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感受幸福,也许是人类最强烈或者一意孤行想要追求的一种生活。 大多数人认为,只要努力学习、工作、积累财富、经营婚姻、养育子女、健康饮食,我们就能拥有幸福的未来。我们为了“未来的自己”能够在1秒钟、1分钟、1天或者10年之后享受从“现在的自己”这里继承下来的世界,而约束“现在的自己”做出牺牲。然而,“未来的自己”也常常会忘恩负义。是我们自己出问题了吗? 有“幸福教授”之称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告诉我们,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预见未来,因此,人类也就有了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幸福感。但是,人类对未来自己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很大的“预测偏差”。 丹尼尔·吉尔伯特著的《哈佛幸福课(精)》中列举了大量怪诞的实验,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奖的幸福感远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被解雇的失落感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万分。我们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础值”,生活中的成就与挫折,往往只是短暂地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很快地,我们就会回归自己的“幸福基础值”。因此,作者认为,现代社会中,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人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这是一本讲述幸福科学知识的书,它能带你穿透幸福的本质,发掘背后的原因。这些科学道理解释了人类大脑是如何想象未来、如何预测自己会最满意哪种结果,以及这样的预测准确性如何。作者站在人类思想巨人的肩膀上,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未来的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了解如此浅薄。 作者简介 丹尼尔·吉尔伯特,社会心理学家,在哈佛大学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幸福教授”,这是因为他领导着一个研究人类幸福本质的“社会认知与情感实验室”。他提出了“预测偏差理论”,被认为是世界上幸福研究领域的最具影响力和最权威的研究者之一,他的教研工作曾为他赢得众多奖项,其中包括由美国心理协会颁发的“青年心理学家杰出贡献奖”。2002年,他成为《个性与心理学杂志》评选出的“当代50位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2003年,他的研究论文被《心理学探究》杂志评选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4部现代经典著作”之一。 他的研究成果经常被刊登在《纽约时报》《福布斯》《金钱》《纽约客》《华尔街日报》《今日心理学》等媒体上。 目录 专家导读 序言 第一部分 梦想的幸福 第一章 通往幸福未来的思考之旅 只有人类可以创造未来 你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学习活在当下 人为什么会推迟享用免费大餐? 控制未来能带给我们幸福感 关于幸福的作战计划 第二部分 幸福是什么 第二章 幸福的相对论 追求幸福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 哲学家眼中的幸福 言不由衷的伪幸福 每个人眼中的幸福都是不同的 记忆是人生体验的浓缩版 幸福的魔力 戴着有色眼镜看到的幸福 被挤压的语言 相对而言的幸福感 揭开幸福的神秘面纱 第三章 测测你的幸福感 被误读的情感体验 你幸福了吗? 测量情感体验的3个科学法则 至关重要的幸福感 第三部分 想象力的双重身份——魔术师与冒失鬼 第四章 想象出来的幸福 你的记忆可信吗? 大脑是最伟大的魔术师 从唯实主义到唯心主义 大脑是天才的造假者 富人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幸福 第五章 幸福的细节 存在的与缺失的,我们更容易忽略后者 想象力的细节缺失 今天得到19美元与明天得到20美元,你更期待哪个? 