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醒来(修订版)/寻找安详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郭文斌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知名作家郭文斌先生继文化散文畅销书《寻找安详》之后的又一精品力作,针对现代人日趋浮躁的心理状态和压力过大的生活方式,作者以传统经典中的依据为支撑,配合现代心理学,对生活质量与喜悦、幸福做了探讨,提出了“都一样”“我爱你“我错了”等获得生命根本喜悦的途径,为减轻生活压力获得幸福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让人真正从庸碌的生活中醒来,回到生命的根本状态。 作者简介 郭文斌,著有畅销书《寻找安详》《农历》等十余部;有中华书局版精装八卷本《郭文斌精选集》行世。 长篇《农历》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在最后一轮投票中名列第七;短篇《吉祥如意》先后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短篇《冬至》获“北京文学奖”;散文《永远的堡子》获“冰心散文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外文。 曾任央视八集大型纪录片《中国年俗》、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文字统筹;提出安详生活观、安全阅读观、底线出版观、祝福性文学观,受邀到央视等单位和北大、清华等高校及多省市演讲,受到欢迎。 现任宁夏作协主席、银川市文联主席、《黄河文学》主编;为中国作协全委,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宁夏党委政府授予“塞上英才”称号。 目录 生命观和喜悦 生命就像一块黑板 心灯才是根本光明 快乐和喜悦的区别 心量越大能量越高 认同度就是喜悦度 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大阅读决定生命力 让教育和文化归位 人生观和喜悦 一切都是因为断根 谦德是生命的春风 惜缘是一道升级题 八德的根本是孝道 五伦的根本是婚姻 感动的背后是珍重 最重要的播种原理 幸福观和喜悦 长寿的学问和表现 富贵的学问和表现 康宁的学问和表现 好德的学问和表现 善终的学问和表现 健康的学问和表现 能量的还原和表现 能量级和喜悦 都一样 我爱你 我错了 这一刻 保障性和喜悦 三习二惯意纷纷 三途二径知道中 三根二本通天地 三警二卫护航程 深远性和喜悦 附录一:读者心中的安详和喜悦 在皇家园林奇遇《寻找安详》 岁月可以如此静好 苦乐皆由心造 我的命运我做主 安详治好了我的重度抑郁症 那一刻的幸福,千金不换 现场感让我摆脱了恶性依赖 天堂不在世外 附录二:霍金斯能量级 后记: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受益 序言 致力于建构“安详诗学” 周新民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得知《醒来(修订本)》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消 息,让我深感缘分的不可思议。几年前,因为喜欢郭文斌 先生的文字,曾专程到银川访问。不久,他的代表作《农 历》等就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再版,武大的於可训先生著文 《一部中国化的小说》在《文艺报》发表,称它把文学的 教化作用发挥到极致。现在,影响极大的《寻找安详》姊 妹书《醒来(修订本)》又花落武汉,足见郭先生和武汉 的缘分之深。 虽然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但是,郭文斌和众 多“60后”作家相比,有太多不同之处。“60后”作家基 本上是从学院走出来的,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然而,郭 文斌最初学历仅是中专,初中毕业后上了四年师范学校即 走出校门参加工作。他不仅缺乏系统的高等教育,还缺乏 文学启蒙教育,很少有阅读文学书籍的机会,因为家里和 学校找不到可读的书,有时往往连课本都领不全。然而正 是这样的独特环境,按照他的话说,才避免了被彻底“格 式化”,才给西海固大地充盈着天地精神的民间文化“走 进”他的心灵留下了一些空间。没有学历教育的束缚,郭 文斌可以纵情西海固山水之间,充分吸收西海固大自然的 滋养,充分感受人和自然之间亲密无间的情感,让生命在 根性层面上和整体性充分交融。一句话,西海固深厚的民 间文化滋润了郭文斌的心田。从学历教育的角度来讲,郭 文斌是“不幸的”,然而,与活生生的大自然与民间文化 亲密接触,对于作家的郭文斌来讲,又是一件多么幸运的 事啊。成长于天然的民间文化而不是书本教育之中,因为 这种机缘,郭文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感情,这 是郭文斌与众多作家不一样的地方。在他看来,传统文化 和民间文化在根性上是相通的。就在郭文斌天然地接受着 西海固的山水之气,天然地浸染着祖上留下的浓厚传统文 化时。和他同时代的“60后”作家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 正在痴迷地阅读西方文学经典。