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四维人类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英)劳伦斯·斯科特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于三维的物理空间中。但是,随着日常数字现象重塑我们的生活,我们越来越被遏制我们的超前数字自我变成一个奇妙而令人反感的四维人。劳伦斯·斯科特被艺术与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和英国公共广播电视台誉为“新一代思想家”。通过重新定义我们的社会生活并扩大我们在世界上的存在极限,劳伦斯·斯科特展示了这种四维生活如何改变了我们。他的《四维人类》这本著作是对数字时代生命的启示和原创探索。主要回答了以下问题:什么样的感觉是四维的?数字技术如何影响了我们思想的节奏、意识风格和倾向?我们接触网络世界的喜悦、悲伤和焦虑时会出现哪些新的敏感性和敏感性?我们如何在这些被重新认识的私人生活中公开生活?
作者简介
劳伦斯·斯科特,被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和英国广播公司誉为“新时代的思想家”。阿卡迪亚大学讲师,讲授创意写作课程。
专栏作者,作品常年发表在《卫报》《金融时报》《伦敦书评》等报纸期刊上。
《四维人类》一书曾入围2015年塞缪尔·约翰逊非虚构类写作奖。
目录
前言 特立独行的四维人类
01 四维空间,重新定义“存在”
无处不在,互联网的新属性
分身有术,“这里”还是“那里”
兜售现实化的虚拟身份
你会选择一辈子隐姓埋名吗?
02 互联网发声,期待“不同凡响”
在四维世界做一只蜜蜂
视听连觉是一种什么体验
万籁俱寂,感受宁静
体味沉默的力量
03 动态平衡,虚拟与现实的可逆反应
一切随性灵动都沦为冥顽不灵
名词入侵,动词节节败退
拿什么拯救原创?
“普通”才是“特别”
04 存储时间,数字技术中的永恒
回忆童年,适可而止
过去与当下的纠缠
大事年表与新鲜事
时间-porn,善意或恶毒的调侃
05 偷窥与跟踪,模糊的安全感
四维世界的哥特式风格
大数据出卖了你
别样的“临终关怀”
一切都结束了吗?
06 幽闭恐惧,束缚与空间剥夺
四维人类会做梦吗?
科幻世界的未来气质
“我情愿不”是一种态度
“结束”=“开始”
07 向往神秘的自由世界
做时代的开路先锋
抵制网络:一种新禁欲主义
广义的俄狄浦斯情结
“此处”与“彼处”之间
结语 回望四维,享受片刻未知带来的欢愉
译者后记
序言
特立独行的四维人类
我很高兴能有幸参观那座“山寨”的城堡,毕
竟作为观光客来说,我也算不上有多“真”。我还
记得和朋友一起坐在阳台上的情景,就在葡萄牙的
辛特拉。那是2008年的春天,不是旅游旺季,所以
想必在深一些的山谷里应该还有不少沙发客的床位
。那时距离爱彼迎(Airbnb)的创立还有几个月的
时间,我们当时刚从雷加莱拉宫(Quinta da
Regaleira)回来,说它“山寨”是因为这座富丽堂
皇的宫殿并非皇亲国戚的房产,而是20世纪初一位
咖啡及珠宝商人的宅邸,可谓气势不凡。虽然我很
喜欢在城堡地道里摸索,但是能回到干净舒适的阳
台上写写明信片,谁又会不乐意呢?
明信片是给房子的主人的,他是我的一个熟人
,在不久前同意把这所空置的房子借给我落脚。但
他并不知道我这么快就前去赴约了,因为当时他已
经动身前往国外,没有看到我发送的邮件。那是一
所建在高地上的独栋别墅,富有哥特气质逼人的乔
治亚风。房子里有一盏坏掉的吊灯,从餐厅透过装
着栅栏的窗户向外望,可以看到一处静僻的花园,
除此之外,房子里所有的房间都可以随意进出,唯
独二楼有一扇门上了锁。
我试过转动门把手,但是它纹丝不动。我很好
奇在那间平时没有访客也要上锁的房间里到底藏着
些什么。房子里还有一些地方仿佛时刻在控诉我作
为闯入者的行径:餐桌上放着一个碗和一把勺子,
上面沾着风干的酸奶,有时则是冰激凌;浴缸旁边
的地板上丢着一本杂志,摊开的那一页是一篇题为
《可爱的门》的文章。在那里过的几晚,我不止一
次梦见了房子的主人带着无名而不容争辩的怒火突
然破门而入,要把我们这两个不速之客撵出去。
尽管如此,我仍然非常感激他。写完那张明信
片,我把它放在了一边。与我同行的是我的一个朋
友,相当不错的旅伴,她放下手里的书,我们两个
开始闲聊起来。我与她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心
里却止不住地想着桌上的明信片,它让我隐隐有一
种说不出的感受,一种急不可待的焦虑。明明是阳
光明媚的大好日子,坐在舒适的别墅阳台上,脚下
是绿荫葱葱的山谷,但我的内心却涌起一种缺憾感
,就像生活里有什么东西被咬掉了一块。对于那个
把这栋房子借给我的熟人——屋子里有一盏吊灯是
坏的,在受人好意而诚惶诚恐的同时,我又感到某
种不耐烦,两者纠缠交错,化为内心的自责。我把
明信片有字的那一面朝上摆着,等着墨迹在太阳底
下干透。它让我心烦意乱,没法把精神集中在与同
伴聊天和开玩笑上,在猝不及防间,我的脑海里响
起了一个声音,它说道:“为什么他还不回复我的
感谢?”
