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陈岗龙(多兰),蒙古族,内蒙古扎鲁特旗人,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蒙古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4年获得首届中国民俗学奖。 出版《文学传统与文化交流——蒙古文学研究拾璀》《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蟒古思故事论》《蒙汉目连救母故事比较研究》等学术专著,并有《蒙古尸语故事》(蒙译日)、《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蒙译汉)、《老人与海》(英译蒙)、《蒙古英雄史诗诗学》(蒙译汉)等译著,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版了《蒙古人》《泪月亮》《多兰诗选》等蒙汉文诗集。 后记 游牧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明类型,游牧文明与工 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但是很 多人对游牧文明的认识不够。今天,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面临资源匮乏、生态污染等严重挑战,人们才全面反思 工业文明并重新认识游牧文明。虽然国际上已有不少游牧 文明研究成果,但是农业大国中国对游牧文明的重视和认 识远远不够,非常有必要普及和宣传有关游牧文明的基本 知识。而且,中国不是一个单一的农业国家,中国有大片 草原,在中国的多民族大家庭中有很多游牧民族,游牧文 明在当今中国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草原文化和游牧文明是近年来越来越吸引人的命题。 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境地,迫使人类重新反思曾经被扣 上“落后、愚昧”帽子的逐水草游牧的草原民族的生活方 式及其文化。正确认识一种文明类型,需要有认识论上的 问题意识和理论阐释。但是,国内系统介绍和理论概述游 牧文明的书籍却寥寥无几,这与中国拥有广阔草原和悠久 的游牧文明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游牧文明和草原在今 天的中国正在迅速消失,这是令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心痛的现实。《草尖上的文明》从这样的问题意识出发, 用带着感情温度的文学手笔而不是板起面孔说理的学术语 言,来向更多的读者介绍草原文化和游牧文明。我们只想 向更多的关心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关心人类共同命运的 人们诉说一种建立在草尖上的既脆弱又伟大的文明。 《草尖上的文明》是一部用文学的方式通俗易懂地介 绍草原文化和游牧文明的学术随笔,从生态恶化、资源枯 竭等现实问题出发,深刻反思了人类文明,深入浅出地阐 释了游牧文明,指出游牧文明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 ,正确认识游牧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草尖上的文明》以蒙古民族为例,深入浅出地讨论游 牧文明的性质与特质,游牧文明与生态保护、人类可持续 发展的关系等重要认识论问题,挖掘和提炼游牧文明的核 心价值观。 本书的雏形是《民族画报》蒙古文版策划的系列文章 “蒙古游牧文明系列”,也是本书图片作者巴义尔先生给 我的命题作文。“蒙古游牧文明系列”于2010年在《民族 画报》蒙古文版用蒙汉两种文字连载了B期,产生了良好的 社会影响,《民族画报》汉文版从2011年第4期开始又重新 连载,《中国民族》英文版2011年第3期用整整—本杂志的 篇幅将“蒙古游牧文明系列”8篇文章全部翻译成英文刊发 ,传播到国外。