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心音与永不停息的脚步,奏响了一曲感人肺腑 、辉煌灿烂的生命交响曲。 与江苏人民出版社合作书写“大家丛书”,已 有11个年头。其间,我除了陆续完成《王选传》《 王永志传》等5部传记文学外,还相继出版了《吕雉 的战争》《心的门》等多部长篇小说和一本散文集 。 毕竟不是自由职业者,文学写作在我都是工作 之余进行的。记得写第一部人物传记《刘东生传》 时,我仅用两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初稿,而写作《 郑小瑛传》却用了近一年半。从另一个角度上说, 时间延长也是件好事,毕竟这样可以把郑小瑛先生 的事迹写至付梓之前,可以对篇章和人物事迹有更 多深思熟虑的时间。 郑小瑛先生已是88岁高龄,仍像一个年轻人一 样,身体里积聚着巨大的奋进的能量,是现今世界 上唯一的年过八旬仍活跃在指挥台上的女性指挥家 。要知道,如此这般的男性指挥家,在世界上也寥 寥无几。是那份炽烈的音乐之爱,是那份永不泯灭 的音乐梦想,让她这个有恙在身的人抛弃了消闲静 摄,把忙碌的工作当成了最修身养性的颐养天和。 郑先生直言自己不敢老去,可我,我们,面对 上天恩赐的每一天,怎样去面对,怎样去使用,却 是那么不同。就是这个“不同”,渐渐区分了人与 人之间的平凡与卓越,区别开了人与人之间的长度 与高度。 “伟大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这是游历在郑 小瑛先生的人生中,给我的最大感受。人生在世, 谁的一生都不会一帆风顺,但是只有不沉浮、不屈 服、不迂腐、志向高远、勇于开拓、追求卓越的人 ,才能让自己在短暂的一生中有所作为,才能让自 己不愧于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再有的宝贵的生命 。而这,又是我从郑小瑛先生身上得到的最宝贵的 启迪与感悟。 我想,读者朋友阅读此书后,一定会有同样的 感受。进而,也一定会思索我们自己的人生之路该 如何走,该向哪里走,该以怎么样的姿态行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毛泽东主席的这句 话,我在所传的“大家”后记中总爱引用,不仅因 为它是真理,更因为一位好的榜样在人的成长中所 给予的那份感召、指引与激励的力量无法估量。就 像我们若多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好朋友,就会多一 条正路一样,案头多一本好书,成长的路上多一个 像郑小瑛这样的大师相伴,那么我们的人生必定会 另有不同。 郑小瑛先生能于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并对 书稿进行斧正,在此我向她由衷地表示感谢。在这 个过程中,郑先生的秘书程远女士和我的家人也给 予了我大力支持与帮助,也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 祝愿读者朋友们,在像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这样 的“大家”们的感召与引领中,走向生命的佳境, 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
目录 引子 第一乐章 人生序曲 1.小荷初露尖尖角 2.人生第一课 3.爱国情怀照心田 4.成长是美丽的 第二乐章 青春之歌 1.寻找“新世界” 2.不辞而别 3.投奔光明 4.脱胎换骨 第三乐章 奋进之路 1.指挥启蒙 2.留学苏联 3.初生牛犊不怕虎 4.歌剧之缘 第四乐章 生命第二春 1.浴火重生 2.荣获“荣誉勋章” 3.走向世界舞台 4.桃李芬芳 第五乐章 “阳春白雪,和者日众” 1.“三驾马车”创个团 2.“低谷中的鲜花” 3.一路艰辛一路歌 4.“爱乐女”为国争光 5.激流勇退,情意绵长 第六乐章 再谱华章 1.应邀创建“厦门爱乐” 2.忍辱负重耕耘未来 3.努力打造乐坛“梦之队” 4.遵循艺术规律,建设健康乐团 5.扎根厦门——用爱心搭建“音乐之桥” 6.面向全国——在祖国的大地上大放异彩 7.走向世界——在世界舞台上辉煌亮相 8.依依惜别,深情永系 第七乐章 岁月如歌 1.为大众服务,奋不顾身 2.“急社会之所需,尽自己之所能” 3.坦然面对病魔名利 4.续唱生命不息歌 参考资料 后记
