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立鱼/新世纪作家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东君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东君,原名郑晓泉,1974年出生于浙江乐清。以小说创作为主,兼及诗与随笔,偶涉戏剧。若干作品曾在《人民文学》《花城》《作家》《十月》《收获》等文学刊物发表,多次入选国内选刊与年度选本,并有作品译成韩、英、日等国文字。曾获第九届《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短篇小说奖、第二届郁达夫小说奖等。另著有长篇小说《树巢》《浮世三记》等。 后记 浮生若梦,小说如歌——读东君小说 汪广松 一 东君小说林林总总,看似纷纭散漫,要而言之则不出 三记,这便是他的长篇小说《浮世三记》的内容:《解结 记》《述异记》和《出尘记》。《解结记》祖述“阿爷” ,《述异记》记述“阿婆”,《出尘记》则宪章“外公” 和“舅舅”。这三记既是人生血脉的来路,又可以用来建 构小说脉络:“解结记”,“解”与“结”音韵相同,都 是一口气,只是调子不同,一仄一平,一解一结;“述异 记”是这口气的变化,“出尘记”则点明气的归处,三记 形成东君小说的总体气象。 三记不仅仅是总体,也构成东君单篇小说的内在理路 :解结——述异——出尘,它们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又寄 寓了作家的情感与思想。小说《长生》开篇就写“我”是 个闲人,工作单位不大不小,换岗后生活单调,不料身体 上的一些小毛病慢慢出现,于是他就开始徒步上班,是为 “解结”。接着他遇到了长生,又通过长生带出了胡老爷 的家族史,这一部分是小说主体,与“我”并无直接关系 ,可称“述异”。最后,小说又把“我”带回河边晒太阳 ,顺着河流慢慢前行,在下午的散漫中想着看戏,吃鱼丸 面,长生及其故事譬如浮生一梦,而从梦中醒来则是“出 尘”。 三记也可以说是一记,即“解结记”,它们是三而一 ,一而三的关系。《某年某月某先生》有位东先生,他在 不惑之年困惑起来了。这些困惑有思想方面的,比如最近 出的一些事情让他无法解释,但从小说来看,主要是身体 性的,而且他想女人,可是与他交往的三位女性突然间都 消失了。于是东先生就住到了南方的一座山上去,把手机 埋在地里。他的“出尘”能够解开他的结吗?与《长生》 不同的是,接下来发生的故事与东先生有关,不像《长生 》是借别人的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东先生在山里有一 场“艳遇”,但这场艳遇实在不像艳遇,倒像两个人在清 谈,从中又引出了女子的另一段“艳遇”。当东先生吹着 风,想抚摸她头发的时候,她又消失了,一场“异遇”就 此结束。东先生对自己说:“到任何一个地方,生留恋之 心都不是一件好事。不为什么而来,也不为什么而离开。 这样子就行了。”他挖出了埋藏起来的手机,开机发现先 前的三个女人居然同时发给他内容相似的短信,不过,他 只是静默了片刻,就把手机关掉,彻底埋葬。这似乎可以 说东先生解了他的结,只不过是以“出尘”之思来实现的 ,在小说里,解结,述异,出尘,最后都指向“解结”。 人生百态,各种心结,是否可以解开?小说《解结记 》写阿爷死后,一个道士来唱“解结歌”,这种歌“是为 死者解除一切世上的冤孽和怨恨”,仿佛一了真的可以百 了;而“我”与小伙伴们的仇怨也在最后得到了和解。这 种“解结”情怀以各种面目出现在东君小说里,就连《苏 蕙园先生年谱》这类不以“解结”为主要情节的小说,作 家也不忘在小说结尾安排弥留之际的苏蕙园与同父异母的 妹妹相见,譬如唱一首“解结歌”。《阿拙仙传》中,一 位日本老兵晚年来华忏悔,他的忏悔书也算是一首“解结 歌”吧?进而言之,那位苏蕙园先生的年谱,还有阿拙仙 的传记,也都不妨看作是传主一生“心结”及其“解结” 的过程。小说集《东瓯小史》里的人物大抵如是,只不过 “结”到什么程度,“解”到什么程度,小说各有不同。 有些时候,“解结”作为一种技巧在小说中得到应用 。《范老师,还带我们去看火车吗?》(下文简称《范老 师》)开篇就写道:“林大溪的女人死在林小溪的床上, 林小溪死在林大溪的女人的身上。”然后小说就围绕这句 话来展开,一步步揭开真相。《在肉上》小说主人公林晨 夕醉酒后被人“强奸”,她要找出真相,解开心结。《回 煞》开篇就设置一个悬念:禅房里的一位法师情不自禁地 念出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这让读者很容易产生“解结”的 阅读动力。 不过东君小说对于“解结”不求甚解,有时候是一边 解一边结,觯了再结,结了再解,甚或不了了之。小说《 左手右手》写得很短,却正因为短显得简洁有力,恰成“ 解结记”之核心原型。小说写东瓯有一个怪人,左右手互 为仇敌,左手常常趁右手不备陷害右手,如抠其皮肉,或 者放在火上烤。