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专门为广大读者诵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篇而编纂的读本,也是主编者长期讲授的“国学经典阅读与人文素养提升”课程的重要教材之一。 杨虎主编的《未名湖畔好读书(北大中华经典名篇诵读文本)(精)》主体部分为经典选读篇,大致以“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为序,划分为十个专题:家国天下、官箴政道、知人用人、家风家训、人间真情、修身励志、读书问学、雄武气象、挫折应对、闲情偶寄,每个专题在序言之后,选诗文十余篇。对诗文中的生僻字词,随文标出读音,对重要的词句典故予以注解。在正文之后,对诗文的作者、出处、写作背景、内涵及特点做了简要说明和评析。附录部分收录了两篇具有一定理论参考价值的文章,以便对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参考借鉴。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当代著名出版家聂震宁先生为此书撰写序言,并评价说:“在全民阅读特别是经典阅读的热潮中,我国出版业已经出版过一些经典阅读选本,可是相比较而言,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这部《未名湖畔好读书:北大中华经典名篇诵读文本》,因为突出了诵读的主张,尤其值得赞赏,又由于编选颇具匠心,更让我赞佩。” 作者简介 杨虎,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书记,研究领域为中国典籍与传统文化、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等。迄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参与编著《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插图本中国图书史》《中国书业》等多部著作。 目录 经典选读 一、家国天下 兼爱 《孟子》二则 大同与小康 大学之道 察今 史记·货殖列传序 君道二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五代史·伶官传序 原强 少年中国说 望大陆 毛泽东诗词三首 二、官箴政道 政之所兴 在顺民心 孔子论政十则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去私 苛政猛于虎 杨震“四知”却金 岳阳楼记 清慎勤忍 陆游诗三首 廉耻 郑燮诗二首 林则徐诗二首 明清名臣官箴四则 三、知人用人 谏逐客书 刘邦论用人 短歌行 知人性 择官之道 陆贽论用人二则 马说 白居易诗二首 朋党论 司马光论才与德 读《孟尝君传》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四、家风家训 周公诫子 诸葛亮诫子书 诫当阳公大心书 教子 训俭示康 朱熹家训 朱子治家格言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为学一首示子侄 新治家格言 五、人间真情 《诗经》二首 伯牙绝弦 陶渊明诗二首 兄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回乡偶书二首 王维诗二首 李白诗二首 杜甫诗三首 游子吟 燕诗示刘叟 与妻书 六、修身励志 《老子》十则 《论语》四则 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 富贵不能淫 君子素其位而行 荀子论修身三则 上古天真论 运命论 乐羊子妻 爱莲说 王安石诗二首 文天祥诗二首 王冕诗二首 曾国藩论修身三则 七、读书问学 《论语》十则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学不可以已 长歌行 典论·论文 读《山海经》 师说 唐宋读书诗四首 教条示龙场诸生 顾炎武论学四则 康熙论读书为学六则 七十 曾国藩论读书二则 八、雄武气象 无衣 国殇 白马篇 木兰诗 王昌龄诗二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江城子·密州出猎 满江红·写怀 金错刀行 辛弃疾词二首 谭嗣同诗二首 秋瑾诗词三首 毛泽东诗二首 九、挫折应对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圣人之勇 报任安书 赠从弟 愚公移山 李白诗二首 苏轼词二首 郑燮诗二首 忧虞之际 蓄气长志 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毛泽东诗词二首 十、闲情偶寄 观沧海 归去来兮辞 与朱元思书 孟浩然诗二首 王维诗二首 杜甫诗二首 白居易诗二首 陋室铭 钴鉧潭西小丘记 苏轼诗二首 黄庭坚诗二首 陆游诗二首 满井游记 湖心亭看雪 附录 理论参考 经典的选择与阅读之法 由导读书目看中国经典著作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聂震宁 一个全民阅读的热潮正在我国形成。各行各业 各地区,乃至众多家庭,正在散发出浓浓书香。阅 读正在丰富着人们的生活,阅读正在激发着人们的 创新激情,阅读正在悄然改变着国民的气质,学习 型社会建设正在成为我们看得见的现实。 