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马克斯·韦伯说:“一国之落后不在于民众落后而是精英落后,精英落后的标志就是整天高嘁民众落后。”所以,有些人跪久了,说中国人是“巨婴”,未免好笑。试问,从20世纪初任人宰割,到现在能跟列强坐在一张谈判桌上,这个地球上只有中国做到了。但残酷的谈判桌子上能容许一个“婴儿”出现吗?“巨婴论”的本质是对自我的不认同,泛化为对自己所属的家族、文化、国家的不认同。 赵小明著的《聚英国:心理学骗你没商量》将对心理学学习中最容易犯的错误——习惯把自己的说成是别人的,把自己家的问题说成是大家都有的,把自己的成长痛苦说成是全中国人的痛苦,把过去中国人的问题说成是现在中国人的问题,把人类共有的人性说成是中国人独有的弊病,展开讨论。 作者简介 赵小明,心理学、管理学双硕士,11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央视财经频道特邀心理专家,今日头条签约心理作家,国内首位儿童逻辑学导师,心理游戏设计师,心理战、态度劝服、谈判专家,本土化音乐治疗创始人,梅兰竹菊主题音乐团体治疗系列创始人,互联网心理学创始人,出版《聚英国》《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互联网心理学》《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心理学小说《寻宝图之南红教父》等书。 目录 第一章 不吐不快之《巨婴国》 一、分裂之《巨婴国》 二、不想被代表——90后发声:我们不是“巨婴” 第二章 《巨婴国》究竟说了什么? 一、99.9%的中国人都是“巨婴”? 二、专业胡扯用心科普是怎样一种体验 三、“巨婴论”变身地图炮 四、特朗普是“巨婴”吗 第三章 从“巨婴”到“圣婴” 一、当“巨婴”被推上神坛以后 二、有一种心理网红叫“圣婴” 三、“圣婴”的文字“贩毒” 第四章 “巨婴国”之争议 一、原生家庭的罪——关于父母与子女的“爱恨情仇” 二、一碗水端不平,中国式大家族 三、中国应试教育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四、被玩坏了的国民性 五、吐槽中国文化是种戒不了的病 六、“巨婴”最大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少 第五章 心理学入门的三堂必修课 一、第一堂必修课:暗示 二、第二堂必修课:范式 三、第三堂必修课:心理伦理 第六章 番外篇——进阶心理学 一、心理学骗你没商量 二、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学心理学 三、反洗脑 结束语 附录 关于“我是谁”的正确姿势 序言 我曾经看到一段话: 一个民族总有些东西是不能亵渎的。 天破了,自己炼石来补; 洪水来了,不问先知,自己挖河渠疏通; 疾病来了,不求神迹,自己试药自己治; 在东海淹死了就把东海填平,被太阳曝晒了就把太阳 射下来; 谁愿意做拣选的石子就让他去吧,谁愿意做俯伏的羔 羊也让他去吧; 谁愿意跪天子跪权臣就让他去吧,谁想不问苍生问鬼 神也让他去吧; 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到处都是不愿做奴隶的人。 这就是这个民族不可亵渎的东西! 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自立自强、不愿妥协的精 神深人到了骨髓之中,方能有今日之中华强国。正是因为 从古至今,我们有诸子百家的先贤们,我们有巧夺天工的 能工巧匠们,我们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英雄们,我们还有“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少年们, 方能有今日之中国英才!这也是本书名字的来由——《聚 英国》。 几千年来,正因为我们国家聚集了数不清的英雄才子 、先贤人物,才能继往开来,复兴中国梦! 而有人说,我们国家的人其实都是“巨婴”,甚至是 几个月大的“巨婴”;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巨婴国”,在 这里我感到好笑。试问,从20世纪初任人宰割,到现在能 跟列强坐在一张谈判桌上谈判,这个地球上只有中国做到 了。而你觉得残酷的谈判桌子上能容许一个“婴儿”的出 现吗?他早就尸骨无存了。 其实以武志红为代表的这些人,他们错误估计了我们 98后这一代人。他们以为我们是反文化、反民族、反传统 的。然而,我们只是建立在多元价值观基础上的重新认同 ,用我们的方式重新认同,这就是前段时间得不到投资的 两个影视剧,最后却大火的原因。一个是《人民的名义》 ,一个是《战狼2》,因为上一代人错误地估计了我们。而 这两部剧恰好是因为年轻人的追捧推火了它们,年轻人是 我们! 