所谓造化弄人,正是郭文 斌的特殊经历,造就了郭文斌不同于众多“60后”作家的 秉性,也是郭文斌独特的文学创作、文学活动的根本原因 。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以反映社会生活教 育人民群众为基本功能,其后又开始探索叙事形式的“迷 宫”,也痴迷于人性的“恶”与“罪”的书写。然而,从 根本上讲,上述林林总总的叙述主题,和人的心灵总有隔 膜。如何让文学走进内心?郭文斌的文学创作以此为出发 点,开始了艰苦的探索。郭文斌认识到,读者首先是生命 体。如果一部作品不能给读者提供生命的建设性,那么文 学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认识功能等等又有什么意义呢 ?经过多年的探寻,郭文斌建构了“安详诗学”,找到了 一条贴近人的心灵的重要方式。“安详诗学”的第一要义 就是书写人性美。郭文斌的小说也罢,散文随笔也好,总 把笔触对准人性美。在郭文斌的笔下,像《农历》,人与 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洋溢着爱的温情 。即使是“事鬼神”的作品,也写得那样温馨。郭文斌所 倡导的“安详诗学”让文学回归到心灵的安详,把人从绝 望、焦虑、恐惧、孤独中带人到澄明宁静的精神世界。在 和我的对话中,郭文斌把偏离心灵安详的文学写作看作危 险的文学。在他看来,很多文学作品把负面情绪强化到极 致,并且审美化。甚至把死亡审美化,这是极其危险的, 因为一切阅读都是心理暗示,而心理暗示会影响人的行为 。抬头看看我们当下这样喧嚣、功利的社会,郭文斌的“ 安详诗学”不失为一剂良药。因此,在我看来,他的“安 详诗学”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谱系。 郭文斌通过《吉祥如意》《农历》等作品着力建构“ 安详诗学”,诗性地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始把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学创作的自觉使命。深受现 代化转型的焦虑之困,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以“别求新声 于异邦”作为创作信条。虽然也有作家深刻地认识到中国 传统文化的意义,自觉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作 为创作追求。然而,像郭文斌这样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 为文学创作使命的作家,还是很少见。不仅如此,郭文斌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之透彻之深入,在当代作家群体 中还是很少见的。近些年,国学热兴起,从官方高层到民 间都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被提高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然而,何为中国传统文化 ,为何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理 论命题还展开不够。尤其是百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常常 被“妖魔化”、被误解,以致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 中常常面临困境。其关键症结在于,何为传统文化。郭文 斌说得好,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是故纸堆中的文字,而是活 跃在人的心灵之中的“灵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 误解,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看作是“活着” 的文化要素。五四新文化时期“反传统”的传统和今天所 要弘扬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绝对不是同一所指 。限于篇幅所致,在此不展开。但是,我欣喜地看到郭文 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在《寻找安详》《醒来》等 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显然超出当今很多作家的 理解。这显示出郭文斌与众多作家的不同之处。近两年, 郭文斌又以文字统筹的身份,通过央视百集大型纪录片《 记住乡愁》,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转化为音响与 画面,更加生动地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深深感染了 很多读者。 然而。郭文斌并非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来宣扬中国传 统文化,他还是一名从行动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志愿者 。