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亚历山大之子哈里·弗洛伊德后来移民美国。抵达纽 约后,他将弗洛伊德的死讯通知了不得不留在维也纳的四 位姑母。“他去了另一个世界,我们希望是一个更好的世 界。……他最后的时光在书房里度过,我们把床挪去了书 房。从那里,他能够看到花园,身体好转时,能够看看自 然。我衷心希望你们能够平静地接受这个消息,希望家族 的其他成员一切安好。”① 说到平静,很快她们就像其他遭受迫害的女性一样难 逃厄运。她们一起住在亚历山大原先的公寓中,生活非常 窘迫。由于所谓的惩罚性税收(JUVA),她们被没收了所有 财产。亚历山大的财产管理人,纳粹分子埃里克·费雷尔 (Erich Fuhrer)借机将财产侵吞,据为己有。哈里立刻通 知阿尔弗雷德·因德拉,后者尝试联系安东·索尔沃尔德 ,但是他已被调往苏联前线。1940年6月20日,因德拉向哈 里紧急求助,然而任何手段都已经无济于事。1941年1月15 日,四位妇人在绝望之下共同向律师写了这封信:“我们 被关在一个房间中,没有卧室,没有起居室。如您所知, 我们已经上了年纪,经常生病,卧床不起,我们需要正常 的通风和生活。”③ 当时,纳粹决定将第一批犹太人送往劳工营,她们中 最年轻的也超过了六十五岁,因此得以赦免。然而1942年1 月万湖会议④(Wannsee)后,她们被送往特莱西恩施塔特① (Theresienstadt[Terezin])犹太人区,1942年9月29日 阿道菲娜因营养不良过世。②其余三姐妹被送往集中营, 再也没有回来。1942年9月23日,玛丽亚和保拉被送往玛丽 ·特罗斯特内兹集中营(Maly Trostinec),1942年9月29 日或者1943年3月1日,罗莎·格拉夫被送往特雷布林卡集 中营。 1946年7月27日,在欧洲国际军事法庭纽伦堡审判③ 中,来自华沙的塞缪尔·劳伊茨曼(Samuel Rajzman)出庭 指证集中营总指挥库尔特·弗兰茨④中校(Kurt Franz)。 他说:“列车来自维也纳。人们走下车厢,我正站在月台 上。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走近库尔特·弗兰茨,拿出一 份证明,声称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妹妹,请求指派她 做些简单的办公室工作。弗兰茨仔细地检查文件,说这也 许是个错误。他领着她走到火车信息表前,告诉她两小时 后有一班火车开往维也纳。她可以将财物和文件留在这里 ,去浴室冲洗一下。之后她就将拿到返回维也纳的文件和 车票。自然,老妇人去洗澡了,然后再也没有回来。”⑤ 弗洛伊德过世后,他的儿孙及弟子都必须适应一个与 以往经历截然不同的世界。他们还没来得及享受战后的和 平,就不得不面对曾经的战争岁月。这一次在流亡后,他 们来到胜利者的阵营,却被视作一无所有的闯入者。①他 们不曾忘记犹太人的身份,但渐渐发现从前那个毁灭如此 巨大,摧毁了他们的世界,杀害了没能逃离的同胞,他们 想要切断与恐怖过去的联系。如同许多幸存的犹太人一样 ,他们必须直面种族屠杀的问题。很多人在战后加入追捕 纳粹分子的行动。 玛蒂尔德对裁制衣服极具天赋,她和其他奥地利流亡 者在伦敦开了一间女士时装店。马丁继续过去的生活,独 自居住,拈花惹草,不名一文,自认是个“年老多病的犹 太人”。最后,他在大英博物馆附近开了一家书报杂货亭 。奥利弗定居美国费城,试图收养一名逃过大屠杀的孩子 ,可惜未能成功。接着他在一家运输公司担任研究员,人 们都称他为“弗洛伊德教授”。最优雅的恩斯特,受财富 青睐的孩子,继续在英国从事建筑师的工作。他的三个孩 子中两人成就极高:卢西安·弗洛伊德是20世纪后半叶最 具创造力的形象艺术派画家之一,克莱门斯是政治家、记 者、讽刺作家、餐馆老板,拥有一家夜总会,后来受封爵 士。他曾作为观察员监督纽伦堡审判的所有诉讼程序,还 出版了自传《弗洛伊德自我》(Freud Ego)。 卢西安有多段婚姻,育有四个同父异母的孩子;克莱 门斯有五个孩子,其中一个为领养。他们被遗忘的长兄斯 特凡是个五金制品商人,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一生都和两 个兄弟争吵不断,卢西安和克莱门斯也彼此看不顺眼。卢 西安的女儿,艾斯特·弗洛伊德(Esther Freud)曾在多部 小说中,从不同的角度叙述过往的艰辛生活,父亲长期缺 席,她只在青少年时期与父亲有来往,母亲始终焦虑不安 。