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他们的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久辛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他们的光》共收录了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王久辛64篇散文。书中每一篇文章都记录了作者与这些文艺界大家的交往故事和生活细节,书中那些关于作家生活创作经历的描述,虽然常常是速写式的寥寥几笔,其中投射出的却是颇堪玩味的作家心理轨迹和精神人格信息。 作者简介 王久辛,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先后出版诗集《狂雪》《狂雪2集》《致大海》《香魂金灿灿》《初恋杜鹃》《对天地之心的耳语》《灵魂颗粒》等,散文集《绝世之鼎》《冷冷的鼻息》《老友旧事》,随笔文论集《情致·格调与韵味》等。曾担任多部电视系列片总撰稿、作词。作品先后获得《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中宣部、广电部、中央电视台颁发的特等奖、一等奖,2003年荣获民间设立的首届剑麻军旅诗歌奖之特别荣誉奖,在《诗选刋》评选的10大军旅诗人中名列榜首。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先后于2004年10月、2007年11月、2012年8月、2014年5月出访波兰、俄罗斯、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及祖国宝岛台湾。作品被译成多种民族语言,2008年在波兰出版发行波文版诗集《自由的诗》,2015年在阿尔及利亚出版阿拉伯语版诗集《狂雪》,曾担任第3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初评评委,第5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初评评委;延安大学文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等。历任《西北军事文学》副主编,《中国武警》主编;现任大型中英文双语《文化》杂志执行主编。编审,大校军衔。 目录 当代作家的心迹与精神内核(序言)……陈歆耕 第一辑 孙皓晖的大争之心 张炜之重 阎连科的苦难 乔良的“横杆” 柳建伟的“关系图” 喝风油精的雷达 王开林的“硬度” 刘醒龙的“圣” 李建军的温润与尖锐 胡安·赫尔曼的态度 杨少衡的“少年官场” 解玺璋与梁启超 徐贵祥的另一半 马莉的境界 80后作家冯骥的“雷”传苛 岳南的历史 佐佑之华光 大师莫言 第二辑 激情背后的杨志军 叶延芳的“天堂” “宰相”王宏甲 周大新“预警” 王树螬的“精明” 师永刚的“那件事儿” 伍立杨的鸿儒缘 梁小斌的那颗痣 得意没忘形的赵振江 赤子“高兴” 张俊南的衣食父母 兀立荒原的周涛(外一篇) “厨子”赵琪 规律中的石钟山 “先锋”沈天鸿 耿翔的背景 “情圣”薛晓康 朱鸿斯文 谭旭东的“心灵开花” 何三坡的“梦话” 第三辑 沿波讨源、探赜索隐的李存葆 朱向前用肯定来否定 李翔的参禅与创化 王胜利“开今” 舞蹈诗人杨丽萍 延百亮在大漠里翱翔 李克伟的冲淡与纤秾 写在《西此军事文学》百期华诞 贺《诗潮》创刊20华诞 曾来德“塑我毁我” 任惠中的牧歌式礼赞 邹敬之的神奇幻想 刘索拉:多的一厘米与少的一厘米 刘江永的“突发奇想” 蔡世平和《南园词》 金林射日 第四辑 追恩大先生刘白羽 去延川“看”路遥 追忆孙道临先生 恩师许明善 念记杨志广 作荣大哥 同吾心里诗缠绕 浩然是一棵大树 用坦白来纪念诗人蔡其矫 汪国真与新诗的底线 序言 当代作家的心迹与精神内核(序言) 陈歆耕 久辛先生嘱我为他的新著《他们的光》写点文 字,“老友”之托,岂敢不从。虽知不自量力,也 得斗胆上阵。在下一直认为,所谓“人情批评”“ 红包批评”,症结不在“人情”“红包”上,而在 “批评”上。难道人与人之间不要“人情”,而要 “冷酷无情”不成?难道写文章,支付一点少得可怜 的稿酬,也成了要取缔的“红包”?需要警惕的是, 因为“人情”“红包”而胡吹乱捧,完全丧失评论 客观公正的底线。批评家如能割断“人情”当诤友 ,拿了“红包”讲真话,那倒是要让人肃然起敬的 。因而为“老友”作文,又能持论客观,尽可堂皇 为之,是用不着心存芥蒂的。 翻开久辛这部《他们的光》样稿,怎么感觉有 些似曾相识?哦,想起来了,这里的很多文章,都曾 在鄙人供职的《文学报》专栏《“独眼”看作家》 发表过。