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旅途中,音乐就是我们的灵光圣火,只有音乐,能够让我们漂泊无根的心灵有所依托。
施慧的《音乐之光》是一本难得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读这本书,你会有这些大师接踵而来的感觉,音乐像一滴滴水一样汇成了一条河,涌到你的面前,从四百年前一直流淌到今天的感觉。像这样努力熔东西方文化于一炉,哲理与诗趣于一体,集中分别写了30位西方杰出音乐家的书,这在全国还是可贵的第一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音乐之光(走进三十位古典音乐大师的世界)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施慧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人生的旅途中,音乐就是我们的灵光圣火,只有音乐,能够让我们漂泊无根的心灵有所依托。 施慧的《音乐之光》是一本难得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读这本书,你会有这些大师接踵而来的感觉,音乐像一滴滴水一样汇成了一条河,涌到你的面前,从四百年前一直流淌到今天的感觉。像这样努力熔东西方文化于一炉,哲理与诗趣于一体,集中分别写了30位西方杰出音乐家的书,这在全国还是可贵的第一部。 内容推荐 《音乐之光(走进三十位古典音乐大师的世界)》一书中,曾在音乐上取得众多荣誉却只是一位业余音乐爱好者的施慧以散文形式带读者走进贝多芬、瓦格纳、海顿、柴可夫斯基、舒伯特等30位古典音乐大师的世界,《音乐之光(走进三十位古典音乐大师的世界)》从音乐大师的个性、生活经历、创作背景及过程等趣味视角,透彻解析一首首令听众深深陶醉的音乐作品。 目录 巴赫笔记 聆听莫扎特 英雄柔情贝多芬 走进瓦格纳的音乐世界 古典风范的作曲家海顿 永远的勃拉姆斯 浪漫主义作曲家舒伯特 音乐诗人舒曼 不朽的作曲大师亨德尔 忧伤的柴可夫斯基 多才多艺的门德尔松 德沃夏克音乐的民族个性 浪漫主义音乐家李斯特 不要再复制肖邦 现代音乐大师斯特拉文斯基 意大利的歌剧英雄——解读威尔第 说说马勒 伟大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 走近理查·施特劳斯 柏辽兹,注定是一位永远不得宠的人 德彪西札记 意大利歌剧的最后巨星普契尼 深邃优美的作曲家圣·桑 音乐画家西贝柳斯 追求完美艺术的拉威尔 雪国的精灵格里格 富于感情色彩的作曲家蒙特威尔第 古老而时尚的维瓦尔第 民族主义音乐家穆索尔斯基 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纳 附一:童心与大自然的牧歌杨庆隆 附二:施慧专著出版目录 附三:施慧专著捐赠图书馆目录 试读章节 巴赫笔记 我一直想写一写巴赫,多少次拿起笔,又放下了。 舒曼说:“巴赫之于音乐正如创教者之于宗教。”又说:“在他身边我们都是拙劣而蹩脚的。”巴赫之后出现的伟大音乐家中,几乎没有一个没受过他的滋养。贝多芬、舒曼、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雷格尔、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无数后代音乐家对巴赫的敬仰和崇拜,甚至专门创作出有关巴赫的音乐主题,或者用他们心心相通的语汇,以他们钟情的乐器的鸣奏,向巴赫呼唤,向巴赫致敬。 巴赫确实太伟大了,太浩瀚了。他的管风琴音乐将科学与诗歌、技术与情感、精湛技巧与高贵思想融为一体;他十分个性化的清唱剧,对世界深具影响;他的作品《b小调弥撒曲》,常被称为唯一最伟大的乐曲;他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古组曲》和《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弦乐独奏作品的佼佼者。许多人认为《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协奏曲的最高典范。