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李君著的《1931年前郑孝胥》讲述了郑孝胥是一位经历丰富复杂的近代历史人物。晚清时期,他先后为李鸿章、张之洞、岑春煊、端方、锡良等封疆大吏延为幕下,规划甚多,却成就殊鲜,但办理洋务,倡行变法,呼吁立宪,实乃当时能员干吏。进入民国后,他高调标榜“遗老”身份,隐居沪上,累却弓招,却孜孜复辟,在六十五岁成为废帝溥仪的股肱之臣。晚年,协助成立伪满洲国,名节不保。他有文名,工诗,善书,世称其诗为“海藏体”,称其书为“郑书”,均自成一家。 作者广泛收集资料,博采诸家学说,对郑孝胥事迹,作了详细考述,对其功过是非,作出了较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作者简介 李君,河北临西人,史学博士。现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目录 序言 董丛林 前言 第一章 家世与科第 一 家世 二 科第 第二章 清末仕宦(上) 一 辇下微官 二 东渡日本 俸钱虚愧对流亡 对日本新政的认识 甲午战争前夕 居敬存养 三 在张之洞幕 主战与反割台 吁请修备储才折 进京 四 从刘坤一幕到盛宣怀幕 在刘幕 到盛幕 北上人都 第三章 清末仕宦(下) 一 总办汉局 再入张之洞幕 新政 郑、张交谊与诗缘 二 龙州三年 军务 交涉 边策 边饷问题 三 寓居上海 与早期中国公学 预备立宪 在“丁未政潮”中 办日辉呢厂 筹议锦瑷铁路 第四章 在辛亥风潮中 一 革命前夕 革命缘起 铁路政策的推动者 在风潮中 二 “实缺官”郑孝胥 涉政追求 政治品质 长期游幕之影响 社会形象 三 现实应对 对革命的认识 对“共和”的认识 “以遗老终耳 四 与张謇的关系考述 第五章 独立缥缈之飞楼 一 遗老身份的认同 何谓“清遗 理论处境 现实存在 “遗老”标榜 二 “遗老”的日常生活 三 交游 第六章 复辟的努力 一 时代背景 二 复辟中的角色 第一阶段(1912年10月-1924年2月) 第二阶段(1924年2月-1925年2月) 第三阶段(1925年2月-1931年11月) 三 政治主张 “列国共管 结“外援 第七章 名士抑或政客 一 人生状貌 名士 “功名士 投老名场 二 “行藏”观 早有来自的“海藏 对“时”的理解 三 “节义”观 “节义”之表达 是否“愚忠 余论 一 “满洲国”实质及郑孝胥的帝制努力 “满洲国”实质 郑孝胥的努力 郑孝胥之死 二 郑孝胥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附录 郑孝胥1931年前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董丛林 郑孝胥是在晚清和民国的历史上都留下印记的 人物,并且是在文化与政治两方面皆有显眼之处的 “双料”人物。文化方面,他尤以诗作和书法扬名 于世;政治方面,在晚清他曾为大员幕僚,自身也 做到布政使级的官员,民国年间则以前清遗老自居 ,晚年还做过伪满洲国的国务总理大臣,留下了一 生最大的污点。李君的这部著作,就是专门研究郑 孝胥其人的。而在时段的侧重上有着精心的斟酌、 选择,即将1931年前的郑孝胥作为审视的着重点。 当然,对他以后与伪满洲国牵系的生涯阶段,也并 未完全摒弃,而是与其前边大半生有机地联系起来 ,主要从他这一归宿的因由上予以概要地把握和阐 释,并以此作为全书收束,可谓“点到为止”,未 再详细展开。据了解,这倒不是因为对此“敏感阶 段”的故意回避,而是鉴于其人在伪满洲国的角色 负面性昭然若揭,也“盖棺论定”(当然并不是说 他那段历史就没有具体研究的余地),故而对他的 学术关注主要是置于前此若干年间。 