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兵心虹影/复旦大学中文系高山流水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聂虹影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有着三十二年从军史的女作家、女军人的第四部散文集,字里行间溢满着亲情、友情、爱情、兵情,真挚的、善意的、美丽的人性之情,从中能感受到她情感的纤细、感觉的敏锐、心灵的颤动。同时这本散文集也是她生命历程的展示,写时光中的记忆、写岁月的变迁,每一笔都像是触到了人类情感的根部,用时间之水洗灵魂之光,写出了盎然的诗情暖意和让人为之颤栗的大仁大义。在平凡中洞察细微,在细微处扣人心弦,让人为之感动。 作者简介 聂虹影,1986年入伍,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复旦大学作家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任中国边防警察报社社长。著有散文集《昨日如歌》《一路花开》《岁月虹影》等。 目录 序 可贵的坚守——周大新 真情似溪水漫过灵魂——张策 时光隧道 老莫 布衣本色 与文字相依而行 有书读的日子是美好的 邂逅先锋书店 温暖的陪伴 青春的偶像 海子不朽 时间去哪儿 本心与本能 绿色情怀 向您敬礼,永不礼毕 愿将所有的灿烂留给你 深山里的八一 生命的驿站 墨香岁月 邂逅白毛风 最温暖的感动 冲在最前面 青春不朽 以母亲的名义 一生情缘 身边有双比翼的翅 小人物 微幸福 感谢有你 爱人就是家 寂静的世界杯 有你相伴,永是韶华 说好一起白头 为你喝彩 成长的状态 儿要穷养 有你真好 中了头彩 须臾,也是永恒 为爱壮行 为你喝彩 亲情无限 烟雨江南有个家 老爸老妈 姥姥 三个老人四双鞋 与国庆有关的往事 人间烟火 没有熬不亮的天 永远的回眸 一座城,半生缘 民以食为天 槐花飘香 平菇 潮湿的记忆 煤油灯 永恒的心灵地标 心绪萍踪 吃货的快乐人生 摇元宵 青春风铃 长大后我没能成为你 时尚经历 岁月的披肩 疗养 点亮祝福的灯 安得静心有洞天 小荷已露尖尖角 永不褪色的橄榄绿 清风自来 马小宝轶事 尘世走笔 荷花正好 绿荫岁月造就 挂于碧云的记忆 回忆的味道 年的记忆 还未相识已成背影 相伴走过青春 兄长远行 序与跋 话到底有多长——刘震云 晴空一道虹影——王钢 时间中的纯粹——李佩甫 快乐其实很简单——南丁 那一道美丽的虹——刘德亮 温暖的冷水——刘元林 永远的祝福——华列兵 享受文缘——华列兵 守望的幸福——华列兵 后记 白头到老其实很简单——华列兵 序言 可贵的坚守 为虹影的新书《兵心虹影》写这些文字时,她已经结 束了三十二年的军旅生涯,根据国家和军队改革的需要, 随公安边防部队整体转隶国家移民管理局,成为了一名人 民警察。很遗憾,我没有看到她穿军装的样子。她说,她 也很遗憾,她一直想穿着军装给我敬军旅生涯最后一个军 礼,但没能实现,因为在此之前,我们还算不上正式认识 。 其实,我们有过很多次相识的机会,我和虹影都曾服 役于济南军区,都是河南人,后来她又调入北京,我们都 是居京的河南老乡。我们有共同的老师和朋友,如南丁、 二月河、李佩甫等等。但阴差阳错,一直到我提笔写这些 文字,也没见过虹影本人,只是从她的作品中感受和了解 她。 据虹影说,我们是有过一面之缘的。那是2013年中国 作协八代会期间,我们都是会议代表,我去看望南丁老师 ,在南丁老师房间门口邂逅,我进去时她出来,我不认识 她,但她认识我,她说她当时没有勇气上前介绍自己,觉 得那样太冒昧。据虹影说,还有那么两次,是南丁老师在 北京住院期间,虹影过去送生活用品,南丁老师告诉她“ 大新刚走”,就这么失之交臂。 《兵心虹影》是虹影的第四本散文集,她之前的三本 散文集的序言是南丁老师和刘震云、李佩甫先生写的,他 们都是我的朋友,她将第四本散文集写序的任务交给了我 ,我应该努力完成。 尽管虹影已经有三十二年兵龄,肩上也扛着两个四星 的大校军衔,但在我眼中,她还是个新兵。