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一章 序说 第一节 风土 日本列岛 地壳的变迁 地形 气候 海流 笫二节 民族 原住民族的问题 基本民族及其混血过程 语系 第二章 古代前期 第一节 原始文化的展开 世界的石器时代 无土器文化 绳文式文化 弥生式文化 第二节 统一国家的建立 文献的性质 汉代的倭 魏代的倭 统一国家建立的年代 统一的过程 统一势力的所在地 国家统一与天皇的系谱 第三节 古代国家的发展 入侵朝鲜半岛 统治半岛的消长 国内形势的演变 社会组织 文化的进步 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 第三章 古代后期 第一节 文化立国的观念 文化立国的含义 文化立国的基础 改革的具体内容 佛教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国政改革 改革国政的必要性 大化改新 政治形势的演变 《大宝律令》 官制 身份制度 土地制度 财政制度 司法制度 天皇的地位 第三节 古典文化的繁荣 奈良时代 政界的变迁 经济的进步 版图的扩大 文化的特点 学问 佛教艺术 第四节 律令政治的复兴 平安时代 严格修改律令 政治形式的完善 与社会实际相乖离 对外关系 文化 佛教学问 文学 美术 第五节 贵族政治的成熟 藤原时代 摄关政治 承平、天庆之乱 庄园制度的成熟 对外关系 佛教 学问 文学 美术 第六节 古代国家的瓦解 院政 佛教政治 佛事的世俗化 武家的兴盛 平家取得政权 文化 第四章 中世 第一节 武家政权的建立 武家政治的意义 讨伐平氏 武家政治的开始 武家政治机构 武家政权的建立 蒙古来袭 幕府的衰颓 社会经济情况 文化 佛教 学问与文学 美术 第二节 公武势力的对抗 时代的趋势 公家的情况 幕府的灭亡 建武中兴 中兴政治的瓦解 吉野朝廷 文学 室町幕府 第三节 中世社会的终结 时代趋势连续内乱 公武关系 平民的抬头 产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对外关系 佛教 学术与文学 美术 第五章 近世 第一节 统一的意识高涨 战国及织田、丰臣时代 各国群雄 分国法的发达 欧洲人的到来 织田信长的霸业 丰臣秀吉的统一 丰臣秀吉的对外政策 文化 第二节 封建制度的建成 德川家康的霸业 整顿幕政 幕府的基础与机构 对外关系 第三节 国民文化的昌盛 礼教文化政治的开始 经济的发展 学问的独立 文艺的大众化 美术 第四节 封建社会的动摇 时代的趋势 幕府政治的变迁 农民的贫困 对外关系 学问 文艺 美术 第五节 武家政治的结束 幕末时代 锁国政策的结束 尊王攘夷论的崛起 穷途末路的幕府 大政奉还 官军东征 第六章 近代 第一节 复古维新政治 维新初期的政治 废除封建制度 调整对外关系 反政府的武力行动 经济的革新 宗教管理 教学与思潮 第二节 近代国家的发展 明治大正时代 自由民权运动 宪政的发展 大陆政策的展开 政党势力的发展 日本在国际政局中的活跃 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学与思潮 文学与美术 第三节 毁灭与重建 军阀的专制 侵略战争 太平洋战争 同盟国对日本的管理 重建之路 附录:古今地名对照表
精彩页 弥生式文化 在绳文式文化陆续开展的过程中,一种新的压倒绳文式文化的弥生式文化首先出现在北九州,并逐渐由西向东传播,一直达到奥羽南部。(奥羽是陆奥、出羽的略称,即今日本的东北地方,包括青森到山形、宫城一带地区。——译者)弥生式的名字也和绳文式一样,是根据象征这一文化的土器而起的。所谓弥生式土器,是为纪念明治十七年(1884)最早在东京本乡区的向冈弥生町发现的土器而命名的。 这种弥生式文化。很明显的是从一开始就伴有铁器,进行农耕,特别是栽培水稻。因此,不能将其看作是由绳文式文化直接发展的结果,无疑是以某种形式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从文化阶段看来。石器始终是用来作为有力的利器的,但这时使用了铁器和青铜器,因而不能叫作石器时代;而青铜器也不像青铜器时代那样成为主要利器:金石并用时代这个名称。从各外国所用的含义看来,也不够确切。它是一种在长期闭锁的环境中,突然接受高度的外国文化时出现的异种文化的混合物,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变形。在日本历史上,后来也常常有过这种情况。这里且不拘泥于其属于哪个阶段,具体地叙述一下这种文化的状况。 首先。根据土器的样式,在编年上把这一时代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以福冈县远贺郡水卷町立屋敷为中心,以在远贺川流域大量发现的土器即所谓远贺川式土器为代表。