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底两万里(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儒勒·凡尔纳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海底两万里(精)》这部长篇小说为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经典作品“海洋三部曲”之一,整部小说环环相扣,场面宏大震撼,被认为是凡尔纳的最佳作品之一。1866年,神秘海怪的传闻颇受瞩目,一支政府召集的探险队出海探寻,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阿罗纳克斯教授亦在其中。在追击海怪的过程中,教授和他的仆人,以及一名加拿大捕鲸人意外落海,被海怪救起。三人惊讶地发现,这竟然是一艘潜水艇。在神秘的尼莫船长的引领下,三人以亦客亦囚的身份,开始了一段不寻常的海底之旅……
作者简介
儒勒·凡尔纳(1828-1905),生于法国南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是一位多产的优秀科幻作家、剧作家和诗人。其中,使他闻名于世的是他的科幻作家的身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著作颇丰,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代表作“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凡尔纳被公认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他的作品对后世的科幻文学流派影响颇为深远。2005年是凡尔纳的百年忌辰,法国将这一年定为“凡尔纳年”。
目录
导读
第一部分
一、飞驰的暗礁
二、莫衷一是
三、悉听尊便
四、尼德·兰
五、海上漫游
六、全速前进
七、不明的鲸类
八、动中之动
九、尼德·兰的愤怒
十、海洋人
十一、 鹦鹉螺号
十二、万物皆用电
十三、几串数据
十四、黑潮
十五、一封请帖
十六、漫步海底平原
十七、海底森林
十八、太平洋下四千里
十九、瓦尼可罗群岛
二十、托雷斯海峡
二十一、陆地上的几天
二十二、尼莫船长的闪电
二十三、强制睡眠
二十四、珊瑚王国
第二部分
一、印度洋
二、尼莫船长的新提议
三、一颗价值千万的珍珠
四、红海
五、阿拉伯隧道
六、希腊群岛
七、地中海四十八小时
八、维哥湾
九、消失的大陆
十、海底煤矿
十一、马尾藻海
十二、抹香鲸和长须鲸
十三、冰盖
十四、南极
十五、事故还是插曲
十六、缺氧
十七、从合恩角到亚马孙河
十八、大章鱼
十九、墨西哥湾暖流
二十、北纬47°24′、西经17°28′
二十一、大屠杀
二十二、尼莫船长最后的话语
二十三、尾声
序言
凡尔纳有多少读者?
法国著名小说家乔治·桑曾专门致信,感谢他
的《气球上的五星期》和《地心游记》伴随她挺过
了失去爱人芒索的苦痛。
凡尔纳还在世的时候,电影先驱乔治·梅里叶
就受其启发拍摄了好几部幻想电影,其中包括1902
年那部最著名的《月球游记》。其后,好莱坞和欧
洲各国的电影改编不计其数。
到了二十一世纪,他的作品仍然长盛不衰。
2005年是凡尔纳逝世100周年,法国政府将它命名为
“凡尔纳年”。2012年,凡尔纳的作品被收入伽利
马出版社旗下著名的“七星书库”……据2011年的
统计,凡尔纳的作品被翻译的次数累计达到4702次
,是翻译成外文最多的法国作家。这个纪录,世界
范围内也只有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能够
超越。尽管如此,凡尔纳在文学界的地位一直是尴
尬的,他生前四次冲击象征文学正统的法兰西学院
院士宝座,皆铩羽而归,而他的作品长久以来被归
入两类“次级”文学:青少年文学和科幻文学,被
认为无法登上大雅之堂。如今,凡尔纳曾经着迷的
新奇事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寻常;他所竭力描绘的
陆地、海洋和天空,普通人就能涉足,或者至少在
纪录片里通过高清镜头领略过了。自1900年《八十
日环游记》由薛绍徽译成中文,中国读者认识凡尔
纳已有一个多世纪。此次大星文化决意重译《海底
两万里》,将之列入“作家榜经典文库”,是一个
十分和洽的时机,今天我们确有必要再看一看,凡
尔纳是怎样的一位作家。
凡尔纳出身于法国南特的律师和船商家庭,自
小热爱旅行和历险。中学毕业后,凡尔纳被父亲送
去巴黎学习法律。当时正值二月革命,巴黎局势动
荡,街头人心惶惶,凡尔纳却在那里找到了人生的
志向。他流连于巴黎的文学沙龙,结识了一批文人
骚客,如饥似渴地阅读雨果、缪塞、大仲马、莎士
比亚和莫里哀,并在学习法律的同时坚持小说和戏
剧创作。1851年,他拒绝了父亲安排的工作,在对