我当兵时她刚 刚出生,我上前线发表作品时,她刚上小学。但因为有着 共同的军旅人生体验,且都来自于中原大地,所以从她的 作品中,我依然能够读到跨越年龄和阅历的东西,找到心 灵的共振点。从《煤油灯》《潮湿的记忆》《永远的回眸 》,我读出了她对故乡的回望和对家乡的深情,这里有我 熟悉的乡风乡俗,也有与我相同的乡情与乡愁。从《愿将 所有的灿烂留给你》《深山里的八一》《生命的驿站》《 墨香岁月》《邂逅白毛风》,我读出了她置身军营的人生 体验和我相同的深厚军旅情结。 虹影在当兵第二年就开始发表作品了。当时她身处野 战部队,工作和训练强度都很大,一开始不知道身为小女 兵的她是怎么处理工作、训练与写作关系的,读到《与文 字相依而行》一文,我找到了答案:“身处军营,能够归 自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工作,学习,训练。但再忙再 苦再累,我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其他时间挤不出来,我 就压缩自己少得可怜的睡眠时间,熄灯后用被子蒙了头打 着手电写,等大家都睡了悄悄起身躲到厕所里写。” 虹影能做到笔耕不辍,我想首先源于她对文学的挚爱 。正是这份挚爱使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坚持着创作。执 着于文学创作是需要有定力的。在现今多元化的社会中, 文学并不是一个能给人带来立竿见影的现实效益的东西, 爬格子的辛苦和清苦,使许多人弃它而去,能够坚守下来 的都是真的热爱。更何况虹影在单位也担任着领导职务, 在世俗的眼中,那个光环是可以盖过文学的。但虹影一直 坚守着文学的阵地,辛勤耕耘。虹影的文集里,有多处提 及文学带给她的感觉,她写道:“并不是因为文字能带来 荣耀和让自己获得更美好的物质生活,而是一种精神层面 的享受,是很纯粹的离不开,像必不可少的氧气一般…… 我在码字中成长,在写稿中快乐,自己笔下流淌出的文字 ,是自己心血与汗水的结晶,她们像亲人般与我不离不弃 ,她们是我人生温馨和温暖的陪伴。”她写道:“文学于 我而言,就像一粒种子,我愿意播种下去,让它膨胀、发 芽、顶起土层的重负,在大地上摇起一面绿色的小旗。” 她写道:“文学,始终是我生命里的一扇窗,我用它来给 身体换气,给灵魂以抚慰。是我生活中小小的快乐,也是 我重要的精神支撑。”她写道:“在文字的温暖中,我慢 慢地健全着自己,为文的时刻,不由自主会全身心地投入 ,外人看来这确实很苦、很累。然而,正因为苦和累,一 点点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培养了自己发现 问题、研究问题、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身认识 新事物、新动向的能力。就这样循着码字的脚步,我对人 生的更深一个层面有了认知和把握,我开始理解现实表层 下的内核。这样的改变不仅仅让文字有了力量,更让我对 未来有了更宏远的理解。更重要的一点,为文的日子不仅 让我学会了思考,还让我拥有了情怀,拥有了对生命的责 任感。从这里,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也看到了文字的美 好。” 虹影能做到笔耕不辍,也与她的感情丰沛且愿意用文 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有关。感情丰沛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个 重要素质要求,也只有一个充满感情的人才会在文学这条 路上长期走下去。感情丰沛的她在写作时,会不知不觉把 她的感情注入到字里行间,如她写的缅怀系列《冲在最前 面》《青春不朽》《以母亲的名义》《还未相识已成背影 》等等,充满对逝去战友的疼惜,每一个字都是发自肺腑 ,每一份感情都是自心底流出,令人读了为之动容。 虹影能做到笔耕不辍,也和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关 。