这说明我们需要游牧文明,我们更需要了 解游牧文明。北京市委宣传部的《文明》杂志2012年第10 期以《蒙古游牧文明一曲悠远的草原牧歌》为题刊发了_一 组专栏文章,从不同角度图文并茂地阐释了游牧文明,而 这组稿件也是“蒙古游牧文明系列”的影响下产生并请作 者担任审读专家的。在《草尖上的文明》出版之前,“蒙 古游牧文明系列”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从而促成了本书 的初版。感谢巴义尔先生! 从系列文章到图书出版,《草尖上的文明》也经过了 “—草—枯荣”的“游牧周期”,并且凝聚了许多关心草 原和忧心游牧文明的热心人的心血,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 与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葛健博士对成吉思汗的热爱、对草原 文化保护发展事业的执着和吉林大学李晓教授对草原文化 的睿智思考都是本书成形过程中受益良多的。《草尖上的 文明》初版之后影响了《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第10期“ 内蒙古专辑”的策划,主编单之蔷在主打文章和卷首语中 多次引用《草尖上的文明》中的观点。《中国国家地理》 “内蒙古专辑”对读者重新认识内蒙古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的大学岁月是读着席慕蓉的《七里香》和《无怨的 青春》度过的,而最近我和席慕蓉先生的每次谈话始终围 绕着蒙古文化和游牧文明,她也是我“蒙古游牧文明系列 ”最初的读者,并给了我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初版时,她 从山上写生下来给我手抄了她的新诗代序,并说:“游牧 文明不仅仅是蒙古人的。”感谢席慕蓉先生,草原是我们 心灵的归宿,能够为人类保留哪怕小小的—片真正的草原 ,也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草原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据专家研究,呼伦贝尔 大草原一米以下就是流动的沙子,植被一旦被破坏了,恢 复起来非常困难。而千百年来,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用 被很多人认为是“落后”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保护 了异常脆弱的草原生态。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逐水草而 居”似乎是让牛羊把—片牧场的草吃完了'再去另一个牧场 的生活方式。其实,真正的逐水草而居的迁徙是在这一片 牧场上放牧到一定程度后再去找另一个牧场,以保障牧场 的正常循环。而这里面的“度”是由那些一年四季跟着牛 羊迁徙的游牧民来把握的,包括草的长势、牧场的优劣、 水源的情况等。在牧场之间移动是游牧的蒙古族人的生产 方式,也是迁徙的根本原因。游牧的蒙古族人给全人类留 下的重要遗产,是用“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把草 原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当全球气候变暖,重温环境与 生态问题时,人们才想到了游牧文 目录 序言一:席慕蓉的信 序言二:到草原去深度旅行 牧草·牲畜——草尖上的游牧时间 对骆驼弹琴 银河是蒙古族人拴马的长绳 金马驹和蒙古族人的财富观 四季游牧的时间主题 游牧以度四季,节日以求草原兴盛 圣洁的初乳感恩大自然 牛羊次第见,草尖之上的生活学问 广阔而脆弱的草原:除了不停地迁徙转移别无选择 逐水草游牧:人比牛羊还累,为了草原的休养生息 游牧·蒙古族人——漫长的草原时光 