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楼(审美散文游记)》由曾宪荣著,作者自觉愧谈审美,仅限于对彼时彼地和即景即情的真实记录,将自己一年中积累的浅显认识付诸文字,也算是一阶段的审美实践小结;其中有的已经发表,有的以讲座的形式予以表述与展示(绘画作品),师生和朋友们亦有兴趣常常问及、索取。现在结集出版,正可回应和求教于读者与方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市蜃楼(审美散文游记) |
分类 | |
作者 | 曾宪荣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海市蜃楼(审美散文游记)》由曾宪荣著,作者自觉愧谈审美,仅限于对彼时彼地和即景即情的真实记录,将自己一年中积累的浅显认识付诸文字,也算是一阶段的审美实践小结;其中有的已经发表,有的以讲座的形式予以表述与展示(绘画作品),师生和朋友们亦有兴趣常常问及、索取。现在结集出版,正可回应和求教于读者与方家。 内容推荐 《海市蜃楼(审美散文游记)》由曾宪荣著,收入的文章,包括散文、游记和回忆录,共四十八篇(含三篇三部旧著的《后记》),归类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岭南城乡阅古”十篇,是我在广东城乡每涉足一处的随笔,其中有香港之行的游记。第二部分“南阳人事拾零”八篇,为人事漫谈、名胜掠览与几日行踪的零星记录。第三部分“戈壁滩上追日”十七篇,详细记叙了二十天里自驾车西北往返的日日夜夜和途中所见。第四部分“逝水流年纪事”十三篇,从历年往事中挑选出了数件,既有耕种劳动与生活阅历的忆想,也有国内外见闻与艺术活动的杂谈。 《海市蜃楼(审美散文游记)》附录有水彩画和中国画十八幅,从太行山写生的系列中选出,这也是艺术审美与技术审美最直接的记录,比文字表达的认识与感受更为直观,用作全书编排中的插页;图文并蓄的体例,与前几本拙著一致。 目录 序 第一部分 岭南城乡阅古 春雨淅沥古村游 凝视派谭老街 水塘·人杰·古村落 ——花都乡下一日行 佛山祖庙的砖雕灰塑 走进祠堂 想起一句“沉塘”的训诫话 砖匣子与板砖 ——土砖屋及其他 海市蜃楼一瞥 ——登上香港扯旗山 沧桑陈迹蔚为大观 ——搜索岭南古村落 “古祠春晖”游记 ——曾姓家族的世系辈派 南昆山·观音菜 第二部分 南阳人事拾零 日记南阳之行 缘何熟悉荣毅仁 ——问亲家华伟棠先生家事 岁月蹉跎人生羁旅 ——阅华伟棠先生《生日随想》 秦观与秦氏后人 无锡秦园——寄畅园 今日南阳明日襄阳 ——谒诸葛武侯祠 开诚布公的吏治告白 ——内乡县衙的匾文联语 洪流启封的画像石艺术 ——南阳汉画馆观赏迁想 第三部分 戈壁滩上追日 走近曹雪芹 掠过华北草原 买瓜宁夏山乡 去青海湖的途中 茶卡湖上的盐雕 戈壁滩上的海市蜃楼 拾捡胡杨古木 嘉峪关上望长城 借问槐花 七彩丹霞山·卓尔山草原·塔尔寺 甘肃农村探亲 麦积山石窟的雕塑艺术 黄土高坡畅想 走进延安窑洞 王家大院楹联摘录 劫余的天龙山石窟 一介悲智兼怀的布衣 ——曹雪芹序《南鹞北鸢考工志》 第四部分 逝水流年纪事 又记起峨山地震 收获茈蕃的时候 当年偷瓜 《荷香千里》记流年 梦回堤上有竹居 ——老家的记忆 芋荷叶芋头饭 赤楠·鹊子红 ——阳台上的百草园 接近陌生的欧洲人 ——《甩步欧洲》补遗之 付诸绘画的记忆 ——《甩步欧洲》补遗之二 走笔太行山 《月夜惊鸿》后纪 《岁月横笛》后记 《认识启明星》后记 附录 绘画作品 凌云极顶(中国画) 树隐烟岚(中国画) 太行春讯(中国画) 溪涧深深(中国画) 崖上人家(水彩画) 柴扉深径(水彩画) 岁月留痕(水彩画) 山神庙畔(水彩画) 山色空蒙(水彩画) 山重水复。