用“独眼”做栏题,既有“独眼”之见, 难免偏颇之意,也有如同军人打靶用“独眼”瞄准 ,力求看得更准确之意。坦率地说,当初发表时, 大多篇章我并未仔细品读。也许有人会质疑,刊发 在你主编的报纸上,你居然不读,因由何在?回答此 问题,也很简单。主编的主要职能,一是把关,二 是版面的创新策划。“把关”把什么呢?捧过媒体饭 碗的人都知道“舆论导向”,而以久辛军旅诗人的 身份,我完全不用担心他的文章里会埋藏给报纸带 来麻烦的“地雷”。至于文章的质量,更不会有什 么问题,描述对象多为今日文坛名家、大家,作者 是获过首届鲁迅文学奖的诗人,文字功力在那儿摆 着,因此我尽可凭感觉偷懒“免检”放行。更何况 报社还有责编、校对等多个环节。 当初我“怠慢”久辛的这些文字,还有一个纯 属个人阅读兴趣的因素。由于这个时代廉价的“表 扬”太多、太滥,导致我对那些褒奖性的文字,甭 管其质地如何,几乎一概弃之。如今,要写点关于 这部书稿的文字,逼迫我必须跟随久辛先生的“独 眼”,也来仔细“瞄”一“瞄”了。我发现,久辛 描述这些当代名家的文字风格,与写过《狂雪》的 诗人身份完全不对等,因为这里几乎没有诗意、没 有夸张和比喻、没有过度的修饰,几乎也缺少诗人 常见的灵动飘逸、浪漫情怀,他更像个勤勉而严谨 的记者,每一笔都力求精确、准确、明晰。因此, 有过多年记者职业生涯的鄙人,不由得而生敬意了 。因为这些文字,显然不仅仅是凭借几次普通的接 触交往,或聚在一起喝几回酒,就能轻易地流泻出 来的。总体而言,这些文字既平实又扎实。有扎实 的细部材料作支撑,“平实”便不会流于平淡。形 成这些文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或者说需要下两 个方面的案头功夫。一是大量的文本阅读。虽然书 中对那些作家的作品,没有过多的鉴赏性、品评性 的文字,但可以看出作者对所写对象的作品是谙熟 于心的,因此随手拈来,与对作家的生平叙事形成 映照和互证。二是与作家的深度交流。据了解,久 辛先生为了写一篇短短的文章,常常要与作家做多 次采访式的交谈。可见这些平实而又扎实的勾勒作 家画像的文字,得来其实是很不易的。 当代批评界对当代文学和当代作家的认知,有 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观点有霄壤之距。批评界有“ 唱盛派”和“唱衰派”之说。我认为,简单地“唱 盛”或“唱衰”都不是应有的客观态度。当下对当 代作家的研究和批评,存在着廉价表扬和粗疏批评 并存的状态。现在流行一种批评方法叫“文本分析 ”,无论是褒扬还是批评,如果都能够建构在文本 细读的基础上,已然不易。但仅此,是否就可以止 步了呢?在下以为,这是远远不够的。从文本到文本 ,很难做更深的解读。作品与创作主体,有难以割 舍的血肉关联。故先贤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 而文明”,“有心之器,其无文欤?”说的都是文与 人的关系。很少看到有批评者,从作品而联系到作 家人格成长经历,诸如童年的心理成长环境、生活 阅历和经验、作家待人处事的方式等,来对作家创 作状态进行评析。而久辛这部《他们的光》中提供 的大量当代作家的生活细节,研究者可以拿来做深 度解读作家作品的辅助依据。而普通读者,则可以 通过阅读书中文字,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比如 ,书中写到莫言童年生活的一件小事:在学校里与 同学打赌,把一瓶蓝墨水喝到肚子里,其“蓝牙” 舞爪的模样,让同学老师从此不敢小看……类似这 般鲜活的细节,与莫言后来在文学道路上不甘服输 、顽强超越他人的精神状态,难道会没有某种神秘 的关联?鲁迅就曾提出,在阅读某个作家作品时,不 妨同时也读一读有关这个作家的传记材料。如果对 孙皓晖《大秦帝国》持激烈批评的论者,也来读一 下书中《孙皓晖的大争之心》,是否能对作品多几 分理解呢?从这一角度看,久辛这部书无论是对于专 业的研究人员,还是对于普通读者,都有其重要的 阅读价值。书中那些关于作家生活创作经历的描述 ,虽然常常是速写式的寥寥几笔,其中投射出的却 是颇堪玩味的作家、艺术家心理轨迹和精神人格信 息。 让我稍感不满足的是,作者多事实的呈现,而 少有延伸式的评析;多褒扬,而少质疑和反思。不 过,既是“老友旧事”,本来就重在“事”而不在 评和思,我的不满就有点苛求了。 2015年7月16日于沪上耕乐居 导语 《他们的光》是诗人王久辛近年来散文作品的合集,共七十余篇,均为他与文艺界朋友们交往的回忆和记录,是作者用文字为当代文艺界名家画像。所涉及的对象有文学巨匠,亦有活跃在舞台上的艺术家。如莫言、阎连科、孙皓晖、刘醒龙、李建军、张炜、刘索拉、杨丽萍等。 