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厚忠孝报国恩--张之洞与张氏家风》作者周丹从张之洞生平入手解读张氏家风,对张之洞彰显张氏家风的一生做了描画。
张之洞在家庭、族人的教导下,承继“积善读书”“清介廉能”“俭约知礼为宗”的家风,将家风内化入日常行为之中。张之洞还为张氏族人创作出了《续辈诗》,同时为张氏增添“三不争”的家风内涵。这些张氏家风不仅对张氏后人产生重大影响,也对今天家风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仁厚忠孝报国恩--张之洞与张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周丹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仁厚忠孝报国恩--张之洞与张氏家风》作者周丹从张之洞生平入手解读张氏家风,对张之洞彰显张氏家风的一生做了描画。 张之洞在家庭、族人的教导下,承继“积善读书”“清介廉能”“俭约知礼为宗”的家风,将家风内化入日常行为之中。张之洞还为张氏族人创作出了《续辈诗》,同时为张氏增添“三不争”的家风内涵。这些张氏家风不仅对张氏后人产生重大影响,也对今天家风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家世渊源,祖辈耕读传家风 第一节 南皮张氏源流 第二节 父祖行状 第三节 祖辈留下的家风 第二章 科举生涯,族人教导立宏志 第一节 少年奇才 第二节 坎坷进士路 第三节 供职翰林院 第三章 三省学官,仁厚行事展清风 第一节 浙江乡试副主考 第二节 湖北学政 第三节 四川学政 第四章 “清流”健将,妙笔生花显身手 第一节 “青牛角” 第二节 巧解继统继嗣之争 第三节 平反东乡惨案 第四节 力阻崇厚卖国 第五节 扳回午门冤案 第五章 抚晋兴革,家传儒风平官场 第一节 整顿吏治 第二节 清理财政 第三节 禁戒烟毒 第四节 移情洋务 第六章 治粤抗法,力担重责宣国威 第一节 调和将帅,积极备战 第二节 战略援台 第三节 纳贤能大胜法国 第四节 洋务新政 第七章 督鄂图强,“中体西用”行洋务 第一节 兴实 第二节 练新军 第三节 办教育 第八章 忠心报国,署理两江入中枢 第一节 甲午主战 第二节 东南互保 第三节 入参军机 第四节 驾鹤归西 第九章 家风继世,仁厚忠孝报国恩 第一节 《劝学篇》济世,《续辈诗》传家 第二节 清廉节 俭的家风 第三节 “三不争”信条 第四节 临终前的遗嘱 第五节 家族人才辈出 参考文献 序言 他有极其成功的人生:少年解元,青年探花,中 年督抚,晚年宰辅。 他是翰林出身,曾数次担任学官、学政;无论居 官何处,他都大力兴办教育。他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近 代学制,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在当时被誉为“当 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 他生性耿直,身为言官,勇于针砭时弊,敢于纠 弹朝中要员,赢得“青牛角”的美誉。 他任职湖广总督长达18年,成为唯一能与李鸿章 抗衡,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李鸿章的后起洋务大吏, 被慈禧太后赞誉为“朝廷柱石”。 他的身份是一个复合体:兼实学与经学于一身。 为调和东西方文化冲突,他大力倡导“中体西用”。 他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可谓殚精竭力,也因此 功勋卓著。他创办了亚洲最大的汉阳铁厂,督建京汉 大铁路。毛泽东曾评价他为“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 的近代人物。 他严于治家,曾写下《续辈诗》作为后人取名依 据:“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通津为世用,明道 守如珍。”这首诗成为后人坚守一生的准则。他还教 育子女立身处世当以忠孝为先,以节俭为第一要务。 此人就是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 。 导语 周丹著的《仁厚忠孝报国恩--张之洞与张氏家风》为“名人家风丛书”中的一本,重点介绍了清代张之洞的家族历史以及形成了的张氏家风,重点介绍左右晚清政局的的清代军机大臣张之洞在家风领域的成就及其后人在家风建设领域的重要贡献,对今天的家风建设有一定的助益。 精彩页 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张氏家族中显山露水、称著于世者不断。在最重门第的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即有“朱张顾陆,本吴之著姓”一说。此后历唐宋至明清,皆不乏累世簪缨、朱门高第者,其中为宰相之家的高门就有近百家。由于王朝鼎革、战争纷乱,张氏家族同别的士族豪门一样,散处四方,由贵而贱,处于起伏不定的变换之中,家族命运和国家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明朝初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移民。这些移民先会集到山西洪洞城北大槐树,然后分向各地,到陌生的地方重新创业。直到今天,民间依然传诵着“要问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寻根谣。 张之洞的先祖张本,也跋涉在这次大规模迁徙的移民潮中。张本从洪洞来到了京畿漷县(今北京通州东南),他就是南皮张氏之祖。张本生子张立,张立有子张端,经过两代耕读,张端步入官场,当了繁昌县荻港巡检,后来举家迁到南皮东门印子头村(今河北南皮县),置产立业,张氏家族从此定居于此,声名渐盛,世称“东门张氏”,是为后来族兴人旺的南皮张氏。张氏定居南皮后,世代耕读传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传至第四代张淮时,张氏在甲科崛起,逐渐成为南皮大族,清代名臣孙嘉淦称张氏家族为“张故贵族,世有显者”。 自张端之后,南皮张氏子孙人官为显宦者,或参加科举获取功名者,或以其他一技之长而闻名于世者,代不乏人。最突出也最为后世南皮子孙称道的则是正德戊辰科进士张淮和嘉靖丙午科进士张璿。 张淮,字东之,号寒亭,张端之子。张淮于明正德年间进士及第,官至河南按察使,“以文章忠义有声于时”。张端任荻港巡检时,张家虽然还是小家小户,但经济上已颇为殷实,称得上是小康之家了。张淮从小入塾学习,后入县学为生员,再参加顺天府乡试获举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赴京师会试,考取了二甲第98名进士,授官户部主事,不久即改任监察御史。按明制,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又称“巡按御史”,因其是“代天子巡狩”,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能任此职者须是朝廷所信任的官员。张淮任职后,尽职尽责,耿介自守,连续上章弹劾不法之事,为世人所赞赏。他也得到正德皇帝的表彰,声名鹊起。之后,张淮再巡盐两淮,按部中州,所至之处,旌廉退贪,革弊兴利,抑制豪强,执法以罪,而他自己仍力却馈送,分文不取。 正德十三年(1518)三月,正德皇帝朱厚照借太皇太后下葬的机会,出巡行至昌平、密云,为了声色之乐,沿途掠夺良家女,所经之处,民多逃亡。对此诸大臣皆不敢说话,而张淮抗疏极谏,结果惹得龙颜大怒。然而“震怒”的朱厚照不仅没有怪罪他,还擢升他为浙江兵备副使。此时分封在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以“奉太后密旨,令起兵入朝”为借口,集中其所属护卫兵马十万,起兵反叛。朝廷急命沿江布防,发兵会剿。张淮在浙江进行积极防务,又在杭州缉拿叛乱逆党,得到了朝廷的奖赏。 P5-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