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十年丛书”除选取40位中国人的故事之外,还选取了40位海外华人和40位在中国工作、生活、创业的外国人来讲述自己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的人生经历。丛书主编韩庆祥表示,通过丛书中的故事,可以映见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史,不是一条平静的“内流河”,而是时刻与全球经济交融激荡的“世界性洋流”。
这本廖晓华著的《四十年四十人(1978-2018)》是其中一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四十年四十人(1978-2018)/我的四十年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廖晓华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我的四十年丛书”除选取40位中国人的故事之外,还选取了40位海外华人和40位在中国工作、生活、创业的外国人来讲述自己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的人生经历。丛书主编韩庆祥表示,通过丛书中的故事,可以映见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史,不是一条平静的“内流河”,而是时刻与全球经济交融激荡的“世界性洋流”。 这本廖晓华著的《四十年四十人(1978-2018)》是其中一册。 目录 谢高华 我的富民梦 樊建川 我要建一个改革开放馆 吴协恩 希望退休的时候,华西人能叫我一声“老书记” 马云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李书福 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致敬 王水福 我的航空梦 黄代放 结缘清华,泰豪筑梦 章华妹 四十年里完成七件“家庭大事” 范渊 初心不变,做网络安全忠实的守护者 余熙 用精彩的中国故事感动世界 黄允 我用电视剧记录时代 王辉耀 我的获得源自改革开放 王一林 初心不改系琼州天涯梦想又逢春 张森 勇立潮头——我与改革开放同行 刘殿魁 运河船家四十年之变 周仕超 我的绘画“走出去” 于秦峰 矢志不渝,做大叫响北派黄酒 娄宏霞 我和我的外国友人们 吾建英 一个乡里囡妮的四十年 程华 我所见证的银行二十年 刘真骅 心不长皱纹就永远年轻 周香莲 四十年,四个讲台谱写人生 徐金波 “无中生有”,创造中国冰酒 陈文华 改革开放与我的艺术圆梦之旅 陈秀民 草原人的幸福 张文静 我与红楼的不解情缘 杨嘉利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郭梦月 梦想是一轮明月 杨木华 穿越我生命的四十年光阴 龙玉纯 幸福的赶路人 江辉生 爱上橄榄绿 吴明志 做民族瑰宝的守护传承人 王明忠 昔日曾搏击于激流 李文山 我和自行车的故事 盛常国 一个修鞋匠的文学路 王闽九 用脚步丈量美丽中国 刘跃清 我们一家人 王薇芳 又是一年麦收季 蔡运磊 兄弟的步子 魏民 寻梦深圳 ——我和小伙伴们的创业故事 序言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是 强国之路!1978年由中国共产党开启并领导的这场 波澜壮阔的“时代之变”,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真正创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举世瞩目的惊世奇 迹,全面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该到全面深人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了!值中 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政界、商界、学界等社 会各界都在认真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研 究中国改革开放所具有的全球意义、战略意义。不 过,有的是从感性层面,有的是从知性层面,有的 是从理性层面,很多研究成果已陆陆续续问世。 改革开放既要依靠人民,还要为了人民。在这 林林总总的研究改革开放史的成果中,除了宏大叙 事的“改革开放全史”,也需要有以“人”为主体 和主线的有血有肉、有过程、有成长、有故事、有 细节的改革开放“个人史”。不仅因为改革开放改 变了无数个人的命运,而且因为这一个个具体的、 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才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 、推动者、建设者和见证者,也是改革开放红利的 受益者。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且在不同程度上,书 写着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历史叙 述应善于通过人和故事反映经济社会变迁、制度体 制变革。改革开放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改革开放史 研究的“现场感”,是其他历史研究所不具备的。 这种现场感对于理解、解释历史至关重要。 浙江文艺出版社以独特视角,以“讲好中国故 事”的方式,策划并组织出版的“我的四十年”丛 书,着眼于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人的命运的向好改变 ,选取“三种人”为主体,每一种选取四十人,讲 述他们亲身经历的改革开放故事。 第一种,是我们国内的人民,这块土地上的主 人,中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亲历者、受益者。四 十年来,他们经历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历史细节, 经历了个人命运的变迁,全程体验了改革开放这一 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书写这种故事的这本书,叫 《四十年四十人》。 第二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到世界各国 工作、生活的华人华侨。他们站在世界的坐标系和 东西方文化对比的场景中,与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 历程同频共振,以独特的感知和体验,诠释了中国 改革开放对世界的影响。书写这种故事的这本书, 叫《四十年来家国》。 第三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世界各国来到中 国学习、工作和创业的外国人。他们以“客人”的 身份和视角亲历、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 通过亲密接触和深度融入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书写这种故事的这本书,叫《亲历中国四十年》。 从茫茫人海中“随机”征集和“自觉”选定的 这一百二十个人的故事,就是一百二十滴水,就是 一百二十部史诗!汇集到一起,可以映见无数个人命 运的发展改变,可以映见改革开放美丽故事的海洋 ,可以映见四十年来鼓荡的时代大潮和宏伟的壮丽 史诗。这一百二十滴水也可以映见,中国的改革开 放发展史不是一条平静的“内流河”,而是时刻与 全球经济交融激荡的“世界性洋流”。这一百二十 滴水还可以映见,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中国人、海外华人、外国人, 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 体。 为了讲好这一百二十篇故事,三本书的主编以 及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不辞一切劳苦,克服种 种困难,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 姿态,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责任,加班加点, 做了大量很有意义的工作。由于来稿的华人华侨生 活在国外,有时差,编辑们都是在半夜三更与作者 联系沟通,修改文章;在国内的外国作者则来自世 界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讲不同的语言,为了跟他 们沟通好,把文章修改到位,请了许多翻译和朋友 帮忙。