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南极的500天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李航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500个南极的日日夜夜,一名科考员与南极的不解之缘。他在这里生活,也在这里工作。在深达千米的南大洋上测量海冰,在观测站里仰望天空的一万种颜色。领略过极地的壮美和辽阔,也感受过自然的伟大与脆弱。
李航撰文、绘图的这本《在南极的500天》未经面世,书中作品就已俘获东西方世界的好奇心,美国国家宇航局、格林尼治天文台共同收录书中的震撼作品,《Nature》《Science》等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刊登报道,更是收获《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天文》等国内数十家媒体赞誉。
全彩印刷,大幅图片,用纸考究,触感细腻。空背琐线装订,能够完全平摊,降低阅读压力。精美明信片及书签,免费随书附赠。
作者简介
李航,新浪微博ID:李航_Antarctic。
90后,大地测量学博士。曾于2014-2016年参加了我国第31和32次南极科学考察,在南极中山科考站不间断驻守了近500天,期间主要负责我国北斗卫星南极地面观测站的运行和维护等。
他的南极摄影作品曾刊登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杂志,并多次被美国宇航局采用,还曾在伦敦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展出。此外,还曾获得首届全国延时摄影大赛金奖,并在《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天文》等杂志上发表专题文章。
目录
第一章 一路向南
第二章 出师不利的冰面A组
第三章 南极之夏
第四章 凛冬将至
第五章 漫漫极夜
第六章 星与光的二重奏
第七章 极地生灵
第八章 海冰探路
第九章 最后的南极生活
第十章 星辰大海
第十一章 一些瞬间
后记
序言
时间退回到一九八五年,元旦前夕,南极洲的乔治王
岛上迎来了共和国派出的首支南极科学考察队,那是我第
一次到达南极。
当时的南极正值极昼,我和队友们连轴转,经常一干
就是二十多个小时,累了就裹着被子蜷缩在帐篷里休息一
会,甚至有人直接睡在雪地里。我们凭着血肉之躯移沙填
海、垒袋造港,两个多月后,一座崭新的考察站在这里屹
立起来,那便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座科学考察站——
长城站。落成仪式上,当五星红旗飘扬在凛冽的寒风中,
我和队友长时间肃穆地敬礼,滚滚热泪在我们脸上流淌。
三十多年过去了,每每回想起来,这些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从那以来我便一发不可收,几十年间走“南”闯“北
”,先后七次抵达南极,四次抵达北极,可以说是见证了
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和壮大。还记得曾经去南极要写
“生死书”,我就曾写下“我的生死由我自己全权负责!
”的壮烈言语,考察队甚至提前准备好了裹尸袋,现在想
起来那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
如今,南极在国际上的科学和战略地位正在日益凸显
,我国对南极科考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四座科考站相
继在南极建立,围绕南极开展的各项科学研究成果也已经
是硕果累累。生存和维系已不再成为我国南极科考的主要
难题,科考队队员们得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上

三十多年来,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每年都
会派出师生参加国家的南极科学考察,至今已累计有一百
多人次踏上了这片冰雪大陆。想当年,当我在测绘图纸上
将乔治王岛附近的一处无名海湾标上了“长城海湾”的字
样,这便成了我们中国人命名的第一个南极地名。现在,
已经有三百多个受到国际认可的中文地名正赫然标记在各
式各样的南极地图中,这背后是我的同事和学生们前赴后
继的耕耘和付出。大无畏的南极精神在他们的血液里流淌
,我为南极科考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感到由衷的欣慰。
李航在我的印象中是个挺灵光的小伙子,在南极中山
站驻守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各项考察任
务,摄影技术也是有口皆碑。他拍摄的南极风光照片在咱
们极地圈子里曾经风靡一时,尤其是极光照片更是受到大
家的热烈追捧,据说还因此得了不少国内外的大奖。我当
时就觉得这个小伙子不仅吃苦耐劳,还能苦中作乐,很是
难得。我久久地沉浸在他拍摄的美妙的极光照片中,究竟
是怎样的一种动力,驱使着他在南极零下几十度的黑夜里
按下快门,并且乐此不疲?这次当他将自己五百天的南极
经历写成书交给我,并邀请我为他作序的时候,我为我们
中心培养出了这样一位全面发展的优秀博士感到由衷的高
兴。
当我翻开这本书,遥远却熟悉的南极风貌再一次在我
眼前展开——广袤的冰原、巍峨的冰山、可爱的企鹅、神
秘的南极光,还有一群冰天雪地里的科考队队员。这所有
的画面一下子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南极的记忆,将我的思
绪拽回到那片白茫茫的大陆上。书里内容的时间跨度超过
一年,涵盖了南极一整轮的季节交替。凝练的文笔,配上
全部由他自己拍摄的现场照片,他用年轻人的视角讲述了
一个个真实却又鲜为人知的南极故事。我相信,通过这本
书,读者可以对南极和南极科考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
认识,并将对自然和生命心生敬畏。不谦虚地讲,光是书
里精美的照片,就足够读者们赏心悦目一阵了。
南极既是一个考验人的地方,也是一个成就人的地方
。长期在南极工作和生活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在这
样一个封闭并且枯燥的环境里自力更生,除了要接受严寒
和风雪的考验,忍受远离家人的孤单,面临新鲜食物短缺
的困境,还得随时提防着心理疾病的困扰等等。当一个人
坦然面对这些考验和洗礼,南极也就成了他生命里再也难
以割舍的一部分,而此时的“南极”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地
名,一段记忆,而是经历磨练后的生命本身。
三十多年前,当我扛着沉甸甸的经纬仪在长城站周边
测绘地形,艰苦的工作之余,是壮观的极地美景滋润着我
的心灵,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慰藉。大自然无私的馈赠在我
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演变成了我对南极的一种狂热甚至
盲目的爱。
王安石曾经说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如今我
早已是老骥伏枥,“有志”但却“无力”再去领略南极的
“奇伟瑰怪”了。但翻开这本书,跟随着李航的文字和照
片,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相信读者们也
一定能够通过这本书领略到南极的美丽和精彩。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呼吁大家更多地关注南极,呵护
南极!