长调般漫长的人生 草原上的人生从摇篮开始 金踝骨银踝骨,文化踝骨 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包好似白莲花 草原上移动的最小火种:家庭 同饮一条河水:艾勒和浩特 游牧社会组织:为了草原,合久必分 草场公共资源的享用:游牧民族习惯法对个人的约束 蒙古族人的狂欢节——草原盛会那达慕 修辞化的草原,艺术化的生活 为简约的生活赋予无限的艺术 每一位歌手都是歌的海洋 马头琴与长着翅膀的黑骏马 马头琴曲 诗性民族的文学胸怀 长河中的遗珠:蒙古族流传人文之光 “苍狼白鹿”和蒙古族的迁徙传说 游牧民族的部落史诗传统:战争和婚姻皆为草场和人口 天堂草原是赞美出来的 从敖包相会说开去 萨满与翁衮 飞翔的萨满 当佛教在草原上遭遇萨满教 山山水水都有自己的神灵 无处不在的禁忌 赐予生命和财富的火神母亲 蒙古人 回望·沉思——献给游牧文明的,不是挽歌 站在工业的天空下回望:草原与游牧文明 草尖上的财富,在于不停地移动 千年的误解:游牧文明并非落后 适应草原的科技与创造 现代教育和草原的焦虑 游牧文明终结了吗? 附录:美、脆弱、焦虑——关于游牧文明 后记
精彩页 对骆驼弹琴 生活在戈壁的蒙古族人对遗弃驼羔的母骆驼弹琴,悠扬哀伤的劝驼歌,使母驼感悟,变得安静、温柔,浑浊的大眼睛里流下了眼泪。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峰雪白的母驼产下了一峰可爱的白驼羔。但是,很不幸,白驼羔的母亲雪白的母驼被主人当作彩礼,送到遥远的地方去了,从此母子分离,天各一方。失去母亲的白驼羔从主人的驼群中逃出来去找母亲,多次被牧驼人追回来,但感化了黑公驼,在其帮助下最终逃离主人的驼群。在途中,狼和老虎想吃掉白驼羔,但听到白驼羔的不幸遭遇后深深地感动,把白驼羔放走。白驼羔在蒙古包一样大的巨龟的帮助下渡过了滚烫的毒海,找到了被关在三层铁房子里的母亲。但是白驼羔刚吃完母亲的乳汁,雪白的母驼就被主人派来的士兵用乱箭射死。白驼羔痛不欲生地离开了母亲的尸体,投奔了一位勤奋的好主人。故事情真意切,催人泪下。除了这类故事广泛流传外,草原上还流传着反映母子分离的哀怨凄绝、如泣如诉的悲歌《孤独的白驼羔》: 寒冷的风呀呼呼地吹来, 可怜我孤儿野地徘徊, 年老的妈妈,儿想你呀, 空旷的原野只有我一个人! 寒冷的风呀阵阵吹来, 好似铜针刺我胸怀, 东边望来西边看, 只见那星星挂在天边外! 漆黑的夜呀阴森森, 左看右望不见人, 亲爱的妈妈你在哪里呀? 我痛苦嚎啕无处寻! 在戈壁地区游牧的蒙古族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劳动歌是劝驼歌,著名的长调民歌《孤独的白驼羔》就是蒙古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劝驼歌。 不少人都知道蒙古国青年女导演达瓦·边巴苏伦导演的电影《母骆驼的眼泪》,我认为这是一部人类学电影。影片记录了蒙古国戈壁地区生活的普通牧民家庭举行的一次劝母驼接受驼羔的劝驼仪式。 这一家人没有摩托车、拖拉机,甚至没有电视机,主要交通工具还是骆驼。这家今年最后一峰母骆驼难产,主人表现出极大的担忧。母骆驼痛苦了三天三夜,驼羔的前腿先伸出来了。主人帮助母骆驼慢慢地把驼羔拽出来。一只雪白的驼羔终于来到了世间,由于生产过程的不顺白驼羔十分虚弱。经历了生产痛苦的母骆驼不愿意接受自己的驼羔,不让驼羔接近自己,拒绝哺育驼羔。刚出生的驼羔饿得可怜,渴望得到母驼的爱抚和哺育。白驼羔在母驼身边撒娇,可怜地寻找母驼的乳房,想吃母驼香甜的乳汁。可是母驼抬起高傲的头,无情地驱逐自己的驼羔。可怜的白驼羔悲伤地哭泣。主人几次把母驼和驼羔牵到一起,劝母驼接受和哺育驼羔。可是主人的几次尝试都没有成功。 可爱的白驼羔面临着饥饿和死亡。主人派两个儿子骑着骆驼去省府所在地清马头琴师。一个12岁、一个6岁的两个男孩骑着骆驼赶一天的路程到省府,请来了学校的马头琴老师。这一家男女老少穿戴整齐的盛装举行了劝驼仪式。主人把母骆驼拴住,把驼羔牵到母骆驼身边,先把琴师的马头琴挂在母驼脖子上,让母骆驼熟悉马头琴的声音。接着,劝驼歌手拉起悠扬、哀伤的曲调,主妇一边轻轻地抚摸母驼,一边用低沉而忧伤的声音唱起劝驼歌。