这种土器首先在北九州发展起来。不久传到畿内。唐古式土器中最初的就属于这一类。中期在北九州是以和中国、朝鲜有很多相似处的须玖式土器为代表,从畿内到濑户内海周围,盛行的是像梳子痕纹那样的栉目纹系统的土器。东日本的弥生武士器也创制于这一时期,但必须注意的是,它不像畿内和北九州等处的土器那样具有鲜明的特性,在受到栉目纹影响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绳文式土器的传统。到了后期,畿内的无纹土器风靡全国,将以往九州和畿内的两个中心合而为进一步发展成为下一个时代的瓦器。 弥生式文化的另一特征是金属器,在这一点上必须特别指出的是铁器与青铜器并存这一事实。以往的学说重视青铜器,轻视铁器。但最近各地都有铁器出土,这说明具有普遍性的不是青铜器,而恰恰是铁器。铁器好像从这一文化阶段初期就有了。例如在工具方面,有铁斧、枪刨、刀等;在农具方面,有锄头、镰和掐谷穗用的刀形铁器;在武器方面,有箭头、铁刀、铁戈等,都已实际应用了。另外,从大和的唐古、静冈的登吕等遗址的出土物来看,木器在这一时代已大量使用。这些木器的制作,由于使用了铁制工具而有显著的进步。 青铜器有铜剑、铜矛、铜戈、铜铎、铜镜、铜箭头等,其中可以清楚地分出舶来品与国产品,实用品与非实用品的区别,并且其分布的区域也不相同,自古以来著名的青铜器是铜剑、铜矛、铜戈与铜铎。 剑、矛、戈三种在中国都是用作利器的,先是传到朝鲜。不久又传到我国的北九州。在我国出土的遗物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两种样式,剑有细型与平型之分,矛、戈有狭锋与宽锋之别。细型、狭锋的器身细长而尖端锋利,是用作武器的,是舶来品;平型、宽锋的器身扁平、尖端很钝,刃在铸造后未经加工,根本无法切割,当然无法用作武器,它是国产品。这点已由在北九州发现了铸模而得到证明。剑、矛、戈的出土地点以九州为中心,集中在四国、中国地方、近畿等西日本地区。特别是供实用的舶来品,绝大多数都在以福冈县为中心的地区。在坟墓中作为随葬品发现的。非实用的国产品虽在北九州也很多,但还进而分布到四国、中国地方,有的甚至更往东部地区。不过,这些似乎都与坟墓无关。 P26-28 导语 坂本太郎被中国学者视为“一个有代表性的资产阶级文学家”,“有数的日本史权威”。曾长期担任东京大学教席(27年),日本历史学会会长等职。 在二战后日本人所撰众多通史性著作中,《日本史》被认为是一部“既不套公式,也不虚构捏造”的研究日本历史的“入门书籍”…… 序言 本书的前身《日本史概说》是1950年(昭和二十 五年)出版的,迄今已十二年。出版后,受到专家学 者支持,曾一再重版。但使我念念不忘的是因为当时 撰写仓促,错误很多,深感惭愧,以及随着学术界的 进步,需要订正的部分日见增多。我虽随时做了一些 修改,但毕竟赶不上时代的需要。因此,长期以来, 我就准备对本书进行全面的修订增补。现在终于有机 会能将增补修订过的《新订日本史概说》问世,衷心 感到喜悦。 本书的结构,大体上还和前版一样,但内容却全 部做了修改。特别是第二章第一节原始文化发展部分 ,吸收了考古学的最新成果,重新构思另行改写,原 样几乎不复存在。此外,前著的晦涩的汉文语调,全 部改成通俗易懂的现代文体,并在各节末尾添加注释 ,对重要事项,一一介绍有关学说,列举了史料、参 考书名,以期比较前著,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利用。 前著出版时,正值史学界处于战后的动荡时期, 社会经济史观盛极一时。我抱着对抗这种思潮的想法 ,强调推动历史的精神力量,因而对文化现象和文化 遗产特别加以重视。现在,学术界比起那时,处于远 为健康的状态,对推动历史的各种因素,正在试图给 予公正的评价。1960年(昭和三十五年)修订的《高 级中学学习指导要纲》中,也提出日本史要重视文化 的动态。在这种情况下,再把本书的重点放在文化方 面,或许已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我认为这样还是可 以的,因为我并不图新颖,我只希望经常保持正确就 可以了。 今年三月,我将离开工作了二十七年之久的东京 大学讲坛。多年以来,以不敏之躯据此要职,深感建 树毫无,过错深重,回想起来,不胜慨叹。心想借本 书的出版,略表纪念的微衷。 坂本太郎 1962年(昭和三十七年)3月
内容推荐 《日本史》是了解日本历史的入门书,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坂本太郎的著作,由中国社科院研究日本问题的学者汪向荣等人译成,原著与译作均佳。《日本史》简明扼要,实事求是,不回避不夸张,是一本优秀的日本史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