母亲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有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
文人,但只会是一个差劲的律师。”
就是在巴黎,他结识了雅克·阿拉古。这位传
奇的盲人探险家47岁失明,却继续在世界各地旅行
,直到64岁去世。他的《盲人回忆录》使凡尔纳注
意到了一种当时时兴的创作形式:游记。他意识到
,新的科学和地理发现可以结合小说家的生花妙笔
和瑰丽想象,勾画出一个绚丽广阔的世界。1863年
,在出版了《气球上的五星期》并大获成功之后,
凡尔纳和出版商P.J.赫泽尔签订了合同,在之后二
十年间为青少年杂志《教育与娱乐》创作小说。而
实际上,凡尔纳为这部总称为《奇异旅程——已知
和未知的世界》的洋洋大作创作了四十年,包括62
部长篇和18篇短篇。《海底两万里》无疑是其中最
重要和最知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分两卷正式出版于1869年—1870年,
它的诞生离不开上文提到的乔治·桑和1865年她写
给凡尔纳的那封信。这位大名鼎鼎的女文豪是赫泽
尔的一位朋友,她在信中除了表示感谢之外,还希
望凡尔纳尽快创作新的作品,让人物穿上经过他的
学识和想象改良过的潜水器材,“带领我们潜入深
海”。凡尔纳对于乔治·桑的赏识十分得意,立即
就投入到新小说的写作当中。在正式将小说命名为
《海底两万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之前,他还曾纠结于《水下旅行》《水下两
万里》《水下两万五千里》《大洋之下一万里》等
书名之间,足见他对这部作品的重视,唯恐将这个
新奇的题材写砸了。
凡尔纳对科学尤其是地理学有浓厚的兴趣,着
迷于最新的科学发现。如果说他的作品充满了文学
的诗意,构成其作品的主要元素则来自于学术著作
和当时最新的地理、人类学和应用科学的成果。他
将游记文学和幻想文学结合起来,并通过可靠的科
学知识将其现代化。为此,他查阅了大量资料,是
巴黎国家图书馆的忠实会员,移居亚眠后常去订阅
了大量科学杂志的工业协会图书馆。他长年热衷于
各式“高精尖”的科学发明,说他是十九世纪的极
客一点都不为过。他的作品大多关注那些当时还未
被人类开发的领地:《气球上的五星期》(1863)
中的尼罗河源头,《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1864
—1865)中的北极,《地心游记》(1864)中的地
核,《从地球到月球》(1865)中的月球,《海底
两万里》(1869—1870)中的海底世界等等。而他
作品中的“高科技”则大多来自对当时最新科学成
果的借鉴。《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的原型就来
自罗伯特·富尔顿、科埃桑兄弟等人设计的潜水船
。好奇的读者可以去巴黎的国立海洋博物馆,那里
至今仍保存着一艘曾在1867年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过
的潜水船。据说,康塞尔的名字也是来自凡尔纳的
一位科学家朋友J.F.康塞尔,此人曾在巴黎的河道
里做过潜水船的水下实验。《征服者罗比尔》
(1886)中的信天翁号、《蒸汽屋》(1880)中的
钢铁巨兽也都有现实的原型。
凡尔纳将新的东西引入了文学写作的范畴,融
合了科技、历险和幻想,将科学概念、测量数据、
物种和地理名称等奇奇怪怪的东西变成了令人遐想
无边的写作元素。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左拉
的《卢贡-马卡尔家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以经济为
基础的社交世界,而凡尔纳呈现的则是一个尚待人
类开发的地理和科技的世界。作家朱利安·格拉克
说过:“他(凡尔纳)就像哥伦布一样,为文学开
拓了一片新的疆域。”这些新的东西来自于他的艺
术想象和他所生活的那个充满了变革的工业黄金时
代。
凡尔纳是一位进步主义作家, 他认为世间的一
切,即便最最遥远的地理极致和我们头顶的万尺苍
穹,皆会随着科技和认知的发展被人类发现、开发
和利用,自然将臣服于人类。1867年,《哈特拉斯
船长历险记》的前言是这样说的:“《奇异旅程》
的目的在于总结现代科学所集合的所有地理、物理
和天文知识,并以一种生动鲜活、引人入胜的形式
重写宇宙的历史。” “总结”“集合”“所有”“
重写”,这些无所不包的词汇表明了这是一个多么
宏大的企图!这个写作计划透露着一种十九世纪典
型的极权色彩,从文学领域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到科学领域的元素周期表,那个时代的人企图将
一切置于人类掌握之中,世界将没有秘密,人类将
潜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将真相和真理紧紧地攥在
手中!
