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美丽心灵(纳什传珍藏版)/哲人石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西尔维娅·娜萨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在这本感人至深的生动传记中,西尔维娅·娜萨逼真地再现了一个数学天才的一生。他的生涯被精神分裂症所打断,但是在经受30年毁灭性的精神疾病困扰后,竟奇迹般地康复,并因年轻时在博弈论方面的奠基性工作,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本书追溯了小约翰·福布斯·纳什在30岁以前短暂而辉煌的传奇生活,他解决了一系列数学界公认的难题,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
在盛名时,纳什遭受了灾难性的精神崩溃,陷入可怕的精神错乱。他辞去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职,沉浸在一系列奇怪的幻想之中,最后成为普林斯顿一个在黑板上乱涂数字命理学疯话的梦幻般幽灵人物。他几乎被世界所遗忘——直到他从癫狂中苏醒并重新获得世界的关注。本书作为一本出色的传记,同时引人入胜地描述了天才们杰出而又脆弱的本性。
本书已译成6种语言出版,并被改编成同名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
作者简介
西尔维娅·娜萨(Sylvia Nasar),1983-1989年为《财富》杂志作家,1990年为《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专栏作家,1991-1999年任《纽约时报》经济记者,1999-2000年为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2000年为剑桥大学金斯学院和丘吉尔学院访问研究员,2001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商务新闻奈特教授。
目录
前言
序言
第一篇 美丽心灵
第一章 布卢菲尔德(1928—1945年)
第二章 卡内基工学院(1945年6月—1948年6月)
第三章 宇宙的中心(普林斯顿,1948年秋)
第四章 天才的学校(普林斯顿,1948年秋)
第五章 天才(普林斯顿,1948—1949年)
第六章 弈棋(普林斯顿,1949年春)
第七章 冯·诺伊曼(普林斯顿,1948—1949年)
第八章 博弈论
第九章 讨价还价问题(普林斯顿,1949年春)
第十章 纳什的对手想法(普林斯顿,1949—1950年)
第十一章 沙普利(普林斯顿,1950年)
第十二章 天才之战(兰德,1950年夏)
第十三章 博弈论在兰德
第十四章 征兵(普林斯顿,1950—1951年)
第十五章 一个优美的定理(普林斯顿,1950—1951年)
第十六章 麻省理工学院
第十七章 坏男孩们
第十八章 实验(兰德,1952年夏)
第十九章 赤色分子(1953年春)
第二十章 几何学
第二篇 割裂的生活
第二十一章 奇点
第二十二章 特别的友谊(圣莫尼卡,1952年夏)
第二十三章 埃莉诺
第二十四章 布里克
第二十五章 被捕(兰德,1954年夏)
第二十六章 艾利西亚
第二十七章 求爱
第二十八章 西雅图(1956年夏)
第二十九章 死亡与婚姻(1956—1957年)
第三篇 文火在燃烧
第三十章 奥尔登小径与华盛顿广场(1956—1957年)
第三十一章 原子弹工厂
第三十二章 秘密(1958年夏)
第三十三章 计划(1958年秋)
第三十四章 南极洲皇帝
第三十五章 身处暴风眼(1959年春)
第三十六章 鲍迪奇大楼的黎明(麦克莱恩医院,1959年4—5月)
第三十七章 疯子的茶会(1959年5—6月)
第四篇 失去的岁月
第三十八章 世界公民(巴黎和日内瓦,1959—1960年)
第三十九章 绝对零度(普林斯顿,1960年)
第四十章 死寂塔楼(特伦顿州立医院,1961年)
第四十一章 一段强制理性时期(1961年7月—1963年4月)