这些年来,郭文斌不辞辛劳地奔赴全国各地,在北京大 学、清华大学以及众多名校的课堂上,在各个企业家组织 的讲堂上,为大学生、社会民众义务宣讲中国传统文化, 随之大量捐赠他的著作。如果你观看了郭文斌演讲的视频 ,就会为这样一位沉醉于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志愿者而感 动。 总体看来,郭文斌的文学创作以及他的文学活动,在 今天这个时代显得如此特别。我们应该怎样阐释郭文斌的 文学创作以及他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的努力?我想,时 间是最好的裁判。郭文斌的价值也将会得到更好的阐释。 导语 人流熙攘,你来我往,不少人活在一种假醒状态。梦中不知在做梦,气中不知在生气。如果知道在做梦,就醒来了;如果知道在生气,就不生气了。就像捉迷藏,你藏在哪儿,对方都能发现,你就觉得没意思了。 醒来,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办法。 本书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郭文斌的代表作,回归了生命的根本喜悦,探究了快乐和幸福的真谛。 后记 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受益 如何从传统文化和安详中真正受益,我有一些切身体 会。 必须知行合一。中华文化是力行文化,尤其强调知行 合一。只有一边践行,一边领会,才能体味其中真味。如 果不践行,只是研究,得不到利益。如果不践行,还以传 统文化从事者的名义,享传统文化的福,不但没有利益, 可能还有灾祸。 古人讲,讲道不行道,是最大的恶人。恶就恶在败坏 了道的名声,让人们误会了道。在给大型纪录片《记住乡 愁》做文字统筹的过程中,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但凡名门 望族,正是因为族人们在集体行道。这一点,无比关键。 几年的志愿者经历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曾经的 我也热爱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却没有从中体会到永 恒性快乐,也没有给我带来命运的切实改变。区别在哪里 ?前些年是把中华文化作为知识作为谈资来学、来研究的 ,没有一一对照力行,没有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文化不能成为人的生活方式,只是一些记问之学 ,世智辩聪,不但对现实不能产生积极作用,甚至还有反 作用,那就是长浮华,长傲慢。明清之后,传统文化之所 以被人抛弃,我认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读书人多空谈,多 以此作为科举之梯,没有以此修身齐家,没有落在细行上 ,给传统文化脸上抹了黑,让人们把学人的错误怪罪在先 人身上,连累传统文化差点受灭顶之灾。 当一个人真把传统文化变成生活方式,一定会变得谦 虚、敬畏、感恩、节俭、利他、奉献、喜悦、平常、看得 破、放得下、荣辱不惊、去留无意、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心里的抱怨、嫉妒、傲慢、贪婪、自私会越来越少,会 活得越来越放松、轻松、自在、超脱,会敬业,却不争, 会爱人,却不执著。 这是一个标尺,让我们甄别学人和行人。 习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落细、落小、落实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如何落细、落小、落实,我个人认 为,必须先从常识做起,先从培根做起。和大家的交流中 ,我之所以推荐一定要从《弟子规》和《了凡四训》学起 ,体会到它是基础中的基础,最初的台阶,如果没有这个 基础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是很难从中受益的。“四书五经 ”是好,但它们是上层建筑,不是地基。试想,一个没有 地基的摩天大楼是什么结果。 认识到这一点,同样无比关键。近年来,我们欣喜地 看到,上上下下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全社会掀起了学用 传统文化的热潮,但是,我发现,学界大多把目光投向“ 四书五经”等,对训蒙养正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古人之所以一上手就从“四书五经”开始学习,是因为训 蒙养正的功课在幼年就已经完成了,那些功课,目不识丁 的农村妇女都懂得。但是现在做妈妈的知道“幼儿养性、 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道理的毕竟是少数,从 另一个角度来讲,《弟子规》和《了凡四训》把“四书五 经”的精神精华变成了交通规则、生活手册、菜单、药方 ,直接让我们应用。 体会到这一点,我突然对一味地谈玄说妙十分厌恶。 做人是实实在在的事,一步一个脚印改过的事,咬定牙关 力行的事,就像建大厦,只有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打好地 基,才能在上面建高楼,否则,终归要出事的。楼越高, 就对地基的要求越高。由此可知,打地基的事,不能急, 不能偷工减料,不能搞跨越,不能赶工期。