自作主张的想象力 第四部分 未来的幸福 第六章 未来的现实枷锁 折射现实影子的未来 被现在改写了的过去 当现实照进未来 神奇的预感 跟随预感做对选择 盒子里的未来 第七章 相比较而言的幸福 空间维度上的幸福与时间维度上的幸福 想象的终点不会距离起点太远 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拿现在与过去做比较? 并列的多种选择为什么更让我们头疼? 在买主和卖主眼中,同一件商品的估价差别很大 无法消除的厚今主义 第五部分 幸福的技术 第八章 偏好与现实的博弈 找针的游戏 是银行还是河岸? 人们对属于自己的东西评价更高 生理与心理的自我平衡 选择的艺术 双重标准下的选择行为 第九章 对现实的心理免疫 关于悔恨的理论 小伤害比大伤害更不容易平复 自由不见得是一种幸福 无知是一种幸福 预测是不可靠的 第六部分 幸福其实很简单 第十章 我们一犯再犯的错误 为什么我总排在最慢的队伍中? 结局决定一切 记忆总会低估或高估我们的幸福度 第十一章 幸福的真谛 关于幸福的传统智慧 预测未来的正确方法 依据他人的经验做出的预测要准确得多 追求个性让我们固执己见 幸福就在你的鼻子底下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科学地解读幸福 一个忘恩负义的孩子比毒蛇的牙齿更让人痛彻 心扉。 ——莎士比亚,《李尔王》 假设你刚刚得知自己的生命只剩下最后10分钟 了,你会做什么?你会不会冲到楼上,点燃一支从 福特总统执政时期就一直珍藏在装袜子的抽屉里的 万宝路香烟?你会不会气定神闲地走进老板的办公 室,向他细数他的种种人格缺陷?你会不会开车到 新购物广场旁边的牛排店,点一份五分熟的带骨牛 排,而毫不在乎五分熟的牛排里含有对身体非常有 害的胆固醇?当然,你到底会干什么是很难说的, 但是,在人生的最后10分钟里,多数人会干一些平 时不敢干的事情。 平日里大多数人都不敢干出格的事情,而有些 人却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还会怂恿你像过最后10分 钟那样度过生命中的每一个10分钟—这只能证明有 些人将会把生命的最后10分钟用来给别人出馊主意 。在期待自己的生命自然而又正常地延续下去的时 候,我们的行为肯定同期待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不同 。我们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尽量不抽烟,在上司开 了一个不怎么好笑的玩笑时尽职尽责地微笑,还会 戴着浴帽坐在浴缸里一边吃杏仁饼干,一边读一本 有关幸福学的书。为了将来着想,我们小心翼翼地 做这些事,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自己的将 来,用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来描绘一个又一个能够 让自己幸福的明天。我们绝不放任自己沉湎于任何 及时行乐式的享受中,而是时刻要为将来的那个自 己负责任。为了能够在退休之后悠闲地打高尔夫球 、安度晚年,我们每个月都会存一点儿钱;为了能 够不受冠状动脉硬化和假牙之苦,我们定期慢跑和 使用牙线;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把小脸儿胖嘟嘟的孙 子抱在怀里享受天伦之乐,我们不得不忍受臭气熏 天的尿布,还要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讲着《帽 子里的猫》这样的故事。我们甚至觉得在便利店花 上1美元也是在积德行善,因为很快我们就能够享用 现在我们付钱买下的奶油夹心蛋糕了。事实上,几 乎不管在什么时候,无论我们想得到什么,升职、 婚姻、汽车或者汉堡包,都是为了“未来的自己” 能够在1秒钟、1分钟、1天或是10年之后享受从“现 在的自己”这里继承下来的世界。现在,我们期待 “未来的自己”在享受今天的英明决策和严格自律 带来的胜利果实的时候,会感激“现在的自己”做 出的牺牲。 好吧!你可千万别屏住呼吸,指望“未来的自 己”知恩图报,跟我们的子女一样,“未来的自己 ”也常常会忘恩负义。我们累死累活地工作,希望 能够把我们认为“未来的自己”会喜欢的一切留给 “他们”。可是,“他们”辞去了工作,留长了头 发,搬离旧金山或者搬到旧金山,还认为现在的我 们简直愚蠢得可笑,居然认为“他们”会喜欢那些 东西!我们不但没有得到任何赞赏和奖励,到头来 ,“未来的自己”居然还感谢上帝没有让一切都按 照我们鼠目寸光、引人误入歧途的计划进行。