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长安墨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北方//桃子
出版社 西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书评(媒体评论)
侠肝义胆,彰显梨园精神;
同仇敌忾,弘扬民族忠魂。
《长安墨》,引领我们走进抗战时期的长安梨园
,走近曾经在同一时空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先辈,感受
他们内心可歌可泣的家国情怀,体味他们在时代巨变
中荡气回肠的爱恨情仇……
这是一本好书!
——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原副主席 叶广芩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精彩页
第一章
民国二十一年五月初的长安城已然有了初夏的燥热。
在甜水井大街二十二号付家大院的青砖院落里,一袭白衣的陈凤良舞动着一把太极长剑,在清晨微光中剑若霜雪、浩气凛然,动作间足不沾尘、轻若游云,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周身银辉、须眉冉冉,浑身透出壮年人才会有的温润飘逸。作为长安城秦腔锦绣班班主,当他听到国府要将长安城改名为西京市、预备为战时陪都而筹建的消息后,心中便敏锐预感到,不久的将来全国各大剧社必将为了躲避战乱蜂拥长安城以求生存。眼下令他最为焦急的事情,是要尽快完成长安秦腔界“五社合一”这件心头大事,以期应对变幻不定的时局和即将到来的乱世纷争。
陈凤良自觉年事已高,从锦绣班创始人晋长隆手中接过班主之位,已有数十年光景。锦绣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两代人的苦心经营,已从原来游走荒村僻壤、求衣索食的野班子,进驻到素有盛名的长乐坊大剧院,跻身与长安城赫赫有名的正俗社、青衣社、益民社、三易社齐名的五大剧社之一。德高望重、技艺精湛的陈凤良,又被五大剧社公推为长安秦腔界名誉总社长。从锦绣班进入长安城那天起,弟子冯其中再三央求师父将锦绣班更名为锦绣社,也好与其他四社名望对等,但陈凤良迟迟没有答应,因为他内心有着更为长远的想法。
从这些年各个秦腔班社残酷竞争、相互“厮杀”中,陈凤良深切体悟到,如果想让千年秦腔艺术绵延有序传承下去,绝不能仅靠一家独大,更不能狭隘地只为锦绣班的发展思谋筹划,而是五大剧社必须联合起来拧成一股绳,方能在这纷乱不堪的世道里存活下来。放眼当下的长安城,东西南北的剧社已然纷至沓来,以往的长安梨园行固有格局逐渐模糊,重新洗牌的帷幕已经悄然拉开。秦腔虽为本土剧目,倘若别省剧种班社像潮水般涌入长安城,势必会上演一场新的更大规模、更加激烈的梨园竞争大戏。自从国府预备将长安城定为陪都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后,全国各地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各色人等云集而来,他们带来的是福是祸、是悲或是喜,只有上天知道,而这一切的发生,使陈凤良内心深处隐隐不安,他总感觉这个国家、这个城市,还有自己所处的梨园行即将有大事发生。
陈凤良当然是位睿智亦有远见的梨园中人,他把眼前的情势看得清清楚楚,戏院从来都是当下社会的晴雨表,更是政治经济的提线木偶,尽管他很不情愿如此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自己所处的梨园行,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陈凤良曾经数次努力撮合“五社合一”这件大事,可到头来美好的愿望屡屡化为泡影,这让他的内心常常在沉默中黯然神伤。
把长安城秦腔社做大做强,何尝不是历代秦腔人的梦想,陈凤良始终难忘恩师晋长隆临终前对他的叮嘱,要想把散兵游勇式的秦腔人黏结在一起,既不能靠官,亦不能靠商,只能依靠梨园行同心共德的力量。胸中怀有千丝万缕心绪的他从怀里拿出一块玉佩,专意放在掌心久久摩挲着。这是块脉理坚密、古拙名贵的蓝田玉,阳光下透出质厚温润的青色光泽,玉佩雕工甚为精致绝巧,中央赫然镌刻着“高风峻节”四个行笔庄重的文字。陈凤良也不清楚此物件究竟是从哪朝哪代秦腔班主传承而来,只知这是自己接任锦绣班班主之位的前夜,师父晋长隆郑重其事交予他的,并说了句令他毕生难忘的肺腑之言:“世人皆说我们梨园中人轻佻浮浪、薄情寡义,岂不知梨园先贤早有‘高风峻节’四字用以教化规劝历代弟子们,要做个有高尚坚贞之风骨节操的梨园中人。万望你能从此怀玉在身,日日心向往之啊。”
牢记恩师的谆谆嘱咐,坚守古玉佩上“高风峻节”的梨园信条,陈凤良带领着锦绣班奋发图存近乎十载,终于凭借过硬的功力,一路绝尘唱进长安城内。遥想当年锦绣班首次进城演出《游西湖》吹火绝技一鸣惊人之后,那场场一票难求的场景似乎依旧历历在目。而后锦绣班一鼓作气,连续用《三回头》《游龟山》《赵氏孤儿》《窦娥冤》四本全剧,稳稳当当奠定了行内地位。这些年里,声名显赫的锦绣班,除了依靠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激荡的表演功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班主陈凤良身上有着凝聚人心、德位相配的人格威望。如今锦绣班声名鹊起,师徒众人个个意气风发,然则陈凤良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到踌躇和迷茫。
P1-2
导语
粉墨登场,演得形形色色,彩衣飞舞,做出是是非非,一曲梨园人荡气回肠的末世悲歌!