怪人无奈,请问看相先生,说是左右手前 世已结夙仇,若要解结,应去请教高僧。高僧让怪人每日 听他说法,以图化解。怪人每次绑着左手听经,有一日高 僧让他松绑,未料左手一获自由就突然发狂,掐死了高僧 。怪人只好用右手举刀,砍掉左手,自此消了恶念,出家 为僧。但是,右手还常常伸到空荡荡的左袖中摸索,似有 愧意。 …… 东君小说有格局,有意境,有向上振拔之路,小说才 能亦好,但他的小说似乎欠缺一种把人心拨亮的东西,一 旦有了这光明,即在尘泥中也是出尘,而这恰恰是“出尘 记”应该做到也能够做到的。 我们读东君小说,往往欣赏其淡然悠远的意境,仿佛 窗明几净,月色如水,有一种阴柔的美。实际上,东君小 说的“暴力感”充足,有 目录 立鱼 如果下雨天你骑马去拜客 先生与小姐 某年某月某先生 东先生小传 听洪素手弹琴 长生 我能跟你谈谈吗? 苏静安教授晚年谈话录 夜宴杂谈 风月谈 好快刀 空山 侠隐记 浮生若梦,小说如歌——读东君小说/汪广松 创作年表 精彩页 立鱼 愚昧人抱着手,吃自己的肉。 ——《传道书》 你来了。请坐。在树阴里吹吹风吧。如果你还有点耐心就听我讲一个故事吧。我是谁?你听我讲完这故事自然就晓得了。而我是谁其实并不重要。 从前总是喜欢在树下跟人聊天。那年头屋子小呀。暗沉沉的。像是挤满了鬼魂。夏天的时候闷热。冬天的时候冷风直往墙洞里钻。对我来说房屋只是我睡觉的地方。而我家门前那棵松树才是我真正的家。树阴是树的一部分。在树阴里面久坐就会发现自己也是树的一部分。我走动。风吹我的衣裳。感觉自己就是一棵缓慢移行的树。我的身体、说话的语调里面也散发着树的气息。骨骼硬朗经冬不凋的松树的气息。 好吧。现在可以跟你讲讲我们这个村子的故事了。 丁酉年春。本村有两人出了远门。一个是木匠。一个是秀才。那个浑身散发着木屑味的木匠去八百里外的一座山上学武艺去了。那个酸气十足的秀才呢?去省城考功名了。 木匠什么时候回来? 秀才可有消息? 有一阵子村上的人时常会这样问起。 我打村外山上放羊回来他们就不会问晚饭吃罢了也未这样的话。太阳快要下山的时辰我就想着吃饭。这年头吃饭是唯一一件大事。 人人都要吃饭。都要睡觉。不同的是别人刚放下碗的时候我还没拿起筷子。别人入睡的时候我依然醒着。不同的是别人一家子围坐着吃饭有说有笑。我却只能独自一人蹲在门口扒着别人施舍的剩饭。吃饭当然是为了图个饱。一家人吃饭是为了图个饱。一个人吃饭也是。别人嘴里的饭不会落到我肚子里去。我只要管好我的肚子。眼下连这件事都让我发愁了。 没有人喊我回去吃饭。但我常常会去蕙姑家蹭饭。每次去她家我的手总没空着。有时是一捧用来染指甲的凤仙花。有时是一捆柴火。蕙姑是哑巴。但她的眼睛会说话。在她面前我总觉着声音这东西是多余的。 晚饭吃罢了也未?蕙姑用眼睛问我。 吃罢。我说。 蕙姑看着我的眼睛就晓得我没吃。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米饼塞到我手上。蕙姑的手上、衣裳上满是阳光的味道。我猛吸一口气就没饥饿感了。 吃吧。这是她舍不得吃特意留给你的。蕙姑的姑姑说。 蕙姑的父母早逝。七岁时就与姑姑相依为命。姑姑是个老寡妇。村上的人都说她有孤独相。可她还是很喜欢跟我说话。她说我长得像她那个死去的儿子。 蕙姑没有弟弟。她就把我当作弟弟了。而我既想做蕙姑的弟弟又不想做蕙姑的弟弟。有些话我不想说出来。含在嘴里它就有了柿子的青涩味道。人嘛,活着总得有个念想。我的念想不是阳光照出来的,也不是风吹出来的。我的念想就长在我的心里就像树长在土里。今晚有月亮。自然而然地它就长出来了。 这一晚我睡得有些不踏实。脑子里总有个白影子飘过。不是蕙姑的影子,而是午后出现的白影子。那时我正看着远处的一棵松树出神。忽听得一个声音从身后飘过来。转身。先是看到一棵树。继而看到树下一条人影。白衣。肩上立着一只公鸡。一脸的英武。 他问我在看什么。我说我在看山下村子里自家门前那棵松树。他就走过来在我身边坐下。那样子像是要跟我一起看松树。我没有跟他说话。他看他的松树。我看我的松树。我的松树跟他的松树是不相干的。看着想着。想着看着。忽然觉着全身发冷。你是人是鬼?我问那人。那人朝我扮了一个鬼脸。没说话。 我没敢将这事告诉村里人。更不敢告诉蕙姑。我想我是见鬼了。 第二天一大早。又见鬼了。那鬼好像在这座山上待了一夜。 你是在这里等我? P1-3 导语 “新世纪作家文丛”是众多实力派作家姹紫嫣红的创作成果,能对新世纪文学做一个以点带面的巡礼,也是多方协力的精心淘选,对新世纪文学以来的作家作品给以一定程度的“经典化”,并让这些有蕴含、有品质的作家作品,走向更多的读者,进入文学的生活,由此也对当代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乃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奉上我们的一份心力,作出自己的—份贡献。 本书是其中之一册,为短篇小说集,由第二届郁达夫小说奖得主东君所著。 序言 “新世纪作家文丛”总序 白烨 摆在读者诸君面前的,是长江文艺出版社接续着“跨 世纪文丛”,新推出的“新世纪作家文丛”。 