虹影的文字有一部分是写给爱人的。文字里充满了对丈 夫的深情。在《身边有双比翼的翅》中虹影写道:“高强 度的工作节奏并没有磨砺掉心头的柔情,我常常庆幸并感 动于在异乡、在每天辛勤工作、疲于奔命的日子里,我们 还拥有真诚和热烈的惦念、珍惜与关怀。”在《你在就是 家》一文中写道:“感谢在茫茫人海中,你能选中颜值不 高的我作为陪你一生的人,感恩这么多年的日子流过,你 依然毫不厌倦地与我相依相守,感慨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 ,当我遇到困难时,你都用一份担当和关怀提醒着我:不 用怕,有我在。帮我挺直腰杆,为我,为我们家撑起一片 天。” 虹影笔耕不辍,还与军营这块沃土对她的滋养有关。 她在《向您敬礼,永不礼毕》一文中写道:“三十二年的 时光,一万多个日夜,几乎占据了我的大半个人生,从天 远地偏的深山军营,到人才济济的军官摇篮,从解放军到 武警部队,从基层到机关,军营成就了我,我以百倍的忠 诚和丰硕回报,愿意为它赴汤蹈火。”身为戎装女性,虹 影还有很深厚的英雄主义情结:“当我们的人生坐标与绿 色相连,就不可避免地选择了与风雨为伴,与艰难为伍, 与危险相随。” 虹影笔耕不辍,更与她对这身军装的热爱有关。她在 《向您敬礼,永不礼毕》中写道:“从军三十二年,有过 许多次告别,从没有哪次这般艰难!这身军装,这身穿了 三十二年的军装,随着部队的整体转隶,脱下,进入倒计 时。有人说,军装是军人的皮肤,脱下,就好比扒层皮, 真脱下,比扒皮还痛!扒皮,痛的是身,脱下,心身俱痛 ! “有人说生命的每种色彩都值得重温,三十二年来, 我只钟情于绿色。走在街头,目睹青春少女穿着轻柔漂亮 的时装,背着花花绿绿的小包,飘然而至,匆匆而过,比 起她们,我的青春只是单一的绿,也会羡慕,但从不遗憾 ,身上的橄榄绿,是最普通的颜色,但这份普通却给我的 人生留下了不普通的印记。” 我接触的女作家中,能坚守写作这块阵地,同时又能 协调处理好工作、家庭包括和周围人关系的不是很多,但 虹影是其中之一。我听说在单位的年度考核中,几十年来 她一直是优秀,即使到了师职领导岗位上也如此。这很不 容易。我想,这除了虹影的敬业和能力外,也体现了她真 诚善良的为人处世观。在虹影的文字中,她对亲情的呵护 ,对友情的珍惜,对爱人和孩子的在乎,对战友的关怀尽 显其中。 虹影的文字是接地气的。文集中所有的文字,都来自 于生活。她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走过的路,接触过的人 ,经历过的事情,许多都变成了她笔下的文字。她的《没 有熬不亮的天》写的是她与小区门口卖菜的阿姨之间的友 谊,及她从阿姨身上所获得的人生启示和感悟。《长大后 我没能成为你》写的是对小学老师的怀念。《马小宝轶事 》是写与一个学龄前孩子的忘年交。《一座城半生缘》是 写她对生活二十多年的城市郑州的感情。 今年是虹影人生重大转折的一年,她的军旅人生画上 了句号。她说,这本文集的所有作品都是穿军装时写下的 ,这本书也是对军旅人生的一份纪念。军旅的终点,也是 人生新的起点;告别,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在这里, 我也深深祝福虹影,在新的起点上依然能够保持对文学的 挚爱和坚守。 周大新 己亥年仲春于北京寓所 (作者系原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茅盾 文学奖得主) 导语 三十年对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而言,不是一个短距离,复旦作家班成员用文字认真记录了自己的生命痕迹,脚印里渗透了浓浓的复旦精神。这套“高山流水”文丛的创作,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坚持了严肃的生活态度和文学道路,读之令人感动。 《兵心虹影》为该系列之一,记录了作者三十二年的军旅生涯。 