她经常说父亲从不提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事件。③至于 卢西安本人,他是个冷漠、危险且充满魔力的人,外貌英 俊不凡,内心隐藏秘密和挑衅,最喜欢的画家是委拉斯凯 兹。他热爱祖父,经常回想起祖父,害怕反对犹太人的各 种表现形式。 此等情形下,在法国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菲利普 ·加尼埃①和笔者的倡议下,法国发起了另一项请愿活动 ,批评因循守旧、丧失威信的反对者和国会图书馆组织者 。这让请愿活动得到了不同国家、不同观点、不同国籍的 一百八十名知识分子和执业医生的支持,获得了巨大的成 功。②格林鲍姆和斯韦尔斯反对和攻击弗洛伊德理论目的 在于孤立其他签名者,支持墨守成规的学院派。1998年1月 开幕的国会图书馆展览实际上展现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在 目录 引言 第一部 弗洛伊德的生活 第一章 开端 第二章 爱情、狂飙和雄心 第三章 开创精神分析 第二部 弗洛伊德:踏上征程 第一章 如此美好的年代 第二章 弟子和叛离者 第三章 探访美国 第四章 世界大战 第三部 家中的弗洛伊德 第一章 暗光 第二章 家、狗、藏品 第三章 长沙发的艺术 第四章 女性之间 第四部 弗洛伊德的最后岁月 第一章 在医学崇拜与宗教之间 第二章 直面希特勒 第三章 事业之殇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弗洛伊德的病人 弗洛伊德家族族谱 译名对照表 译后说明 精彩页 第一章 开端 19世纪中叶,欧洲燃烧着民族自决的热望。各个地域,从东到西,在民主化的国度,在仍然古老的社会和被并人同盟国的少数派,新的解放理想在哲学信念中涌现,印证了圣-茹斯特①(Saint—Just)在1794年的伟大预言:“愿欧洲知晓,你们不要世间再有苦命人,不要法国再有压迫者;愿这个典范在大地上结出果实……幸福是欧洲的新理想。” 转折点始于1848年。这一年恰逢民族和革命之春、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之春、共产主义黎明。经过数年的战争、屠杀、奴役和叛乱,人们——尽管语言不同,习俗各异——都要求废除复辟的旧君主制。在复辟的国家,不久前拿破仑的一系列壮举推动1789年理想的普及,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所述:“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联合起来了②。” 虽然在欧洲各地遭到镇压,革命承载的思想却继续传播。思想的传播方式截然相反,视其参照物而定——它们参照的或是以寻求基于政治实践的普世文明为特色的法国启蒙运动,或是相反的以新教为哲学使命、起源于德国的“启蒙运动”。 在19世纪中叶,这两种启蒙理念文明(Civilisation)和文明——前者是普适的,后者则更加关乎身份归属感——与一心用新形式恢复已因革命之春岌岌可危的旧世界秩序的政治体制背道而驰。民族独立运动由此而来。 为了顺应各个民族的热望,为了阻止启蒙理想的流传,蓬勃发展的工业资产阶级重新采用国家(nation)的概念,将之转向反面。它谋求的不是人的相互团结,而是等级分明的国家的合并统一——国家被当作彼此不同的实体,每一个都被视为其特性的总和。法国启蒙运动的准则是人应被定义成自由主体,德国的理想关乎身份归属文化,继之而来的理念则基于人归属某一群体或种族的义务——当时的说法是:人本身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从属于某块领土、某个民族国家的人员。每个人首先应是法国人、意大利人、德国人,然后才是脱离归属的权利主体。 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欧洲,犹太人也追求解放的理想。从1791年成为名副其实的公民后,法国的犹太人只要放下双重身份的负担,就可以取得与其他公民相同的权益。对他们有意义的大概只是获得权利主体的身份,摆脱宗教奴役和集体管束。他们被准许私下践行自行选择的宗教信仰。同时,对政教分离的国家而言,犹太教变得与其他宗教一样,不再是母教,不再是自中世纪以来遭人憎恶的宗教,不再是孕育基督教的上帝选民的宗教。