在20世纪的1992年至2002年间,长江文艺出版社聘请 资深文学评论家陈骏涛,主编了“跨世纪文丛”,先后推 出了7辑,出版了67种当代作家的作品精选集。因为编选精 当、连续出书,也因为是一个在特殊时期的特殊文学行动 ,“跨世纪文丛”遂成为世纪之交当代文坛引人注目的重 要事件。当时,主编陈骏涛在《“跨世纪文丛”缘起》中 说道:“‘跨世纪文丛’正是在新旧世纪之交诞生的。她 将融汇20世缉文学,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变异的新 成果,继往开来,为开创21世纪中国文学的新格局,贡献 出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她将昭示着新世纪文学的曙光!” 这在当时看来实属豪言壮语的话,实际上都由后来的文学 事实基本印证了。“跨世纪文丛”出满67本,已是21世纪 初的头两年。《中华读书报》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在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它暂时为自己画上 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套文丛创始于7年以前的1992年,其 时正值纯文学图书处于低迷时期,为了给纯文学寻求市场 、为纯文学的发展探路,陈骏涛与出版家联手创办了这套 旨在扶持纯文学的丛书。丛书汇聚了国内众多名家和新秀 的文学创作成果,王蒙、贾平凹、莫言、梁晓声、韩少功 、刘震云、余华、方方、池莉、周梅森等59位作家均曾以 自己的名篇新作先后加入了文丛。几年来,这套丛书坚持 高品位、高档次,又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期 待,为纯文学图书闯出了一个品牌。”这样的一个说法, 客观允当,符合实际。 也正是自1992年起,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强劲指 引下,国家与社会的改革开放,加大了力度,加快了步伐 ,社会生活真正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市场 秩序的确立为重心。社会生活的这种历史性演变,对于未 曾接受过市场洗礼的当代文学来说,构成了极大的冲击与 严峻的挑战。提高与普及的不同路向,严肃与通俗的不同 取向,常常以二元对立的方式相互博弈。正是在这种日趋 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以严肃文学的中青年作家为主 要阵容,以他们的代表性作品为基本内容的“跨世纪文丛 ”,就显得极为特别,格外地引人关注。究其原因,这既 在于“跨世纪文丛”不仅以高规格、大规模的系列作品选 本,向人们展示了当代作家坚守严肃文学理想和坚持严肃 文学写作的丰硕收获,还在于“跨世纪文丛”以走近读者 、贴近市场的方式,给严肃文学注入了生气、增添了活力 ,使得正在方兴未艾的文学图书市场没有失去应有的平衡 ,也给坚守严肃文学和喜欢严肃文学的人们增强了一定的 自信。 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跨世纪文丛”出满 5辑之际,我曾以《“跨世纪文丛”:九十年代一大文学奇 观》为题,撰写了一篇书评文章。我在文章中指出:“跨 世纪文丛”是张扬纯文学写作的引人举措,而且“有点也 有面地反映了80年代以来文学发展演进的现状与走向。在 纯文学日益被俗文化淹没的年代,这样一套高规格、大规 模的文学选本不仅脱颖而出,而且坚持不懈地批量出书, 确乎是90年代的一大文学景观”。我在文章的末尾还这样 期望道:“热切地希望‘跨世纪文丛’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并把自己所营造的90年代的文学景观带入21世纪。” 好像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我当年所抱以期望的事 情,现在正好落在了我的身上。 因为种种原因,“跨世纪文丛”在文学进入新世纪之 后,未能继续编辑和出版,因而渐渐地淡出了读者视野与 图书市场。约在2014年岁末,在新世纪文学即将进入第十 五个年头之际,长江文艺出版社决意重新启动这套大型文 学丛书,并希望由我来接替因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很难承担 繁重的主编事务的陈骏涛先生。无论是出于对于当代文学 事业的热爱,还是出于对于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敬重,抑或 是与亦师亦友的陈骏涛先生的情意,我都盛情难却,不能 推辞。于是,只好挑起这副沉甸甸的重担,把陈骏涛先生 和长江文艺出版社共同开创的这份重要的编辑事业继续下 去。 