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画虫儿(精)/刘一达京味儿经典长篇小说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一达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刘一达著的《画虫儿(精)/刘一达京味儿经典长篇小说集》是著名作家刘一达继《人虫儿》之后,历时五年,深入书画收藏界,潜心创作的有关书画行家的长篇力作。语言风趣,颇具浓郁的京城气息,通过书中的角色——“画虫儿”冯爷的经历,描绘了一场当今北京市民平凡却不失精彩的人生剧目。角色塑造丰满,故事情节紧凑,京味十足,其间也蕴含着丰富的底蕴。作者有着记者所特有的敏锐和清醒,有时甚至对书中的一些情节以激烈的批判态度表达,史料价值远远高于文学价值。
作者简介
刘一达,笔名达城、如一,现供职于《北京晚报》,主任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艺术基金会副会长、北京读书形象大使。曾荣获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报刊之星”、北京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从1980年起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曾多次获奖。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随笔五十多部。一千二百多万字。其创作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味儿风格,深受读者喜爱。其代表作有:《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故都子民》、《大酒缸》、《头火》、《北京爷》、《画虫儿》、《坛根儿》、《门脸儿》、《爷是玩家》等。其中,《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故都子民》等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出。《人虫儿》、《故都子民》等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序言
我出书,很少找人写序。为什么?一是有“拉大
旗作虎皮”之嫌,犯不上。二是找人写序,必然得麻
烦有头有脸儿的名人,但有名望的大家未准能了解我
写书的初衷。当然也不见得知道我写书的用意,冠冕
堂皇地捧我几句,我觉得没多大意思。所以就不愿给
他们添麻烦了,不如自己动笔,跟读者交代几句。
很多人读书,先看序言,这大概齐也是中国人看
书的习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书好看不好看
,人们似乎想在序言里找到某种提示。我本身是一个
俗人,所以也不能免俗。卖的是什么东西,吆喝两声
,恐怕读者也不会烦我。
眼下,中国的老百姓对古玩和书画收藏产生了极
大的热情。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的“收藏热”
,到现在已持续了近二十年时间,高烧一直没退。当
然,随着“收藏热”的逐渐升温,古玩字画的身价也
是一个劲儿地“翻跟头”。二十年前一幅齐白石的画
儿,撑死了也就是二三十万。现在呢,齐白石的画儿
在拍卖会上拍到上千万,一点儿不新鲜。齐白石的画
儿是这种行市,那么其他大名头画家的画儿也是水涨
船高。
盛世收藏,乱世黄金。当一幅名画儿能换一套别
墅的时候,您说谁不为之动心?所以玩古玩书画儿的
人越来越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今年年初,我的
老朋友马未都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上讲陶瓷
和古典家具收藏,知名度大升。当然他原来的知名度
也不小。前两天,他的讲稿编成书,在北京签名售书
。据报道,买书的人排成了长龙,一天签了七千一百
六十本,卖了一万两千三百零八本。可见有关古玩字
画收藏的书是多么招人。当然马未都先生是古瓷收藏
家,他的书比较实用。尤其是对那些正在玩古代瓷器
的人来说,从中可以学到不少知识。
我的这本《画虫儿》,也是讲古玩书画收藏的事
儿,不过它是文学作品,更偏重于文学性。当然,对