导语
作者李航是一名南极科考队员,曾经参加我国第31次和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不间断地在南极驻守近500天。从长江出海口到南极大陆边缘,从珍贵的夏天到漫长的冬日,从拉斯曼丘陵上空的极光到达尔克冰川附近的生灵。是什么支撑他们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为什么科考队员要冒着生命危险在海冰上采集数据?这些震撼的现象,有趣的际遇,难忘的人事,悉数呈现在李航撰文、绘图的这本《在南极的500天》中。
后记
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距离我离开南极已经一年多了
。写作的过程持续了半年,从武汉闷热的盛夏,一直绵延
到了现在阴冷的冬季。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在南极拍摄的十万多张照片,如
今成为了我最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当往事渐渐远去,记
忆终将模糊,它们是我回忆往事时最生动的依据。这一幕
幕被定格的场景,如今也成了我撰写本书的灵感源泉,支
撑着一个个真实的南极故事在读者面前呈现。
从初到南极邂逅巨大的冰山开始,所见到的一切不断
地拓宽我的视野,这让在狭小的象牙塔中成长起来的我,
深刻地体会到了世界的广阔和神奇。当我跋涉在广袤无垠
的冰原上,或是站在深邃绚烂的星空和极光下,自然的力
量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让我完全没有招架的能力。
当新生的威德尔海豹依偎在母亲身旁晒太阳,躺在海
冰上向我投来好奇的目光;当在野外工作时偶遇三五成群
的阿德雷企鹅,小家伙们摇摆着身体朝我围拢过来,面对
这些包裹在冰雪之中却活力的生命,无法不让人为之感到
敬畏。
驻守在与世隔绝的考察站里,来自外部环境和自身心
理的种种挑战,对我和队友们来说都是一场磨练和洗礼。
当雪地车在野外意外抛锚,下一秒机械师就已经钻到了车
底,躺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雪地里修理起来,这种义无反顾
深深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考察队员。在新鲜蔬果消耗殆尽
、顿顿吃肉的日子里,我曾经历过一段望梅止渴的日子,
那段时光里我经常回想起广八路的烧烤,里面有我最爱的
蒜泥茄子。
毫无疑问,是南极塑造了现在的我,这个正向大家娓
娓道来的我。
借此机会,我要感谢我的导师王泽民教授,我能有机
会参加南极科考,离不开您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崔鹏惠站
长,是您的豁达和体贴,让中山站全体越冬队员在枯燥的
工作之余能够“快乐南极,享受南极”:感谢所有的考察
队队友,其中也包括俄罗斯进步站和印度巴拉提站的外国
同事们,在大家的陪伴和支持下,我们共同度过了一段最
艰难却又最幸福的岁月;除此之外,感谢冰山、企鹅、星
空和极光,让我在人迹罕至的绝境里触摸到了大自然的壮
美,感受到了生命的无限。
最后,我要感谢家人,我能在南极现场专注地工作,
始终离不开你们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感到既幸运又幸福的
是,文中的女朋友如今已成为了老婆,在这本书的撰写过
程中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要向她致以特别的感谢!