2015年1月7日,在北京春节图书订货会期间,长江文 艺出版社借着举办《中国年度文学作品精选丛书》出版20 周年座谈会,正式宣布启动大型重点出版项目——“新世 纪作家文丛”。由此开始,我也进入了该套文丛的选题策 划和作者遴选的准备工作。当时的“新浪·文化”就此报 道说:“面对新的文化格局、新的文学现象,出版人仍然 应该‘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跨世纪’有跨世纪的机缘 ,新世纪同样有着它的使命召唤。在一片喧扰之中,一大 批严肃的理想主义文学者,仍然怀揣着圣洁的执著,身负 着难以想象的重压蹒跚而行,出版人当然没有理由旁而观 之。这正是《新世纪作家文丛》的缘起。” 经与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社长刘学明、总编尹志勇、项 目负责人康志刚几位多次沟通和商议,我们大致达成了以 下一些基本共识:一、新的丛书系列以“新世纪作家文丛 ”命名,即以此表示所选对象——作家作品的时代属性, 又以此显现新的丛书与“跨世纪文丛”的内在勾连与历史 渊源;二、计划在5年时间左右,推出50~60位当代实力派 作家的作品精选集,每辑以8~10位作家的作品集为宜;在 编选方式上,参照“跨世纪文丛”的原有体例,作品主要 遴选代表作,并在作品之外酌收评论文章、创作要目等, 以增强作品集的学术含量,以给读者、研究者提供读解作 家作品的更多资讯。 事实上,文学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在社会与文化的诸 种因素与元素的合力推导之下,越来越表现出一种史无前 例的分化与泛化,创作形态也呈现出前所少有的多元与多 样。文学与文坛,较前明显地发生了结构性的巨大变异, 我曾在多篇文章中把这种新的文学结构称之为“三分天下 ”,即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型文学(严肃文学);以 市场运作为手段的大众化文学(通俗文学);以网络科技 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网络文学)。在这样一个有如经济 新常态的文学新生态中,严肃文学的生存与发展,传统文 学的坚守与拓进,就显得十分重要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因为这一文学板块的运作情形,不只表明了严肃文学的 存活状况,而且标志着严肃文学应有的艺术高度,这也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引领着整体文学的基本走向。而就在与 各种通俗性的、类型化的不同观念与取向的同场竞技中, 严肃文学不断突破重围,一直与时俱进;一些作家进而脱 颖而出,一些作品更加彰显出来,而且同90年代时期相比 ,在民族性与世界性、本土性与现代性等方面,都更具新 世纪的时代特点和新时代的审美风貌。即以最为显见的重 要文学奖项来说,莫言获取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自不待说;近几届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不少出自 “60后”和“70后”的作家频频获奖、不断问鼎。获奖作 者的年轻化使得文学奖项更显青春,文学新人们也由此显 示出他们蓬勃的创造力与强劲的竞争力。这一切,都给我 们的“新世纪作家文丛”的持续运作,提供了丰富不竭的 资讯参照,搭建了活跃不羁的文学舞台。 我们期望,藉由这套“新世纪作家文丛”,经由众多 实力派作家姹紫嫣红的创作成果,能对新世纪文学做一个 以点带面的巡礼,也经由这样的多方协力的精心淘选,对 新世纪文学以来的作家作品给以一定程度的“经典化”, 并让这些有蕴含、有品质的作家作品,走向更多的读者, 进入文学的生活,由此也对当代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乃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奉上我们的一份心力,作 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我们将为此而不懈努力,也为此而热切期盼! 2015年8月8日于北京朝内 内容推荐 本书是新世纪作家文丛第四辑中的一种,东君中短篇小说集,收入东君《立鱼》《东先生小传》《听洪素手弹琴》《长生》等作品。东君小说可谓“述异记”,受到明清世情小说的影响,写“异人”“异事”,风格奇清。他单篇小说内在理路:解结——述异——出尘,它们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又寄寓了作家的情感与思想。让人在斗转千回、蓦然回首之间若有所思,把心拔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