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在那个鬼迷心窍的瞬间,
过去悄悄盘踞和萦绕在我生活中的变化发生了集中
的觉醒和爆发,在写下那张明信片的大约10年前,
我第一次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所谓的“电子邮箱”
,当时的我还想象了一下在“互联网”上用这种奇
怪的玩意儿大声广播自己名字的感受。而在我写明
信片的那一天,每个人口袋或背包里有一台“嗡嗡
”震动的手机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那时候的我
们经常在拿着黄油刀的时候,脑子里想的却是谁拨
来的电话在让放在大腿上的手机嗡嗡作响。
我无意之间把对数字通信技术的时效要求放在
了一种更古老的交流方式上。那张明信片成了一种
里程碑式的象征,它代表了我的自我觉醒,对自己
经历的变化的清楚认知。我的世界观受到了某种重
新编程,我开始执迷不悟地坚信别人总是会理所当
然地马上回应我发出的信息,而对事与愿违的情况
视若无睹。数字技术一直在重塑我看待事物的方式
,我的直觉和天性,给我额外添加各种感知方式的
注脚。那天,我眼睛的余光一直落在那张明信片上
,我从那种明显的不自在里感受到了某个时代的来
临。
大约一个世纪之前,就在维多利亚女王传位于
英王爱德华七世前后,“第四维”成了一个家喻户
晓的概念。它在许多领域都成了受人追捧的新潮流
:以太、无意识、时间的流逝,乃至时间本身。不
过它为人所熟知的当属作为一个空间概念,人们相
信有四维空间的存在,但是只有找到正确的途径和
方式才能到达。几乎每个人都对四维空间怀有向往
,它是能够激发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心理
学家、哲学家,以及通神论者、通灵术士、雕刻家
、画家和作家创造力的神奇领域。
……
我在踏入屋子后不久马上给自己约法三章,散
落在桌面上的那些东西,如果不是面上的,我不会
主动翻看;就算不小心瞥见表面的那些东西,一旦
察觉内容属于“非礼勿视”的范畴则要立刻终止。
但是完全不接触收纳妥善的东西也几乎不可能:书
本里会掉出卡片,有的书里还有主人留下的注解和
涂鸦。我记得他把一张婚礼请柬当成了便签,详细
记录了每一次就餐的地点。甚至后来有一次,房东
从国外发来电子邮件,让我帮他在书桌的抽屉里找
一份文件。他告诉我说抽屉里有他的车钥匙,还有
一些私人信件。他恳请我不要拆阅那些信件。我当
然不会做出窥人隐私的勾当,有那么一瞬间,我的
内心甚至因为自己的这种浩然正气而感到一丝温暖

我试着不去想那个上锁的神秘房间,因为这栋
房子让我不自在的事已经足够多了。在接下来的日
子里,书房奇怪的布局越来越让我觉得它像一个陷
阱,如果在里面工作到深夜,我经常会产生窄窄的
通道有轻微脚步声的幻听。我在那里的每个早上都
醒得不自在,备感压力。在那些熬夜的夜晚,那个
上锁的房间会在我脑海中变得无比清晰。偶尔,我
还会坐在那个由书本和台灯灯光围成的陷阱里,思
考过道那头的房间里到底藏了一些什么。冥冥之中
,我想到了“电子设备”,也许里面放了成堆的电
脑;或者也有可能是一些健身器材,比如爬楼机、
哑铃组和一面镶着镜子的墙壁。可能连主人都觉得
这些东西不太得体,所以才把它们锁了起来。乐器
练习房也在我设想的可能里(邻里要相互容忍才行
),但是不管怎么说。我对那个房间里的东西仍旧
一无所知,那是一个我认知的盲区。
突然在某一天的早上,一个想法促使书房里的
我把椅子搬到了书架边,伸手去摸索书后面的墙壁
。我回头转向那条平平无奇的通道,在白天看来,
它是那么逼仄,位置也非常别扭。我的思绪穿过那
条通道,经过办公室,最终落在了外面那扇上锁的
门前。哪里有什么秘密,我被自己的愚蠢逗笑了。
从头到尾,我一直都在那间“禁忌”的房间里。台
面散乱的桌子、我的文稿和主人的文件、房间里的
电脑和一排排书籍,甚至还有窗外的青天碧日……
这些就是我一直苦苦思索的秘密。我一直在猜测的
答案就是我自己。那些夜晚,我一面身在书房,一
面又猜疑着书房里有什么。就在那一瞬间,所有的
猜测和理论都得以自圆其说,先前的未知区域变得