精彩页 第一乐章 人生序曲 音乐可以感受时间、感受运动,是一件很令人享受的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前人创造的,而想象力意味着你的创造、想象力是知识的源泉。音乐是最好的激发想象力的艺术品种,因为音乐没有具体的形象,它会启发你不同的联想,不同的智慧和方向,充实大家的人生。 ——郑小瑛 1.小荷初露尖尖角 小礼堂里座无虚席,二年级的师生及家长恳亲会正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 大家的目光都投到舞台上,一个小姑娘正随着《卡门》哈巴涅拉的乐曲跳着吉普赛舞。她时而摇动小铃鼓,时而跺脚扭腰,舞步奔放,表情欢快,引来台下观众阵阵掌声和叫好声。 “这孩子叫什么名字?简直太可爱了!”一位家长小声问道。 “她叫郑小瑛,不仅能歌善舞,功课在班里也是最棒的!”另一位家长回答。 “哦,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孩子长大了肯定有出息!” 听着家长们的窃窃私语,坐在他们身边的一位女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她正是那个被赞美的孩子的母亲温嗣瑛。 温嗣瑛是位知识女性。她从小受五四运动和西学东渐的影响,小学毕业后考入四川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接受新式教育。正因为她是个喜欢走在潮流前面的新女性,后来她瞒着父母,偷偷地买了张船票,来到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女子体育高等师范班(原金陵女大体育系前身),学习新式女子体育。毕业后,她回到重庆任体育教师,是中国第一代女体育教师。她在上海婚后,生下女儿小瑛,遂辞去体育教师之职,到一家保险公司任人寿拓展部主任,并被追求新潮的女士们推任中华妇女节制协会主席。 温嗣瑛的丈夫叫郑维。郑氏一家是永定“客家人”,其先祖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仍,连年灾荒,不得已从自古就是交通要隘和兵家必争之地的河南荥阳,举家辗转迁移到闽西的群山深处。郑维之父郑金禄只念过两年私塾,便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然而客家人耕读为本、忠孝仁义的理念却像世代相传的基因一样,使郑金禄把崇文重教看作安身立命之道。 村里及附近客家土楼有贴对联、挂帖子的文俗,诗书满怀的郑金禄便以此为业,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墨先生。为了生存,他种过农田,做过小贩,但这些并没有泯灭他求知进取的理想。在他而立之年,因为美国传教士来闽西传教,他接触到了基督教,并成为一名牧师。在教会的帮助下,他把孩子们送到上海的学堂读书。 郑金禄教子有方,几个孩子非常争气。他的三子郑华和五子郑维一同考取了晚清政府第二批庚子赔款公费留美的奖学金。郑维更为杰出,名列“榜眼”,以第二名的成绩与兄长一起进入清华学堂深造。 1916年,郑家两兄弟飘洋过海,到美国留学。郑维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农业经济专业。当时有的同学因为农科前途不广,转到了更能赚到大钱或飞黄腾达的专业。郑维却认为农业是民生的根本,立志钻研农业经济以报效国家。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又考取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商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郑维即将进行论文答辩时,他接到父亲病重的家书。一向把“百事孝为先”作为做人根本的他,毅然放弃了论文答辩,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动身启程,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父亲康复后,他没有再回到美国,而是留在国内任职。