第四十二章 “破裂”问题(普林斯顿与卡里尔诊所,1963—1965年)
第四十三章 独居生活(波士顿,1965—1967年)
第四十四章 独处在奇怪的世界(罗阿诺克,1967—1970年)
第四十五章 范氏大楼的幽灵(普林斯顿,70年代)
第四十六章一段平静的生活(普林斯顿,1970—1990年
第五篇 弥足珍贵
第四十七章 病情缓解
第四十八章 诺贝尔奖
第四十九章 最大的拍卖(首都华盛顿,1994年12月)
第五十章 再度觉醒(普林斯顿,1995—1997年)
主要文献
致谢
校译后记 爱是无法抗拒的
再版后记 爱在风雨飘摇时
序言
2006年6月,我到圣彼得堡试图寻找那位解决了
庞加莱猜想的40多岁的数学家。此人被描述为一位头
发蓬乱、留着长指甲的隐士,住在森林里,把蘑菇当
做粮食,有资格获得一枚菲尔兹奖章以及一百万美元
现金奖金,但他却不仅从媒体的视野里消失了,也从
数学界消失了。而另一边,北京有人声称自己抢在此
人前面解决了庞加莱猜想。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选题
,前提是,我们可以找到此人。
在俄罗斯度过了令人精疲力竭的四天以后,我和
我的同事们依然没有找到有谁曾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
与此人或他的家人有过一面之缘或讲过话。就在我们
差不多宣布放弃的时候,我们几乎是误打误撞地闯入
了此人母亲的公寓,然后,天哪,我们就见到了那个
“隐士”,当时他穿着运动外套,脚上是一双意大利
休闲鞋,很显然正在一边吃午餐,一边看电视上的足
球比赛。
他示意我们坐下并让我们说明来意。
“我叫西尔维娅·娜萨,”我这样开了头,“我
是纽约来的记者,我正在了解……”
他打断了我的话,“你是一个写作者?”
我点点头。
“我没有看过那本书,”他说,“但我看了拉塞
尔·克罗(Russell Crowe)主演的电影。”
这就是说,不管你身在地球哪个角落,你得多么
离群索居,才有可能没听说过激动人心的约翰·纳什
(John Nash)的故事。
已经有很多很多故事,写的是了不起的人们的人
生起伏。但没有几个故事(在真实的故事里更显稀缺
)有一个推向顶峰的结尾。然而,纳什的故事就有这
么一个结尾。纳什的人生故事的结尾,就是他那奇迹
般的复苏。
正是这一达到高潮的结尾,使纳什的故事在全世
界读者心中引起了共鸣,这其中,又数那些遭受毁灭
性精神疾病折磨的患者或深爱他们的亲朋好友的共鸣
来得最为强烈。
在同名电影里,有这么一幕:当纳什的生活看上
去再无半点希望之际,妻子艾利西亚(Alicia)握住
纳什的一只手,按在自己的胸口,说:“我一定要相
信,不同寻常的事情有可能发生。”
不同寻常的事情确实有可能发生。在我收到的读
者来信当中,我最喜欢的一封来自一个无家可归者。
信放在一个很脏的信封里, 信封上没有写回邮地址
, 信的内容潦草地写在一张荧光橙色纸上,署名是
“伯克利宝贝”。在《纽约时报》收发室发生炭疽邮
包恐慌后,这么一封信是不可能被接收的。
后来发现,信的作者竟然曾经担任《纽约时报》
本地新闻部夜班文本编辑,那是他在20世纪70年代中
期被确诊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以前的工作。确诊以
后,他就改用“伯克利宝贝”的名字,变成一个被遗
忘的伤心人,跟范氏大楼的幽灵没有多大差别。
他在信里写道:“纳什的故事给了我希望,让我
相信,我也可能恢复过来。”
纳什在30多年后逐步恢复过来,当初正是他人生
旅途这一高潮结尾让我留意到他的故事。20世纪90年
代初期,我在《纽约时报》担任经济记者。有一回,
当我就一些贸易数据采访普林斯顿大学一位教授,他
提起一个传言,说一个喜欢在数学系大楼流连的“疯
子数学家”可能上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最后候选名单
。“你说的不会就是纳什均衡那个纳什吧?”我问。
他让我给数学系的几个人打电话进一步了解一下。等
我打完电话,我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集童话、希腊神
话以及莎士比亚悲剧为一体的故事。
我没有马上动笔。有过不少入选最后候选名单却