豁然开朗,仿佛时间给自己拍了一张自拍照。
导语
劳伦斯·斯科特著的这本《四维人类》揭示了互联网的真相,回答了互联网时代“人们应该如何自处”这一问题。
本书内容鞭辟入里、字字珠玑,带来了审视互联网生活和线下生活的新视角。
本书不落窠臼,于科学数据无能为力之处发力,深刻阐释了社交媒体对我们内心世界、人际关系以及处世心态的影响。
后记
《四维人类》最后一段的翻译完成于火车上,
为了能在下车之后不用随身带着笨重的书籍,火车
到站的广播就成了那天完成任务的“死线”。
当时乘坐的高铁上没有Wi-Fi,手机信号也疲于
追赶时速300公里的列车,虽然全程满格,却总是非
常迟钝。好在最后的文字部分需要上网查证的事实
并不多,这才让既定的任务得以在下车前完成。
邻座是一个学生模样的人,从火车启动就一直
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专注地玩着一款火爆已久的
手游。隔着过道的另一边,有两个带着孩子的年轻
妈妈,其中一个在闲聊间把iPad交给了还没有座椅
高的孩子,后者轻车熟路地打开一个我没有见过的
APP,一气呵成,犹如从前父母把奶嘴交给婴儿后,
他们一口叼在嘴里那样顺畅。另外,火车上当然也
少不了此起彼伏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外放的声音。
我意识到这节车厢里其实没有多少人。除了坐
在列车的椅子上之外,大部分乘客并没有置身于那
个三维空间里,他们籍由手里的智能设备和车厢外
的信号电波,漫游在这本书中所说的“四维空间”
里。多亏了数字技术,地面交通如今需要运载的只
是跟不上数字信号的、我们孱弱的身体而已。有多
少乘客在到达之前就已经和目的地有过联系,或是
接站的朋友,或是当地的旅馆酒店,再不济,在火
车进站之前,想必他们也早早通过网络查清了当地
的交通状况。如果不是这具拖后腿的肉体,那真是
难以想象我们将成为多么高效的生物。
眼前的景象可以说让我着迷。还记得着手翻译
《四维人类》之初,除了作者深厚晦涩的文字之外
,于我的印象而言,书中对互联网时代人们生活状
态的探讨不过是带有哲学思辨的高谈阔论。而数月
之后,在翻译工作接近尾声之际,手指在键盘上敲
击出的文字,却在身边、在眼前,隐隐有化为现实
的趋势。有关互联网的争论至今没有停歇的迹象,
关于互联网到底是何物、应为何用,都尚无定论。
唯一明确的,大概只有它在将来对所有文明社会确
凿无疑的重塑。
在登上那列火车之前的一个多月里,为了保证
翻译进度的推进,我躲进了作者所说的“四维世界
的荒漠”里。距离我最近的同学和朋友也在几百公
里之外,每天的生活简单到可以用“醒、做、睡”
来概括。一面是颇有强度的阅读和翻译工作,一面
又是极度压缩的三维世界生活,很难想象如果没有
互联网——没有即时聊天软件,没有外卖平台,没
有社交媒体,没有搜索引擎,像我这样独自一人的
工作和生活要如何才能相对轻松地进行。而现在,
那台肩负与外界联系的手机正安安静静地以时速300
公里卧在电脑的旁边。
我很庆幸在这最后的一段路上,没有电话和信
息中途打搅翻译的收尾工作,更没有人打搅这同样
作为休假开始的出行。敲下最后一个字,摘下放着
不知道第几遍循环的曲子的耳机,在火车进站前的
大约20分钟,沉默了一路的手机终于收到了一条信
息,是接下去几天提供住宿的房东同学发来的:“
上了地铁跟我说。”
也许四维时代的人类一直都搞错了方向,不是
从三维向四维的逃避,而是从四维世界再次回到三
维世界里的人,才能感觉格外欣慰和安全。
最后,由衷感谢湛庐文化的郝莹老师,感谢她
的信任、帮助和宽容。
中文版不免有纰漏,望指正,望海涵。
书评(媒体评论)
《四维人类》字字珠玑,它带来了审视互联网
生活和线下生活的新视角,是难得一见的好书。
——《科学》
对数字时代生活丰富的现象学举证,对人类基
本感受和体验的精准刻画,斯科特以善于发现讽刺
和智慧的犀利眼光,为有关互联网社会对人类的影
响的探讨贡献了一本生动的著作。
——《出版人》
这本书是斯科特对互联网时代“人们应该如何
自处”这一问题深入而细致的沉思。作者的胆识令
人钦佩,他没有跟随大众大谈那些陈词滥调,而是
敢于从自己内心模糊而疑惑的感受中挖掘出有关互