于那些玩书画的和喜欢京味儿的人来说,这本《画虫
儿》也是很有可读性的。相信您读了以后,会知道不
少收藏界的内幕,也会学到一些书画收藏知识。但是
,能不能像马未都的书卖得那么火,我有这种奢望,
但不敢有这样的断言。 ’
收藏,到底藏什么?玩家,到底玩什么?这是《画
虫儿》这本书想告诉读者的。
这本《画虫儿》,在我的脑子里转悠了五六年。
“虫儿”总在我的肚子里来回地蠕动着,时不时触
动我的神经,但真正把它写出来,是在两年前,起因
是当今书画市场的种种怪现象,让我不把肚子里的“
虫儿”拽出来,心痒难耐。当然也有朋友们的撺掇。
到了呼之欲出的时候,不让它“爬”也来,我怕它咬
断了我的肠子。
北京人说话讲究幽默,您不能不说幽默也是一种
智慧。比如北京人管说话爱引经据典,张口之乎者也
,闭口古人云,叫“转文”(转字,读音zhuai,上声
)。老北京入也把喜欢“转文”的人叫“酸文假醋”
,或者直截了当,用一个“酸”字概括。北京人为什
么会瞧不起好“转文”的人呢?因为在北京人看来这
是在卖弄学问,而这种完全出自书本的学问,太书呆
子气了,在现实生活中是吃不开的。
古书里的“之乎者也”大都是文人墨客的雅兴和
感慨。现实生活中,老百姓说的都是大白话,这些大
白话要比那些“之乎者也”之类要更生动、活泼,也
更有生命力。尤其是对于见多识广、天子脚下的臣民
北京人来说,有些说教式的东西,看起来是明白人的
哲理,但北京人说出一句俏皮话就把它全给“毙”了

我不想“转文”,但为了说明我写《画虫儿》的
初衷,给您讲两个“段子”,您只当笑话听。
一个是“锦灰堆”的故事。
所谓“锦灰堆”就是把一页旧书、半张残贴或公
文、书札、旧契、短柬的半截或折角等等拼到一起的
画儿。现在有电脑了,制作这类招贴画很容易,但以
前却是由画家画的,专有一类画家画这种画儿。当年
上海有一位叫杨渭泉的人,画“锦灰堆”画儿非常有
名。他去世后遗留下来的“锦灰堆”画儿,被一些收
藏家视为难得的艺术品,后经人“炒作”,杨渭泉的
画儿正经价儿不低呢!可是谁也想不到,这些“锦灰
堆”画儿不是杨渭泉画的,杨氏压根儿就不会画画儿

您会问了,那这些画儿是谁画的?几十年以后,
这事才水落石出,杨氏的画是由郑达甫代笔的。郑是
浙江镇海人,原在家乡当小学教师,喜欢画画儿,尤
擅临摹。当时的小学教师,待遇很差,郑达甫经常有
上顿没下顿。肚子抗议了,脸面也没地方搁了。郑达
甫不信自己有画画儿的本事,找不着吃饭的地方,于
是带着画笔来到了上海滩。最初,在上海的街头卖画
儿,可是既没人给他捧场,又没有什么背景,一个默
默无闻的穷画家,除了肚子唱“空城计”,剩下的还
是挨饿。正在这时,他遇到了有钱有势的商人杨渭泉
。杨氏把他收留下来,管吃管住,还让他画画儿。郑
达甫算是绝处逢生,感激之余,一切听任杨的摆布。
杨渭泉不会画画儿,但会经营,他大登广告,印
发润例,专绘“锦灰堆”,接到的画件,就让郑动笔
。卖画儿的钱,杨取六成,郑得四成,这四成还包括
笔墨纸砚的费用。署名权是杨,郑只管画。杨不动笔
,却名利双收。郑达甫就这样画了二十多年,以至于
世人皆知杨渭泉,不知有个郑达甫。后来因战事影响
,绘画的生意没了,郑被杨下了逐客令。郑不得已又
回到家乡,以上山砍柴,入市卖烧饼度日,直到l
949年上海解放,郑达甫又到上海,重操画笔,说出
事情的真相,人们才恍然大悟。后来全国美协征集郑
达甫的“锦灰堆”,让他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美展,他
的大名才被人所识。郑达甫也被聘为上海文史馆的馆
员,衣食不忧了。
这当然是老天爷照顾郑达甫,让他活到了“后来
”。假如郑达甫没等到“后来”,给杨渭泉代笔二十
多年后就驾鹤西去,您说谁能知道杨渭泉的画儿敢情
是他代笔?也许,历史上只留下了杨渭泉的大名,世
人不知还有郑达甫这个人了。书画收藏要难,但书画
收藏的水比金石收藏要深。假画儿是当前书画收藏的
祸水。这股祸水并非始于今天,您看几十年前的上海
滩不就有杨渭泉的画儿欺世盗名吗?当然,跟现在做
假画的那些人比起来,杨渭泉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也正是我写《画虫儿》的初衷。
说到“画虫儿”冯爷,您也许会问,生活中实有
其人吗?是的,我想所有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提出这
个问题。
其实,在此书出版前,已有朋友看过书稿问我,
你写的是不是谁谁?也有朋友对我说,冯爷的做派和
性格很像谁谁!当然也有人说我写的冯爷有点离谱儿
,生活中哪有这种人?有人甚至对书中的一些细节提
出怀疑,他们天真地问我:生活中能有这样的事吗?
