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孟松林主编的《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研究(第2辑)(精)》将以科学构建蒙古史前史为主要学术目标,系统阐释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之前的蒙古族起源、形成和发展的早期历史,揭示森林草原民族崛起的原因、机制、特点及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进程的影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充分发挥考古学的独特优势,系统调查并有目的发掘与蒙古族起源及早期发展研究相关的居址、墓地、祭祀遗址等遗迹,对出土文物及遗址所处环境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充分发挥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年代学研究、环境考古研究、动物和植物遗存研究、体质人类学研究等,同时开展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位于祖国的东北边陲,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森林分别被誉为“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的后院”。呼伦贝尔地区的田野考古工作起步较早,成果显著,已初步建立了旧石器时代至蒙元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体系,深受学术界瞩目。2012年,经中央常委批示,“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批准号12@ZH014),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主要在呼伦贝尔地区展开,由此将掀开该地区民族文物考古及历史文化研究的新篇章。现将以往呼伦贝尔地区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少量历史学研究成果编选成文集,陆续出版。王巍、孟松林主编的《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研究(第2辑)(精)》收录论文39篇,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地区汉晋时期、隋唐时期、辽金蒙元时期等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容,它们对推动蒙古族源国家项目深入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研究(第2辑)(精)》可供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鲜卑文化源流的考古学考察
早期东部鲜卑与早期拓跋鲜卑族源关系概论
拓跋鲜卑与慕容鲜卑同源的考古学研究——兼论乌桓考古学文化
从最新考古学成就看鲜卑族的渊流与发展
东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人骨的研究
从扎赉诺尔汉代居民的体质差异探讨鲜卑族的人种构成
扎赉诺尔汉代墓葬第三次发掘出土颅骨的初步研究
平洋墓葬为乌丸遗迹论
二克浅墓地出土三鹿纹饰牌的年代——兼析汉书二期文化的年代下限
东北地区鸭形陶壶研究
论拓跋鲜卑之得名
拓跋鲜卑早期国家的形成
论拓跋鲜卑部的早期历史——读《魏书·序纪》
早期拓跋鲜卑的社会状况和国家的建立
拓跋鲜卑南迁匈奴故地时间和契机考
论谢尔塔拉文化及相关问题
海拉尔谢尔塔拉墓地的人骨初析
唐代室韦墓葬和森林草原地带——以“角弓”的分析为中心
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岩画古迹
东后贝加尔地区的室韦文化源流及其成分
黑龙江沿岸地区的北室韦
关于室韦的来源
室韦地理再考辨
北朝至唐末五代时期室韦的物质民俗及其经济类型的转变
关于呼伦贝尔古边壕的探索
岭北长城考
辽代边墙考
蒙古高原边墙考
辽金边壕与长城
岭北金界壕修筑时代初析
呼伦贝尔辉河流域古城群落遗址考
呼伦贝尔地区桦树皮器的考古学与民族学探析
从扎兰屯市出土的辽代窖藏钱币看辽朝翻铸的唐和北宋钱
从额尔古纳松林到成吉思汗的崛起
蒙古民族发源地新探
从“祥州站印”的出土看古代松嫩平原通往呼伦贝尔草原的交通线
近年呼伦贝尔发现的历代官印
黑山头古城考
斡赤斤故城的发现与研究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