作者此著的原初形态,是其博士学位论文。后 申请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博士论 文的基础上又做了较大修改,有了进一步提高。作 为作者的博士生导师,我知道此题的选取先是缘于 作者对前清遗老群体的关注。随着对这一群体相关 情况了解的逐渐增多和深入,遂产生选取一个“标 本”性人物作具体研究对象的想法,而经过反复筛 选,最终落定在郑孝胥。郑氏的“遗老”角色自然 是进入民国后才可能“自选”和亮相的,那么,他 何以有这种选择或者说归宿?显然不仅仪是他当时 的表现本身所能解释得了的,必须追寻“前缘”, 于是便有了对他在晚清的历史做细致审视和思考的 必要。而当一系列“工序”完成之后,做总体归拢 ,作者便觉得内容不再是单一的“遗老”选点所及 范畴所能够容纳的,于是,在仍把“遗老”作为重 点问题之一的同时,进一步扩及其他诸多问题,对 其人1931年前的大半生,从特定角度和方面予以较 为具体的剖析和解读。这就是其选题运思和落定的 大致过程及逻辑步骤。而就成果的体裁形式而言, 原学位论文白不同于通常的人物传记,而因出版所 置丛书体裁上的需要,经改稿后的此最终成书,显 然可归之于学术性传记之列了。 郑孝胥的“文业”本身,书中虽不无相关交代 ,但并非着重点所在,而是更注重于对其“人文” 方面(这自和“文业”本身不同)的发掘,譬如关 于他的文人情怀、他的文化品格、他的相关思想观 点等。而这些,又是与其人的政治方面密切联系的 ,书中注意并较好地把握了此点,避免将其机械、 生硬地割裂开来。而就通篇最主要和凸显的线索而 言,还是在其人的政治生涯方面。对郑孝胥在晚清 为幕、为官的状况予以节点性揭示,对其人面对革 命风潮的微妙表现以及清朝灭亡后的“遗老”情态 ,予以较细地观照和分析。总之,是将“政治”与 “人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探寻郑氏人生历 程中诸多现象的“存在之由”及“变迁之故”,实 现由表及里的深人发掘。在这中间,又能将郑氏置 于其与他人、与相关群体、与社会联系的网络中审 视,防止了孤立地就人论人、就事论事的偏弊。 就研究方法而言,立基于史、“文史结合”可 谓该书的突出特色。该书所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复杂 多面且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要对其作出尽量符合 历史真实的揭示,当然须于“实证”立基,以对相 关多方面、多类别材料的广泛搜集、正确鉴别、妥 适选择、合理运用为保障。而所涉资料,“政治” 品类之外,“文化”品类者亦多,特别是郑氏本人 诗文体裁的篇什。这除了反映“文事”本身之外, 也成为体现主人公心志、品格、诉求的重要载体。 书中对此类资料注意充分利用,较好地处理了“以 诗入史”、“以文入史”的问题。作者本科、硕士 是中文专业,博士转读历史,操作技能上自有“文 史结合”的优长。而将诗文与其他多类文献资料的 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收到相得益彰之效。作者除了 多方搜求各类文献资料之外,还曾到郑孝胥故乡及 其寓居之地实地考察探访,寻踪觅迹,体察感知, 这对提升写作意境自有助益。从“意境”的高层面 观之,该书也能体现出“文史结合”的操作优势, 这在对史料的解读、对史实的阐释、对人物神韵的 把握上都能得到印证,并自觉不自觉地在一定程度 上透出“新文化史”的韵味,起码在“深度描述” 的行文方式上较为明显(不管是“有意”还是“暗 合”)。