甚至 ,在咬了一口几分钟前我们刚买下的那个奶油夹心 蛋糕之后,“未来的自己”还会苦着脸抱怨我们点 心买得不对。当然没有人喜欢被批评,然而,假如 我们努力奋斗的事情并没有为“未来的自己”带来 快乐,或者我们没有能够成功避免的事情反而给“ 未来的自己”带来了快乐,那么“他们”确实有充 分的理由对我们投来鄙夷的目光,并质疑我们到底 是怎么想的(虽然这有点儿忘恩负义)。“未来的 自己”可能会承认我们的动机是好的,或勉强承认 我们已经竭尽所能了,但是“他们”还是不可避免 地会向心理治疗师抱怨:我们竭尽所能争取到的结 果对“他们”而言还是不够好。 怎么会这样?我们不是应该很清楚明年甚至是 下午的那个自己的品味、爱好、需求和渴望吗?难 道我们对“未来的自己”了解得还不够,不能规划 “他们”的生活吗?难道我们找不到“未来的自己 ”将会珍视的事业和爱人吗?难道我们买不到会让 “未来的自己”喜爱许多年的沙发套吗?为什么最 后这些东西都被束之高阁?为什么“未来的自己” 的生活中充斥着我们认为不可或缺,而“他们”却 认为让人受罪、令人尴尬或者一无是处的东西?为 什么“未来的自己”会批评我们选择的恋爱对象, 质疑我们谋求事业发展的策略,还要花大价钱清除 我们造价不菲的文身?为什么在想到我们的时候, “未来的自己”不会感到骄傲和欣赏,反而会感到 悔恨和如释重负?要是过去我们曾经在某些根本性 的方面忽略了“未来的自己”,怠慢了或者虐待了 “他们”,对此我们还能够理解,可是我们为“他 们”奉献了所有的青春年华,“他们”怎么能够在 我们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目标之时感到失望呢? 我们不遗余力地想要“未来的自己”避开那个地方 ,可是“他们”其实现在就在那里,甚至为此被喜 悦冲昏了头脑,怎么会这样?“他们”出问题了吗 ? 或者,是我们出问题了吗? 在我10岁那年,我们家最神奇的东西就是一本 关于视错觉的书,通过它,我认识了缪勒-莱耶线条 、纳克方块和剪影高脚杯。两端箭头开口向外的那 条线怎么看都比箭头开口向里的那一条要长,可是 我们用尺子一量就能发现两条线其实一样长;纳克 方块有时候看起来是侧面开口,有时候又像顶端开 口;这一刻高脚杯的图案看起来像是两张对视的侧 脸,而下一刻又变成一只高脚杯了。我会坐在爸爸 书房的地板上,花上几个钟头盯着这本书—这些简 单的图形居然会让我的大脑相信一些明知不对的东 西,这让我着迷。就在这个时候,我认识到错误是 很有趣的,并开始规划一个包含几处错误的人生。 但是,视错觉之所以有意思,不仅因为它使每个人 都犯错误,而且因为它使每个人都犯同样的错误。 要是我看到一只高脚杯,你看到猫王,而我们的一 个朋友看到的是蘑菇形状的卡通图案,那么我们看 到的就是一块儿有趣的墨水渍,而不是一张蹩脚的 视错觉图案。视错觉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是因为每 个人都先看到高脚杯,再看到两张侧脸,然后眨眼 间,它又变成高脚杯了。视错觉在我们的认识中造 成的错误是自然发生的、有规律的和成体系的。它 们不是愚蠢的错误,而是聪明的错误—正是这些错 误帮助那些真正理解它们的人,窥见人类视觉系统 精巧的构造与内部工作原理。 在试图想象自己未来的时候,我们犯下的错误 也是自然发生的、有规律的和成体系的。它们有固 定的样式,在很大程度上,它们能够像视错觉反映 人类视觉的局限性一样,反映出人类预测能力的局 限性。这就是本书要探讨的问题。虽然书名中提到 了“幸福”,但是这并非一本告诉你该如何找到幸 福的行动指南。那一类图书都在心理自助类图书的 书架上,如果你买了一本那样的书,并做了那本书 鼓动你做的一切,却发现自己还是很郁闷,那么你 可以回过头来读读本书,了解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本书讲述的是一些基本的科学道理,而这些道理解 释了人类大脑是如何想象未来、如何预测自己会最 满意哪种结果的,以及这样预测的准确性。本书讨 论的是众多思想家在过去2000多年间苦苦思索的问 题,并利用这些思想家(以及我自己)的想法来解 释,为什么我们对“未来的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 界的了解如此浅薄。这个问题就像一条跨越数条国 境线却无法免签通行的河流,因为还没有哪个学科 能够对这个问题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本书结合了 心理学、认知神经学、哲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 得出了一个我自认为很有说服力的解释,当然,这 个解释到底有没有道理,还要读者自己来判断。 写一本书的过程本身给作者带来了满足感,但 阅读一本书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金钱,所以你自然 希望能够得到明显的收益。