歌声悠扬、哀伤,母骆驼听着无限忧伤的歌曲逐渐变得安静、温柔,浑浊的大眼睛里流下眼泪,爱抚似的舔小驼羔的身体。主人把白驼羔牵到母驼的身边,可爱的白驼羔幸福地吮吸着母驼香甜的乳汁。这家男女老少和琴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劝驼仪式便接近尾声。 这首蒙古族民间广为流传的长调民歌《孤独的白驼羔》歌声悠扬、哀伤,歌词中有这样一段: 可爱的小驼羔啊, 是你亲生的孩子。 想吃你的乳汁啊, 你为什么要遗弃它? 小驼羔站在你身边, 快让它吃你的乳汁吧! 浩思!浩思!浩思! 浩思!浩思!浩思! 可爱的小驼羔啊, 是你亲生的孩子。 想吃你的乳汁啊, 你为什么驱逐它? 小驼羔可怜地哭泣, 让它吃你的乳汁吧! 浩思!浩思!浩思! 浩思!浩思!浩思! 可爱的小驼羔啊, 是你亲生的孩子。 想吃你的乳汁啊, 为什么遗弃它? 小驼羔在夜里哭泣, 让它吃你温暖的乳汁吧! 浩思!浩思!浩思! 浩思!浩思!浩思! 如果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劝驼仪式是帮助母驼认识自身作为母驼哺育驼羔的天经地义的身份和责任。牧民通过马头琴音乐和歌词劝说母驼,如果小驼羔离开母驼的乳汁就会可怜地哭泣,甚至悲惨地饿死;也告诉母驼,小驼羔如果得到母驼的爱抚和哺育就会健康陕乐地成长。劝驼仪式是典型的人和骆驼共同完成的过渡仪式,帮助母驼从单身的雌性骆驼转变为驼羔母亲的身份的仪式。 不仅人类会欣赏音乐,而且骆驼、羊等牲畜也懂得感受音乐。蒙古族人对于“对牛弹琴”这一汉语成语的解读与《汉语成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不同。《汉语成语大词典》中解释“对牛弹琴”是比喻说话不看对象,对外行说内行话或对不讲理的人讲理。“对牛弹琴”是讽刺和取笑愚蠢而徒劳的行为,而生活在戈壁的蒙古族人对遗弃驼羔的母骆驼弹琴 导语 草原人细说草原事,北京大学多兰(陈岗龙)教授深度解读游牧文明,席慕蓉、纳日碧力戈、定宜庄联袂推荐!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岗龙的作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迫使人类重新反思曾经被扣上落后愚昧的逐水草游牧的草原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文化。本书正是从这样的问题意识出发,用带着感情温度的文学手笔而非学术语言的说教,用美的语言诉说一种建立在草尖上的既脆弱又伟大的文明,来向读者介绍草原文化和游牧文明的一本入门读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序言 到草原去深度旅行 一首《敕勒歌》所描绘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 低见牛羊”的图景,是中国人传统观念中自古以来的草原 印象。草原的神秘和辽阔,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向往。随着 历史的推进,马头琴、长调民歌、呼麦,人们似乎对草原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凡去过草原的人们都记住了蓝天白云 绿草地,那达慕,哈达,奶茶和奶酒。但是,这就是草原 的全部吗?当我们厌倦了水泥森林中的物欲横流,逃避着 离开都市的喧闹,踏上芬芳的草原,见到一半是花一半是 草的辽阔无际的夏天的草原,心胸一下子豁然开朗了。但 是让你连续住上一个月,你就心慌了,开始感觉到她的寂 寞;蒙古包的确是很新鲜,但是你到严冬的蒙古包住住, 雪灾,白毛风,这些肆虐的天气,你在草原上可能都会遇 到。其实,草原的神韵不仅仅在于她的蓝天白云和哈达歌 舞,还在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眼神里,在他们 的观念中。我—直从人类学的角度观察草原上生活的蒙古 族,一个被世人认为是征服了世界的成吉思汗的后代的强 悍的民族。