为体现全面性、代表性并富有创新性,三本 书稿文章的征集,考虑到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 不同职业、不同角色、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作 者的典型性。经过艰辛努力,呈现给读者的,可谓 是一套“真实、立体、全面”地讲好中国故事、唱 响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的丛书。 这套丛书最可贵的,就是立足于讲述“历史现 场”中“人”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和真切感受,以 鲜活真实生动的“个人史”体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 伟大成就。这是一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主题 之书,是一部凝结个人发展命运的时代之书,更是 一部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具备持久生命力的改革开放 “史记”。 讲政治、讲故事、讲全面,善思考、善总结、 善提升,重感知、重本质、重形象,是本丛书最鲜 明的特点。 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讲好中国故事,也永远 在路上! 导语 近日,全面展现中国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丛书——“我的四十年”正式出版。丛书包括《四十年四十人》、《四十年来家国》、《亲历中国四十年》三本图书,遴选了全球120位不同国别、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改革开放亲历者,讲述其亲身经历、见证的改革开放故事。 廖晓华主编的《四十年四十人(1978-2018)》是其中一册。 精彩页 我今年88岁了,从1949年6月被选为村农民协会委员起,我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我们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富起来,1953年5月加入党组织后,这一梦想更加强烈。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我心想事成、梦想成真。到如今,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当年工作过的义乌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6万元和3.3万元,多年位列全国第一,人均储蓄额、每万人汽车拥有量等12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一。百姓从贫穷走向了富裕,这是我最欣慰、最高兴的事。 1982年5月,组织上把我从浙江省衢州市(县级市)市委书记任上交流到义乌县任县委书记。当时,衢州穷,义乌更穷,“七山二水一分田,粮食高产贫穷县”“一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就是当年义乌的真实写照,一个县的财政收入不及杭州地区余杭的一个镇。衢州人均有一亩多地,自然条件好,粮棉油等农副产品较丰富;而义乌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人均只有四五分地,农村不少地方连饭都吃不饱。义乌,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就是“鸡毛换糖”的拨浪鼓。到了大年三十,我们在家里过年,许多义乌人却出门在冰天雪地里走街串巷做生意,并经常露宿街头。所以,当年年迈的母亲得知我要去义乌工作的消息,就有点心疼。除了“穷”,当时的我对义乌真是一无所知。因此,作为新上任的县委书记,到人地生疏的义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依靠干部群众,下苦功,多搞调查研究,多听多看,尽快了解本地情况,熟悉工作环境。 “翻两番”是改革开放初期最时髦的口号,我来义乌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到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突破口,努力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 我调到义乌工作时,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义乌的稠城镇和廿三里镇已经自发形成了小商品市场。由于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鸡毛换糖”一直被视为“盲目外流,投机倒把,资本主义尾巴”,有关部门一如既往地对此采取禁、打、关、赶的政策和措施,可是,又怎么也禁不住、打不倒、关不掉、赶不跑,长期作为义乌的一大“包袱”存在。 义乌的小商品经营活动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觉得“割资本主义尾巴”实际上是剥夺农民生存权,这样做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那么怎样来看待、解决义乌农民从商的问题呢?对此,当时义乌的干部群众争议很大,县委班子内部意见也不统一,而群众很想从商又怕挨批。面对这一切,我们只能按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于是,一连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我们组织大批干部下基层,通过召开座谈会讨论、个别交谈等形式,面对面地听取意见,系统地开展调研。由于我初来乍到,人们一时还不认识,所以我去调查时,群众敢反映真实情况,我也就获得了不少第一手材料。调查越深入,我越觉得在人均耕地很少的义乌,农民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从事小商品经营以积累生产资金、贴补生活,实在是件好事。于是,我根据调查中得出的结论,在一次县级机关干部大会上提出了看法:“义乌的小商品经营活动不是一大‘包袱’,而是一大优势……”当时干部群众议论纷纷,反响强烈,有人高兴,有人担心。我就通俗地摆出了自己的理由:“就拿鸡毛换糖来说吧,义乌货郎走南闯北,千辛万苦,一家一户地去用糖换鸡毛、鸡内金,回来后,将上等的鸡毛出售给国家,用以制作日用工艺品;差的用作传统肥料,提高粮食产量;收购的鸡内金出售给医药公司做药品。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我心里预感到实现义乌农民脱贫致富的梦想有了突破口。 共担风险,富民有了大平台 在系统深入的调查面前,县委常委们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认为应该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但是,在当时既无明确政策又无先例的状况下,县委要开放小商品市场是要担很大风险的。一些同志难免会有顾虑,我很理解。作为县委书记的我必须有非常明确的态度。为了实现富民梦,敢不敢从实际出发担当风险?很快我做出表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为了百姓利益我宁可不要“乌纱帽”,回家种田。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和县工商局、相关区镇干部也在工作中同舟共济、共担风险,并于1982年9月5日以“稠城镇小百货市场”之名开放了义乌小商品市场。 市场开放了,政策出台了,但是观念的改变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干部还是群众,过去长期受“左”的思想禁锢,“怕”的思想是难以在短期内消除的。于是,在1982年下半年,我们组织义乌乡党委书记及以上干部到温州去考察,学习温州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这趟考察我很受触动,我认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温州,大家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思想观念开始有了较大转变。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