精彩页 得意没忘形的赵振江 翻译家赵振江真正得意的,或许并不是先后4次获得智利总统、阿根廷总统和西班牙国王奖掖的勋章;也不是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将他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当然更不是最近荣获“中坤国际诗歌奖。翻译奖”。他指着由著名翻译家、诗人高兴执笔撰写的“颁奖词”中的一段,对我说:“此生最得意的是这一段。”他操着北京顺义人特有的朴素京腔念道: “赵振江先生以他出色的译笔,翻译了世界著名诗人加西亚·洛尔卡、鲁文·达里奥等一批杰出诗人的作品。其中米斯特拉尔、聂鲁达、帕斯、希梅内斯、阿莱桑德雷等均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可以说赵先生的翻译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诗歌的血脉及其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些作品的深远影响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我猜想,作为翻译家的赵振江先生,当他每每翻阅诗歌报刊,看到许多新诗的语法句式与其说是模仿帕斯、模仿希梅内斯等,倒不如说是模仿他赵振江时,他的得意该是如何灿烂啊!猜想至此,我不禁一身冷汗。两年前,在塞万提斯学院举办的“奥克塔维奥·帕斯诗歌国际研讨会”间隙,我就对赵先生说过:“您译的帕斯的《太阳石》,我最少读过100遍。”没准我的长诗与组诗中的语法句式的所谓“创新”,正来源于帕斯,不,正来源于赵振江对帕斯独特的表达方式。想想看,满台华彩,而编剧导演一肩挑的赵振江先生却坐在台下的某个犄角旮旯乐呵呵地欣赏。别管你是叱咤风云的诗歌大腕,还是跑龙套的诗学鼠辈,你再表达得精绝,能挡得住赵先生会意的目光?能窥探到赵先生得意的微笑?此刻,我分明感受到了赵先生的得意,但他没有忘形,因为他太用心了。 1959年,赵振江从牛栏山中学考进北大西语系。这个有心上进的新生在图书馆的阅读中发现——当有人说阿根廷没有文学时,大作家博尔赫斯断然反击,说:至少我们还有何塞·埃尔南德斯,有《马丁·菲耶罗》。由此,听从明哲的示谕,赵振江开始了对何塞·埃尔南德斯的英雄史诗《马丁·菲耶罗》的寻觅。他先后搜集到了六七个版本,经过反复比较之后,他谨慎地确定了译本,开始了今天译三行、明天译五行的翻译“长征”。这是一个寂然无声又倾情用心的功课。转眼,六七年过去了,及至20世纪80年代初,又经过六七遍的修改,终于译完了这部长达7210行的史诗。抱着厚厚的一摞子译稿,还没来得及高兴呢,他马上便意识到:哪家出版社会给他出版呢? 此前,在“文革”中,赵振江有过两次从政的机遇,但都被他有意错过了。一次是《红旗》杂志来北大要记者。当时北大西语系文革认为他是合适人选,他曾是系学生会主席、团总支副书记,便要推荐他去。然而,他坚决不去。见他态度如此强硬,便只好作罢。第二次,是“批林批孔”,西语系文革又要推荐他参加。结果,他还是坚决不去。并说:“‘批林批孔’与西班牙语不沾边?西班牙又没有孔夫子,我去干什么?”事后,他对自己的决定又有些得意了,他认真地对我说:“其实,并不是我有什么先见之明,而是我只想踏踏实实地从事自己的专业,做自己喜欢做又力所能及的事情。”话说得很轻松,道理却很扎实厚重。这或许是他得以长久安然译文的根由。 译稿《马丁·菲耶罗》放了四年。1984年阿根廷纪念何塞·埃尔南德斯诞辰150周年之际,机遇来了——该国要搞一个世界各国文字的《马丁·菲耶罗》版本的展览,当时台湾当局蒋经国亲自批示,组织翻译并出版了豪华版本准备参展;而大陆却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该书,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的一位副会长急了,一口气给6位中央领导写了信,恳求玉成此事。一向重视对外文化交流的胡耀邦接到信后立即批示,明确王兆国亲自负责,由外联局去办。距开展仅有3个月了,而那时还是铅字排版,困难重重。然而,奇迹就是这样产生的——精装版《马丁·菲耶罗》提前一个月出版了。赵振江记得非常清楚,召开出版座谈会那天,诗人艾青、贺敬之、冯至等都来了。艾青拿着印制精美且厚达400多页的史诗《马丁·菲耶罗》诗集对冯至说:“我一辈子也没出过一本这样精美的诗集。”要知道,当时赵振江只有44岁,在译坛上是名副其实的“小字辈”,然而机遇却使这个有心人一举成名。他确实很得意,但想想艾青的话,他还真把尾巴夹起来了。 …… P133-1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