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李相银、陈树萍著的这本《通往经典之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重读与建构)》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中学语文教师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策略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C2016/22)”、2017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特级教师工作室和研究生工作站互惠培养策略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ZZl7—071)”、江苏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立项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汉语言文学品牌专业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7JSJG008)阶段性成果。全书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典重读与作家新论”、“新世纪文学批评”、“文学史写作”。 目录 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新进路(代序) 上编:经典重读与作家新论 现代知识分子的归乡心路——《故乡》新论 女性的国族体验与生存之困——重返《生死场》 市民空间的发现——《茶馆》新论 混淆的“怀旧”主体与时代缝隙——《长恨歌》新论 是处红消翠减,苒苒物华休——韩邦庆与《海上花列传》 边缘处的关注——滕固小说论 中西诗艺的成功整合——徐志摩诗歌论 在海风的吹拂下——叶灵凤论 往返于都市与小镇之间——施蛰存论 都市中恣意烂漫的印象画者——穆时英论 从迷乱灰色中发现人生的微光——茅盾论 以洋溢的青春投进乱世的一束灵光——张爱玲论 乱世里的盛世人——苏青论 中编:新世纪文学批评 革命时代的思想漫游——《启蒙时代》论 “德”“才”之间:才女主体性的建构——《天香》论 乡村视域中的“革命”——论贾平凹的《古炉》 乡村政治生态的体制性与民间性——毕飞宇“王家庄”叙事之考察 农具的隐喻: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焦虑——评李锐的“农具系列”小说 变调:叙事的强度与难度——评余华的小说《兄弟》(上) 精神拯救与责任担当——由陆天明的《高纬度战栗》说起 剪不断,理还乱——评《无字》三部曲 一个人的乌托邦——徐则臣小说论 假面背后的真实——评魏微小说《化妆》 坚持一种对美好的信仰——我们的文学批评 下编:文学史写作 批评的错位——兼论学衡派的文化重构理想 灵魂的错位——论现代知识女性书写 乡村政治生态与中国当代文学 新武侠小说与大众文化 文化消费时代的文学写作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