如果你感觉本书既没有 让你受到教育,又没能让你感到愉悦,作为补偿, 你还希望能够回到读本书之前的时光并收回你的净 投资,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写作本书的时 候,我希望可以把它写成一本让人感觉兴趣盎然、 不忍释卷的书,而前提是它的读者并非自视甚高的 人,剩下的生命之路还足够长,至少要比10分钟长 。在读完本书之后你会有怎样的感觉,谁也说不清 ,即使是那个即将开始阅读本书的“未来的你”, 也不知道。不过,要是“未来的你”在读完本书之 后感到不满意,至少“他”能够理解为什么一开始 你会错误地认为“他”会感到满意。
导语 丹尼尔·吉尔伯特著的《哈佛幸福课(精)》讲述的是一些基本的科学道理,而这些道理解释了人类大脑是如何想象未来、如何预测自己会最满意哪种结果的,以及这样预测的准确性。本书讨论的是众多思想家在过去2000多年间苦苦思索的问题,并利用这些思想家的想法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对“未来的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了解如此浅薄。 后记 幸福没有计算公式 棋逢对手,胜利才更光荣。此刻,我心里有了 大获全胜的预感。 ——莎士比亚,《亨利六世》下篇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一生中至少要做出三个最重 要的决定:住在哪里、做什么以及和谁一起做这些 事。我们选择自己居住的城市和社区,我们选择自 己的工作和业余爱好,我们选择自己的配偶和朋友 。在现代社会,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做这样的决 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此我们常常忘记自己是 人类当中最早拥有这种选择权的一群人。在大部分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人们一生都居住在自己出生 的地方,做自己父母做的事,和与自己一样的人交 往。米勒家的人磨面,史密斯家的人打铁,小史密 斯和小米勒要同被指定的对象结婚。社会结构(比 如宗教和世袭阶级)以及物理结构(比如山脉和海 洋)是最大的独裁者,决定人们应该做什么,在哪 里以及同什么人一起生活,这样一来大部分人就没 有多少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和选择权了。但是,农 业、工业还有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改变了一切,其结 果之一就是人类解放运动的兴起。自由创造出了许 许多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选择、多种多样的备选方案 、各种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闻 所未闻的。第一次,我们的幸福被自己紧紧地握在 了手中。 我们该如何做出决定?1738年,一位叫作丹尼 尔·伯努利的博学多识的荷兰人宣称他找到了答案 。他提议,决策的高明与否是可以计算出来的,计 算的方法就是将此决定带给我们想要的东西的概率 同我们想要的东西的效用相乘。这里的“效用”指 的是好处或者愉悦感之类的东西。伯努利这条定理 的前一部分是很容易操作的,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 我们比较容易估算出自己想要某种东西的概率。如 果接受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工作,你成为该 公司总经理的机会有多大?如果搬到圣彼得堡去住 ,你在海边度周末的机会有多大?如果娶了埃洛伊 丝,你不得不卖掉摩托车的概率有多大?计算这样 的概率是直截了当的,因此保险公司可以以精算的 方式预计你的房子发生火灾、你的汽车被盗或者你 本人英年早逝的概率,并依靠这些计算结果赢利。 稍微做一些调查,再有一支笔和一块儿橡皮,我们 也能够估计出,至少是粗略地估计出某选择帮助我 们得到心中想要的东西的概率。 问题是,我们很难估计出在得到想要的东西之 后自己的感觉。伯努利高明的地方不在于他的计算 ,而在于他的哲学理念,也就是说他认识到,我们 得到的物品(财富)和我们在得到它时的主观感受 (效用)是两码事。财富也许可以通过数美元来确 定,但是效用却不能通过计算这些美元能够买到的 好处来计量。财富本身没有意义,用途才有意义。 