(水彩画) 山村庭院(水彩画) 太行山居(水彩画) 青山叠翠(水彩画) 雨后山村(水彩画) 葱茏满目(水彩画) 绿荫丛里(水彩画) 山色生辉(水彩画) 山乡村道(水彩画) 后记 试读章节 开春以来,没见过几次太阳的面。每日里纷飞的细雨夹带乍来乍去的暴雨,天地之间,像是在缠绵着一番柔情、飘扬起一栊帘幕,含糊了岭南山乡的一切物色形象。 夜阑人静,蛙鸣陌上;桃红柳绿,鸟语啁啾;春雨霏霏,催人耕种;曾经岁月中的披蓑戴笠、肩挑手挽、荷锄扶犁、赤脚走上田塍的劳动情景,又适时如期地移来眼前。 我再也忍不住久等晴好的天气了,虽然好久也再不会躬耕劳作在春季的田野,却不舍每年春来人间的多姿多彩,又特别新鲜现今寓住的周边环境。我和老伴便邀约老家在这近旁的年轻教师带路,兴致盎然地走向了户外雨中的世界。目的地是陌生的乡下、开阔的原野、古旧的村庄。 开车一路一百五十公里,雨下得愈加地勤急,瓢泼盆倾不止;刮水器激动地摇摆,倍增了风雨兼程的畅快。 到得佛冈县境内的龙山镇民安墟集,绕过一口大水潭驻车,雨还在淅浙沥沥地下。我们撑起雨伞,赤脚踏凉鞋,走进的第一个村庄是始建于宋代的、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的上岳村古民居——归仁里。 在门楼的石阶前,遇一小学高年级的男孩。他见我们一行冒雨来参观,礼貌又主动地充当起了向导。穿过雨水浸漫的条条深巷,走进人去楼空的座座宅院,推开耄耋老妪的扇扇门扉,驻步青苔绿草的天井,登上窄梯连通的屋顶平台,住宅、祠堂、古井、门楼一一看过。整体,局部,平眺,俯瞰,细微,粗略,兜览了这座地处岳山之水上游的古村落全貌。 这处古民居,由南宋抗元名将朱文焕(朱熹第六代孙)的后人避乱来广州开始兴建,世居传承已三十余代,具有岭南传统建筑的风格。三间两廓为主的建筑三十七幢,高度五至七米,共计一百。八座(单元)民居;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上岳村有十八里。各里自成一体,有独立的门楼区分,一里一口井。眼前看的三里相连在一起——归仁里(含上归里、中归里、下归里和朴山朱氏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间,均为结构完整的古建筑群。里与里之间以山墙和围墙相隔,山墙圆拱形隆起于屋顶屋脊的两边,前后翘角,当地人称之为“锅耳墙”(似菜锅手柄,又如明代武官头盔的样式)。古村处处青砖黛瓦、石板巷道、灰塑彩绘、画栋雕梁;墙角巷尾,还留有孤单的枇杷树和砖石堆垒、几米见方的几块青草地(废弃的菜圃)。石径笔直转折,巷道逼窄幽深,门户空落寂静,墙垣陈迹斑驳,庭院苔生草长。 小男孩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整座古村庄内,只有几个八九十岁的老妇人和几个幼童看家,空荡得冷清。石径两边的草丛里,有被丢弃的一只只小鱼篓、鳝鱼笼,可见有住户搬走不久。走进留守老人的家,堂屋、神龛、厨屋、灶台、仓房、卧窒、天井、便厕的格局依旧。靠墙昏暗的灶台约两米长、一米宽、半米高,锅、盖、盆、碗、碟、勺、筷都放灶台上。长把大肚的竹篮和平顶的大斗笠悬空吊挂,木闩板门坼裂破缝,阁楼杂物杂乱堆撒。老人们都很客气,见我们就起身问吃饭、请喝茶、让座;为她们照相,任凭你摆布站坐的姿势;她们用客家话讲后生新屋搬迁、老屋遗弃不舍、政府照顾不济、生活依然寒酸,一个个表情质朴、慈祥。我们给小孩与老人们钱,他们矜持地推辞、接党。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石径上坑洼的渍水动流,水花牵出的涟漪像小溪流淌——很明显,砖砌老旧的排水设施已损坏、缺维护。