没获奖的先例,因此,这时候就在一份报纸报道他的
故事,属于某种对隐私的侵犯。无论如何,1993年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确授予了别人。但是,第二年,我
在诺贝尔奖公告里看到了纳什的名字。我立马赶到我
的编辑面前,给他讲了这个选题,居然就把他说哭了

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报道。那些对纳什的情况有
所了解的人,哪怕只知道一星半点,不是拒绝接受采
访就是根本不肯跟我讲话。最终还是纳什的妹妹马莎
(Martha)首先打破沉默,谈到了纳什的疾病的本质
,这病毁了纳什的生活。
作为另一位博弈论先驱,劳埃德·沙普利
(Lloyd Shapley)在提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作为研
究生的纳什写下关于博弈论的重要论文时,这样写道
,“他并不成熟,他讨人嫌,他是乳臭未干的小孩。
挽回他声誉的是他那个敏锐、富有逻辑的美丽心灵。

现在你们知道我是从谁那里找到这部传记的书名
了。
因为纳什的故事已经广为人知,所以我在这里只
说一些不那么引人注意的细节,包括这本书是怎么做
出来的,以及在书和电影推出以后又发生了什么。
1995年6月,我在耶路撒冷。那时我已经报了这
本书的选题,也得到一家出版社的支持,正准备在普
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待一年时间。但糟糕的是,到那时
为止,我还没能见到我的主人公,跟他的交流也没有
超过电话里的只言片语。然后,我发现他要到耶路撒
冷参加一个博弈论研讨会,我觉得我也应该去。
有人可能记得纳什是怎么说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的,后者给过纳什一些建议,可能是
一个博士研究生曾经得到的最糟糕的建议。万幸的是
,纳什决定忽略这些建议。对我而言不幸的是,他显
然也拒绝了他的许多朋友和支持者的建议,他们建议
他跟传记作者合作。
“亲爱的娜萨女士,”一封典型的回复是这样开
头的,“我已经决定了,采取瑞士式的中立态度……

大家都听说过西方谚语“举全村之力”。你得花
几个星期努力调查,才能拿出一份6行的个人简历,
附带一份纳什作品书目。你得采访几百个人,才能一
点一点还原他的整个故事。没有谁能说出关于纳什的
完整故事,哪怕是他的儿子或艾利西亚也不行。
实践证明,将千百个细节(这些细节来自几百次
采访、几十封书信以及一些零散文件)组织起来,而
后变成一个叙事文本,是可以做到的。其中一个原因
是数学圈就像一个希腊合唱团,他们围观、评论、回
忆、提供背景并解释状况。
但根本原因在于纳什一直是一颗明星,这辈子都
是,他周围的人们就没有办法忘记他,再不去惦记他
。我们当中有几个人可以在多年以后,依然长久地、
灿烂地闪耀在别人的记忆里,哪怕那时童话早已幻灭
?……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艾利西亚从来没有怀疑,
非同寻常的事情有可能发生。她想把这个故事公之于
众,因为她认为这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是令人鼓舞
的。
有一次朋友问纳什:“艾利西亚在哪儿?”纳什
回答:“在跟西尔维娅吃晚饭呢。”过了一会儿,又
补充一句,“希望她们不是在说我吧。”
其实艾利西亚对纳什的隐私是极度保护的,举止
也是极度谨慎的。只有一次例外:我们在她的银行地
下室里一一查看她收在保险箱里的宝贝,从中寻找照
片。然后她找到一些5厘米见方的快照,上面是她、
纳什和费利克斯· 布劳德(Felix Browder)在加利
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游泳池聚会的情形——就是这
组照片,促使《名利场》主编格雷顿·卡特
(Graydon Carter) 改变主意,没有毙掉打算发在
这本杂志上的书摘。[制片人格雷泽(Brian Grazer
)告诉我,他之所以买下这本书的版权,就是因为格
雷顿让他这么做。]
现在,艾利西亚拿着这些照片,吃吃地笑了,说
:“他可不是有着最迷人的长腿么?!”