我们不喜欢这种极端、偏激看问题的视角,我们是通 过互联网在多元文化碰撞下长大起来的一代人。 我们对国家、民族、中国人的符号是认同的,因为我 们对自我是认同的。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讲,武先生和相信 他的“巨婴论”的人,其本质并不是反中国传统文化、反 中国人的这个符号,他们的本质是对自我的不认同。而武 先生和他的《巨婴国》其实是对自我的不认同,是发展到 极致的一个泛化表现,继而延伸为不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 、家族观念,甚至不认同作为中国人符号的传统和价值观 。所以,相信“巨婴论”的本质,实际上是没有完成自我 认同的心理发展任务罢了。 所以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好,眼睛只盯着别人的东西, 而别人都是好的。《巨婴国》就是这样。这就如同和美国 比军事,和法国比言论自由,和北欧比福利,和日本比化工,和德国比精工,和澳洲比奶源,和好莱坞比电影,和 索尼比音乐。这就像小学生第一次听到中国历史没有埃及 久的时候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完全不管四大文明古国那 三个被灭国、灭文化、灭语言文字、灭信仰多少次。 生物多样性是物种的宝贵财富,而在多样性的世界中 ,文化的多样性则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当你拿起这本书, 读书名的时候,就会发现《聚英国》和《巨婴国》两个书 名发音相同,但含义却千差万别。因为“巨老师”发现, 我们90%的爱与痛,都源于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 水平,说白了,他在骂我们是“巨婴”。 原谅我再一次不厚道地笑了,98后的我曾以为“巨婴 ”只是在夸一个人:“你好大只,但是你很萌。”可就有 人不这么认为了,中国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社会文化里的 精华,在他看来却是糟粕。假如当你读完一本书,发现你 所推崇的孝道、尊严、上进和母爱等都被说成了是痛苦的 源泉,甚至是中国的病根,你还有办法冷静吗?你还能坚 守自己的三观不被带偏吗?不论你的答案是肯定还是否定 ,我都得恭喜你,现在拿到了我们这本《聚英国》! 这是由一帮由92后、95后、98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与 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赵小明共同创作的作品,我们 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只是我们敢说真话。 我们这本书和《巨婴国》的差异就在于,《巨婴国》 下架了,而《聚英国》上架了! 有人说中国人都是“巨婴”,那我非要跳起来打他的 脸,并一本正经地告诉每一个想歪曲事实的人,我们的国 家、我们的团队,其实都聚集了精英,中国是当之无愧的 “聚英国”! 我们该抱有的态度应是:“若有人敢无底线地挑战我 的三观,我就敢站出来替我自己乃至一个群体发声!”而 对于真正在乎的人是这样的:“我欣赏你的时候,希望你 也能看到我的优点;我受到伤害的时候,希望你能第一个 抱紧我。”这无关幼稚,因为一切的一切都始于我们与生 俱来的爱。 我们这群狡猾而坚定前行的年轻人,试图用自己的力 量去追溯自立自强、不愿妥协的民族精神! 我们没有40年的稳重,我们有20年的热血!我们没有 沉淀后的黑暗,我们有积累着的光明!我们没有全能自恋 的支配,我们有和平正义的追随! 我们吐槽也自嘲,我们不相信世人皆醉他独醒,我们 不认同一时解气的戾气。留给“巨婴”只有不加修饰的直 言直语,只有最真实的想法、最真诚的态度、最直白的话 语发声。 仰天大笑停笔去,我辈岂是“巨婴人”。 98后刘高思佳 98后左云娇 98后王硕铭 98后王菁 92后余佳恒 导语 赵小明著的《聚英国:心理学骗你没商量》针对的是时下我们大家争论最多的一些观点、现象,进行心理学视角的讨论。确切地说,针对的是那些相同的有失偏颇的观点与论调,以及拥有相同套路的人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正确意义上的普及。当下,很多人借用“心理学”的科学称号,却无法接受系统性的科学法则,以及学科界的同行的意见。因此,用作者的话说,文化与科学既要有人坚守阵地,更要有人去普及常识。本书旨在对一些大众应该熟知的心理学知识,却被混淆的一种正确的解读。 精彩页 二、专业胡扯用心科普是怎样一种体验 陷入循环论证的“巨婴论”。 一个人之所以是“巨婴”,是因为他具有某种特定的行为,比如妈宝;一个人之所以具有某种特定的行为,比如妈宝,是因为他是“巨婴”。 