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1900年6月29日生于法国里昂市,飞行家、作家。代表作品有童话《小王子》(1943),被誉为“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最佳书籍”。其他作品还有小说《南方邮航》、《夜航》、《人类的大地》、《堡垒》、《云上的日子》、《空军飞行员》、《要塞》等。 作为一位同时兼有飞行员身份的作家,圣埃克苏佩里不是第一个描写航空的作家,却是第一个从航空探索人生与文明的作家。他的《夜航》和《人类的大地》初次出版时,书中的那些雄奇壮丽的情景,使读者感到耳目一新、惊心动魄。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思想写照与行动实录。然而,圣埃克苏佩里不满足于只描写孤悬于满天乱云之中与高山、海洋和风暴的生死角逐。他从高空中发现人类只是生存在一个大部分是山、沙、盐碱地和海洋组成的星球上,生命在上面只是像瓦砾堆上的青苔,稀稀落落地在夹缝中滋长;文明像夕阳余辉似的脆弱,火山爆发、海陆变迁、风沙都可以使它毁灭无遗。圣埃克苏佩里认为:人生归根结底不是上帝赐予的一件礼物,而是人人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人的价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 目录 正文
精彩页 1 六岁那一年,我在一本描写原始森林的书里看见一幅扣人心弦的图画。那本书的书名叫《丛林奇遇记》。图中画的是正在吞吃野兽的蟒蛇。下面是这幅画的摹仿件。 书中说:“蟒蛇囫囵吞下猎物,肚子撑得它不能动弹,要躺六个月才能把猎物消化掉。” 从此,我对丛林的种种奇事产生了无穷尽的遐想。我也用彩色铅笔绘下我的第一幅画。我称它为一号画。 我把我的杰作拿给大人看,还问他们,我的画是否吓坏了他们。 他们回答我说:“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 我画的不是一顶帽子,而是一条正在消化大象的蟒蛇啊。我又画了一张画,画的是蟒蛇和它肚子里的大象,好让大人看懂我的画。他们总是需要我们给他们解释的。 大人们劝我,别画这些肚子没打开或打开了的蟒蛇了,把心思放到地理、历史、算术、语法上去吧。就这样,我在六岁这一年放弃了画家的光辉生涯。一号画、二号画的失败令我垂头丧气。大人们老是需要孩子们费尽唇舌,给他们再三解释,不然就一窍不通,真把我们累得够呛。 我只好选择另一门职业。我学会了驾驶飞机,几乎跑遍了世界各地。地理确实帮了我的大忙。 在空中,我一眼就能认出中国和亚利桑那,这样的本领很管用——如果夜航时迷了路。 我一生与许多重要人物打过交道,我在大人当中生活了很长时间,我仔细地观察过他们,然而我对他们的看法没有多大的改善。 每当遇到一个我认为略为懂事的大人,我就用我的一号画做试验,看他是否真的懂事,但他们总是这样回答我:“这是一顶帽子。” 听了这样的话,我就不再与他们谈蟒蛇、原始森林、星星了。我谈他们能理解的事情,例如桥牌啦,高尔夫球啦,政治啦,领带啦。大人们便很满意,以为他们认识了一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人。 2 从此我孤独地生活着,没有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六年前。六年前,我的飞机出了故障,发动机里的某个部件被撞坏了,我被迫在撒哈拉沙漠降落。我只能自己动手,试着修理部件。我带的水仅够喝一个星期,能否修好飞机,关系到我的生死存亡了。 第一夜,我在远离人烟、千里之遥的沙漠上睡觉。比起那些乘着木排,在茫茫大洋中挣扎漂浮的遇险者,我更显得孤独无助。朝霞初露的时候,一个细细的奇妙的声音把我唤醒。你不难想象我当时有多惊讶了。这细细的奇妙的声音说: “劳驾……请你给我画一只绵羊吧!” “你说什么?” “给我画一只绵羊!” 我吃惊地一跃而起。我使劲眨了眨眼睛,仔细看了看,只见一个很奇特的小小的人儿,他正在那儿注视我呢。下面就是以后我给他画的最为成功的一幅肖像画。当然,它没有他本人可爱俊美。 这可不能怪我,该怪大人,是他们在我六岁那年葬送了我的画家生涯。除了画打开肚子和没打开肚子的蟒蛇之外,我没有画过一张画。 我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看着他。