语言表述方面,也有其特点,除学术之作 要求的准确之外,也显出简洁洗练、不拖泥带水的 文风。 当然,存在不足和值得进一步斟酌之处也是难 免的。因所研究的人物本身颇为复杂,社会联系面 又广,且动态变化颇大,全面、恰当地把握和揭示 实属不易,书中对其人从细节的钩沉到面貌的整合 摹画上,都有着进一步致力的空间。在显示“文史 结合”优长的同时,也有进一步强化历史学科意识 的需要。作者有着对学术的真诚热爱和追求,有着 不蹈虚浮、踏实认真的态度,相信她会努力进取, 不断有新的学术创获。
导语 李君著的《1931年前郑孝胥》对郑氏的论述更充分、深入。一是细致、完整地完成了郑氏生平经历的考证。把清末郑氏定位为追随改革潮流的地方实力派官员,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他前半生的活动特点。郑氏在辛亥革命中、从1912年到1931年的遗老生活,也都得到详细的展现和仔细的分析。二是这部书稿立基于史、文史结合的特点十分明显。仍是在丰富的资料基础上,作者对郑氏名士而兼政客的人生状貌,“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行藏观念,“借君行道”、高度标榜的所谓“节义”,做了颇为新颖的总体阐述,表现出对郑氏的“同情”之理解和深入把握。 后记 当2006年去读博士时,我从来没想过,以后会 去从事历史学的教学与研究,那时,文学出身、做 行政工作的我,想法很简单,就是多读些书,多明 白些人情事理。2011年4月,我借调到京工作,次年 9月结束,回到学校。学校的人事变动很大,同时, 在京一年多,我个人的生活和想法也有很大变化。 慎重考虑后,我向学校提交了辞职报告,申请去历 史学院,做一名专职教师。在辞职报告中,我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但少有 机会和条件去实现,感谢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能适 时地出现这么一个契机,让我开始生命的另一种追 求。是的,从那时到现在,五年过去了,我对现在 的状况,还算满意。 这部书,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当年 ,仅凭着一腔对历史和人物的兴趣,我选择了这个 题目。现在看来,这个兴趣多么模糊,又多么执着 。模糊,是因为我没经历过科班的历史学习,对近 代历史,对郑孝胥生活的这七十多年,没有一个比 较清晰的完整认识。执着,大概是天性吧,因为不 明白、不清晰,反而更努力去看书,想要知道个究 竟。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着学习历史 的不易,也意识到,常说“文史不分家”,实际上 ,文、史的差异还是很大的。“文以载史,史以文 传”,或者“以文证史,以史说文”,都只是说它 们的关系很密切,真要作起研究来,文还是文,史 还是史。 学业实是在懵懂的状态下完成的。记得那时, 董丛林师常对我说,“要写实了”,但什么是“实 ”,怎么写才“实”,虽然跟董师讨论得很热闹, 其实是没理会老师的意图,很久后才恍然,老师的 “虚”和“实”指的是什么。那时候,我总深陷在 郑孝胥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的思考中,百思以求其解 ,董师是在提醒我,要把功夫和重点,落在考证人 物的生平事功上。史学自有史学的规范和着眼点, 读书这五年,初步培养起了我的史学意识和对历史 的领悟力。 学业完成了,对论文的补充和完善,一直没有 停止。