我并不关心金钱、晋升或者海滩度假本身,而是关 心这些不同形式的财富能够(或者不能够)带来的 愉悦感程度。明智的选择是那些最大化我们幸福感 的选择,而不是最大化美元收入的选择。要想做出 明智的选择,我们就必须正确地估计这些美元能够 带给我们多少幸福。伯努利知道预计某选择能够带 来多少财富是很容易的,但是,预计这个选择能够 满足多少需求却困难得多,因此他设计了一个简单 的转化公式,希望能够用它来帮助每个人把对前者 的估计转化为对后者的估计。他提出,我们赚取的 每一元钱带给我们的快乐会依次减少,所以只要一 个人算清楚了自己现在已经有了多少钱,就能够计 算出他能够从一元钱中得到多少幸福。 衡量一件物品的价值一定不能建立在其价格基 础上,而应该建立在它能够满足的需求上。物品的 价格仅仅取决于这件物品本身,因此对于每个人来 讲价格都是一样的,然而,用途的大小却决于做出 估计的这个人的特殊需求。因此,毋庸置疑,获得 1000达克特(ducat,过去曾在欧洲许多国家通用的 金币)对乞丐比对国王更有意义,尽管两个人得到 的财富数量是一样的。 伯努利正确地认识到,人们对相对性比对绝对 性更加敏感,他的公式也试图兼顾这样的心理学事 实。但是,他还知道将财富转化为效用并不像他所 假设的那样简单,他的公式还忽视了其他一些心理 因素。 尽管同样数量的财富在穷人手中比在富人手中 有更大的效用,但是我们也能够想到,如果某富裕 的囚犯已经拥有了2000达克特,可是还需要更多的 钱来换取自由,那么他会比那些不如他有钱的人更 珍视自己得到的2000达克特。尽管我们可以想出许 多这样的例子,但它们代表的只不过是诸多罕见的 特例之一。 这是个好的尝试。伯努利认为第100次给的钱( 或者第100个吻,或者第100个甜面包圈,或者草地 上的第100次跳跃)通常不如第一次给的钱让我们快 乐,这是对的。但是,他也犯了一个错误,他错误 地认为这是唯一区别财富和效用的方法,也是人们 在预言财富与效用关系时唯一需要搞清楚的东西。 事实证明,伯努利忽略的那些所谓的“诸多罕见的 特例”其实并不是特别罕见。除了一个人银行存款 的数目之外,还有很多东西能够决定他从下一元钱 中可以得到的满足。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这本书中,吉尔伯特慷慨地分享了他对人类 古怪的头脑的敏锐洞见,并以令人愉悦和引人入胜 的方式帮助我们找寻幸福。你如果很幸运地读了这 本书,就一定会收获满满的幸福。 ——丹尼尔·戈尔曼 《情商》作者 一个有关我们生活中谜团之一的心理学探秘故 事。哪怕你对幸福只有一点点好奇心,你都应该读 一读这本书。相信我!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引爆点》作者 深刻的智慧与洞见,科学化、逻辑性的理论, 表达方式又是非常浅显易懂——来自哈佛心理学教 授既具权威性又带着悲天悯人关怀的人性化宝贵信 息,告诉你什么是幸福,如何得到幸福。它是身为 现代人的我们应该人手一本的好书。 ——张德芬 身心灵作家
精彩页 你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大人喜欢问小孩子愚蠢的问题,因为他们可以在小孩子给出愚蠢答案的时候笑话他们。我们经常问小孩子的一个愚蠢的问题是:“你长大了想要干什么?”小孩子常常被这个问题弄糊涂了,他们也许会担心,大人之所以会这样问,是因为他们有可能长不大,而是越长越小。他们即使最后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常常只是给出像“卖糖人”“攀树人”之类的答案。我们会为此窃笑不已,因为我们知道这些孩子成为卖糖果的或者爬树的人的概率非常小,而且概率会越来越小。之所以概率会越来越小,是因为一旦这些孩子长到自己也能提出这样愚蠢问题的年纪的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不再想成为这样的人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对“你长大了想干什么”这个问题,答案都是错误的,但是它们是另外一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个问题就是“你现在想干什么”。小孩子不知道自己以后想干什么,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以后”是什么意思。所以,他们就像老奸巨猾的政客一样,避开了别人的问题而直接回答他们能够回答的问题。当然,大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要好得多。如果你问一位30多岁的女性希望退休以后在哪里生活,她也许就会提到迈阿密、菲尼克斯以及其他一些生活安逸的地方。