纳什倒是自始至终没有答应接受我的采访。
传记,不管有没有得到主人公的授权,一旦出版
,那么,传记作者与传记主人公的会面,常常发生在
律师的办公室里。我们见面时可不是这样。
相反,我们是在百老汇戏剧《艾米的观点》上演
时见面的,该剧主演是登奇(Judy Dench)。纳什告
诉我们,这是他第一次观看百老汇戏剧。他和艾利西
亚喜欢《证据》多一些。当时我坐在他们后排,可以
看到他们笑得很开心。而《证据》的作者奥伯恩
(David Auburn)告诉我,他从纳什的故事得到灵感
,将剧中一对姐妹设定为一位发疯了的数学家的女儿

目睹别人康复是一种叫人感到特别愉快的经历,
哪怕是很小的细节,比如再度学会驾驶,以及在星巴
克喝咖啡。在《纽约时报》一个关于诺贝尔奖得主以
及他们如何使用这笔奖金的报道里,我问过纳什,这
个奖对他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他说,嗯,现在他可以
在星巴克买两美元一杯的咖啡。“穷人就做不到。”
他会这样解释。
目睹别人康复以及这个进程是如何打动成千上万
读者,同样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很多人告诉我,他们
再不会无视街头偶遇的某个头发蓬乱、衣衫不整、朝
天大声说着什么的陌生人,他们会对自己说,这些人
也是别人的孩子、别人的兄弟姐妹,也有自己的过去
,说不定还像纳什一样有未来。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我第一次到同名电影拍摄现场去,当时导演霍华
德(Ron Howard)正在下东区拍摄婚礼的场景。所有
主创人员都在,因为《纽约时报》来了一个记者,要
一个一个采访我们。
我见到了戈兹曼(Akiva Goldsman),没有他
把小说改编成剧本,这电影就无从谈起,更别说拿到
奥斯卡奖。戈兹曼想到了一个巧妙的主意,在电影的
上半部分让观众从纳什的角度看世界。让观众进入纳
什的角度,再把观众眼前的世界颠倒过来,这时候,
观众不仅深深地被剧情吸引,也体会到了不能区分幻
觉与现实是怎样一种状况。
在霍华德给纳什和艾利西亚看过这部电影之后,
我给他们打电话,问:“怎么样,约翰,你觉得这电
影怎么样?”
现在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具体措辞,但我记得他
提到他喜欢三件事:
第一,很有趣。
第二,作为动作片爱好者,约翰觉得这电影的节
奏有点太快了。
第三……
“我觉得主角拉塞尔·克罗有那么一点像我。”
他说。
为了避免你当真以为纳什是在拿自己开玩笑,这
里补充一个例子:在纽约大学电影学院为导演霍华德
举办的问答会上,来自柯朗研究所的一些数学家确实
特地走到霍华德面前,很认真地告诉他,在那幕白T
恤的戏里,纳什长得就跟拉塞尔·克罗一样。
这电影让纳什成了名人。有一次,我坐在前往孟
买的航班上,准备在一个博弈论研讨会上采访另一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森(Amartya Sen)。坐在我左
边的女士问我为什么要去印度,刚好这时空乘送来了
一份印度报纸,封面上刚好就有纳什(他是研讨会的
主旨演讲嘉宾)的照片,就放在森的照片旁边。我所
要做的就是指给我的邻座看。在孟买,就跟在北京和
其他邀请他作演讲的地方一样,他要面对千百位记者
和祝福者的追逐。
纳什的故事对孩子们和青少年也有吸引力,因为
他们发现,原来,非常年轻而且被视为古怪的人也有
能力取得了不起的成果,压倒其前辈,而这让他们激
动不已。同时,这让数学变得很酷。
亲爱的纳什先生:
您好!我叫埃莉(Ellie),今年9岁。我是女生
,我非常仰慕您,您在很多方面都是我的榜样。我觉
得您是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我真希望可以变成您这
样。我真的喜欢数学,惟一的问题是我的数学成绩不
是特别好。我可以做到的,我喜欢数学,我只是成绩
不够好而已。您小时候是不是也这样?请回信。爱您
的埃莉。
附记:我喜欢您的名字。
西尔维娅·娜萨
导语
无论是事业上,还是生活上,数学天才、博弈论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斯卡获奖电影《美丽心灵》男主角原型约翰·纳什的一生均极具传奇色彩。西尔维娅·娜萨著的这本《美丽心灵(纳什传珍藏版)》为我们再现了这位数学天才非凡的一生。