很少有人去关注蒙古族人在草原上生存的心态 ,他们生存境地的脆弱和他们面对草原时候的敬畏和顽强 。 走到草原上,我们随处见到洁白的蒙古包,蒙古包像 我的朋友乌纳钦作词的那首《蓝色的蒙古高原》中形容的 飞落的大雁,其实更像圣洁的天鹅。蓝天、白云和绿草地 、蒙古包是相映成趣的—对意象,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画 家的青睐。但是,谁仔细观察过蒙古包?谁探究过蒙古包 中所蕴涵的草原人的智慧和生存哲学?我们看看蒙古包的 材料。实际上,蒙古包的材料非常简单,不是木头就是牲 畜的毛:天窗、哈那都是木制的,而包在蒙古包上的墙毡 则是羊毛做成的,绳子则是牛毛搓成的。蒙古包正是就地 取材的杰作。蒙古包的形状,可能给人以美的联想,但是 这种形状的发明却远远不是因为审美的要求,而是为了生 存的需求。草原上的冬天,风力之大,只有蒙古包这样的 圆形形式才能让风力分成两股力量绕蒙古包而行,避免了 方形建筑那样直接承受巨大的风力。蒙古包是最适合游牧 生活的,搭建和拆卸蒙古包都不费半天工夫。因为游牧民 族一年中要迁徙十几次,因此蒙古包的拆卸和搭建也很是 频繁,要求轻便又结实。在迁徙的时候,天窗要放在最尊 贵的位置,我们经常见到迁徙的车队中头一个勒勒车上安 放着天窗,与天窗一起享受最尊贵的待遇的就是佛像、成 吉思汗像,甚至还有毛主席像。蒙古包内的摆设实际上很 简单,我们在南方家庭中常见的各种家具和名贵的瓷器是 几乎见不到的。一般的家具可能主要是桌子、衣柜,其中 所有家庭都必须有的木制家具是精美的佛龛,摆在蒙古包 偏西的北边。在蒙古包里几乎没有奢侈的摆设,草原人因 为迁徙不定的生活,财富带在身上。对一个草原女人来讲 ,尊贵的头饰是她的嫁妆,也是她做女主人的标志;而对 于草原男人来讲,一匹好马,一副漂亮的马鞍,一个鼻烟 壶,一把蒙古刀,可能就代表了他的全部财富和社会身份 。蒙古包,不仅是一家人的生活空间,同时也是主人和狗 、五种牲畜和睦共处的地方。草原上的狗可不是宠物狗, 它是牧民的忠实伙伴,训练有素的牧羊犬可以代替主人放 羊。在蒙古包里我们经常见到可爱的小羊羔,尤其是春天 下羔季节,在图拉噶(火撑子)旁边扣着的牛粪筐里经常 有几只小羊羔在那里咩咩叫。对外来的陌生人来讲,蒙古 包里皮毛的味道、牲畜的味道、酸奶的味道和烧干牛粪的 烟味等混合在一起,可能很难接受和习惯,但是对草原人 来讲,这种味道是温馨的味道,渗透到五脏六腑的味道, 它与草原上的花草的芬芳一样迷人。 在草原上,除了静静的蒙古包,映入你的眼帘的是人 和山羊、绵羊、牛、骆驼、马等五种牲畜。在这里我不得 不纠正一种概念。在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族人那里,羊是有 严格区分的。绵羊是蒙古族人的主要牲畜,蒙古族人说吃 羊肉,指的是绵羊肉,而山羊则主要是梳其羊绒。蒙古族 人的十二生肖中的羊是绵羊,因此蒙古族人见了挂历上的 羊年画的是山羊,很不理解。在羊群中绵羊和山羊的比例 是有说法的,一般来讲,山羊的比例很小,但是近来由于 羊绒需求量增多,导致牧民羊群中山羊比例增加,影响了 草原生态。在草原上,不仅羊群中绵羊和山羊的比例要协 调,而且其他牲畜的比例也要协调。以蒙古包为中心,蒙 古族人的牲畜形成了一个个中心圈。绵羊、山羊等被称作 “短腿”或“细腿”的牲畜,它们和牛群的草场离蒙古包 最近,必须每天都要收回来。而马和骆驼等“粗腿”的牲 畜则没有必要每天都找回来,其草场也比较远。而现在, 这种牲畜的比例日益失调。因为汽车和摩托车已经成为牧 民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骆驼已经淡出草原生活很久了 。 五种牲畜包括马、骆驼、牛、山羊和绵羊,对蒙古族 人而言,是专有名词,有特殊含义。五畜是草原上的人们 的财富,也是草原民族与大地之间的活动的纽带。实际上 ,草原民族就是借助牛羊与大地相依为命的民族。草原民 族就是通过牛羊经营和享用着土地。 草原,虽然看起来无边无际,花草芬芳,实际上是最 为脆弱的土地资源。据专家研究,我国最好的草原之一呼 伦贝尔大草原,1米以下就是流动的沙子。因此草原是容易 被伤害的土地资源,—旦被破坏,恢复起来就非常困难, 我国很多草原沙化就是明显的例子。