你们可别忘了,这儿是远离人烟、千里之遥的地方啊。他一点不像迷失于沙漠中的孩子,不像远离人烟、千里之遥的孩子。我终于能够张口说话了,我问他: “……你在这儿干什么?” 他不慌不忙地重述他的要求: “请你给我画一只绵羊……” P3-7 导语 圣埃克苏佩里著凯瑟琳·伍兹、林珍妮译的《小王子(精)/有声双语经典》是法国飞行员、著名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经典作品,已被译作一百多种语言,不断被拍成电影、舞台剧,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图书之一。故事所蕴含的关于人类面临爱情、友谊和失去的思考,获得了哲学家萨特和海德格尔的盛赞。法国人投票将这本书选为“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书”,许多国家发行了有圣埃克苏佩里头像的邮票;他的名字被用来命名街道、山峰和行星;世界各国都有关于小王子和他的展览和博物馆。 序言 去年开始,京东图书商城的运营者们在网上做 了一档很不错的栏目,叫作“大咖书单”,我记得 是在第四期时,我为这份书单推荐了两本书,《杀 死一只知更鸟》和《奇风岁月》,到第七期又推荐 了两本,《老师,水缸破了》和《天虹战队小学》 。回过头一想,赫然惊觉,两次推荐的四本书,居 然都是出自译林出版社。潜意识里我对这家出版社 是有多偏爱啊,我那么自觉自愿地、一往无前地做 了译林社的一名“吹鼓手”。 没有办法,喜欢就是喜欢,没有道理可讲。 喜欢译林出版社的书,其实是因为我喜欢外国 文学作品。细究起来,我对外国文学的热爱,源自 童年那个无书可读的时代。我在扬子江边一个小小 的县城长大,我父母工作的学校是当地最好的县中 ,县中图书馆多少有一些藏书,“文革”开始的那 一年,书籍和老师们一同被揪出来示众,之后老师 们游街,图书拉到操场一把火烧毁。图书馆主任“ 火中抢栗”,偷出一纸箱运回家中。主任的儿子跟 我小学同班,因此我沾了他的光,把他父亲秘藏的 小说书一本一本地搬运出来,在一双双黝黑的小手 中辗转一圈之后,再神不知鬼不觉地偷放回去。那 位图书馆主任可能比较“崇洋媚外”,弄回家的小 说大都是世界名著,我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便是 从那时开始的。 那时年幼,读书不求甚解,又因为是背着大人 们的“偷阅”,读书过程基本是囫囵吞枣。很多书 传到我手里的时候缺头少尾,只剩下中间三分之二 的篇幅,精彩之处戛然而止,急得我抓耳挠腮。页 码齐全的书,抓到手里翻开就读,书名是什么,作 者何人,很奇怪地忽略不计,一点儿不想知道。及 至十年之后我上了大学,外国文学开禁,我在北大 图书馆发疯一样地狂读名著时,时不时会在心里惊 叫一声:这本书不是我小时候读过的吗?于是,嗅 着书中陈年纸张散发的潮湿气味,心里涌出一种老 朋友失而复得的狂喜。也有一些书,童年时候莫名 其妙地读过了,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它们就这样 永远地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像无数消失在我生命 旅途的朋友和家人。 高二那年,妹妹的同学借了我一套肖洛霍夫的 《静静的顿河》。在我的生命中,那是一次飞跃, 此后的这么多年我以文学为生,应该与那一次的阅 读震撼有关。书中的那个哥萨克人格利高里,很长 时间中成为我欣赏男性的标准。书中描写的顿河风 光,至今都在我的脑子里鲜活和闪亮。 十九岁,我在农场插队。一个飘雪的冬夜,农 场宣传队在场部排练节目时,电突然停了,礼堂里 一片漆黑。一个只读了三年小学的农场工人对我们 说:“我来讲个故事吧。”他讲的那个故事叫《茶 花女》。一直到今天我都觉得那个晚上的情景像梦 。在那个不准读书的年代,那个没有文化的乡村, 初小没有毕业的农民居然讲出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名 著。那个漆黑凄美的冬夜,从此也深深刻印到我的 记忆之中。那是我第一次领略悲剧作品的魅力。几 年之后,时代剧变,我买到了《茶花女》的小说, 听过了《茶花女》的歌剧,看过了同名电影,我从 一切形式的《茶花女》中寻找那个雪夜的感觉,然 而再不可能,最好的都是唯一的。 