如果有人喜欢阅读传奇故事,特别是科学家的传奇故事,那么这本就属于不可错过之列。
后记
爱是无法抗拒的
我喜欢美国记者娜萨关于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得主纳什的传记著作《美丽心灵》。事实上,在娜萨
的著作问世以前,我已经在我国的《读书》杂志上发
表过介绍纳什的动人故事的文章《桂冠学者,爱心玉
成》,很得一些读者的鼓励。纳什是一个富有色彩、
毛病许多但是对人类思想作出重大贡献的天才学者,
特别还是一个既不幸而又万幸的学者。纳什是在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取得数学专业的博士学位的,正是他的
为非合作博弈论奠定基础的学位论文,导致他在40多
年以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喜欢博弈论,前后曾经在普林斯顿大学度过两
年多时间,邀请人都是纳什的挚友库恩教授。出于这
样的背景,我自然关心纳什的故事。我一向认为,学
问故事和学者故事,常常可以给读者超乎具体学术的
浸润和启迪。其他学问和学者故事是这样,围绕纳什
的学问和学者故事,就更是这样。
所以,当潘涛博士看到我和尔山在上海《书城》
杂志发表的介绍该书的文章《普林斯顿的幽灵》以后
,代表购得该书中文版权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来
函商请我主持该书的翻译工作时,我欣然答应说“我
非常喜欢这本书,将非常乐意承担主持翻译的工作”
,并且作为一个热爱纳什故事的有普林斯顿经历的博
弈论教师,坦言自己“是最合适的人选”。具体翻译
工作是尔山做的,我主要给她把关。
关于本书人物姓名的翻译,有必要作简要的说明
。按照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译稿体例要求”,“
西文姓名只译姓”。但是本书的很大分量是纳什的家
庭故事和家族故事,一共出现十几个“姓”纳什的人
物。所以我们有时候必须把“名”也翻译出来,以便
区分。另外,围绕纳什夫妇的许多人物,也是一对一
对出场,典型的情况是:教授是本书传主纳什的同事
,夫人是纳什夫人艾利西亚·拉德·纳什的朋友,于
是这对教授夫妇也不能只以姓氏出现。由于传记类书
籍的这个特点,我们只好在出版社的“体例要求”下
面变通一下,依具体情况作不同处理。这样,既有艾
利西亚·拉德·纳什,又有艾利西亚·纳什,还有只
称名的艾利西亚。既然家庭类型的人物姓名这样翻译
,其余人等原则上也就享受同等“待遇”,以求体例
统一。不知读者诸君是否认同这样的处理。
我们还严格按照出版社开始时一再坚持的要求,
十分认真地翻译了这部传记著作的主要名词索引和全
部注释,并且按照汉语拼音字母的顺序重新排列,以
利中文读者稽查和追踪。绝大部分注释是说明每一件
事、每一句话的出处。典型的是“1995年12月14日在
麻省剑桥采访哈佛大学数学教授George W.Mackey”
,或者是“参看Havelock Ellis,A Study of
British Genius (Boston:Houghton Miflin,
1926)”。如果排起版来,索引和注释会占据上百页
篇幅。由于本书篇幅巨大,为避免本书价格“厚重”
得令许多读者不敢问津,出版社只得“忍痛割爱”,
舍去索引和注释。
在翻译工作结束的时候,我们对中山大学数学学
院院长朱熹平教授的帮助表示感谢,他对纳什的数学
成就的了解和评论,使我们获益匪浅。骆许蓓同学提
供了法语方面的帮助,王欣欣同学和冯琨同学帮助翻
译了注释,高志霞同学承担了索引和注释的翻译和重
新排列,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有这样出色的学生,我
作为一个教师,深以为荣。还要感谢当时在中山大学
岭南学院任教的包立德(Alex Brenner)先生热情解
答有关美国民俗的几个问题。
我的电子信箱是lnswzk@mail.sysu.edu.cn,诚
挚地欢迎读者和专家的反馈和批评。
王则柯
庚辰年新春识于广州康乐园,甲午年暮春修改
书评(媒体评论)
在科普的拨乱反正中,着力开拓国际名著的引进
显然是必由之道。“哲人石丛书”所做的选择确实带