一个阅读经典名篇的热潮也正在形成。这是全 民阅读顺理成章推动而成的。为了有价值的阅读, 人们要么回顾既往,寻找光彩永在的经典名篇,要 么立足当下,迎接激动人心的创新篇章,二者相辅 相成,不可或缺。相比较而言,作为更为可靠的阅 读,经典名篇往往受到更多读者的亲近。经典名篇 经受过漫长历史的检验和汰洗,业已成为中华民族 共同的文化符号和集体的精神记忆,在大众性阅读 活动中,是最能受到广泛接受的阅读内容。记得在 一次阅读论坛上我说过这样的意思:当有人说不知 道读什么书时,那么,告诉他:“读经典”;当有 人说一时没有好书读时,那么,告诉他:“读经典 ”;当有人说书读完了怎么办时,那么,告诉他: “读经典”——因为经典是读不完的,因为“好书 不厌百回读”,经典是常读常新的。 随着经典名篇阅读热潮的到来,经典名篇的诵 读也正在蔚成风气。《未名湖畔好读书:北大中华 经典名篇诵读文本》的编选出版,正是在阅读经典 名篇的热潮和热烈的诵读风气中应运而生。 诵读经典名篇,当今有的读者或许以为这是阅 读活动为了壮声势、振精神、造影响的一种表演形 式,其实不然。虽然大众集会,登台诵读,不无表 演成分,可是,其缘由和意义,远不是所谓表演形 式可以涵盖的。在人类阅读史上,诵读是早于默读 的,或者说,人类的阅读是从诵读开始的。有文献 记载,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图书馆里人声嘈杂 ,阅读的人都在出声朗读,并没有人为此发出埋怨 。至于通常的默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一直到公 元10世纪才在西方普及。而我国早在先秦时期也是 一片诵读之声,直到唐宋,依然诵读成风。中国的 孔子与远在希腊的苏格拉底,所处时代相近,不约 而同地都是“述而不作”。典故“述而不作”的释 义是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而自己不创作,窃以 为从这一典故亦可窥见彼时大声诵读的情状。只有 一部、几部竹简或羊皮书,老师不大声念出,更多 学生如何阅读? 我国唐宋时期,文学相当繁荣,读者阅读量陡 增,却也依然以诵读为主。唐代诗人翁承赞,诗作 遗存不多,其中有《书斋谩兴二首》因为写读书, 却有些名气。其一:“池塘四五尺深水,篱落两三 般样花。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其 二:“官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火小茅斋。人家不 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其中“读书声里是 吾家”和“惟有读书声最佳”两句流传较广,应当 正是当时平常人家诵读成风的真实写照。 唐宋时期的文人自然过的是熟读成诵的读书生 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散文家、诗人韩愈“口不绝 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南宋教育 家朱熹,十七八岁时读《中庸》《大学》,每天早 起第一件事就是诵读十遍。晚年退居山林,依然坚 持读书诵咏,和他的学生一起挟书而诵,大声诵读 《诗经》《楚辞》。《朱子读书法》中就有朱子教 授诵读的章句:“读诗之法,须扫荡胸次净尽,然 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使人感发,方为有功。” 正因为是诵读为主,古人读书便有多种诵读方法, 大约有歌、唱、诵、读、吟、咏、哦、叹、哼、呻 、讽、念,等等。这些方法或有旋律,或无旋律, 但都是发声而读。那么,试想,倘若要把古人的书 读懂读活读出感觉,是不是今人也应当如此这般地 去诵去读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古人写作诗文,原本就预 备与人诵读,在写作中对诵读效果也就会有所预设 ,不作诵读如何体会得到古诗文中那些内容、意蕴 、审美、语言、音韵、节奏等?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认为诵读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现 代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指出:“讲到读书,中国的 传统是讲读的,特别是古文,有一定的说法,一定 的腔调。”当代编辑家周振甫也发表过类似的见解 ,认为诵读可以“使我之心与古人之心契合于无间 ,然后能深契自然之妙”。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一直是非常赞成在全民 阅读中更多地开展诵读活动的。开展诵读,不仅可 以读好经典古诗文,而且能读好中外现代文化文学 名篇。诵读可以振奋精神,诵读可以愉悦心情,诵 读有助于阅读理解,诵读有益于身心健康,诵读可 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诵读可以带动更多人参与到 阅读中来。2008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 上,我曾提出过一份关于开展大学生晨读活动的提 案。