2012年底到2013年底,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做访学,合作导师是社会史研究室的 李长莉主任。做访学的目的,是为了调整辞职后的 状态,集中一段时间,读书学习,为以后的教学作 准备,也想着在这段时间,给论文定下稿。我要特 别感谢李老师,她理解我的想法,让我在近史所的 这一年里,没有一点干扰地专心看档,做我自己想 做的事情。在近史所,还认识了档案馆的馆长马忠 文老师。马老师在新修《清史》中撰写郑孝胥传, 对郑孝胥有研究。他将他手头上的资料,都毫无保 留地给了我,并和我探讨对郑孝胥的认识。与他交 谈,总有收获。 2015年11月,我去了一趟上海,到上海图书馆 ,查阅郑孝胥总办汉局的函档。我在大学好友英姿 家住了十三天,每天坐地铁去图书馆,在二楼的古 籍阅览室,抄一整天的档案,直抄得头蒙眼花。英 姿见我午饭都不吃,就把早饭做得跟午饭一样丰盛 。闭馆的日子,我俩去黄埔江边,去南京路,我自 己又去了南阳路和三山会馆。在上海,抄了很多珍 贵的资料,与英姿聊了很多珍贵的话。 补充资料的时间有点长。2015年,我的左眼做 了一个手术,不能写作,只能做些资料搜集工作。 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是从2016年初开始的。写 作还算顺利,没有出现大的困难,八九年来的想法 已经比较成熟,几年来搜集的资料,也都尽量地体 现在文字中了。 写这篇后记,让我想起这些年里发生的很多事 。首先要感谢董师,几年来,他耐心指教,热诚鼓 励,使我有信心有勇气在探索自己的兴趣问题上坚 持到现在。董师待人谦和,然有原则,做学问认真 严谨,他的品格与学术风范,值得我终生学习。我 还要感谢社科院近史所的徐秀丽老师,徐老师参加 了我的论文答辩会,她的指正与鼓励,严肃、亲切 。她向我介绍史景迁的著作,认为我可以借鉴史景 迁的研究思路和写作方法。我在近史所的访学,是 徐老师帮助联系的,在近史所的那一年,周二到所 日,我有时会去徐老师的办公室,她一如既往地鼓 励和指教,她说传统的历史叙事方法正需要好文笔 ,博士论文出版了,就可以展开学术讨论了。这些 话,令我感到温暖,是我前进的动力。 在学院就读的五年里,苑书义先生、王宏斌老 师、戴建兵老师、武吉庆老师、徐建平老师,都曾 给予我指导和帮助,在此,亦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感 谢。犹记得苑先生亲授《马恩列斯论历史人物评价 问题》与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老人家年近八 旬,坐在书桌前,思维敏捷,声若洪钟,我与文通 师兄、孙慧师妹坐在他斜对面的长沙发上,伊老师 总在我们落座时倒好清茶或者咖啡。苑先生关心我 们的论文,课上讨论结束后,一定会让我们挨个儿 汇报进展,并用关切的眼睛看着我们,问,还有什 么问题呀。 这些年来,在论文写作和资料收集上,我得到 过很多人的帮助。2007年11月,我去台湾参加学术 会议,中研院的陈三井先生得知我想见林志宏先生 ,不辞烦劳,一早到会场来,带我去中研院,林先 生则备好《清 书评(媒体评论) 郑孝胥是在晚清和民国的历史上都留下印记的 人物,并且是在文化与政治两方面皆有显眼之处的 “双料”人物。文化方面,他尤以诗作和书法扬名 于世;政治方面,在晚清他曾为大员幕僚,自身也 做到过布政使级的官员,民国年间则以前清遗老自 居,晚年还做过伪满洲国的国务总理大臣,留下了 一生最大的污点。 ——董丛林
