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北魏是非同寻常的一段。建立北魏的拓跋鲜卑人,用游牧民族的眼光和思维,疾如他们胯下的骏马,踏过草原大漠,直趋中原,像模像样地撑起一座封建王朝并创造了一个半世纪的辉煌。他们在硝烟四起、腐败横生的情况下,选择文治改革和汉化之路,加速了中华大地民族融合和文化多元的进程,为当时逐渐僵化的汉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一度风光无限的拓跋鲜卑人,在政权更迭如走马灯般的封建社会里,也难逃黯然离场的结局,甚至于消逝在历史的风烟里。但是,拓跋鲜卑人创造的文明和辉煌却被永远地镌刻在石头上,久久流传…… 任勇著的《这就是北魏(努力走向文明并且不断创造文明)》以49篇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历史散文,把北魏的历史串联起来,展示了北魏从建立政权到统一北方、汉化改革、走向灭亡的全过程。作者以人物和事件切入,将北魏近一百五十年的发展史娓娓道来,以期把历史还原给读者,带读者进入这个短暂却绚烂的神奇王朝。 作者简介 任勇,现任大同市作家协会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委员。长期从事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剧本等文学创作,曾出版散文集《未必出行》,随笔集《一叶菩提》《家长里短》等。其长篇传记文学《冯太后传》被列入山西省委宣传部“三晋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小说《黄花女人》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目前致力于大同历史文学创作,长篇系列历史散文《北魏那些事儿》在《大同日报》特辟专栏发表。 目录 1.从嘎仙洞到平城 2.怎样一个拓跋珪 3.平城的人 4.承上启下的拓跋嗣 5.统一·北方 6.“燕”消云散 7.冯女人宫 8.少年拓跋溶 9.北魏前期的佛教 10.清河崔氏 11.无道宗爱 12.步六孤丽 13.文成帝治国 14.冯贵人与李贵人 15.手铸金人 16.贤妻良母 17.保太后常氏 18.文成复法 19.“子贵母死”与“乳母干政” 20.乙浑之乱 21.累犬护驾 22.献文帝与冯氏听政 23.外戚冯熙 24.拓跋子推 25.顽敌柔然 26.太后的感情生活 27.成长中的拓跋宏 28.平城书声 29.孝文帝初试文治 30.老臣高允 31.京畿平城 32.从“逃荒令”起步 33.俸禄制的前奏 34.坞壁之“战” 35.力推三长制 36.太皇太后的心思 37.南北言和 38.永同陵之魂 39.去中原当皇帝 40.坎坷汉化路 41.平城叛乱 42.南征之殇 43.艰难的跟进 44.宣武帝的后宫 45.荒唐灵太后 46.乱世元又 47.起义之火 48.尔朱五载 49.各奔西东 后记 必须有的假设 北魏大事纪年
导语 从草原到中原,从游牧到农耕,从氏族时代到建立政权并统一北方,拓跋鲜卑这个剽悍的草原民族部落,在追寻文明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自己的历史…… 任勇著的《这就是北魏(努力走向文明并且不断创造文明)》以史实为依据,用通俗的语言将历史上的北魏展示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明白它的兴衰历程。
后记 必须有的假设——写在《这就是北魏》收笔时 假如中国历史是一条长河,那么北魏充其量也不过是 一股小小的溪流,可我却的的确确在这小溪流里扑腾了好 久好久。事情要从我接受山西省作协关于“百位历史文化 名人传记之冯太后传”的写作任务说起。从遍查资料到伏 案写作,在《冯太后传》身上用去一年半的时间,交给省 作协,由出版社和作协共同审稿,以百部书同样的面孔出 版见读者,得到省作协主席杜学文先生在座谈会上的肯定 。这本天蓝色的样书,带着油墨气息,捧在手里,激动在 心里。几位同行朋友在省市报刊上,给以中肯而热情的评 论,让我的心情如潮水一般几度退去又几度涨高。于是我 决定,与其走不出,不如再返回,冯太后这个一千五百多 年前的女性,居然再次把我拉下了“水”。 我重新翻开那些尚未尘封的资料,又拿出散碎银两购 买大量资料,凡是涉及北魏的书籍、杂志,多多益善。除 了《魏书》《资治通鉴》和《北史》,其他所有的资料也 都对我有用。当然最大的用途,就是让它们帮助我大开眼 界,重新认识北魏。 作为在平城区生活过六十年的我,自然在很早以前便 知道,大同对于南北朝时期意味着什么,道武帝拓跋珪、 文成帝拓跋溶、文明太后冯氏、孝文帝元宏等历史人物对 于北魏又意味着什么。