后记 白头到老其实很简单 “一起白头到老”,是我和虹影年轻时恋爱结婚之初 的一个人生愿望。那时候,年轻的我们总感觉人生漫长, 我们离老还隔着许多时间,隔着许多事情。所以,把“白 头到老”作为一个誓言,生怕生活中的坎坷与困难会阻挡 我们一起变老,生怕年轻的我们不能经受人生的艰辛与风 雨。什么时候才能一起白头到老啊?这个问题甚至一度困 挠着我们。不曾想,仿佛是一瞬间,我们真的一起白头到 老了。在我还在为“白头到老”迈进奋斗的时候,不经意 间已是“鬓如霜”了。时间的流逝比我们想象得还快,以 为自己还年轻的时候,我们已经年过半百了。 我曾经一直以为,“白头到老”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 。记得与虹影刚认识时,我刚刚大学毕业,到济南军区的 一所军校当教员,教的是“中国革命史”。一天,听到有 人敲门并喊报告,进来了一个小女兵,自我介绍是学员四 队的,是我这门课的课代表。她虽然是学员,但我们年龄 相当,而且她已从鲁迅文学院、复旦大学作家班毕业,我 们都曾有相似的大学生活的经历,所以比较谈得来。就这 样,我们相识相知相爱在军营,从师生到恋人,从恋人到 爱人。刚结婚时,分居两地,我在济南,她在新乡,常在 两地间奔波。由于部队假难请,不能提前买车票,经常买 不到有座号的车票,从济南到新乡要熬夜站到下车。对那 个时候的记忆,多是辛苦的奔波,时常为两地分居而烦忧 ,为居无定所而发愁。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我们一直坚守期待的白头到老突 然就出现在眼前。忽然感到,白头到老其实很简单。无非 就是选一人爱一生,无非就是平凡日子里的爱恋与厮守, 无非就是柴米油盐中的苦乐与酸甜,无非就是彼此爱护时 的辛苦与付出。白头到老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建一家度 一生。从相识相爱到组织家庭,从儿子出生到他成长为英 俊少年。当年我身着军装拉着儿子的小手去郑州金水河边 散步的情景仿佛刚刚过去,不曾想我转业当警察也已经二 十年了。这一切只浓缩成一件事,那就是建一家并快乐地 当好家庭成员。年轻时的打拼辛劳、奔波烦忧,现在来看 ,已变成幸福的回忆与源泉。 白头到老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择一业终一生。我们 都曾是军人,后来当警察,先后换了三个省份四个城市, 无论选择什么职业,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们都做到了坚 守本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彼此鼓励,相互支持,在 平凡里追求卓越,干出精彩。 恰逢虹影的第四本散文集出版,写下这些文字,纪念 我们共同的厮守,纪念我们的白头到老。 华列兵 精彩页 老莫 认识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京郊十里堡那个叫作鲁迅文学院的地方。我们一起上课,却分属不同的班级,我们是“创作研修班”,生源是人道不久、初出茅庐的作者,而他那个班叫“研究生班”,都是“大家”型人才,在当时的文坛占据一席之地。 那时他已从军艺文学系毕业,那时我还没有考入军艺,所以两度成为校友是后话了。其实,他不叫老莫,这只是一种昵称,他的名字叫“莫言”,其实,他也不叫莫言,这只是他的笔名,他的原名叫管谟业,同学们都叫他“老莫”,就这么叫下去了。他安静,寡言,平时总爱穿一件灰蒙蒙的夹克衫,人也因此显得黯淡,他的黑色皮鞋和军裤让我有一种同为军人的亲切,他在北京有住处,身份似乎是总参某部的一个干事之类的,所以并不常见到他,他好像也不主动与同学过多走动。所以在大家眼中,至少在我眼中,他是神秘的。 当时他已经有了《红高粱》,被我们这些文学青年们仰视着。如果不是他的作品,没有人会注意到他,他属于面部表情极不丰富的类型。“察言观色”在这里是失败的,大家聊天时,看他那张一成不变的脸,我常想,这张木讷的脸怎能撑起丰富的心,又怎会撑起智慧的大脑和拥有如此多的奇思妙想?