对于这些,我不想多说什么,我之所以在前面讲
那两个段子,其实就想告诉您,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生活中的许多奇人奇事,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就人
物性格而言,也许我塑造的冯爷这个形象太典型了,
所以才让许多人看了这本书以后产生联想,甚至对号
入座儿。其实,冯爷如同阿O,他不是真人,又是“
真人”。难道您在跟北京的爷儿们的接触。当中,没
体会到他们身上也有冯爷的爷劲儿吗?
我一直认为看小说别光看故事,要在故事中品人
,当然还要品味儿。对我的小说,我不想“转文”,
说句俏皮话吧,我的小说属于旱香瓜,是另一个味儿

看《画虫儿》,您主要还是咂摸它的味儿。让书
有味儿,是我的追求。就写作而言,写本小说并不是
难事,但写出味道来却不容易。如同炒菜一样,您说
炒菜是难事吗?可是特级厨师炒出来的菜跟一般人炒
出来的菜,味道就不同。这就是烹饪艺术与一般炒菜
的区别。
为了能让炒出来的菜有品味,也就是说,让我的
小说有京味儿,我做了几十年的努力。说到这儿,我
得感谢京味儿画家马海方先生.海方跟我是多年的朋
友,跟我一样,酷爱京味儿。当然,我是在文字上追
求京味儿,他是在作画上追求京味儿,而且他的京味
儿画已自成一家。海方平时画事很忙,很少给书配图
,看了我的小说,他觉得对路儿,放下了手里的活儿
,不辞辛苦,非常认真地给这本小说配了二十五幅插
图,每幅都很精彩,让我备受感动,海方的京味儿画
儿给这本书增色不少。我在此要感谢我的这位好友!
我的小说和海方的画儿京味儿浓不浓?还得由您来品
。不多说了,您上眼吧!
以上是为序
2008年3月22日
于北京如一斋
导语
刘一达著的《画虫儿(精)/刘一达京味儿经典长篇小说集》立足当下、面对现实,将北京四十年来的社会变革、市井变迁透过其创作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精彩传奇的故事表达了出来。书中不但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更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也为北京传统文化提供了权威、丰富的文学史料,带给老一代美好的回忆,新一代年轻人阅读北京、感受北京的文学读本。北京老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北京人民爱国爱家的情怀,都通过本书中一个个典型的文学形象、一篇篇精彩的文学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
精彩页
这五个字看上去不伦不类,倒是让人眼晕。冯爷可不管您的眼睛累不累,只要他看着顺眼就得。
拙识,冯爷的这个号有讲儿。听着是“远见卓识”后面那俩字的音,写出来却是笨拙的拙。冯爷那么智慧的人,怎么能跟笨拙挂起钩来呢?这自然让人想到了“大智若愚”的成语。
算您猜对了,冯爷要的就是这学问。拙识,其实就是卓识,明说出来,那多俗呀,卓识也好,拙识也罢,都离不开眼神。识嘛,没眼神,怎么识?冯爷在名字之外,起这么一个号,就是为了告诉人们,他这位爷是靠眼神来支撑门面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门儿。冯爷知道眼睛是他的命根子,没了眼睛,他也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但老天爷似乎有意跟他逗着玩儿,偏偏让他长了一对“阴阳眼”。