然而真正地进入北魏、了解北魏, 品尝北魏的味道,体验北魏的脉动,却只有在这次“穿越 之行”中,才得以实现。我与许多北魏专家畅聊,与平城 历史学者交流,他们几乎与我有同样的认识,同样为平城 能够拥有这样一段伟大的历史而自豪,自豪有四:其一, 历史在平城时期,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战乱,实现了北方 的统一;其二,北方诸多游牧民族在平城时期实现了对汉 文化、农耕文化的认同和膜拜;其三,北魏在平城时期由 皇家带头推行经济、政治、法律等改革,为隋唐的强盛和 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四,文化、艺术在平城时期实 现了中西合璧、民族融合,并由朝廷出面打造了艺术与宗 教的圣殿,留下了驰名中外的文化经典。平城时代的辉煌 ,让吾辈自豪。然而自豪之外,更多的是沉重的忧患和感 叹,历史关于北魏的记载严重不足,北魏时期的遗产得以 保留的寥寥无几,关于北魏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宣传 和文学艺术领域的表现严重滞后。其原因不得而知,许是 少数民族的政权曾不被汉人重视,许是这片苍凉的土地经 历了太多风雨冲刷之后,记忆自然会淡,乍一想如此的解 释并没有丝毫的分量。在北魏的溪流中折腾了几个来回之 后,我忽然发现,近一个半世纪的北魏,竟然如同一面镜 子,我们可以在北魏的过往和硝烟里,找到许许多多当今 现实问题的影子,就其原因、道理、谋略、得失和过程, 好像太阳从高空照下,透过茂密的森林,洒在地面上斑斑 驳驳,既有阴暗还有温暖一样的真实,它就发生在身边, 用肉眼即可看到,可触可摸。 写冯太后时,我害怕有翻版,抑或抄袭之嫌,也担心 前人的写作把我带向它途,所以我把各种版本的“冯”, 都收起来,而且以前看过的,也尽量在脑袋里给予冷冻处 理。这次我释怀了,以前的许多拘束和担心也荡然无存了 。此次,我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去看北魏,去写北魏。为 此我买了一套《明朝那些事儿》(九本装)。这套书曾经 叫响图书市场,火得一塌糊涂。走马观花似的翻看,这套 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重新认识写作。作家写作就如作坊 出产品,那也得创新,读者的胃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任 何读者都觉得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儿。所以我给自己定 位,此次写作,体裁为长篇系列历史散文。既然是系列, 每篇之间都有联系,或是人物关系,或是历史事件之间的 联系;又不能等同于连载,每篇必须单独成章,让读者离 开了前篇和后篇,亦可以读得懂。既然属于历史题材,就 有一个起码的要求,必须有根据,不能拿古人的历史开玩 笑,戏说的成分不能有。既然是散文,就说明是文学体裁 ,而不是评论,更不是考证,就需要有人物塑造,有情节 、有故事,用故事来说话,来拉住读者。如何做到这些呢 ?我必须让自己穿越回一千六百年前,置身于故事发生的 地方和情景中去。 这就是假设,必须有的假设。 假设我就是开国皇帝拓跋珪的一位大臣,一位跟随他 在马上征战了多年的武将,或者是被拓跋琏重用过的汉臣 。假设我就是从西域迁徙过来的一位高僧——文成帝拓跋 溶在武周塞开山凿石,雕刻大佛时,就有这么一位高僧在 场——当时我就在昙曜的身后。假设我就是冯太后的一位 追随者,她的一颦一笑我都见过,她的一举一动、说话的 口气、穿戴的衣衫和饰品、发怒时的自我控制、对爱情的 向往、对待黎民百姓和太监宫女的态度等等,我都见过, 甚至是熟悉得很。假设我就是那个传奇的冯太后,家庭的 影响、姑母的培养与世事造化,让我成为一个国度的操控 者,我会怎么办?我会没有任何私心、没有任何瑕疵去料 理军国大事,对待黎民百姓吗?假设我就是拓跋子推,我 亲自教导过献文帝拓跋弘,感受过冯氏的气度;假设 精彩页 鲜卑人不是胡人的全部,却继承发扬了胡人的传统精神,那就是不屈不挠、英勇善战。在嘎仙洞举事西征的也不会是鲜卑人的全部,但历史告诉我们,那一定是鲜卑人最具特色、最为伟大的一支。此举事,最初一定是为了扩大生存的地域,寻求更多的资源。然而往后再看,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当年的胡人有别,亦与屡犯大汉的匈奴不一。他们是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一支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大军,支撑他们的,不是马上作战的本领,不是四肢和胸膛里奔涌着的牧人与狩猎者的血气,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理想,一种信仰,一种以天下一统、造福黎民为目标的纲领。