于是觉得以貌取人是多么的草率和荒诞。 那天为何事到他的房间去我忘记了,也许没什么事,只是瞎逛乱串。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文学,原本还指望从他的话里获取点写作秘籍,不料他突然说:“小姑娘,别写东西了,女孩子写什么东西啊。”我说:“可是我喜欢啊,不写东西那我干吗?”他挤挤小眼睛,狡黠地笑了,面部肌肉难得生动起来。说:“嫁个好人家啊,当贵妇人。”说完他指着我身上的红毛衣:“就像这件衣服的颜色,把日子过得红火点。”那天我穿了一件大红的胸前缀满小花的毛衣,跟我当时的年龄一样鲜亮无比。我条件反射般地点头,想了想又一脸惘然地摇头,“可是,我还是想写东西啊。”他说:“写东西太苦了,许多写东西的女孩子都没有过上好日子啊。”他顿了一下,又说:“小姑娘,等你长大了会明白,过好日子比写东西重要许多。”我反问:“那你为什么写东西?”他没回答我的问题,反过来问我:“如果你愿意,有能力让自己顿顿吃饺子吗?”我懵懵懂懂点头,他说:“能吃上饺子还写什么东西?我当年写东西的动力就是将来天天吃饺子。”我惊愕地张大了嘴巴,天啊,他的写作动机竟然跟饺子联系在一起,一点都不高大上。 后来话题又转到军营,他比我入伍整整早了十年,名副其实的老兵。他说自己刚当兵时在机关大院里,为了表明自己积极进取,每天一上班就挥舞个大扫把在首长必经之地比划,看见了首长,马上停下来立正敬礼问好,首长给个笑脸,一天都精神抖擞,浑身是劲,首长面无表情,马上会惴惴不安,认为领导对自己印象不好了。 我立刻有路遇知音的感觉,因为来这之前,我也在部队机关里当小兵,也一样会在办公楼前的部门卫生区里挥舞大扫把,也期待着领导能看到自己的勤快勤劳。 现在想来,他大我十几岁,那时他已是四个兜的军官了,而我还是一个戴着无沿软帽的小女兵,这些话也许是一个老兵对一个小兵的调侃和玩笑,可当时非常当真。 鲁院分别后再见面,是2011年,在中国作协八代会上,他坐在台上,我坐在台下,他是全委会副主席,我是普通代表,他当选为中国作协副主席,我只是作协会员。萌生了去看他的念头,但一查会序册,我住在北京饭店,他下榻首都大酒店,那一年他刚获茅盾文学奖,正是被媒体追逐包围的对象,所以只是在会场上仰视了他一下。第二年的十月,他以“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他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电视里、报纸上充斥着他的光辉形象,大大小小书店的醒目的柜台前,都摆放上了他的作品。受环境氛围的影响,那段时间,我又将手头收藏的他的作品翻了一遍,重温他笔下那一出出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凄凉悲切的人生大剧,重温那一个个浸润着家乡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荒腔大板等民间艺术元素的高密传奇,他所有的文字几乎都是在那方生他养他的水土里展开叙事、开掘,向广袤的外界拓展延伸。合上书本,远离那些大气磅礴的文字,我脑海中涌现的,依然是那个告诉我“女孩子过好日子比写东西更重要”的亲和的大哥,依然是那个敦厚、朴实、人比作品还要厚道的大哥。 二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尽管内心使然,我一直没有停下过手中的笔,也小模小样地写出了一些东西,但始终记着他说过的那句话“过好日子比写东西重要”,所以总是一手握笔,一手掌勺,丝毫不敢怠慢日子,为营造温馨的家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几十年的人生路走过来,越来越深切地体味到:过好日子确实比写东西要重要许多许多,尤其对一个女人来说! 所以,感谢老莫,尽管没有向我传授写作秘籍,但为我揭示了生活的真谛! P11-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