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渡过(3治愈的力量)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张进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渡过(3治愈的力量)》作者张进沉潜一年,行程万里,去全国各地寻访有代表性的患者,进入他们的生活环境,描述他们的人生境遇,以及他们的社会关系对其疾病和命运的影响。12位主角,12个故事从他们的经历中你能看到:对科学的信念;对人性的自省;对自我内心力量的重塑;对人类温暖和善意的冀求。
作者简介
张进,记者、编辑。南京大学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曾在工人日报社、《财经》杂志社工作。财新传媒创办人之一,是财新传媒团队核心成员。“渡过”公众号创办人。著有畅销书《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渡过2:接纳是最好的治愈》。
目录
上篇 溯源
乡关
“救世主”归来
丢失的母亲
内心之旅
中篇 蝉蜕
复活
青春对抗
上海屋檐下
永不言弃
下篇 尘世
三十年的承诺
像野草一样活着
无惧病耻
第二次成长
后记 致意曾经努力的你
序言
召唤的声音
(一)
2017年除夕,万家团聚的时刻,我在灯下给“渡
过”公号写新年献辞。窗外无边的夜,零零星星的鞭
炮的闷响,烟花的光破窗而入,屋里闪烁微明。我停
下笔,关了灯,沉浸在黑暗里。然后我把这些年的事
情连在一起想了一遍。
六年前,我从重度抑郁中挣扎而出,出于对未知
世界的好奇,一步步走上了研究和传播精神科学的漫
漫长途。六年间陆陆续续做了两件事:一是出版了《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这本书已经发行8万册;
二是创办了精神健康公号,名字也叫“渡过”。我在
公号简介里说,我的想法是,“联合患者、家属、精
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共同打造一个精神疾病患者
的互助康复社区,真实原创,知行合一,自渡渡人”

在精神健康领域耕耘六年,我有了两大收获:
其一,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精神疾病尤其是抑
郁症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框架。我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其中很多是独特的,是属于我自己的发现和体验。
其二,在主办“渡过”公号的过程中,我结识了
一大批患者。他们信任我,愿意和我交流,成为我的
作者。“渡过”公号在抑郁症科普方面能有所贡献,
他们功不可没。
接下来怎么做?我想到,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
加入到抑郁症科普的行列,这一块已经不需要我再做
什么了;我应该把病耻感调整为主攻方向。
当今社会,精神疾病的病耻感依然根深蒂固。很
多患者得了病,不敢告诉别人,不能大大方方求治,
耽误了病情。原因在于,主流社会对于抑郁症的认知
仍是扭曲的,很多关于抑郁症的报道,只是隔靴搔痒
,一知半解,充斥着各种似是而非的想像。可以说,
抑郁症患者的真实面貌,他们和自身性格,和家庭、
社会、时代的复杂关系,从未被揭晓。
那么,如何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抑郁症?我想
出一句话:抑郁症是一个人生理关系、社会关系和时
间关系的总和。
什么意思?简单概括一下:抑郁症从来不是单一
的病症,也不是个体一时的产物,而是“生物-心理
-社会”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时间流中逐渐
形成的。对于抑郁症患者,应该把他置入其所处的社
会关系中(包括家庭、环境、时代变迁),作动态的
、历史的考察,才能理解疾病、理解患者。就事论事
、见病不见人,不可能真切理解并抵抗抑郁症。
上述想法,我现在叙述用了好几个段落,但在当
时,却如同电闪雷鸣,一瞬间让我豁然开朗:我应该
以“渡过”公号为依托,去全国各地寻访有代表性的
患者,进入他们的生活环境,描述他们的人生境遇,
以及他们的社会关系对其疾病和命运的影响。
也就是说,我要参与他们的生活,和他们一起动
态地研究抑郁症成因,总结对抗抑郁的成败得失,以
此为当代中国的抑郁症现象,提供一个真实、完整的
解释。
我记得,写完公号的新年献辞后,我把这些想法
随手记了下来,后来就成为这本书的最初思路。
(二)
在后来很多天里,这个想法让我振奋。我和很多
朋友谈及此事,无一例外得到鼓励和支持。前同事赵
晗说:“你做这件事得天独厚,社会需要,意义重大
,而且只有你能做。”
但是,想法如果仅仅停留脑海里,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想法,缺的是对常识的身体力行
。从想法到行动,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尤其是心理上
的阻碍。因为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集中精力,
无法用业余时间完成。甚至,更长远来说,要改变自
己的职业取向,要在现有工作和未来事业之间作出取
舍;要放弃很多现有的东西,比如职位和收入。
当然有过犹豫。但最后我还是决定,追随自己的
内心,去做自己认为有价值、喜欢做、有能力做的事
情。
……
朝这个方向走了一段后,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我发现,每个采访对象都是一个独立而复杂的世界;
写一个普通人并不比写一个名人容易。受时间和精力
所限,由我一个人来写好所有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
务。
那段时间,恰逢我带着雨燕,写了她那篇文章《
像野草一样活着》。我突发奇想:何不发动大家一起
来完成这本书?