一块块溜光不涩、本色鲜明的花岗岩石板,被飘零的雨水掺和成一条条明亮的巷道天光;檐前滴水流连如注,伞盖噼啪作响,如同急切唠叨的怨语。摘下的枇杷青黄粒大,还有些苦涩的酸味。赤脚在浸凉中交替,有了一步步切入时间与空间的深意。古村落的谯楼更鼓、晨炊夜烛,早已消失得遥远了;而清凉冷寂中的蕴藉,依旧丰厚得直观又处处可及可触,不由得让你发出自言自语的感叹——朝晖夕雨,物是人非,历史短暂一倏忽;席地幕天,炎凉世态,兴衰荣辱赋沧桑。 在朱氏祠堂的外墙上,贴有一张用写真打印机印出的上岳村古民居建筑整治的告示,已陈旧,有被抹去部分的痕迹。告示中间清晰可见的有这样几行字: 建筑名称:上岳村五龙过脊。 现状综述:村内仅有的一处建筑排布形式由五座锅耳楼联排。从侧面望去,可见五个锅耳山墙,起伏有致,耸入天空,所以叫“五龙过脊”,内部保存较完好。 整治原则及措施:进行修整,恢复损毁部分,修补残缺部分。清洗屋檐墙体,内部修整装饰,提高建筑质量。 上岳古民居于2006年被评为“广东最美乡村旅游示范点”,被省建设厅批准为古村保护型整治试点村,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标准规划整治。时间已过去七年了,我们没看到任何一处新饰的痕迹。 我们在雨中走进的第二个座村庄,是佛冈县石角镇的小坑村,年轻教师的老家、出生地。 P003-005 序言 去年夏季,我没有在家歇息几天,几乎全都是在外面跑:从广州到益阳,从益阳到南阳,从南阳到北京;又从北京到敦煌,再避开原路兜圈返程北京、停顿益阳、回到广州。在广州也只停留了三天,我又带着画具北上河南境内的太行山大峡谷,二十天后才结束写生;前前后后两个多月,跑过的地方,接触的人事,看过的海市蜃楼,画过的奇山异水,都统统记叙在文章里。再加上回广州以后,东寻西找的习惯不改,间或去周边的乡镇、市集、祠庙、古村落看看;人老了喜欢怀旧,我不时地想起一些几十年前的往事;免不了少见多怪,善感多愁,叹惋眼前际遇的短暂与陈年老旧的消失。光阴流转,近来远去,一惊一乍,亦喜亦忧,既用绘画来表现,又借文字以表达,觉得经历过的什么都是值得珍惜的;再次咀嚼与回味,又有了些许的新认识与新意味。 于是,从去年十月至今年七月,上班公务之外,写画涂抹之余,我用零零碎碎的时间,完成了这本审美散文游记《海市蜃楼》。这也是我自去年早春时节来广州之后,出版的第二本文集。 拙集收入的文章,包括散文、游记和回忆录,共四十八篇(含三篇三部旧著的《后记》),归类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岭南城乡阅古”十篇,是我在广东城乡每涉足一处的随笔,其中有香港之行的游记。第二部分“南阳人事拾零”八篇,为人事漫谈、名胜掠览与几日行踪的零星记录。第三部分“戈壁滩上追日”十七篇,详细记叙了二十天里自驾车西北往返的日日夜夜和途中所见。第四部分“逝水流年纪事”十三篇,从历年往事中挑选出了数件,既有耕种劳动与生活阅历的忆想,也有国内外见闻与艺术活动的杂谈。 书中附录有水彩画和中国画十八幅,从太行山写生的系列中选出,这也是艺术审美与技术审美最直接的记录,比文字表达的认识与感受更为直观,用作全书编排中的插页;图文并蓄的体例,与前几本拙著一致。 从1998年起,在绘画创作与教书工作之外,我开始按计划写点文字的东西。迄今为止,已出版了散文游记《寻踪掠影集》(上下集)、《月夜惊鸿》、《岁月横笛》、《认识启明星》几本,而且都贯穿一个“审美”的主题。其实,所谓按计划,就是不仅只用笔画画,还应该将画内画外的一些想法整理出来,包括生活、工作、学习与艺术实践。