尽管我知道这样的提案是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效 的接受和落实的,但我相信还是会对阅读社会产生 良好影响。为此,我还写了一篇随笔《青年日新从 晨读做起》,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 后来,我在2017年3月出版的拙著《阅读力》一书中 ,更是专节讲述了“朗读早于默读”和读书要“动 口”的道理和好处。我相信,一个开展全民阅读的 社会,诵读是最为值得提倡的阅读方法,全民阅读 的“广场效应”可以在大众诵读的朗朗书声中得以 实现。这些年来,眼见得在各地全民阅读活动中有 了越来越多的经典诵读,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 下载量惊人,央视一套的“朗读者”节目创下很高 收视率,不用说,诵读正在我们社会蔚成一种良好 风尚。 前面我们说到,《未名湖畔好读书:北大中华 经典名篇诵读文本》是在阅读经典名篇的热潮和热 烈的诵读风气中应运而生,而事实上,更值得注意 的是,此书的编选出版,还是在我国最著名的高校 北京大学对经典古诗文诵读方法的充分认识和重视 的基础上,而且付诸实践多年后得以实现。据此书 主编、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杨虎博士介绍 ,2013年以来,北大继续教育学院在培训班上推广 晨读经典活动,每天清晨在开课前15分钟,全体培 训学员放声诵读一篇经典诗文。琅琅书声,在未名 湖畔形成一道别样的人文风景。培训班学员多是在 职的公务人员、企业高管和各界专业人士,这项活 动受到学员们空前的欢迎。活动甚至还得到了授课 老师的一致好评,很多授课老师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来。此书就是在这项活动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反 复编选、搜校、诵读、修改、增补、完善而编成。 对于《未名湖畔好读书:北大中华经典名篇诵 读文本》的编选工作,自然有不少值得称道之处。 譬如选文分类,不是拘泥于古人“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自然顺序,而是反向以“平天下、 治国、齐家、修身”为序,列出“家国天下”“官 箴政道”等十个专题,足可看出编选者立足高端人 才培养的北大气象。又譬如,为了所选文章便于今 人诵读,编选者对于过长的古文采取节选的办法, 控制篇幅于千字左右,显得相当务实认真。因为是 古诗文诵读本,对于文中较为生僻的字词,编选者 随文标出读音,着实方便了许多诵读者。凡此种种 ,无不看出编选者的匠心独运。在全民阅读特别是 经典阅读的热潮中,我国出版业已经出版过一些经 典阅读选本,可是相比较而言,北京大学出版社的 这部《未名湖畔好读书:北大中华经典名篇诵读文 本》,因为突出了诵读的主张,尤其值得赞赏,又 由于编选颇具匠心,更让我赞佩。 作为一位较早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案的全 国政协委员,我还特别要表达一份感激的意思,感 谢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它们并不以我国最 著名的高等学府自居从而对全民阅读活动有所轻视 ,恰恰相反,它们对这一活动寄予了很大的热情。 北京大学不仅在大学生阅读方面已经做出表率,还 努力让未名湖畔的琅琅读书声传向全社会,以此激 发全民族更大的阅读热情,从而又一次表现了北大 学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未名湖畔好读书 :北大中华经典名篇诵读文本》的出版就是这样一 个让我们感到亲切、值得人们称道的例证。 2018年5月16日于北京民旺园 [聂震宁,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第十、十一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 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现为韬奋基金 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2007年3月在全 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作为第一提案人提出“关于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建议”,是全国政协最早关于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提案。其阅读学专著《阅读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获原国家新闻出 版广电总局评为2017年度“受大众喜爱的50本好书 ”。]
