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教育信息化变革学校教育实践这一教育社会学常规的学术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进行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结合实地研究的方法,以S市“未来教室变革课堂教学”项目为研究对象,借助于结构功能论的理论视角,运用“课堂结构一教育功能”的分析框架,以文献法、课堂观察、访谈录音、实物搜集、拍摄照片、课堂视频搜集、个案搜集等方法搜集资料。 本书认为: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学校教育的过程、结构和结果,在延展和深化未来课堂教学教育正功能的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教育负功能。以技术为支撑的未来教室一方面具有教育的正功能,表现为更有利于知识的接受和发现;有利于增强课堂内外的人际互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也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同时也具有明显的负功能,表现为因受制于技术本身和操作技术的能力,而弱化了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性,尤其是可能削弱学生的读、写、算能力以及使其思维形成碎片化。 作者简介 王东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在站博士后,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员,河南省教育学会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省电化教育专家库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技术。近年来,主编、参编《Photoshop平面设计》《初级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等著作、教材8部,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科技》《现代教育技术》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参与中央电化教育馆、河南省博士后基金课题、河南省教育科学重大招标课题16项,获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郑州市社会科学调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先后获得郑州师范学院“优秀教师”“科研标兵”等荣誉称号。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未来教室与课堂变革研究综述 第一节 未来教室的研究与启示 一 国外研究概述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现状分析与研究启示 第二节 课堂变革综述 一 教室、课堂与课堂形态 二 课堂的五种形态 三 技术在课堂变革中的作用 第三节 社会学视角的课堂变革 一 课堂变革动因的系统分析 二 课堂变革主体的冲突分析 三 教育要素的结构功能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未来教室认知及结构分析 第一节 传媒眼中的未来教室 一 昂贵的教室 二 先进的教室 三 “落后”的教室 第二节 学生和家长眼中的未来教室 一 可触控双屏,整合黑板和投影 二 希望稳定、更加便捷、智能化 三 希望老师与时俱进、互动关爱 四 家长的建议 第三节 教师眼中的未来教室 一 数字环境,优势突出 二 常态化教学是个考验 三 学生的适应性不乐观 四 大班教学的现实困难 第四节 研发者眼中的未来教室 一 StarC电子双板系统 二 Clicker师生互动系统 三 远程交互式教学系统 四 基于StarC的资源平台 五 多样化布局的课桌椅 六 研发者期望的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未来教室教育功能的作用过程 第一节 作为展示参观场所的功能 一 校际交流参观的亮点 二 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绩 第二节 用来做公开课场所的功能 一 录制“一师一优课”的教室 二 开设市级优质课的教室 三 开设校内公开课的教室 第三节 成为常态化教学场所的功能 一 未来教室“罢工”暴露出其致命弱点 二 映射出不同教师的课堂技术价值观 三 未来教室满足教师的需求很关键 第四节 伴着教师专业发展快速成长 一 教师专业成长遭遇瓶颈 二 成为未来教室种子教师 三 成为未来教室专家型教师 四 建立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未来教室的教育功能 第一节 显性正功能 一 优化知识传递和增强课堂互动 二 支持情境教学和自主探究学习 三 便利翻转课堂和小组协作学习 第二节 显性负功能 一 破坏课堂系统的稳定性 二 导致课堂交互不通畅 第三节 隐性正功能 一 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 有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三 有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 第四节 隐性负功能 一 削弱学生传统能力的培养 二 导致学生思维方式碎片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未来教室的功能性前提 第一节 未来教室项目的推动举措 一 培养“种子教师 二 培养专家型教师 三 培训部分学校全体教师 四 评价驱动未来教室应用 五 开办信息化教改实验班 第二节 未来教室项目AGIL现状分析 一 尚在适应环境之中 二 前期目标基本达成 三 能够整合传统教室 四 维持模式正在形成 第三节 走向未来课堂的技术规范 一 意识和态度 二 知识与技能 三 应用与创新 四 责任与义务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 未来教室的认知与结构 二 变革课堂需要一个过程 三 未来教室的教育功能发现 四 推进技术变革课堂应注意的事项 第二节 研究结论 第三节 研究反思 一 研究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二 研究结果不免带有个人倾向 三 生活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源泉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访谈说明书 二 教师访谈大纲 三 主要访谈事件记录表 四 未来教室主题作文提纲 五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课例 六 S市未来教室项目建设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