人可以自认为是犹太人——从犹太身份的意义上说——这种观念有悖于法国政教分离的普世理想。 在马丁·路德推行改革的德国,哈斯卡拉——摩西·门德尔松①(Moses Mendelssohn)创立的犹太启蒙运动——追求的并不是将犹太人当作享有全部权益的公民纳入整体,而是允许他们兼做“犹太人和德国人”。哈斯卡拉的支持者反对哈西德主义②,即启蒙运动中重新推崇犹太虔修——尤其在东欧——的另一流派,肯定现代犹太人可以按照两种实在归属(appartenance positive)——一种属于信仰,另一种属于土地——生活,只要他们摆脱约束过多的沉重宗教传统。P3-4 导语 本书以严谨而优美的笔触描绘心理分析诞生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和弗洛伊德的家庭、私人生活,精心解构围绕这位心理分析创始人及其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所产生的种种幻想,深入探讨“他是谁”、“他来自何处”这两个个基本问题,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幅完整、生动而真实的大师画像。 序言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曾言:人只有在最后一个 认识他的人离世时,才是真的死了。这正是弗洛伊德今日 的写照。关于此公生平,历史学家面对的档案和诠释数不 胜数:弗洛伊德一生笔耕不辍,极其热衷于留下记录、考 古研究和身后声名;虽然他曾销毁某些工作文件和信函, 为日后的传记作者带来不便,但是相比留存于世的资料, 被毁掉的那部分简直微不足道。 在足足20来本书和300篇文章之外,弗洛伊德还在伦敦 弗洛伊德博物馆大图书室内的著作中留下大量笔记、草稿 、记事本、题献和批注。看起来他写过大约20000封信,如 今只剩下一半。大部分存世的书信现在都有法文版本,没 有出版的部分也正在接受德文校订。此外,还有从维也纳 移居纽约的精神分析学家库尔特·艾斯勒于20世纪50年代 出版的大量讲话和对话录,以及关于此后被查明身份的约 160名病人——大部分都鲜为人知——的文献。 经过30年的论战和激烈争执,被译成50余种语言的弗 洛伊德作品在2010年向公众开放。从此以后,弗洛伊德的 档案基本上都可在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原稿部查阅。维也纳 弗洛伊德博物馆的各种资料也可供人查考。 从弗洛伊德入籍美国的弟子弗里茨·维特尔斯执笔、 在弗洛伊德生前1934年出版的第一部传记,到1988年彼得 ·盖伊发表的传记,包括自1970年起遭到亨利·F.艾伦伯 格 质疑的埃内斯特·琼斯三卷本巨著、笔者参与的学术 性历史编纂学(historiographie)研究,至今已有数十 部弗洛伊德传记问世。这包括第一位拉美裔传记作者埃米 利奥·罗德里格的历史编纂学著作。该作者在1996年大胆 构想出一个无理性的弗洛伊德,他更像加西亚·马尔克斯 笔下的人物,而非昔日欧洲的学者。每个精神分析流派— —弗洛伊德学派、后弗洛伊德学派、克莱因学派、拉康学 派、文化学派、独立派——都有自己的弗洛伊德,每个国 家都创造了自己的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生命的每一刻都有 数十条评论,弗洛伊德作品的每一行都有许多种诠释,以 致可按乔治·佩雷克的方式,为所有已经问世的、以“弗 洛伊德和××、××的弗洛伊德”为题的文章列一张清单 :弗洛伊德和犹太教、弗洛伊德和宗教、弗洛伊德和女性 、临床医生弗洛伊德、拿着雪茄同家人在一起的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和神经元、弗洛伊德和狗、弗洛伊德和共济会 成员等等。此外,还有专门针对众多彻底反对弗洛伊德学 说(或Freud bashing)的斗士的清单:贪得无厌的弗洛 伊德、设置临床古拉格的弗洛伊德、魔鬼附身的混蛋、乱 伦的畜生、撒谎的骗子、歪曲事实的家伙、法西斯分子。 弗洛伊德出现在所有的表达和叙事形式中:漫画、连环画 、艺术书、肖像画、素描、摄影,古典、色情或侦探小说 ,故事片、纪录片以及电视连续剧。 经过数十年的传记美化、口诛笔伐、学术研究、索隐 探新、不当声明,我们虽然反复阅读他那些使20世纪下半 叶熠熠生辉的著作,但还是难以弄清谁是真正的弗洛伊德 ,因为太多的评论、幻想、传奇和谣言最终遮蔽了这位思 想家在他的和我们的时代遭遇的两种矛盾命运。 