导语 一个全民阅读的热潮正在我国形成。各行各业各地区,乃至众多家庭,正在散发出浓浓书香。阅读正在丰富着人们的生活,阅读正在激发着人们的创新激情,阅读正在悄然改变着国民的气质,学习型社会建设正在成为我们看得见的现实。 随着经典名篇阅读热潮的到来,经典名篇的诵读也正在蔚成风气。杨虎主编的《未名湖畔好读书(北大中华经典名篇诵读文本)(精)》正是在阅读经典名篇的热潮和热烈的诵读风气中应运而生。 后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 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 立。”对于正处在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来说 ,当各方面的“硬实力”都在不断强大起来时,我 们精神文化方面的“软实力”也应当挺立起来,因 此就必须树立文化自信。“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树立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知,尤其要对我们 传承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必要的了解和温 情的敬意,知之深,方能爱之切,进而真正做到推 陈出新,古为今用。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贯穿国民教育 始终”,“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 儿女的共同责任”。当前,倡导全民阅读,构建书 香社会,已经成为提高国民素质、树立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国策之一。倡导国民 阅读国学经典名著,无疑是学习、了解、传承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途之一。作为学术文化重镇之一 的大学,传承和创新文化、服务社会大众是其最为 基本的两大功能,理应在这一方面为全社会做出表 率,以浓郁雅致的书香熏染、影响全体师生,引领 社会风潮。 上海交通大学的刘士林教授曾说过:“关于大 学灵魂或精神的讨论已经很多,我的看法是,无需 胶粘于各种理念、口号或复杂的指数排名,衡量的 标准不妨简单些,一是看有多少人在认真渎书,二 是有多少人在认真读中国经典。”对此我深表赞同 。我一贯认为,随时随处可见的读书身影(尤其是 阅读经典名著的身影),应该是大学校园永不可缺 的风景之一,更应该是诸多风景中最美丽动人的永 恒经典。作为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学生,应该永远铭 记、遵循各位老师的教诲:不仅要做到爱书、读书 、藏书、研究书、编著书,更有责任为这已有的美 丽风景再添一道朝霞般的明艳亮色,进而为全社会 撒播更多更好的读书种子。 古人云,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 件好事还是读书。“读书,能读其厚,以增知识; 能读其薄,以阅经典;能读其透,以明道理;能读 其破,以悟得失。”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丰富并创造 人生经验。不论我们怎么勤勉,也不可能穷尽每一 件事情,我们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体验人生 。个人经验之于世界乃沧海一粟。唯有读书,可以 带我们走出生活的藩篱,进入一个无边疆域;唯有 读书,可以让我们告别愚昧,亲近智慧,与高尚人 物进行心灵的对话,见识到比眼前更深邃、更辽阔 的另一个世界。读书可以让人超越时间与空间,与 世界同在,不断向着更高远更雅致的境界攀登。当 然,要取得这样的效果,还得遵循冰心先生的读书 名言“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如果不认可读 书的价值,没有读书的热情,方法又不得当,就会 事倍功半,甚至有害而无益,前人批评的“读死书 ,死读书,读书死”就是读书不得法的不良后果。 我对读书素有天然的痴迷,是“开卷有益”的 坚定信仰者。一日不读书,便觉六神无主,荒怠殊 甚,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而多年一贯推崇并坚持 的读书方法中,最重要的有两种:一是抄读。凡属 重要典籍,或遇精彩篇章,总要手抄留存。此法看 似笨拙,但效果甚著,确如前人所言“眼过千遍, 不如手过一遍”:既便于记忆,所得学问,更为扎 实;又可积累资料,长年累月的抄录,可以为撰文 演说积累大量的文献资料。二是诵读。清代桐城派 大家姚鼐云:“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 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当代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也坚持“文须朗诵不 宜默读”的读书主张。按照这样的理念,我对于经 典名篇,常于默读之余,放声朗诵数遍,以体其气 韵,悟其精髓,诵读到一定程度,常有“声出金石 ”之乐和爱不释手之感。 为了个人诵读之便,我久有编撰一本经典诵读 集的想法,平日也通过抄读等方式,逐年积累了一 些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治学理政有益且音调铿 锵、文辞清通、便于吟诵的名篇佳作,拟待积少成 多、篇帙可观时,将其结集出版,分享给有此同好 的广大读者。 …… 在本书出版之前,我特邀恩师李国新、张积先 生审读了书稿,并请本师肖东发先生的生前好友、 当代出版大家聂震宁先生在审读全书的基础上惠赐 佳序。