一瞬间,云开雾散。我迅速调整思路,确定了三
个步骤:首先,通过广泛采访,圈定故事的主角,确
立文章的主题;其次,我作为第一叙述人,写我与故
事主角的交往,引领故事的走向;最后,故事主角作
为第二叙述人,分段讲述自己的完整故事。
如果这算得上是一个创新,我想有三个好处:
其一,故事主角分别写自己,肯定比我一个人写
大家,要更真实、更丰富、更具体、更生动。
其二,对故事主角来说,写作还具有疗愈的作用
。写作是心灵秩序的重建,从心理建设的角度来看,
无异于清理自我,和自我对话,这和心理医生的功能
非常接近。从后来的效果看,这个功能确实也部分实
现了。
其三,我希望这个尝试能起到示范作用,即倡导
大众写作。我从来都认为,写作不是部分人的专属权
利,写作的愿望植根于人性深处,甚至可以说是本能
。写作也不神秘,几千年前孔子说过,“诗者志之所
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我也经常这么说:“
把写文章当成说话.怎么想就怎么说。先把想说的记
下来,整理成文字;再分段落、分层次;再加开头、
结尾;再修改字词。那落在纸上的就是文章。”
比如雨燕,此前从未写过文章,也不会用电脑。
她未必懂得主题、结构等写作技巧,但她有生活,有
真情实感,就写出了很好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
渡过”公众号和这本书的一个使命,就是引领非专业
的写作者,以淳朴之心,记录自己的生活,实现写作
的疗愈。
在写作过程中,我和本书的采访对象组成了一个
13人群,大家一起讨论,分享彼此的经历,出主意、
想办法,每个人都有所提高。这是一次愉快的体验。
最后说一下本书的标题,《渡过3:治愈的力量
》。我想,12个主角,12个故事,如果要概括出一个
共同的特点,就是蓬勃的生命力。
书中的每个人,都承受过很多苦痛。时至今日,
以超乎时空的视角看,曾经压倒一切的苦痛都已湮没
;所能看到的,只是他们走过的道路。这些不同的路
,也许可以分析为以下特征:对科学的信念;对人性
的自省;对自我内心力量的重塑;以及对人类温暖和
善意的冀求。它们没有终点,还在向前延伸。
希望这一条条道路,最终殊途同归。
张进
2018年1月2日
导语
张进六年前从重度抑郁中挣扎而出,并走上了研究和传播精神科学的漫漫长途。他的文字既有感同身受,又有科学支撑。《渡过(3治愈的力量)》能帮助我们更准确、深刻地了解抑郁症。对于抑郁症患者,能从中获得力量;对于非抑郁症患者,能够知道如何预防,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和帮助他们。
谁都不能说自己绝对与精神疾患无缘。现代精神医学只能让疾病者暂时摆脱临床症状,而精神世界的完善和修复,是每个人毕生的功课。
后记
致意曾经努力的你
(一)
和《渡过》《渡过2》不同,我希望本书的读者
,不光是患者群体,更包括社会公众。
或问:这本写抑郁症患者的书,对公众有什么用
呢?