巴赫还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宗教艺术家,也是雄霸天下的赋格大师……在对现存音乐形成的完善上,没有一个作曲家做得如此之多,走得如此之远,以致后来者必须寻找新的山峰。巴赫的音乐影响了300年来人们的艺术世界,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无以言说,难以描述。我确实不知该怎么来写巴赫。 试一试吧!看我能不能走近巴赫?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的埃森纳赫,他的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大提琴和小提琴家。很少有家族比巴赫家族更具有音乐传统,由30位巴赫家族成员断断续续的占据着德国管风琴师的位置。童年的巴赫,家境贫寒,但酷爱音乐。只要汉堡有音乐会,虽距家30公里,步行也要去参加。一次,在汉堡听完音乐会,他还想继续听明天的下一场音乐会,可身无分文,只好无奈地踏上归途,走到半路,天黑下来,连饿带困,只好小猫一样蜷缩在一家旅店屋檐下的草地上,挨过这一个没有音乐的寂寞之夜。夜半时分,一股扑鼻的香味萦绕在他身旁,头顶上的窗子突然“砰”的一声打开,从窗口上落下一包东西,正落在他的身旁。他醒来打开一看,是一个喷香的鲱鱼头,鱼头里还藏有钱! 童年的巴赫感到莫名的兴奋,他抬头望望窗子,窗子已经关上,他立刻跪在草地上,对着漠漠的夜空,向上帝祷告膜拜。他相信万能的上帝一定就藏在闪烁的繁星之中。那一晚,巴赫又返回汉堡,继续听他的音乐会。 在巴赫的传记中确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再听巴赫的音乐,比如他的《G弦上的咏叹调》、《双簧管协奏曲》,我们总能听到巴赫那种独特的庄严、典雅、深邃,巴赫自己的那种内省、含蓄、柔美。我以为巴赫就是从那一个夜晚开始真正走进音乐的,我总好像看到那一晚忽然洞开的窗子和漫天的繁星怒放。 实际上,几乎在所有的巴赫传记中,都有这样的描述:巴赫在他十几岁时就从家乡徒步到塞尔宫廷去听法国的音乐,尤其是库泊兰的音乐。人们不禁会问:难道就没有一辆马车让一个孩子搭乘吗?他20岁到30岁左右在魏玛期间,曾经专门研究过意大利和法国当时的音乐,科莱里、维瓦尔第、库泊兰、阿尔比诺尼等音乐家的作品对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还认真分析和抄写过他们大量的乐谱。在魏玛,巴赫每年可得到85个盾,外加2捆木头、6束干柴、3份玉米。也是在魏玛,他首次发现了为公爵所喜爱的维瓦尔第的音乐,由于维瓦尔第是当时欧洲的协奏曲大师,巴赫也开始了协奏曲的创作。而维尔瓦第的协奏曲集《协和的灵感》,则是巴赫学习和改编的范本。巴赫为此专门将维瓦尔第的3首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管风琴曲和古钢琴曲,同时他还吸收了维瓦尔第的科利乃罗式的紧凑曲式的结构,卸掉了德国音乐本身原来的那种散漫而笨重的盔甲,从而使自己的音乐更加简洁而清晰。 在那个时期的德国,有许多音乐家比巴赫声名煊赫,如泰勒曼、哈瑟、格劳恩等人,他们都是当时时髦的意大利音乐的热情追随者、模仿者和繁殖者,都曾独霸乐坛一时。如泰勒曼曾经为全年的宗教节日写过整个12套的清歌剧,朗多米尔评价泰勒曼等人时说:“他们只是缺乏创造精神的奉迎者,他们走的是易于见效的捷径。”“他们只是模仿意大利的艺术,却偏要做得像发明者。”艺术生命的永恒,不在于一时的桃红柳绿,激进的先锋派总是将巴赫这样坚守自己一方阵地的艺术家认为是保守的,以显示举世皆醉唯我独醒的姿态。然而提起德国那个时期的音乐,我们除了记住亨德尔,就是巴赫。艺术的淘汰,让许多风云一时的人物灰飞烟灭。 写到这里,想起巴赫与当时的作曲家兼理论家阿道夫·沙伊贝的一场笔墨官司。沙伊贝在自己主办的《音乐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不点名的批评了巴赫音乐创作赶不上他的键盘乐器和管风琴的演奏。沙伊贝批评巴赫的音乐“牺牲了和声之美”,“模糊了旋律线”,是“浮夸和玄虚”、“矫揉造作”。而巴赫则在他的康塔塔《太阳神和牧神的争吵》中含沙射影沙伊贝是小丑、是驴子、是傻瓜,是“从未见过船,却把舵来握”……5年前,巴赫还高度评价过沙伊贝的音乐天赋,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变成了小丑、驴子、傻瓜了呢?