这才是嘎仙洞真正意义上的神,驾驭这股神气的,是拓跋鲜卑。 我曾若干次去东北,去满洲里,去大兴安岭,看呼伦贝尔大草原,听马头琴和牧民原汁原昧的呼麦和长调。我觉得到了如此方圆,真的不必再矜持,不必在乎那些烦琐的礼仪,你只要在那草原上放倒自己的身躯,微闭双眼,任风吹雨打,任日落月起,任驼队、马队和千百只牛羊在身边走过.你可以遐想,你就是这山,就是这河流,就是这荒了又绿、绿了又荒的草场,牧民的马头琴声、牧民的歌喉,不就是你流淌的血液和呼吸的空气吗?那样的天籁之音,那样的情深意长,不就是天边飞过的鸿雁吗?鸿雁已去,鸿雁翅膀划过的那一瞬,却不断地出现在你的心里,永久永久。这样的梦,我已做过多次,每一次醒过来,我都会站在朝北的窗前,久久地望着,望着。不管别人是否相信,我自己信,我就是鲜卑人的后裔,我的血管里奔涌的,一一定有鲜卑祖先的血液。 很多人去嘎仙洞,是去旅游,是去考察;而我却是去参拜,去寻梦。 拜谒嘎仙洞,大都最想亲眼看到的是一处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摩崖石刻,然而由于保护,由于洞内的光线暗淡,石刻上的文字很难看得清楚。这个石洞有一块很宽敞的地方,长约三十丈,宽约十丈,同时容纳上千人不算问题。如今,鄂温克族的兄弟姐妹生活在嘎仙洞所在的区域。鄂温克族导游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她说《石刻祝文》刻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拟写的拜祭拓跋祖先的文章,二百字左右,时间是公元443年。当年,北魏已统一中国大半个江山,定都平城四十多年。太武帝追思拓跋先辈走出嘎仙洞西征,前赴后继、血流成河,才有平城之伟业;遥想先祖拓跋力微、拓跋禄官、拓跋猗卢、拓跋郁律和拓跋什翼犍等创下的基业,特别是自己一路西征南战,灭掉许许多多的国家,建都平城,开启了辉煌而兴盛的北魏王朝,他派使臣前往嘎仙洞祭奠,并请艺人工匠,把祭文刻于花岗岩石之上。 试想,在洞里若是再发现一些古鲜卑的文字,刻在石壁上的、写在兽皮上的,哪怕是找到一些当年拓跋人举事的文物,那又该是何等的让人振奋! 历史亦如江河,其源头或许是小溪,或许只是一处泉眼。 一千六百年前,拓跋鲜卑人建立北魏王朝,统一北方,融入汉族,创下了近一百五十年的基业。他们先是在大同建都,当时称平城,后迁都洛阳,世人大都知道这些。其实在平城之前,北魏还在盛乐建都。盛乐才是北魏王朝真正的北都。 盛乐离大同不远,具体位置就在今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与大同之间。这里有一个县,叫和林格尔,和林格尔与大同最接近的地方是左云县。盛乐地处浩瀚的草原与黄土高原接壤的地段,山川沟壑兼有,北方的许多游牧民族,长期从这样一个地方通过,它便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经济咽喉和战略要地。由于这样的地理位置,早在汉代就在这里建立城镇,当时唤作成乐。如今人们可以在和林格尔县盛乐镇找到那处高低不平的遗迹。时间过了那么久,当地人指着那块地方,告诉我们:“去那个土城子看看吧,这里住过皇帝。” 略懂考古的人一看便知,这里曾经的皇家风范,用黄土和风沙是掩盖不住的。只_见用黄土夯成的断断续续的城墙,高的有七八米,低的也有一两米,而且瓮城、城楼等也能够辨认得八九不离十,虽然数经战乱的毁坏和大自然的侵蚀,乍一看,在夕阳的映照下,其悲壮的色彩,就像大同杜庄的土林一般。然而它与大同土林相比,的确是两种感觉,土林说到底是大自然的杰作,那是几十万年地质变化所形成的切割和流失,而眼前的“土城子”却可以穿透厚厚的沙土,读到人为的力量、文化的支撑,读到当初设计者的意图和建设者的血汗。这是一座古城,一座始于汉代,辉煌于北魏,后隋、唐、辽、金等朝一直沿用的古城。 但是北魏的最初,还不是盛乐。 拓跋珪称帝之初,大魏的都城既非平城,亦非盛乐,而是牛川。 牛川,说起来还曾经与大同同在一个省——察哈尔省。牛川今位于内蒙古察右后旗西北部。察右后旗的察字,从察哈尔而来。民国时期,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的大部分和河北张家口、宣化,山西的大同、雁北等地域,都被划人察哈尔省,鼎鼎有名的爱国将领张自忠就是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察哈尔的建制,一直到1952年才告结束。 古人为何称之为牛川?想之,其牛,绝非狂妄自大之意,而且鲜卑游牧民族擅长狩猎,他们以酒助兴边唱边舞,纵马横刀一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