上个月,我国第三十四次南极科考队已经出征,老崔
乘坐“雪鹰601”最先一批抵达中山站,开启了他新一轮的
南极征程。前些天,当我正忙着准备毕业论文的开题答辩
,忽然口袋里传来一阵震动,我掏出手机,原来是老崔发
来了微信——“现在外面下小雪啦,在房里喝茶老享受啦
。”一起发来的还有几张照片,窗外是中山站熟悉的雪景

李航
2017年12月于武汉
书评(媒体评论)
千里冰封的世界尽头,造就了南极与世隔绝的美
丽与孤独,上演着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中国南极中山站站长崔鹏惠
南极的美丽与野蛮同时交汇在作者的眼中,字里
行间不见愁苦,只有热爱。
——“雪龙”号科考船船长赵炎平
这是一本能让人真正深入南极的全方位记录。平
静的叙述背后,是五百天漫长坚守的心灵体验。全书
从一位中国南极科考越冬队员的视角,记录的那些点
点滴滴,是作者对天与地,生与死,极光与冰雪,人
与动物,过去与未来的深刻思考。科考队员的日常,
中山站的有趣生活,在那些朴实的描述背后,一股大
南极的气息弥漫在字里行间,令人身临其境。
——作家,《南极之恋》导演吴有音
在世界的尽头,不是只有极夜和极光,还有一个
完全陌生的世界在向你敞开大门。不是每个人都有机
会走进那扇大门,但至少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跟着
李航一起,看一看大门那一头的风景。
——果壳网主笔,“夜空中国”网站创始人Steed
2008年我第一次去南极旅行,南极的纯净至美令
人震撼,你会好奇这片美景背后的自然之谜,而人们
为了认识南极所付出的种种努力更令人感慨和敬佩。
——“极之美”创始人,行知探索集团总裁曲向

精彩页
晚饭后天色逐渐变暗,有人开始在舱盖上绕圈跑步,不一会儿身后就多了一群追随者。凉爽的海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船头、甲板和驾驶舱外的护栏上散落着三五成群交谈的人们。甲板两侧昏暗的吸烟室里烟雾弥漫,“烟友”们紧靠而坐,却不得不提高嗓门,在劈波斩浪的嘈杂声中相互交谈,偶尔爆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却又很快淹没在不停息的波涛声里。之前参加过南极科考的老队员们成了船上的“抢手货”,不论在住舱还是餐厅,船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了南极故事的讲习所。此时一名老队员正在甲板上拉伸锻炼,很快就被我们包围了起来。他将脚抬起放在护栏上,一边压腿一边微笑着娓娓道来,眼神中发着光。我们伸直了脖子好奇地听着,还一边不停地提问,满怀期待地憧憬着南极。
日子在船身摇晃起伏的节奏中流逝,背景音乐是发动机的昼夜不息、一路奔袭。大洋队经常在右舷甲板平台和船尾作业,每隔一段航程还能见到气象员在顶层甲板上释放探空气球。我随行带了些书和视频,却不堪船身晃动的干扰,看半个小时便觉得有些头昏脑胀。船上没有网络,没有电话,一周下来,大家就把各自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都聊了个遍,这让我们很为接下来航程里的消遣发愁。考察队在船上开设了“南极大学”,请船上各行各业的专家在大会议室里开设讲座,从老教授的南极冰川学科普,到船医的心肺复苏,再到央视记者讲述风光摄影技巧,大家不由得感叹这条船上真是群英荟萃,卧虎藏龙。我开始摆弄起临行不久前买的相机,清脆的快门声漂浮在空气里,从船舱到船顶,船头到船尾。空旷的大海上,即使在港口看起来气势恢宏的“雪龙”现在也不过是一叶扁舟。偶尔在甲板上望见远处的船舶的影子,我们能兴奋地围观好一阵。
经过半个月的航行,我们抵达了澳大利亚东部的霍巴特锚地。霍巴特是塔斯马尼亚州的首府,也是“雪龙”前往南极途经的补给点。靠港的当天夜里,有人在船尾发现了免费的Wi-Fi信号,消息传开后,船尾的平台上立马挤满了用手机通话和视频的人,与家人久违重逢的喜悦全都写在了脸上,昏暗的港口上空飘荡着一阵阵激动的嘘寒问暖。我利用微弱的信号给家人报平安,还发了一些在海上拍的照片。女朋友说这是我们头一次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没有联系,打破了以往吵架后的冷战纪录,我俩都无奈地笑了。
除了常规的补给油料、淡水、新鲜食物和装备等,这次靠港我们还要执行一项代号为“1118”的绝密任务。当时G20峰会正在布里斯班召开,习近平主席和夫人、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等一行将在11月18日当天抵达霍巴特港区,参观澳大利亚南极科考展览并登船慰问我国的南极科考队。整个考察队在高涨的热情中迅速展开各项准备工作,舱盖上开始铺设红地毯,船身上拉起了巨大的横幅,我们反复练习着合影的站位和姿态。
当天上午,港口的平静被摩托艇的巡逻声打破,一艘潜艇停在我们对面的泊位上。大家穿着统一的服装在舱盖上来回走动,激动地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王医生还不忘打趣地在人群里高声提醒:“一会儿千万别把手伸进衣服口袋里,不要连累大伙儿!”人群里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这时一名船员小跑过来,大家立刻安静,迅速站好了队形。
P8-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0: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