千百年来草原民族是 如何保持草原生态的?实际上就是过去被人们认为是落后 的“逐水草而居”的迁徙游牧的生活方式。在一般人的理 解中,逐水草而游牧似乎就是一片草场吃完了,再去找另 外的好草场放牧去。而真正的游牧迁徙不是等到一片草场 吃光了才走,而是放牧—定程度以后就要迁徙,以保障这 片草场正常地恢复循环。正是这种游牧方式,使草原上的 人们频繁地迁徙,却保障了草原得到合理的休息,赢得了 草木生长的时间。蒙古族人是禁止打牲畜的,同样蒙古族 人也珍惜草原上的一草—木。我曾经听过一个感人的故事 。有一个蒙古族大学生放假回家的时候给牧民父亲买了一 双硬底皮鞋。父亲接过皮鞋看了之后很生气地对儿子说: “这么硬的鞋底,不是把草都踩烂了吗?”一提起草原和 蒙古族人,多数人想到的是万马奔腾和13世纪蒙古铁蹄征 服世界,但是谁能想到蒙古族人生息在如此脆弱的土地上 ,在真正的生活中外表剽悍的蒙古族男人想的却是嫩嫩的 小草。只有我们走出书斋,抛弃都市中生活惯了的思维, 去草原上观察,才能真正窥见曾经征服过世界的马背民族 的草原胸怀,其辽阔豪放如草原,但又细致入微到关心— 草_木。当我们的镜头对准草原上的男男女女和老人孩子的 时候,我们每次看到的眼神竟是如此的复杂,让你不得不 面对草原沉思很久。蒙古族人在历史上征服过世界,但是 他们却从来没有征服过被他们称为母亲的大草原,实际上 他们世世代代敬畏草原,像爱母亲一样爱戴着草原,他们 是草原最温顺的孩子。 到草原上旅游,夏天是最佳季节,有马奶,有那达慕 。但是这只是草原生活的一个横断面。要真正了解草原, 一年四季都要去观察草原。草原在四季,在每一个季度的 不同的月份,其生活内容和文化内涵都在变化着,只有连 续地观察,我们才能捕捉到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生不息的 草原。春暖花开,候鸟北迁,牛羊下仔,草原上的人们把 牲畜的初乳用系着哈达的九眼勺献给天地十方神灵,祈求 风调雨顺;盛夏季节,祭祀敖包,举行那达慕,射箭,赛 马,摔跤,娱神又娱人;丰收的秋季,蒙古族人举行召唤 仪式,召唤大地的福允召唤五种牲畜的福分,祈求生活的 幸福。冬天,对草原上的人们来讲,是严峻的考验。蒙古 族人最怕的就是白灾一雪灾,在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中 蒙古族人凭着皮毛衣装、吃牛羊肉吸取的热量和坚忍不拔 的意志默默地度过漫长的冬天。冬天的草原色彩最单调, 但是在单调的下面,却是一颗颗滚热的心,_双双充满渴望 的眼睛。当你到草原上,与你相见的蒙古族人不一定马上 就滔滔不绝地给你讲起草原上的故事来,他们往往是沉默 寡言的,但是他们的眼睛却告诉你一切。从草原上的蒙古 族人的眼睛里不仅能读到淳朴、憨厚这类我们习惯描述他 者的民风和品格,更能够读到草原的深层内涵。草原上的 人们的每—双眼睛都讲述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朋友,带上你的行囊,到草原上去深度旅行吧!改变 你以往的走马观花式的旅行方式,带着一份耐得住寂寞的 意志,不要被那往你脖子上套哈达,再用纯度不够的银碗 敬酒把你灌醉的草原迎宾仪式的表象迷惑,把自己挡在真 正的草原之外,用你的真诚和热心去感受草原和草原上的 人们吧。只有当你融入草原,你才能从草原上的人们的眼 睛里读出真正的草原的神韵。这时候,语言是多余的……
内容推荐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陈岗龙(多兰)关于草原文化的文化笔记。作为代表性的当代游牧文明研究者,陈岗龙(多兰)多年来一直关注当代人与草原文明的关系——尤其是草原丝绸之路中,游牧文化的深刻影响。 本书通过草原牧民的生活方式、节日与礼仪、人生轨迹、家庭社会、神灵世界、艺术文化、人文科学等细节,既展示了民间文化研究者严谨的思辨,也表达了游牧者对草原的赤诚热爱。本书不仅是介绍北方游牧文化的学术普及读物,向读者展示生动丰富的草原文化与游牧文明,同时关注草原文明的意义,也引导人们思考这一生活方式与生态文化的发展与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