也像登山,只 有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攀登,才能上到金顶。 特别是到了险峰,更要把每一步踏稳,才能保证安全 。到了极险处,尤其要懂得从容移步,从容换手。等左手 抓牢铁索,再换右手;等左脚踏稳石阶,再换右脚;中间 容不得一丝分心,容不得一丝没有交接好的空隙。稍不留 心,就会葬身悬崖。有一次,攀登梵净山金顶,我切切实 实体会到这一点。常识告诉我们,山越高越险。在金顶, 我甚至有种感觉,如果心神稍不在现场,稍一走神。就会 被过往的风云裹了去,卷了去,挟持去。这个过往的风云 ,有可能是骄傲,有可能是嫉妒,有可能是得意,有可能 是抱怨,有可能是生气,有可能是贪欲,有可能是懒惰, 有可能是粗心,更有可能是谈玄说妙,好为人师。 …… 就拿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人层面来讲,要真正实现爱国 、敬业,仍然要让“当家做主”起作用。监督有用,但不 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没有自觉性,即使我们把摄像 头安到员工头顶,也没多大用。我们管住的只是他的身, 不是心。再说,这种监督,本身已经伤害了人的尊严。可 是,当人一旦找到根本性,找到主体性,明白了潜意识的 四个属性:自动记录、自动播放、全息感知、永恒存在, 一下子就会自觉起来,敬业起来。我们再不需要说“举头 三尺有神明”,明白做任何事潜意识都在自动记录,永久 收藏,成为底片,到下一个生命片段播放出来,就是我们 的命运。 中华历史上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忠臣良将?正是受到 传统的熏陶。传统告诉人们,忠和良本身就是能量。按照 整体性理论,信息和能量是对等的,我们动一个爱国的念 ,意味着启动了根本性中对 精彩页 要想幸福与健康,就要解决生气的问题。 用拔羊毛的办法,把生气一点点拔掉,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像接收电视、广播电台的节目一样,把生气的频道调整到不生气的频道,就不生气了。那么,如何才能调整到不生气的频道呢?要先认识生气是怎么回事。 人流熙熙,你来我往,不少人活在一种假醒状态,看上去醒着,其实活在梦中。梦中不知在做梦,气中不知在生气。如果知道在做梦,就醒来了,如果知道在生气,就不生气了。就像捉迷藏,你藏在哪儿,对方都能发现,你就不愿意跟他玩了。相对于一个做噩梦的人来说,醒来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传统告诉人们,生气其实是一个假象。就像一块黑板,人们在上面写了无数的“生气”,以为自己真生气了,但拿板擦一擦,黑板还是黑板,原来压根就没有“生气”两个字。可见,痛苦也是一个假象,仇恨也是一个假象,抱怨也是一个假象,焦虑也是一个假象,抑郁也是一个假象,只要找到那个黑板,擦掉假象就可以了。 擦掉假象后剩下的是黑板。黑板上面没有爱恨情仇,只有喜悦。 那是一种不需要条件作保障的快乐,绝对的快乐。一个小男孩在黑板上学画画。爸爸妈妈说画得真好,爷爷奶奶也说画得真好,小家伙就很高兴。可是,过了一会儿,姐姐用板擦把画给擦掉了,小家伙就开始哭了:“还我的画,还我的画。”姐姐说:“哦,别哭别哭,姐姐帮你画。”可是姐姐画的和他画的不一样,他还是哭。他觉得姐姐把他的世界给擦掉了。小男孩误认为那画就是他的世界了,就是他的一切了。 小男孩长大了,会谈恋爱了,碰到了一个可心的女孩子,喜欢得要死要活。可是这个世界是残酷的,班上就那么一个漂亮女孩子,喜欢她的男生太多了,为了得到她的芳心,男孩还打过架。他不会想到,刻骨铭心的爱原来是自己在黑板上画的一幅画。人们往往只记住了黑板上的那一幅画,而忘记了自己本身就是那个黑板。 因为失恋,有人抑郁、跳楼、割腕,岂不知是被自己画的一幅画所折磨。男生好不容易把那个女生争到手了,击败了班里其他男生,成为胜利者。这个女生也很甜蜜,说:“你看,这么多人都在争我,这一位对我最好,我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可是,一结婚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当年的甜言蜜语慢慢不甜了,男生对自己也不如当年了,就想再换一个。然后就换。换完之后发现,怎么过了两天仍然是这个样子?然后就对人生持悲观态度,天下男人都这样,没好的。这句话对吗?对,也不对。不是男人都这样,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人都是这样。更准确地说,只要是黑板上的画,都是这样。 那就凑合着过。大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就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老师。某一天“父母呼”,孩子没有马上应;某一天他到网吧里不回来;某一天班主任通知家长去谈话……生命中怎么就这么多烦心事呢?自己活得麻烦,孩子又带来新的麻烦。 新的一轮图画又开始了。好不容易熬到孩子成家立业,一照镜子,脸上有皱纹了,腰也弯了,不像当年画册上那么漂亮了。一辈子在匆匆忙忙的图画中度过了一生,岂不知只要我们回到黑板,或者成为黑板,就万事大吉。对于黑板来说,写在上面的爱、恨、情、仇都是假象,既然是假象,我们为什么要计较呢?我们生的每一次气,吵的每一次架,全是自己在黑板上画的画,不过是一个假象而已。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