联网的真相。
——《新政治家》
相较于关于社交媒体对我们内心生活、人际关
系以及处世心态影响的同类书而言,这本书堪称无
价之宝。作者不落窠臼,他没有千篇一律地抒发对
技术进步的担忧,而是放飞自己的灵感和联想,于
科学数据无能为力之处发力。
——《出版人周刊》
精彩页
在电影中,穿越障碍物的本领对身体损害非常大——会加速这位科学家的衰老,最终让他的肉体不堪重负。然而,主人公悲剧的源头却不是在四维空间穿梭的能力,使其精神堕落的打击与其说来自肉体的痛苦,不如说是由于他发现心仪的姑娘爱上了自己的哥哥而由此引发的深深妒意。电影表面上讲了一个有关超级能力与堕落的道德寓言,实则不过是一出发生在二维世界里的三角恋。对于我在书里要讨论的问题来说,这部电影的主题并不重要。穿岩走壁的四维人为我们审视数字时代的自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类比对象。
四维人的肉体获得了在四维空间里穿行的能力,他得到的实惠不啻于开门撬锁。异化的身躯不受物理障碍的限制,如同一把血肉钥匙,能够打开任何物质。由此,四维人的身体不再受到三维世界物质存在法则的束缚。数字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与四维人类似,不过幸运的是,我们的故事比一部B级电影还要复杂精彩得多。如果用传统的眼光来看,人类在时间中的存在需要有身体作为物质基础。而在互联网世界里,身体存在的界限可以被忽略,我们能够同时出现在许多不同的地方。譬如平日里我们坐在某个人身边,却能透过屏幕向另一个不在场的人微笑,我们的思绪、形象,以及当下的所感所想都可以在某个人的口袋中化为具象。
在已经过去的20多年间,我们对如何界定人类的身体和是否在某处出席的标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带来的“无处不在”成了所有人生活的属性之一,这不可避免地对传统意义上不合群、孤僻和离群索居的定义造成了冲击。我们可以身在一处,却神游四方,完全脱离于周遭他人的存在,犹如电影里进入四维空间的四维人。不过,那个爱吃醋的疯子科学家与我们不同,他只能穿过墙壁,而我们可以同时出现在一面墙的两边。
人们已经习惯于探讨最新的数字化技术,犹如讨论赏心悦目、惊世骇俗的特技表演一般。我在最近出席的一场午餐会上和别人谈论过数字时代生活中一些怪异的现象,还没等我说完,一位穿着得体的老先生就听出了我言语中对数字化时代的隐隐质疑,他放下自己手中端着的意大利宽面试图反驳我。“不过,话又说回来,”他说,“我每周都要和我16个月大的孙女FaceTime,她吃完晚餐之后,会边跟我道别边抱抱iPad。”显而易见,在更多人有机会奔向世界各地的今天,FaceTime成了新的家人相聚时刻。对于这位祖父而言,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到孙女的生活中,享受天伦,又何必太在乎孙女抱的是他还是iPad呢?
人们需要的是相聚的感受,相比之下,相聚的形式倒显得没有那么重要。这位老先生有许多与他年龄相仿的同事,他们已然接受了这种“无界家庭”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尽管如此,他们对于数字时代的拥护反而为我描述这种生活方式的怪异之处提供了素材:一个生活在康涅狄格州的孩子把怀里的iPad当成远在宾夕法尼亚州的爷爷。冷冰冰的机器成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身体的替代品。我很好奇当老先生和他的孙女视频聊天时,他的孙女如何能够在看见爷爷熟悉的面庞,听到熟悉的声音之后抱着爷爷的头像,同时内心不甚欢喜:她怀里抱着的不过是一块冰冷的板子而已。小孙女也许还太小,还分不清iPad里的影像与真人的区别,这不打紧。我想问的问题其实是:声情并茂的iPad算是爷爷身体的一部分吗?如果算,那么那块架在婴儿高脚椅上的长方形方块,应当算是爷爷身体的额外延伸,还是爷爷本人?
P4-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