我认为用处有二:
其一,理解抑郁症。
抑郁症正在成为全球第二大病症,它不仅是一个
医学问题,更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在理解
的前提下,去除抑郁症病耻感,为患者营造一个友善
的疗愈环境,人人有责。
其二,预防抑郁症。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抑郁症发病率都在提升
,抑郁症并不遥远。未雨绸缪,关注自己的精神健康
,绝非多此一举。
以上两点,涉及对精神疾病的理解。
我有这样一些观点:
任何精神疾病,无论是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
,还是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都是生物、心理
、社会三方面失衡的结果,是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逐
渐形成的。
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领域,病与非病、正常与不正
常,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精神疾病的发作和痊愈,是
一个淡入淡出的渐进过程,好比光谱的演变。
谁都不能说自己绝对与精神疾患无缘。现代精神
医学只能让疾病者暂时摆脱临床症状,而精神世界的
完善和修复,是每个人毕生的功课。
(二)
基于上述两点,我认为本书的12个故事,因其代
表性,都是有价值的。
抑郁症确实是一个顽症,但任何一种疾病,本身
就包含治愈的力量。尤其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疾病
,治疗的本质是自救。自救的前提是直面生活;而直
面生活的要义是行动,是知与行的合一。
本书12个故事,涉及抑郁症防治的方方面面。12
位主人公都有自己的经验,如果要找出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面对困境,永不言弃,积极行动。
每个人的禀赋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选择的行
动方式也不一样。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写作的
疗愈作用。
本书中的主角如今都已先后成为“渡过”公众号
的作者。他们起点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但对待生活
,都是脚踏实地、积极热忱的,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行动是他们生存之必须,也是写作的源泉;写作
则是他们对劳动和生存的记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写作,助力了疾病的自我治愈。
当然,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每个人都还在路上
。中国有9000万以上抑郁症患者,他们中很多人,至
今仍然在黑暗中前行,祈盼着黑暗尽头的一线光明。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这本书,以及我正在
从事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是为后记。
2018年2月8日
精彩页
乡关
2017年4月13日,我开始寻访之旅。第一站去贵州,采访墨清。
之所以选择墨清,有几点考虑。第一,墨清白小患病,病情迁延,九死一生。他的病,还不是简单的抑郁症,医学名“分裂性情感障碍”,复杂难治。就在不久前,他还经历了一次带有幻觉和妄想的复发。
他告诉我,有一个学期末,连续监考好几场后,身体十分疲累,但思维却很活跃。感觉楼道的安全通道指示灯都在和他说话,暗示他快走,这里危险。理智上,他明白“指示灯就是一个普通的灯”,但又觉得“最好离开”。他痛苦地犹豫不决,僵持了20分钟,终于走了。
路上,他感觉周围的世界都变成了黄昏般的慢镜头。每一个人都在走近或者远离他,脸上僵硬着,毫无表情。惊慌失措下,他打了一个电话给女友,一回身看到三个人剑一般的目光;路过宿舍楼,听到一阵阵欢笑声、泼水声和说话声。他更加紧张,飞快逃离。
过了几天,为了验证当时的感受,他专门在相同的时间到宿舍楼下去了一次,发现根本无法听到那么清晰的声音。他明白,那是幻听,确凿无疑。
记得墨清通过微信告诉我这一幕的时候,正是黄昏。我沉浸在黑暗中,想象着他。这是我的第一位熟人,在清醒的状态下,对我叙述他的妄想和幻觉。
第二,墨清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对药理有专业的理解,也延伸到精神疾病研究。他所在的贵州,医疗资源薄弱,到后来,他干脆自己给自己治疗,自我觉知,自我调整,一直稳定了下来。
第三,墨清爱读书、写作,也爱艺术与自然科学。他给我讲过很多地域的历史,他的家族的故事。按他的说法,精神疾病和个人的历史相关,尤其和心灵史相关;而原生家庭、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可摆脱。
他的这个观点,正和我对精神疾病的理解相通。采访墨清,对我来说,其实也是疾病成因的追溯之旅。
因为误点,飞机降落遵义时,已是4月14日子夜时分。
一见面,墨清告诉我,他已在机场等了6个小时;再晚一点儿,就不能等我了。问他为什么来这么早?他说天黑了就找不到机场了;而过了夜里11点,他必须吃药;吃了药就迷糊,就不能开车,只能回家。
我意识到,在我面前生龙活虎的他,其实还是一个病人啊。
市区在机场40公里开外,墨清就近把我拉到新蒲住宿。新蒲是遵义的新区,还在建设中。以前这里是一片农田,现在成了楼群。但光有高楼没有人,尤其到了夜里,更是冷冷清清,墨清说“连鬼都抓不到一个”。 我们转了很久,找不到预订的宾馆,只好给前台打电话。值班的人出来,带我们七拐八拐,到一个楼盘住下。后来才知道,这家宾馆是利用在建楼房改建的。穿行在黑漆漆的半成品高楼间,感觉就像是这次采访的隐喻。
时间太晚了,我留墨清住下,顺便多谈谈。问起他刚刚经历的这次复发,他轻描淡写地打发了。是啊,和疾病缠斗了这么多年,这一次短暂的复发对他远不如对我有震撼。
我说:反正睡不着,干脆给我讲讲你的过去吧。他答应了,一口气讲了几个小时。当告一段落时,已近黎明。窗外“叽叽喳喳”鸟声一片,天还黑着。
他颇有诙谐意味地总结了一句:“伴随着病痛,伴随着丧失,看淡了人生和死亡,生活硬把我逼成了一个哲人。”
这是西南早春的夜,但是已有鸟鸣。
以下是他的讲述。(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3: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