这个观点的解释力完全基于自己的循环论证。 根据这个循环论证,我们还可以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某种行为,他大概就脱离了“巨婴”状态。 为什么这个人脱离了巨婴状态呢?因为他没有了某种行为。 ——没毛病! 因为全是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总是听起来很有道理,因为每条推理逻辑都是成立的。 说到底,“巨婴论”其实就是个中介,也就是说,先要解释是什么导致了中国人的“巨婴症”,然后又用“巨婴症”的特征去解释这些社会现象。 下面,举一个与“巨婴论”一样受到争议的事例,大家随意感受一下: 在美国奥普拉脱口秀一期节目的现场,邀请的嘉宾是俄狄浦斯人类潜能研究所的阿尔弗雷德·庞蒂菲科特博士。 这位博士新提出了一个有关出生次序的激进理论:个体的生命进程是被家庭互动所设定的,而家庭互动是由出生次序决定的。 主持人奥普拉鼓励观众对此理论进行提问。讨论无可避免地由最初的理论关注,转向了为观众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出解释。这位博士也欣然应允。 有人问:“博士,我的哥哥是个不要命的工作狂。他对妻子和家庭完全不管不顾,并且把与工作有关的问题看得比什么都重。他有溃疡和酗酒问题,但他拒不承认。他们家在近两年内从没过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假期。他的婚姻也快玩完了,但他似乎并不是特别在乎。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自我毁灭式的生活呢?” 博士反问道:“亲爱的,他在家中排行第几?” “哦,他是子女中的老大。” “这就对了,”博士说道,“这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我们在临床上经常见到这种现象。这类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是,父母将自身的愿望和挫折都转移到他们第一个出生的孩子身上。通过愿望的这种无意识的转化过程,即使父母从未明确要求过孩子,孩子也在内化这些愿望和挫折。然后,通过这种我称之为‘期望上旋’的动力过程,父母的抱负转化为孩子对于成功的病态的渴求。” 然而,有一位热切而直率的观众问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问题:“博士,我的哥哥也是家里的老大。我的父母把那个笨蛋送到哈佛,而让我去了一个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牙医的两年制专科学校。但他们的‘神童’在一年之后就辍学了,跑到了科罗拉多州的山顶上。我们最后一次见到他时,他正在编篮子!我搞不懂你关于‘长子’的说法。” 这位观众使现场气氛骤然紧张,但是博士总是能够逢凶化吉:“哦,是的,我也曾经见过很多像你哥哥一样的个案。我经常可以在我的从业过程中遇到这样的人。他们的‘期望上旋’的动力过程发生中断,生成潜意识的要求来抵抗父母转化到他们身上的期望。这样的话,个体的生活规划会朝着与传统成就标准相反的方向发展。” 一阵沉默之后,博士淡定地转向讨论下一个案例。 即便没看节目现场,小明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位提问者的满脸黑线。 当被迫出示证据时,博士搬出了他的个案研究。这个套路与“巨婴论”的循环论证本质其实是一样一样的。 认同“巨婴”的人可以很“巨婴”;反对“巨婴”的人本质很“巨婴”——不敢承认,不正说明你心虚? 由于它是一个不能证伪的理论,搬出再多能证明它的证据也没有意义,因为这个理论不能排除任何可能的情况。 于是,“巨婴论”基本成了一个普世概念,原因是符合它的充分条件太多。随便某个人、某个行为现象,基本都能套上去解释一番,还觉得有道理。 但是推及极端情况——“巨婴论”可以用来解释罪犯的行为吗?如果真的可以,那么罪犯和“妈宝男”“直男癌”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有时候,给一个群体贴标签是很容易的。但是,具体这个标签能帮我们解决多少问题,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小明更倾向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贴一个大一统的标签。因为一概而论很容易让我们忽略真正的内在原因。换句话说,假定我们每个人都是“巨婴”,但形成的原因肯定是不一样的。 想要让一个“巨婴”成长,还是要抓住个体的关键点,而很难有普世的解决办法。 P4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