说是有一个审美主题;但其中没有一篇文章是涉及审美的方法、原则、技巧以及一般审美活动的规律,而只是通过记写具体的人事、描述具体的景物、针对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谈个人的感受和由此生发的联想,带有自由随意性、生动可感性和客观真实性,避免矫揉造作和牵强附会的审美说教。秉持这种指导思想,又缘于时间与阅览的不断延续,因此在写作方面仍旧保持着初衷的兴味和亢奋的状态。 近十年来,写文章对于我好像成了专一,实际只是涂抹画写的附带。审美实践的经验,有一个总结、深化、提炼的行文过程,既可以加强形象记忆、活跃形象思维、充实思想内涵,同时又为艺术实践提供了借鉴与指导,可谓获益多多。 审美活动,不是从艺人的专擅与独享,人皆有之,普遍存在;也不仅仅是“爱美”或者仅为浅显的“娱悦”所诉求,更多的是物我交融、怡情悦性、怡然自得,有所感有所悟,从中获得启迪与教益;除了美感与娱悦,还具有喜怒哀乐及美丑爱恨、忧患悲怀、深思熟虑、护卫与鞭挞、憧憬与歌颂、激励与创见等情绪表露的特点。审美活动是个人情感体验与情操陶冶的必由途径之一,需用心付出,主动参与;深入生活,认识生活,接触艺术,关照审美对象,对审美客体怀有包容心、同情心和爱心,是审美升华的起点与基础。 审美活动是一个宽泛无边又具体到精微细致的过程,包含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涉及社会文明创造的各个领域,囊括人类生存的物质世界与自然环境,深入人的衣着与行为、表情与心灵、谈吐与思想。审美要有所收获,或许需要一定的知识与学养,积淀一定的阅历和经验,带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和感情色彩;但又不以文化与艺术修养为先决条件来限制审美自由,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任凭个人爱好的选择与独到视角;个人审美兴趣的培养与美感收获,又往往首先从审美活动开始。 审美情感的培养与审美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审美实践。美感的敏达虽有天赋,而后天的影响尤为必需,使审美的天地更为广阔。美无处不在,美在于发现。艺术教育即审美教育不是创造美,而是引导人如何发现关、发掘美、欣赏美和拥有关。 自觉愧谈审美,仅限于对彼时彼地和即景即情的真实记录,将自己一年中积累的浅显认识付诸文字,也算是一阶段的审美实践小结;其中有的已经发表,有的以讲座的形式予以表述与展示(绘画作品),师生和朋友们亦有兴趣常常问及、索取。现在结集出版,正可回应和求教于读者与方家。 作者 2013年7月于广州增城 后记 都是一些极平凡很普通的事物,将它作文字表达,还真就有了点“书味”(文化内涵),颇有点“意思”(生活情趣),引起“共鸣和感想”(思想性)。 ——这是翻阅过我前几本拙著的读者常跟我谈起的印象,虽然不无褒誉,却主要是诚然地肯定;其中有农友、战友、行业职工朋友,也有画家、作家、艺人、政府公务员、教师和学生。能有这个印象,当然令我感到欣慰。这大概是作者为文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读者诉诸阅览的基本要求。我写的东西,既没有离奇的故事,也没有特别引人注意的题材;恰恰相反,只是身边的司空见惯与贴近生活的凡俗,也许正因如此,也就自然而然地与众多读者挨近了距离。 几天前,老战友从陕西农村来广州,转车去中山市,事先打电话非要我去广州站会一面不可。仓促中没带见面礼,仅拿了一本《月夜惊鸿》的书,书中记叙了二十多年前我去陕西潼关寻他不着的事,还有他黑夜中被人塞进麻袋遭勒索的经历。