看来文学家、艺术家之间是冤家易结不易解,有时在他们的作品中宽宏如浩瀚的大海,但心胸有时却窄小如豆芽叶,他们在冲动的时候,笔下都容易走火。 沙伊贝的批评显然有失公允,巴赫的复调音乐延续到今天依然魅力长存。 P1-3 序言 用生命的激情点燃音乐之光 秦咏诚 海顿晚年坐在轮椅上还坚持写他最后一部歌剧《创世纪》,每天创作之前,要洗手焚香,以示神圣之感,最后在首演《创世纪》的时候,有一段大合唱,就是模仿《哈利路亚》,叫《天上有星光》,非常动听。当指挥棒一起,全场唱起《天上有星光》的时候,坐在轮椅上的海顿突然站起来了,指着台上激动地说:星光就在那里!美好的音乐确实能够震撼人。其实你仔细想想,能让你落泪的,一个是你的母亲,一个就是音乐。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中,音乐就是我们的灵光圣火,只有音乐,能够让我们漂泊无根的心灵有所依托。一切艺术都向往音乐的境界,所有音乐都指向心灵的深处。 自从人类进入较高的文明之后,人类就开始回顾自己几千年所经历的过程了。在文化艺术这一领域,人们早就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童年,于是出现了浩如烟海的专门历史,比如文学史、哲学史、美术史和建筑史等等。但是,相对而言,音乐作为一门人们生活中不可须臾离之的艺术门类,论述其发展历史的著作却不多见。 正是因为如此,人类对自己远祖的音乐作品才遗憾地留下了很长的空白。《音乐之光》介绍的就是这段时期的西方音乐,古典音乐这是整个音乐史中最为辉煌的时代,当代社会演奏的就是这个时代产生的作品,今天大众对这些作品的浓厚兴趣仍然有增无减。 喜爱西方音乐的读者对这些大师的某些作品可能早已是诵之思之,耳熟能详了,早已从这些妙化天成的杰作中汲取了无尽的审美享受。但是,要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我们首先需要深入地了解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了解这些星光灿烂的音乐大师的个性、生活经历、创作过程,了解西方古典音乐名著的文化内涵和创作背景等等。 施慧先生的《音乐之光》这个书名,非常动听,充满了神圣感。《音乐之光》是一本难得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本书的目的仍然在于追溯过去四百年间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它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作者施慧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中医专家,他以他特有的博学和多才多艺,站在世界音乐潮流的宏观角度,紧紧扣住历史情境,又细致入微地把握每位音乐大师的个性和生活经历,对他们各自的升沉荣辱、悲欢离合进行准确的勾勒。此外,他还对这些大师的上百部音乐杰作做了生动的欣赏性评述,对他们众多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分析比较,尤其是对一些世界名曲的诞生所经历的曲折情节,作曲家对这些作品倾注的浓厚情感、创作冲动等等都做了细腻的描述和刻画,其中有些还是鲜为人知的。音乐就像文学一样,没有大历史的眼光作为背景,很难体会其中的内涵、意义以及情趣。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倾心十年之久,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洋洋35万字,30位主流作曲家,繁简适度,疏离相间,优雅的散文笔触,恰到好处的精美插图,真是一册在手,爱不释手。 读这本书,你会有这些大师接踵而来的感觉,音乐像一滴滴水一样汇成了一条河,涌到你的面前,从四百年前一直流淌到今天的感觉。没错,音乐永远在流淌中闪烁,在流淌当中给我们以享受。 这本书是作者的第18部专著,对于作者似乎永不枯竭的创作激情,我表示无限的感慨,让我们用生命的激情共同点燃音乐的圣火吧! 2010年12月20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