下了头。民间有谚云:低头的是稻穗,昂头的是秕谷。稻子越成熟饱满,稻穗就垂得越低;而不饱满的稻谷,则始终把头拾得老高。人们由此来比喻,把头抬得高高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懂得低头的人,未必就胸无点墨。
与麦子不同的是,稻子喜水,其一生基本都在水中度过,这让它的好友麦子望尘莫及。稻子,其实就是一株普通的植物,但是,却被人们赋予了灵性,它滋润了《诗经》,同样,《诗经》也滋养了稻子。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小雅.白华》
这是《小雅‘白华》里的诗句,翻译成现代诗文就是:澎水缓缓向北流,灌溉稻子满地头。长啸高歌却伤人心怀,由此想念那个心上人。
在一望无垠的稻田里,一位被遗弃的贵妇人,看着滮水缓缓地向北流淌,滋润着田野里的稻子,妇人吟唱了一首歌曲,心中仍然不能忘记那个曾经与自己在一起生活的男人。呀,澎水滋养了稻子,负心的人却未能照顾自己的妻子,真是连没有情感的植物都不如啊!你这稻子呀,应该感谢池水的滋养。如果没有池水的灌溉,岂能长成让人喜爱的庄稼?你这没良心的男人,如果没有女人的服侍,又怎么能干一番自己的事业?
《周颂·丰年》中云:“丰年多黍多徐,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蒸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这里的徐就是稻子,这是一首赞美丰收的诗歌:丰收的年头,收获了很多小米和稻子,高大的粮仓,储藏了亿万的粮食。用它们酿成美酒,献给我们的祖先来品尝,用粮食来祭奠很适当,只为祈求上天多降福禄与吉祥,真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在这里,稻子不仅是古人用以果腹的食物,也可以用来酿酒,还可以用来祭祀先人。这首《周颂.丰年》,使古人面对丰收时的喜悦之情一览无遗。想想,粮食大丰收,不仅古人高兴,我们也替古人高兴呢!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稻子就像一位哲人,在美好的季节里,总是喜欢低头沉思。而在收获的季节,人们自然对稻子充满了感恩之情,所以,人类伟大的诗歌总集《诗经》,又怎么能绕开稻子呢?P3-5
导语
《诗经》的文学地位,是后来的诗歌集无法取代的。《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先人的生产、生活,劳动、爱情,以及古人的信仰追求。而植物为我们提供了粮食、蔬菜、瓜果,是我们的食物来源,也是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诗经》中提到了很多植物,这也说明古人与植物朝夕相伴,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接触植物,了解植物,感知植物。人类与植物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类与植物的感情,是无可替代的。
序言
《诗经》,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我国最早的一
部诗歌总集。在中华文明中,《诗经》无疑是一颗璀璨的
明珠,数干年来,它一直熠熠生辉,让我们能够了解先人
的生产与生活情况。而《诗经》的文学艺术成就,也是无
可替代的,因此,它也成为我们精神的高地。
《诗经》总共有305篇诗歌,又被称为“诗三百”。收
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 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共305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
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
由仪》),反映了近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按照类别,诗经又分《风》《雅》《颂》。《风》是
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为《小
雅》和《大雅》,属于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
歌和史诗,内容多是对祖先功业的歌颂。
《诗经》的文学地位,是后来的诗歌集无法取代的。
《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先人的生产、生活,劳动、爱情
,以及古人的信仰追求。而植物为我们提供了粮食、蔬菜
、瓜果,是我们的食物来源,也是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赖
以生存的根本。《诗经》中提到了很多植物,这也说明古
人与植物朝夕相伴,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接触植物,了解
植物,感知植物。人类与植物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
类与植物的感情,是无可替代的。
我一直认为,植物是有灵性的。虽然植物不会说话,
不会行走,也没有思想,但是,植物也是有脾性的,也懂
得喜怒哀乐,并像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懂得防御与保护
自己。比如,含羞草,只要人们一碰到它的叶子,它就会
“害羞”。比如仙人掌,就像刺猬一样浑身长满了针刺,
用以保护自己。如果没有针刺的保护,那么,仙人掌类植
物无疑是脆弱的,就会遭到动物的啃噬与践踏,就可能折
断,甚至死亡。还有一些植物。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或分
泌出毒素来保护自己,让动物包括人类敬而远之。植物的
世界就是这么神秘与奇妙,植物的世界也非常值得我们去
关注与研究。
因为《诗经》里提到很多植物,所以,我们研读《诗
经》的同时,其实也在研读植物,对这些植物进行了解、
研究与解读,更有助于我们走进《诗经》,也有助于我们
理解《诗经》。
《诗经》里提到了一百多种植物,这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开始关注《诗经》里提到的植物。但是,因为年代久
远,一些植物的古今名字不同,有的植物在现实中已消失
或需认真研究才知为伺物。比如《诗经》里提到的扶苏,
后人解释是一种树木,然而今天已经没有这种植物了。比
如“山有苞栎,隰有六驳”中的苞栎和六驳是两种树木,
就是今天的栎树和梓榆。如果没有对这些植物进行了解,
就不可能知道古人所说的苞栎与六驳是什么。此种现象在
《诗经》中比比皆是,这使我萌生了解读《诗经》里的植
物的想法。于是我用了一年的时间来研读《诗经》,留意
其中提到的每一种植物,查阅相关资料,用文学的笔法对
它们进行解读。于是,就有了这本《野有蔓草,千年不老
》。这本书对《诗经》里提到的所有植物进行了解读,可
以看作是一部随笔集,也可以看作是一本科普书,希望能
对读者阅读、理解《诗经》有所帮助。
《诗经》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一直熠熠生辉,
而其中所提及的一百多种植物无疑是植物界中的翘楚,因
为当它们被载入《诗经》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会与《诗经
》一起流芳百世了……
内容推荐
该书既是一部散文随笔集,也是一本科普书。本书以文学的笔法,轻松的笔调,对《诗经》中提到的一百多种植物进行了解读,让读者对《诗经》里的植物有一个全新的了解。本书共有141篇文章,既是文学作品,也是科普知识普及。既是对植物对《诗经》的解读,也是对国学的一种研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5: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