来了意外的惊喜。其中策划者的眼力、编者的胆识,
还有翻译者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王绶琯(中国科学院院士)
“哲人石丛书”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科学文化丛
书,这样的出版努力,肯定是会在中国当代科普图书
出版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的。
——刘兵(清华大学教授)
对于做科学史和科学研究的人来说,科学文化图
书是一个出版舞台,没有这样一个舞台的话,永远是
在学院派里做事情,不能把它转化为一种为大众所了
解的东西。“哲人石丛书”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它
的出版体现了一种出版情怀和出版责任。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
一部有关几乎失控的创造力以及一个受到内在心
魔激励、最终被其征服的数学天才的引人入胜的传记
。一部展现令人难以置信的写作和报道技巧的佳作。
——曼德尔(Michael J.Mandel),《商业周
刊》
《美丽心灵》描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示
了神秘的数学世界和精神错乱的悲剧。
——辛格(Simon Singh),《纽约时报书评》
对纳什一生引人入胜的概述和他那个时代学术界
历史有趣的描述……一个奇妙的诱人之谜。
——道格拉斯(Claire Douglas),《华盛顿
邮报》
《美丽心灵》可与伦勃朗肖像画媲美,充满着幽
暗的阴影和夺目的灯光效果……绝妙的写作和不同寻
常的魅力……总之,一部才华横溢的书。
——巴图夏克(Marcia Bartusiak),《波士
顿环球报》
西尔维娅·娜萨写出了一部读起来像是杰出小说
的约翰·纳什的传记。
——古斯坦(David Goodstein),《纽约时报

读者在随纳什一家经历了他的癫狂时期之后,将
他的康复以及重新建立与妻子的联系纽带的能力看作
一种胜利……《美丽心灵》是我读过的少数几部催人
泪下的学者传记。
——曼(Charles C.Mann),《华尔街日报》
这部内容丰富、精工细作的著作,出人意料地也
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关于爱情和成长的故事。
——安东(Ted Anton),《芝加哥论坛报》
知识分子传记的一个成功典范……有能力阐述一
个关于理性的微妙理论的人后来变疯的事实,赋予《
美丽心灵》一种绝妙的戏剧性的紧张气氛。
——博因顿(Robert s.Boynton).《新闻日报

娜萨写出了一部扣人心弦的报告,它牵涉到一个
令人难以置信的人物、一个“美丽”的心灵以及可怕
的精神错乱。她也写出了一则非常动人的爱情故事,
一部在充满噩梦与天才的世界里人类的亲密关系居于
中心地位的报告。
——怀亚特(Richard Jed Wyatt)与贾米森(
Kay Redfield Jamison),《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纳什的人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精神旅程。娜萨的
一流传记为我们描述了这个旅程。
——德夫林(Keith Devlin),《新科学家》
[娜萨]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采访者,在一些地方似
乎揭开了远远超出人们想象的内幕……甚至提到199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令人震惊的延误,最终导致这个奖
的一次彻底改革。
——米尔诺(John Milnor),《美国数学会公
报》
精彩页