精彩页 第一章 家世与科第 郑孝胥,字苏戡(龛、堪、盒),号太夷,别号海藏,晚年亦有号夜起,福建闽县人。咸丰十年闰三月十二日(1860年5月2日)出生于苏州胥门,1938年3月28日,逝于长春柳条路寓所。郑家数代仕宦,居今福州市鼓楼区衣锦坊洗银营巷,位城西南。这里向有“三坊七巷”之称,坊巷内多缙绅第宅,世家攒聚,人才辈出。清代以来,从这片规模整饬的坊巷内,走出了众多的历史人物,郑孝胥是其中一位。家世与早年的交游,对他日后的人生经历,产生了不能忽视的影响。 一 家世 有关郑孝胥的家世,在陈寿祺撰写的《诰封朝议大夫郑公合葬墓志铭》,叶参、陈邦直、党庠周合编的《郑孝胥传》,朱景星修、郑祖庚编纂的《闽县乡土志》,陈衍编纂的《闽侯县志》,顾廷龙主编的《清代朱卷集成》(其中收录郑孝胥堂叔“郑守孟”五代家族谱系),以及梁章钜的《闽川闺秀诗话》、谢章铤的《赌棋山庄词话续集》、陈宝琛的《沧趣楼诗文集》、陈衍的《石遗室诗话》、周家禄的《寿恺堂集》等时人诗话、文集中,均有详略不一的记载。综合这些资料,可以得知郑孝胥家世的大致情况。 郑孝胥先世居今福清市,初为大族,世业农。“至五世祖君临,始迁省治”。四世祖廷相,善治生,慷慨好施。高祖楠,字志星,一字苍林,少沉潜好学,累试不售,充国子监生,“家故素封,既中落,独持介节,虽甚贫,不肯称贷于人”。高祖妣何氏,名玉瑛,字梅邻,父崇,直隶安州、晋州知州,兄邦彦,番禺县丞。何玉瑛“少明慧,习书史,善为诗,通弈画、音律,性严正,知大义”,教子以礼法。郑氏姻亲梁章钜记述: 何玉瑛,字梅邻,余姻郑松谷太守鹏程之母也。有《疏影轩遗草》,太史校梓以行。山阳汪文端公为之序云:“何太恭人女兄弟三人,皆工吟咏。独太恭人尤好史氏书,旁通绘弈音律。其在任也,兄邦彦为丞于粤,以解饷赴滇,道卒。时母老矣,太恭人恐其惊痛而伤生也,凶耗至不以闻,托言以目疾解官。进则怡颜慰亲,退则雪涕襄事,经画周至,心力殚竭,卒能归旅榇,返细累,立嗣子。诸大事以定,素旐将抵里,乃以实告,老母得无恙。于归后,家计中落,支持竭蹶,节缩衣食,不令贻夫子忧。教二子,手授经史,衣服进退,稍不合度,必督戒之。盖明大义,有识略,非徒以诗见者也……” 何玉瑛著有《疏影轩诗集》二卷,集中有黄世发撰序云:“(何玉瑛)迨归我封翁,寒士也,乃尽屏衣饰,谢艺事,躬亲操作,且劝习贸迁,《寄远》诗所云‘儒者治生原急务,古人随地有师资’,是其事也。”与梁章钜所言“明大义,有识略,非徒以诗见者”,甚是相合。 郑孝胥的曾祖鹏程,字登衢,又字松谷,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嘉庆元年(1796)进士。《闽县乡土志》有“名臣郑鹏程”条,记述他的事功。郑鹏程由进士官户部员外郎,后出守江西临江,历袁州诸府,皆有名绩,以外艰归,又补湖南常德知府,为百姓爱戴,著有《聊以补拙斋全集》。陈寿祺与郑鹏程同朝数岁,述之最详:“君天性友爱,少有声,文场未壮,释褐任户曹,未强出典郡,先后守袁州、常德,虽无赫赫名,然经再踬,不肯谄事大吏以取容,论君者,宜不专以诗传,然即专以诗,而亦洒然有以自异于人若是也。”在今福清市港头镇南郑村的郑氏老宅,门额上还悬挂着郑鹏程的钦命“进士”牌匾。 郑鹏程与林则徐识。在林则徐嘉庆十八年(1813)的日记中,记有林则徐为其代写请训折一事。时,郑鹏程简放湖南常德府,在京请训。郑孝胥的曾祖母裴氏,享年一百零三岁,同治皇帝赐立“贞寿之门”牌坊,就立在当年洗银营巷的巷口。现牌坊已毁,仅存部分石构件,堆垛于今洗银营巷8号住宅的院内。其中两方青石,一方青石匾额,刻有“贞寿之门”四字,另一方青石,两面刻字,一面字“闽县故朝议大夫郑鹏程妻裴氏年一百零三岁”,另一面字“同治七年十月由翰林院奏请旌表礼部咨行”。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