在站前广场上见面了,他打我一拳,我将他一搡,惊呼惊喜地一阵唏嘘后,他就急着要上车;我将书给他,并指给他书中有部队往事与西安之行的记忆,他有点意外又有些激动地说:“讶!又出书啦!我从不看这逑;我那逑事也上书了?好!好!我得好好地拜读拜读!”他不仅是一位十足的关中农夫,憨直得有点过分,却特看重战友感情;做事几十年如一日,耐劳吃苦,执着持恒,熟谙建筑施工技术,现在是咸阳市某建筑质检单位特聘在岗的技术员。 今春,年轻教师两口子带我去他们乡下的老家看了一趟,回来后我写了一篇《春雨淅沥古村游》,在学院的校报上登载了。年轻教师看过后倍感亲切,尤有愧对老家的认识;那座古村庄和那些尘封的家什与农耕器具,所蕴藉的历史与乡情平凡得老旧又简单,而自己却忽视了它存在的深沉与厚重,“在这里生长生活快三十年了,还没有教授一时的感受深刻呢!” 十几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老教授,结伴出游惠州南昆山原始森林,两天一晚的时间很短暂,看的吃的也极普通,却因同行而相互了解,又因见景生情而感慨人生,我特地将他们的游走过程与言行举止作归纳整理,写下《南昆山·观音菜》一文分发给各位作聚会备忘的纪念。老先生们颇有点珍惜的认可,难得遇这样一个好事的人写这样一篇特别的文字,还建议投稿某刊物发表(已刊载在某学刊上)。这平凡的山乡之旅何足为道,但细一思忖确也有益志陶情、涤尘脱俗与可感可悟的深意。 一位新认识的故乡同龄人,看过《认识启明星》一书后从老远打来电话,近乎激动地大发人生感慨。他说他的经历比我写的更生动、更深刻,也更平常,我也于不知不觉中被他的诉说所感动。 对于经历的一般和普通,大都容易被忽视或被遗忘,却也着实容易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感觉可信和亲切,是生活的本来面貌;只因品鉴和欣赏,才感悟到其中的不平凡。世界上的事物原本都是平凡的,发生与发展也很自然,而且既真实又生动;无数平凡的交错、汇集、铺垫与展开,才有了波澜壮阔、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崇高伟大。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平凡中认识自己,也是从平凡中感觉和认识世界。 《海市蜃楼》记录的是点点滴滴的平凡与普通。过去的重新认识,面临的用心对待,将来的充满希望,谈生活,谈审美,谈人情世故、艰辛苦楚和喜怒哀乐,想到什么说什么,全然是平淡无奇和发自内心的,意欲和读者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当然也不仅是孤芳自赏或自以为是,更期待得到读者的批评和指导。 今年并未打算出这本拙著,因二月份在广州霖晨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组织几家出版社召开的研讨会上,提及有这方面内容的出版选题:于是便有了很顺利的审稿和出版事宜。 拙著能预期出版,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提供了方便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广州市霖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祝成先生,为该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表示衷心的谢意! 作者 2013年8月1日于益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