纳什从举止古怪滑向心智狂乱深渊的可见征兆,最早出现在他30岁那年,当时他将要被提升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他的奇怪举止如此神秘而短促,以至于那所大学的一些年轻同事认为他只不过是在拿他们开玩笑,而这个玩笑只有他自己才明白。1959年冬季的一个早上,他拿着一份《纽约时报》走进教工休息室,并不特别对着某一个人,宣布刊登在报纸头版左上方一个角落的一篇报道,隐含了居住在另一个银河系的生物发出的密码信息,只有他一个人才看得懂。甚至几个月以后,他已停止了教学,并且愤怒地辞去教授职务,被送进了位于波士顿郊区的一个私营精神病医院时,一位曾经在萨科(Sacco)与万泽蒂(Vanzetti)一案中作证的全国最有名的精神病医生仍然坚持认为他完全正常。只有少数几个亲眼目睹他的离奇变态行为的人,其中包括维纳,看出了其中的真相。
步入30岁,纳什出现最具灾难性、变化多端、神秘莫测的精神疾病——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第一个具有破坏性的症状。在以后30年里,纳什一直备受严重的幻象、幻听、思维与情绪错乱的困扰,意志力完全被摧毁。得了这种人人害怕的有时也被叫做“精神癌症”的疾病之后,纳什放弃了数学,沉醉于命理学和宗教预言,相信自己是一个“具有伟大而神秘意义的救世主式人物”。他多次逃往欧洲,曾经6次被强行送人医院,治疗时间加起来有一年半左右。他尝试过各种药物和休克疗法,症状也确实出现过短暂的缓解,唤起人们的希望,却总共才维持了几个月。最后,他变成游荡在普林斯顿大学校园的一个满怀忧伤的幽灵。往日那个才华横溢的研究生,如今衣着怪异,自言自语,在黑板上留下稀奇古怪的信息,年复一年。
精神分裂症的起源仍然是一个谜。这种疾病的描述最早出现在1806年,但是没有人知道这种疾病——或更确切地说,这类疾病——是不是在那以前就早已存在,只不过一直没有人给它下一个定义;或者它是一种类似艾滋病的灾难,出现在产业革命的初期。据说无论在哪个国家,约有1%的人口会死于这种疾病。没有人知道这种病为什么落在这个人,而不是另外一个人身上,尽管有人怀疑这是遗传下来的弱点与生活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来没有人证明环境——战争、监禁、药物或者养育——可以独立诱发精神分裂症。现在有一种新的看法,认为精神分裂症具有一种在家族内部遗传的倾向,不过这个看法本身显然不能解释为什么单单某一个人会成为不折不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问题。
在1908年首先创造“精神分裂症”这一术语的布洛伊勒(Eugen Bleuler)将其描述为一种“思维、感觉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特定类型的改变”。这个术语指的就是心智功能的一种分裂,“对精神人格的内在协调的一种特殊破坏”。对于出现早期症状的患者来说,所有官能、时间、空间和身体都会发生错乱。各种症状,比如听见声音、荒谬幻象、极度冷漠或兴奋、冷淡他人,如果单独拿出来进行考察,没有一种是精神分裂症独有的。患者之间的症状差别以及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的症状差别如此明显,以致根本不存在什么“典型病例”的说法。甚至能力丧失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而能力丧失的问题在男性身上显得更加严重。当代顶尖学者戈特斯曼(Irving Gottesman)认为,症状可以是“轻微、中等、严重乃至完全摧毁能力”。纳什患病时年届30,其实这种疾病可以在青春期到中年早期的任何时间发作。第一次发作可能持续几星期、几个月乃至几年时间。有些患者一生当中可能只有一两次发作。牛顿一直是一个古怪而孤僻的人物,很明显曾在51岁那年经历了一次精神崩溃,看到妄想幻象。这次发作可能由他与一个年轻男人之间极不愉快的依恋及金丹术实验失败的打击引起,牛顿的学术生涯也因此画上了句号。不过,大约过了一年时间,牛顿就康复了,得以继续担任一系列地位崇高的公职,接受多种荣耀。更加常见的情况就像纳什的情况一样,患者多次发作,而且越来越严重,间隔也越来越短暂。康复几乎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程度,预后包含了从社会可以忍受一直到可能不需要永久住院治疗,但实际上却再也不能继续正常生活的整个宽广范围。
P17-1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