这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抗战时期长安城作为战时陪都大筹建背景下,长安梨园人在时代大变局中谱就的一幅波澜壮阔、触目惊心的长轴画卷。
序言
这是一则非常普通的新闻里陈述过的历史事实。
抗日的烽火从东北一路蔓延到华北,日军飞机越过重
重层云,屡屡盘旋在旧时都城的上空。为了应对抗战时局
和巩固后方之需要,一九三二年三月五日,南京国民政府
四届二中全会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并委派
张继等专员组成西京筹备委员会。暨此,正当中国人民日
日为战争悬心之危急时刻,西安却开启了一场极为重要的
、为期十三年之久的陪都建设大浪潮……
或许很多人至今并不知晓,八十七年前的西安,曾经
有过这样一段令人自豪又扼腕叹息的悲壮历史。
那篇新闻报道详细记述了陇海铁路西安段修通后,带
给西安这座城市的商业繁华:踩着高跟的摩登女郎,随处
可见的金丝骷髅样太阳镜、草绿色美军帆布腰带,诸如此
类的时尚装扮徜徉于西安街市上;还有兜售美货的小商贩
,泡泡糖、巧克力、骆驼牌香烟、打火机、剃须刀……五
花八门,琳琅满目。其时,笼罩在烽火连天中的万里山河
已是残破飘摇,为何西安城却能偏安一隅、独享繁荣?在
十三年的陪都建设大背景下,西安城究竟发生了哪些令人
难忘的故事?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一路寻根溯源,未
料想刚刚触摸到这段历史边缘时,长篇历史小说《长安墨
》的创作欲念便被引发而生。
写作欲念一旦被点燃,脑海中盘旋的都是对那个时代
的追问。可以尽力搜集来无数关于民国历史的专著,却迟
迟不能把握陪都大筹建时期西安城跳动的脉搏。为了能与
那段历史中的时空会面、对话,除了深耕细究民国史,好
像别无他法。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正确无误,最终还是对史
料的大量翻阅,拯救了深陷迷茫之中的思路。
既然历史诱引入门,那就坚决从这扇门走进去。我们
抱定小说中的“沧海一粟”都得从浩瀚史海里捞取的坚定
信念,开始从汗牛充栋的史籍中刨出有用的创作资料,并
将大量的图文论著中那些繁芜庞杂的部分剔除,继而将追
寻的目光精确到西安城1931至1945这段历史的年、月、日
。经过数次删繁就简的煎熬之后,创作所需的基础史料逐
渐趋于明朗,小说所要勾勒的故事雏形亦逐渐清晰。毫无
疑问,对历史事实的精准归置与拿捏,是小说《长安墨》
顺利成书的关键环节。
世人皆知,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滴满
浓重鲜血的一页,无论在白山黑水,或是烟雨江南,生灵
涂炭,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战火边缘的西安城虽得以暂时
太平,但后方屏障内的黎民百姓同样为抗战胜利做出过巨
大贡献与牺牲。
史料记载中的那个时期,西安城里不论富商巨贾,或
是贩夫走卒,面对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同仇敌忾。尤其令
人感到震撼的是:长安秦腔艺人冒着枪林弹雨跋涉数千里
前往北平,慷慨悲歌,慰问抗战前线的二十九军将士。正
是这些秦腔艺人不顾个人安危做出的这番大义之举,让我
们眼前为之一亮,进而完成了小说立意、纲要的最终架构
,并将创作核心落在长安梨园人身上。
那个不太遥远又极为残酷的年代,无论何人居于何处
,都无法与战争的炮火和硝烟完全隔绝。当时的长安梨园
人,便将前方硝烟四起、艰苦卓绝的战斗,尽数谱写在秦
腔剧作之中。老一辈秦腔人的那段血色记忆,以及他们身
处战争铁幕下表现出的凛然之气,彻底为《长安墨》的创
作打开了历史尘封的阀门。于是,像陈凤良、沈金书、冯
其中、陈竹君等戏曲人的形象跃然纸上,长达七百多个日
日夜夜里,我们紧随他们命运的跌宕起伏,感知他们的喜
怒哀乐,个中滋味虽五味杂陈,却又妙不可言。
秦腔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或许只是楼阁轩榭之下的
人声鼎沸,但对于喜欢它的人而言,却极其渴望探知舞台
表演背后秦腔人的悲欢离合。我们用一页页泛黄的史料、
一张张民国时期长安戏曲人逐渐模糊的照片,打磨出这部
长篇小说,或许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作为中国最古老的
剧种,秦腔又被现代人雅称为“最古老的摇滚”,说明当
下爱它赞它者大有人在,我们仅仅像从野路跑出的孩童,
机缘巧合之间与秦腔撞个满怀。
局限于笔拙意浅,书中疏漏之处自是难免。如此,读
者若觉得《长安墨》还是讲出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我们深
感欣慰;哪怕是为老一辈秦腔艺人树碑立传,亦是乐见其
成;若能让更多人通过本书了解到长安秦腔人的风骨情怀
,算是我们终究没有白熬一场。
内容推荐
《长安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历史军事小说。
小说以长安秦腔社为缩影,通过讲述秦腔、京剧和越剧等戏曲人在“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长达十四年里的恩怨情仇,倾力刻画了一大批以沈金书、陈凤良、冯其中、陈竹君为代表的老辈及少壮派戏曲人,在不断裂变的艰难时局里,在残酷战争的铁幕下演绎出了一场场荒诞不经的人间悲喜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