解放后,他被上海外国语学院聘任为教授,被高教部聘请参加书籍的翻译、编写高等学校的英语教材及编纂《英汉辞典》等工作。 经人介绍,温嗣瑛认识了留学归来的郑维。郑维见温嗣瑛不仅秀外慧中,而且是个追求思想解放、不甘平庸的新女性,对她心生爱慕之情。温嗣瑛也倾心于这位思想进步的青年才俊。经过一段时间的鸿雁传情,他们都认定对方是能够“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那个人。怎奈,温嗣瑛出生于穆斯林家庭,家族绝不允许她嫁给外教人。为了爱情而被推到整个家族对立面的温嗣瑛,没有因为族人的软硬兼施而屈服,坚持追求婚姻自由,最后被家族开除。她只身来到上海,与郑维在教堂举行了婚礼,结为百年之好。 1929年9月27日,他们爱情的结晶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来到这个世界。一般的婴孩都是哭着呱呱坠地,可他们9磅半重的女儿剖腹产诞下后,却一声不哭。“别是个哑巴吧!”护士嘴里咕哝着,在婴儿的小屁股上狠狠地拍了一巴掌,这时孩子才扯开嗓门,放声大哭。嗓门儿那个敞亮啊,在产房外都能听到。 那时谁又会想到,就是这个刚出生时令护士误以为是“哑巴”的婴儿,多年后却成为了统领交响乐队的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郑维夫妇没有按家谱为女儿取名字,而是取父姓母名为她取名为郑小瑛,在当时也属新派。 P2-5 导语 白晶著的《郑小瑛传(生命的交响)》是一本传记读物。 她是新中国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她怀描“阳春自雪,和者日众”的音乐理想,赋子指挥棒以生命,让每一个乐符都变得有血有肉;赋予高雅音乐以灵魂,让每个乐章都激荡出耀眼的光芒。她用饱满的热情挥洒生命交响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了一部为音乐而生的壮美传奇。 序言 “我人生的目标就是为大众,为人民,而不是 为个人!把自己的收获与大众分享,这就是我的愿 望!”郑小瑛教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半 个世纪中,她把自己当作熊熊燃烧的火炬,为了“ 阳春白雪,和者日众”的音乐理想,在忍辱负重中 ,殚精竭虑、砥砺前行,尽显新中国歌剧、交响乐 脊梁的大家风范和令人高山仰止的傲岸风骨。 若说名声,郑小瑛教授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指挥 家,获国内外大奖、荣誉无数,是驰名中外的杰出 指挥家、艺术家;若说地位,她在解放战争时期就 参加了革命,是高等学府的教授,是国家级剧团、 剧院的首席指挥,她教授的许多学生不是著名大乐 团的总监,就是在国内外的著名剧院挑大梁。她不 顾88岁高龄,仍执着于所热爱的事业,呕心沥血地 奉献,不辞劳苦地付出,是“急社会之所需,尽自 己之所能”的执念,让这位可爱可敬的老人,淡然 了一切功名利禄,将自己完全置于忘我之境。 “我认为非常有道理的事情,也许有人并不赞 成。但是,我会不顾舆论如何而埋头去做。我只顾 付出!只顾做!” 这是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在央视10台播放的“ 人物——为时代而歌:郑小瑛”专辑中的内心独白 。听到她那笃定的声音,望着她略显佝偻的背影, 让热爱她的人心生敬重与疼惜的同时,感动与感慨 之情不由在心头涌动。
内容推荐 郑小瑛教授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获国内外大奖、荣誉无数,是驰名中外的杰出指挥家、艺术家。她在解放战争时期就参加了革命,是高等学府的教授,是国家级剧团、剧院的首席指挥,她教授的许多学生不是著名大乐团的总监,就是在国内外的著名剧院挑大梁。她不顾88岁高龄,仍执着于所热爱的事业,呕心沥血地奉献,不辞劳苦地付出,是“急社会之所需,尽自己之所能”的执念,让这位可爱可敬的老人,淡然了一切功名利禄,将自己完全置于忘我之境。白晶著的《郑小瑛传(生命的交响)》即记述了郑小瑛教授的人生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