什么叫“阴阳眼”呢?说白喽就是左眼大右眼小,按相书上的说法,大的属阳,小的属阴。大眼瞪起来像核桃,小眼瞪起来像绿豆,这样一对眼睛嵌在冯爷铜盘似的胖脸上,似乎有点儿不大般配。他的鼻梁很高很直,山根像座小山,小山之上,有两个凹进去的小洞,如同两口深井,核桃眼在深井里像是夏夜天幕上的明月,绿豆眼如同冬夜里的寒星。假如没有眼眶下面耷拉下来的眼袋,这一阴一阳的眼睛倒也让人觉得挺好玩儿。但是岁月不饶入,过了五十岁,冯爷脸上的眼袋变得越来越沉重了,看上去像两个被云遮住的月牙儿。
冯爷别笑,一笑,脸上的囊肉就会跟着他的笑声抖动起来,“星星”就会被“月亮”给吞了,只露出那两口深井。想想吧,那副尊容是不是有点儿疹人?当然,冯爷笑的时候不多,即便是笑,他也只是干不噬咧地咧咧肥厚的嘴唇,把那点儿笑意由翘起来的嘴角逗弄出来,眼神依然闪烁不定。平时,深井波平如镜,只有看到字画的时候, “月亮”和“星星”才会不约而同地放出光来。
京城玩字画的“虫儿”,几乎都熟悉冯爷的这对“阴阳眼”。这对眼睛像是辨别字画真伪的“准星”,再逼真的假画,让冯爷的这对眼睛一扫,也得破相。人们拿着画儿找冯爷“量活”,就怕脸上深井里的“月亮”和“星星”打架,只要这一阴一阳俩眼睛犯了别扭,您花多少钱买的字画也如同一张废纸。自然,一幅画儿是真是假,不会从冯爷的嘴里说出来。他不用言语,只要看他这对眼睛流露出来的是什么眼神,您大概齐也就心里有数了。
老北京古玩行有手里握着一个物件吃不准,求明白人掌眼一说。什么叫掌眼,甭多解释,您一见冯爷用那对“阴阳眼”瞧字画的神情,心里就明白个七八分了。
有一次,梁三花了两千块钱,从潘家园一个河南老农手里,淘换到一幅文征明的山水立轴。那会儿梁三在京城玩字画刚入道,还算是个雏儿。收这幅画儿的时候,他是热手抓凉馒头,赶到这幅画儿真到了他的手里,心里却打起了鼓。
他回家翻了两天书,只知道文征明是明代的画家,究竟这画儿是不是他的真迹,他却吃不准。颠算来颠算去,他想到了冯爷的眼睛。
为了让冯爷替他掌眼,梁三咬了两天牙,在东三环的“顺峰”,请冯爷吃了顿海鲜。
冯爷不客气,既然梁三说出这个请字,他就不能让梁三忒小气。爷嘛,该摆谱儿的时候就得摆谱儿。他点了龙虾和鲍鱼。这顿饭让梁三花了五千多块,事后,心疼了半年多。
“姥姥的,这位爷真敢开牙,一顿饭吃了我几张名画儿,谁能想到他会宰我一头呀!”梁三心里骂冯爷,嘴上却不敢说出什么。这种事儿,胳膊折了得往袖口里揣。他是自己找上门的,即便是冯爷带着大铡刀来,他也得认头。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时梁三在潘家园买这幅画儿时,那老农开价是两万。两万块钱愣让他给杀到两千块,他这一刀切得也够狠的。当然,如果是真迹,这幅画儿拿到拍卖市场少说也值两百万,请冯爷吃顿饭算什么?想到这儿,他心里又坟地改菜园子一一拉平了。自然,冯爷没白吃梁三这顿饭,他的眼睛给梁三上了一课。
“文征明,文壁,这可是明中期的大家,画儿带着呢?”席面上的龙虾和鲍鱼吃得差不多了,冯爷打了个饱嗝,揉了揉鼓起来的肚皮,左边的大眼眯成一道缝,右边的小眼向上翻了翻,一边儿剔着牙,一边儿从牙缝里冒出这么一句。
P4-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