正因为如此,笔者先在很长时间内频频借着授课或旅 游、研究的机会阅读弗洛伊德的纪念文章,参观他的纪念 场馆,而后才着手以批判方式讲述他的生活、作品起源、 他在“美好年代”初期倡导的象征革命、在“疯狂年代” 经历的悲观主义折磨、事业遭受独裁统治破坏的痛苦时期 。弗洛伊德的档案对外开放,所有未被采用的资料都可查 阅,这为笔者运用批判方式提供良机;而法国尚无一位历 史学者冒险涉足这片长期以英语研究——质量均属上乘— —为主的领域,这也为笔者的研究写作提供了方便。 在这方面,笔者要感谢已故的雅克·勒高夫,在漫长 交谈中,在笔者犹豫时,他都极力鼓励笔者投入这项工作 ,并对适宜采用什么方式观察造就时代亦为时代造就的弗 洛伊德,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在这本分为四部的书中,读者将看到一个满怀雄心壮 志的人的生命叙事。此人出身于历史悠久的加利西亚东部 犹太商人家族,在整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同盟国垮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经济危机袭来、纳粹主义肆虐—— 都大胆地既充当解放“性”以便更好地控制“性”的开明 保守主义者、解谜人、动物观察家、女性的朋友,又充当 信从古代文明的斯多葛主义者、“打破幻想的人”、德国 浪漫主义的继承者、摧毁对意识的信心的人,或许还充当 一边忠于希腊悲剧传统(俄狄浦斯)、承袭莎士比亚戏剧 遗产(哈姆雷特),一边破坏犹太教和集体身份的维也纳 犹太人。 在转习当时最严格的科学——生理学——时,他用可 卡因治疗自己的神经衰弱,并在1884年相信自己发现了它 的助消化功效。他冒险深入非理性和梦的世界,认为自己 心中就有浮士德(Faust)与梅菲斯特、雅各与天使的斗争 ,随后又带领一群执着追求意识革命的弟子,按照柏拉图 哲学的共和国模式建立小团体。在企图将自己的理论用于 所有知识领域的同时,他误解同时代人——后者反倒借用 他的模型——的文学革新,无视当时的艺术和绘画,采取 相当保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但又迫使现代主体性接 受一个令人惊愕的起源神话——因为有人极力推翻它,它 的力量随之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活跃。在“名人”传记之外 ,笔者也对应地研究某些病人的经历——他们的“列传” 与其“案例”报告毫不相干。另有一些病人将其治疗经历 编成故事,而其他更加默默无闻的则通过档案开放而最终 为世人知晓。 弗洛伊德始终认为,他在无意识中发现的东西预示着 人在现实中遭遇的事物。笔者却决意将这个命题反转过来 ,证明弗洛伊德所谓的发现其实不过是社会、家庭环境和 政治形势作用的结果——他巧妙地诠释了三者的意义,将 之说成无意识的产物。 这就是沉入历史长河、沉入漫长叙事的主人公及其事 业。这部长篇著作融合了大小事件,公私生活,疯狂、爱 情和友谊,长篇对话,衰竭和忧郁,战争与死亡的悲剧, 最终朝着未来始终变化莫测、需要不断重新创造的王国的 流亡。 内容推荐 长久以来,支持者极力推崇,反对者强烈抨击,使得我们如今已很难知晓真正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入围了千禧年影响世界的名人殿榜,与柏拉图、马克思等伟人并列其中,足见其学说影响之大、之深远。 精神分析及方法,虽缘起德奥,但如今的重镇无疑在法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法语书写的弗洛伊德传记才会去触碰这个人——“他是谁”“他从何处来”——这样的根本问题,才会去追问“精神”分析的“意识”何以依托“身体”的“无意识”。 在启蒙和理性的名义下,弗洛伊德揭示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张力,考察了人类“身体”快乐原则,分析了人性的恶之花盛开的动因,撕扯下人类文明的遮羞布。他的怀疑,他的矛盾,他的失败,他的洞察,以及他磅礴的激情,最终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自我质疑的精神与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