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独立自由真精神--陈寅恪与陈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许刚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许刚著的《独立自由真精神--陈寅恪与陈氏家风》为“名人家风丛书”系列的其中一本,重点介绍了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家族历史以及形成了的陈氏家风,重点介绍陈寅恪爱国、教育子女家风领域的成就及其后人在家风建设领域的重要贡献,对今天的家风建设有一定的助益。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家世渊源 第二章 陈宝箴:政界大吏,维新变法开风气 第一节 湖南巡抚之前 第二节 湖南巡抚之后 第三章 陈三立:诗坛泰斗,同光旧体展风采 第一节 戊戌政变前 第二节 戊戌政变后 第四章 陈寅恪:史苑宗师,道德学问真风骨 第一节 留学东洋西洋 第二节 抗战之前 第三节 抗战时期 第四节 最后二十年 余论 独立自由真精神的陈氏家风 参考文献 序言 这本小册子是在诸多研究陈寅恪成果的基础上融 合而成的,感谢他们的成果支撑。我想读者朋友看完 之后,会知道陈寅恪是谁,陈寅恪意味着什么。 陈寅恪,一个出生在晚清的世家子弟,少年时游 学日本,青年时留学欧美,中年回国后为清华大学国 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因日寇入侵,他被迫流离于香港 、昆明等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留在 了广州,拖着双目失明、一腿残疾的病躯,靠助手读 资料以及惊人的记忆力,完成了上百万字的皇皇巨著 !这是其一。 陈寅恪,一个被王国维遗书嘱托处理其书籍的志 同道合者,掌握十几国语言,被牛津大学聘任,堪称 20世纪中国最具世界性影响的学者,“文革”中宁死 不屈,没有说过一句违心话,没有整过一个人,可谓 一个时代的丰碑,一代学者的良心!这是其二。 往上追溯,他的父亲陈三立,是晚清同光体的诗 坛泰斗,民国时期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华,徐志摩陪 同两位领军人物聊叙,一时传为佳话。 再往上追溯,他的祖父陈宝箴,是晚清政界的封 疆大吏,维新变法期间主政湖南,成为当时梁启超、 谭嗣同、黄遵宪寄予厚望的开风气者。长沙的时务学 堂培养出了护国将军蔡锷、国学大师杨树达等人才, 青年毛泽东也受其影响,说它“养成了若干勇敢有为 的青年”。 这就是祖籍江西而又视湖南为故乡的陈寅恪家族 ,祖孙三代影响了近百年的中国政治、文化。是什么 因素让这个家族三代崛起?是什么风采让我们对他们 高山仰止?这个家族的家教、家训、家风可有值得我 们继承学习与发扬光大的吗? 答案就在这本小册子中。让我们一起平心静气、 恭敬肃穆地穿越百年历史,走进“独立之精神,自由 之思想”的陈寅恪家族世界吧! 导语 许刚著的《独立自由真精神--陈寅恪与陈氏家风》叙述了陈寅恪家族祖孙三代在百年中国政治、文化方面的建树,并阐释了陈氏家族“江山代有人才出”的文化基因密码,主要总结出了三条陈氏家风的内容,主要有忠孝节义的家国情怀,中体西用的文化情怀和“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品行节操。这些家风不仅对陈氏家族影响巨大,也对今天的家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精彩页 结束大江南北的游历回到家乡后,陈伟琳认为“士失教久矣,天下莫不然”,坚定了“诚欲兴起人才,必自学始”的信念,继续实施各类善行义举的同时,将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投入到梯云书院的创建和对应试童生的资助上。虽然雍正三年(1725)客家子弟已经勉强获得科考资格,但仍然面临许多困难,不仅缺乏良师指点,附学寄读时所遭到的排挤更令人难以忍受,于是渐渐认识到兴办客籍学堂的重要性。道光二十四年(1844),以林汁青、郑体元、陈伟琳等64人为首的士绅倡导捐建梯云书院,林汁青、陈伟琳等5人各捐银320两,为个人捐款数额最大者。“越数年而工竣”,厘定规则、延请山长等具体事务循序展开,给更多的客籍子弟进行集中学习提供了更大的便利,进一步提高了客家学子在科场上的竞争力,为那些出身贫寒的客家子弟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在倡建和创办梯云书院的数十名客籍士绅中,陈伟琳所起的作用是突出的,虽然他并未出任书院要职,同许多崛起于垄亩的客裔乡绅一样,陈家一直是各类公益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远游归来的陈伟琳除了继续为地方公益尽心尽力,对于培育人才的文教大业也尤为着意,“凡有利济,无弗举也;有兴创焉,无弗先也”(郭嵩焘:《陈府君墓碑铭》),比起修桥铺路、抚孤恤贫、赈灾救助之类传统的善行义举,梯云书院的创办,显然更具长远意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多有孝子因为父母疾病而学医的事例,陈伟琳也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其母谢太夫人体赢多病,侍奉父母“专利壹心,承顺颜色,不言而曲尽其意”的陈伟琳一直深以为忧。有一天夜里,谢太夫人突发重病,束手无策的陈伟琳连夜奔跑到20余里外的寺庙中向神灵祷告。等他急急忙忙赶回家中,母亲正好从昏睡中醒来,告诉家人道:梦里有神仙为我喂食了灵丹妙药。话刚说完,病痛居然神奇地消失了。陈伟琳从此潜心钻研起《素问》《灵枢》这一类医家著作,几年之后,他逐渐精通了各类医书的奥蕴,开始以医术知名于乡村间,远近登门求治的患者络绎不绝,“望色切脉,施诊无倦”。每当有人问及他的用心,他的回答始终是:“无功德于乡里,而推吾母之施以及人,亦吾所以自尽也。”这正是儒家孟子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爱之心啊。自此,中医之学成为陈氏历代相传的家学之一,其子宝箴、孙三立均粗通医理,留下了不少为亲友治病开药的佳话。 陈伟琳娶妻李氏,生子女各三人:长子树年(1823—1882);次子观瑞,“长三岁,以痘殇”;三子宝箴(1831—1900)。陈树年的生平少有人道及,据陈宝箴撰写的《诰授奉政大夫陈公滋圃墓表》记载,陈树年“少时不乐为儒,去而习贾,又不喜琐屑会计”“性刚而爱人,遇人无城府,若不知世有诈伪事”,有的人因此而欺骗他,一旦发觉,他便毫不示弱,“好饮酒,有不快恒使酒谩骂,既罢,意不自安”,又和人家好言和解,“故虽常忤人,人多谅其无他,弗恨也。然卒以酒致疾,未老而陨”。这位颇具赤子之心的陈门长子,其不拘小节、率性而为的个性,令人忍俊不禁,但“孝父母”“笃友恭”“尚忠厚”的古老家训在他身上依然得到了完好的贯彻,其侍奉双亲极尽孝心,“爱弟逾于自爱其身,爱弟之子逾于己子”,后来与弟弟陈宝箴率领团练抗御太平军,陈宝箴侨居京城三年备考会试,他则奉养老母为弟解除后顾之忧,都体现了长兄风范。 P8-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