一九七八年初春进入北大,那一年外国文学还 没有开禁,北大图书馆里辟出很小的一个房间作为 “外国文学阅览室”,每星期三的下午,允许中文 系文学专业的学生,凭学生证进入阅读。我的印象 中,那间阅览室只能容纳十几二十几个学生,每次 开放,排在前面的同学才有机会被老师放进门去。 于是那一年的“星期三”成了我们的排队日,匆忙 吃过午饭,碗都来不及洗,拔脚往图书馆飞奔,一 行人安静地在阅览室门外排队,等待两点钟开门放 人。除却寒暑假、节日、有课的日子、有重要活动 的日子,剩下的“星期三”并不是很多,所以每一 次的阅读时间弥足珍贵。一书在手,全身心地扑上 去吞食,每每到五点钟闭馆交书,站起身来,头晕 目眩,虚脱的感觉。那种阅读,耗出去的不仅仅是 脑力,还有巨大的体力。 一九七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重印外国文 学名著。刚开始的时候人多书少,全班同学轮流着 到海淀新华书店通宵排队购书。那时年轻,通宵不 眠为了买一本书,丝毫不觉辛苦。慢慢地书越出越 多,时常到书店转悠,冷不丁地就碰上新书上架。 排长队是不必了,痛切的感觉是口袋里钱太少。那 时发下的心愿是哪一天发了财,可以把书店里的新 书都掳回来。转眼三十年过去,谈不上发大财,买 书是可以不计价钱了,可是看着书店里铺天盖地的 图书,想到书架上还有很多书不及阅读,解囊的兴 致少了许多,挑挑拣拣,带个一两本回家,心中并 没有太多欣喜。人生的悲哀真正是无处不在。 还是回到一九七九年。印象之中,《世界文学 》《外国文艺》《译林》这些杂志都是在那时候陆 续复刊和创刊的。这些刊物着重介绍外国现当代文 学,并且以中短篇幅的为主,对于习惯了阅读古典 长篇的我们,眼前似乎又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我 非常清楚地记得,同班同学陈建功有一次读到格雷 厄姆·格林的短篇《永远占有》,佩服得五体投地 ,双眼发光地跑来跟我们说:“我真想跪在格林面 前向他致敬!” 童年的阅读实在重要,它奠定了一个人终生的 阅读口味。检点我书架上的书籍,百分之八十是外 国文学作品。我曾经订阅过的刊物,有《世界文学 》《外国文艺》《译林》《译文》《世界电影》… …统统跟外国文学有关。几十年中,每一个灯光漫 溢的夜晚,阅读这些缤纷华彩的文字,感觉世界离 我很近。文字中写到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我心灵去 过的地方。我占有了这些作品,我就占有了这个世 界。 在我的印象中,译林社出的每一本书,无论是 社科类的,还是人文类的,都值得读者收藏。而在 译林社所出的文学类图书中,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又 属精品中的精品,比之国内大多数专业少儿社所出 的图书,译林社的视野更宽,选择标准更高,口味 也更纯粹。很敬佩译林社的众多编辑们,他们敬业 而又专业,总是能从全世界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中 挑选出最值得国人阅读的那一部分,延请最好的翻 译家、最好的画家和设计师,做出一本又一本端庄 而精致的图书,送到读者的面前。每次徜徉在灯光 明亮的书店,或者打开手机上网搜索,译林社的新 书总是我最中意的目标,我信赖译林社的出品,而 且基本上不会失望。 翻开这套“有声双语经典”的书目,里面的作 家和作品都是我熟悉的名字。有些书是在童年和少 年时代各种侥幸落入我的手中的,有些是读大学时 列入必读书单需要细读的,还有一些,比如《小王 子》,比如《绿山墙的安妮》,少年和青年时代居 然都错失了它们,是我在人到中年之后才补读完成 。更有一部分,年轻时读过,花甲之年又重新捧起 ,是为了重温之后可以为我的小外孙女们详细讲解 。在此我愿意把这些书目推荐给小读者们,是因为 这样的一套书当之无愧地应该成为你们最好的朋友 ,会帮助你们更加优雅地长大。
内容推荐 一位飞行员被困沙漠,遇见了来自B-612星的小王子。在他们相处的八天里,飞行员一边修理飞机,一边听小王子讲述了他在不同星球旅行的见闻。小王子在地球遇到了玫瑰花和狐狸,由此思念起自己星球上那朵珍贵的玫瑰花,最终离开了地球。圣埃克苏佩里著凯瑟琳·伍兹、林珍妮译的《小王子(精)/有声双语经典》是一则诗意而富有哲理的童话,迄今已被译为三百多种语言,打动了全世界无数读者,多次被改编为戏剧、影视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