三位先生都是当前全民阅读、经典阅读方面 的著名专家和大力倡导者,他们的精心审读和序言 为本书增光不少。北大出版社社科室的周丽锦、胡 利国两位编辑为了让此书能够以尽善尽美的面貌呈 献给广大读者,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劳动。对此,我 们的感谢之情、敬佩之意,无以言表! “松下花丛最想望,满园尽是读书人”,这几 年来,每当清晨时分,在教室内外,看到来自各行 各业的优秀学员,手捧晨读手册,聚精会神,齐声 朗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不要人夸颜色好, 精彩页 兼爱 《墨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cháng)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wū)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wú)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wú)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wú)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浅解】 本文选自《墨子·兼爱上》。《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由墨子及其弟子在不同时期编撰。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dí),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兼爱》有上、中、下三篇,此为上篇,是墨子最有代表性的理论篇章之一,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言质朴。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天翻地覆的大动乱、大变革时期,也是一个从治到乱,再从乱到治的特殊时期。时代的最大命题就是如何让社会从乱转治。针对这个问题,中国的古圣先贤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他们从现实出发,游说人君,传道授业,著书立说,因此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由此而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形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个时期也正是雅思贝尔斯所称的“轴心时代”。在这些学派中,墨家和儒家并称“显学”,影响甚大。 在解答“天下为何而乱?天下如何而治?”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丧、非乐、非命、尊天、事鬼等十大主张,其核心思想为兼爱。所谓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主张每个人都本着互相有利的原则,来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没有等差地互助互爱,造就和睦相处、没有矛盾的社会环境。在墨子看来,社会动乱起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君臣、父子、兄弟都只爱自己,彼此之间却不慈不孝、不友不恭,损害别人而自己获利,所以出现诸侯因“封国”之利而互相攻伐,大夫因“家族”之利而互相侵扰,这是天下不安定的根本原因。如果天下皆“兼相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则天下就可以安定太平。墨家学派不仅是这样认为的,还建立起严密的组织,积极践行。对于有利于天下的正义之事,墨家会“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因此古代有“墨子之门多勇士”之说。 墨子主张消除阶级高低、身份贵贱、势力强弱、智慧高下甚至血缘的差别,积极提倡和践行兼爱的思想,体现了朴素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具有非常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在现实中很难实现。所以在汉代以后,就逐渐成为“绝学”。直到近代,其重要价值才被重新认识。以今人的观点来看,墨家思想虽然有“乌托邦”的色彩,但其提出“天下之乱,皆起于不相爱”的独到观点,还是比较深刻的。他描绘的互相关爱、消除矛盾、和谐共处的社会状态也十分让人向往,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墨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而其“自苦以利天下”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担当意识,都让人敬佩不已。 P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