目前,她可能非常享受奋力打拼的都市生活,但可以想象,几十年后,她也许会更加珍惜休闲娱乐或者及时的医疗救护,而不再对艺术馆和有权有势的男人感兴趣。小孩儿只能想到事情现在的样子,而大人则能够想到事情将来的发展。在从婴儿车向轮椅迈进的历程中,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以后”。 “以后”,多么让人惊讶的想法,多么有威力的概念,多么伟大的发现!人类是如何学会在自己想象的链条中预见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的?哪一位史前的天才第一次意识到他可以闭上眼睛任思绪飞向未来?不幸的是,即使是最伟大的想法也雁过无痕,没有留下化石供我们对它们的年代进行碳14测定,所以“以后”的自然发展史对于我们来说永远成了不解之谜。然而,古动物学家和神经解剖学家确信,人类进化史上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应该发生在距今300万年前,而且它是突然发生的。最早的大脑出现在5亿年前,然后不紧不慢地经过了4.3亿年的进化,它才演化成最早的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又过了7000万年左右,才发育成了最早的猿人大脑。然后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没有人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变化,大家的猜测五花八门,有人说是因为气候变冷,有人说是因为猿人学会了食用熟食,总之,即将变成人类的这些灵长类动物的大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在200万年多一点儿的时间内脑容量增加了1倍多,从重量只有1.25磅的能人的大脑进化成了重量近3磅的智人的大脑。 现在,要是你吃许多热乳脂软糖,并让自己的体重在很短的时间内增加1倍的话,你肯定不会指望你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平均增长。你的肚皮和屁股也许会是这些新增脂肪的主要生长部位,而你的手指和脚趾可能还很纤细,没有变化。同样,人类大脑容量的激增也没有一视同仁地将大脑所有部分的体积都增大1倍,要是那样的话,现代人大脑的功能就会同原始人的大脑功能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它的体积变大了。事实上,现代人大脑的某部分长大了许多倍,这个部分叫作额叶(见图1-1)。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这个部分位于前额部位,就在眼睛的正上方。人类的祖先的前额是向后倾斜的,可是,额叶体积的增大将它撑高撑大,变成了现在这样鼓出来的、平平的样子,因此,我们的头才能戴得住帽子。而我们头形的这种改变主要是为了适应脑容量的激增。这个新的脑部器官都干了些什么,值得人类的头骨如此大费周折地扩容来迁就它的增大?这个部分到底有什么用,让大自然这样着急地让所有人都拥有一个如此大的玩意儿?额叶到底有什么了不起? 直到最近,科学家们还认为额叶其实没有多大用处,因为那些额叶受到破坏的人的生活似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菲尼亚斯·盖奇是拉特兰铁路公司的工头,在1848年的一个美丽的秋日,工地不幸发生了爆炸事故,一根铁棍不偏不倚地正好打到他的脸上,从左面颊进入,从头骨上方穿出,在他的颅腔内穿出了一道沟,捅掉了很大一块额叶(见图1-2)。菲尼亚斯被砸倒在地,有几分钟他完全动弹不了。然后,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是,他居然站起来了,并且问有没有人肯陪他去看医生,他自己完全可以行走,不需要坐车。医生从他的伤口中清理出了一些脏东西,他的同事从铁棍上清理下来了一些脑浆。没过多久,菲尼亚斯和那根铁棍就都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只是他的个性自此变得非常不讨人喜欢,这也是他至今还很有名气的重要原因。但更令人惊讶的是,除了这个变化之外,菲尼亚斯的一切都与常人无异。如果这根铁棍损坏的是大脑的另外一个部分,比如视觉皮层、布罗卡区域或者脑干,菲尼亚斯就有可能一命呜呼,或者变成盲人,或者变成哑巴,或者变成像卷心菜一样一动不动的植物人。然而,在此后的12年里,他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能看、能说、能工作,可以活蹦乱跳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