这样的企图是十九世纪的主调,但进入二十世
纪,尤其是二次大战之后,却失去了信用。罗兰·
巴特曾写过一篇名为《“鹦鹉螺号”与“醉舟”》
的短文,将这艘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潜艇和诗人兰波
笔下飘摇的小舟作了对比。是的,兰波写于1871年
的那篇《醉舟》受到了《海底两万里》的启发,很
多迹象可以表明这点,比如该诗第六节的结尾:
从此我漂进了如诗的海面,
静静吮吸着群星的乳汁,
吞噬绿色的地平线;惨白而疯狂的浪尖,
偶尔会漂来一具沉思的浮尸;
《海底两万里》里的读者去看一下小说第二部
第一章结尾的乳海和第一部第十八章结尾的沉船和
死尸吧!兰波这首诗中对于《海底两万里》的指涉
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巴特眼中两者的区别是巨大
的。他认为,凡尔纳建造的是一种“自我封闭的天
体起源学”,鹦鹉螺号体现了一种孩童对于树屋或
洞穴等封闭空间的幻想。可不是,鹦鹉螺号在十个
月间游遍了海底世界,它行驶在异邦的海域,任凭
海上浊浪滔天,风雨大作,潜入水下的艇内却保持
着欧洲布尔乔亚式的安逸。读者主要可以在第一部
的第十一章看到凡尔纳对鹦鹉螺号内部的详尽描写
:它的清洁、舒适、现代、有序真是让人觉得凡尔
纳把巴黎老爷的理想之家搬到这艘新式潜艇上来了
!这大概确实跟凡尔纳本人的喜好有关,他先后购
置过三艘游艇,分别叫圣米歇尔I、II、III号。他
长期在船上办公,甚至《海底两万里》的上部就是
在英国航行期间完成的。
凡尔纳对完满有着一种迷恋:他不断地想要穷
尽这个世界,装点它,将它像鸡蛋那样填满;他的
行为和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作家和荷兰画派的画家
别无二致:世界已经被完成了,充满了可以一一列
举的连绵不绝的物品。艺术家所要做的就是编制目
录和清单,搜寻那些空白的角落,用人类的造物和
器具将它紧紧地塞满。
巴特眼中的凡尔纳是无聊的。数落完凡尔纳,
他最后说道,在所有的文学创作中,大约只有兰波
的醉舟才是鹦鹉螺号的反面,因为它消解了人这个
主体,只剩下以“我”自称的醉舟随波逐流。
巴特在这则短文中以寥寥数言一抑一扬,将凡
尔纳说成了他所痛恨的小资产阶级安逸的代表,以
此衬托了兰波狄奥尼索斯式的诗意。在巴特看来,
凡尔纳展现的是人类对世界的占有和同化。作为凡
尔纳神话学中的重要形象,船是居所的延伸和变体
,精工打造的鹦鹉螺号更是其中的代表,它使得主
人公可以像踩在坚实的大陆上那样,不费什么力气
,就展开对大海的探索。然而,倘若凡尔纳真的如
此无味,又怎能激发倨傲的少年诗人写下如此潇洒
的诗篇呢?巴特的文艺批评涉猎广阔,精彩非凡自
不用说,但他对于凡尔纳的评判却未免过于绝对。
相比之下,朱利安·格拉克的看法就少了许多
偏激。他在凡尔纳的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过渡。他认
为,凡尔纳处于一个起承转合的位置;诚然,他对
于封闭的场所有着一种迷恋,但有的时候,比如在
《神秘岛》中,这个巨大的封闭岛屿上发生了一些
匪夷所思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他还认为,凡尔纳
敏感地意识到,人类正不可逆转地进入一个速度和
移动的时代。
孰是孰非,我们还是看看作品吧。《海底两万
里》和《奇异旅程》中的其他故事一样,反映出十
九世纪的重大主题:国家间的战争、殖民主义、民
族独立运动、资本主义上升和人类命运的走向等等
。尼莫船长亦正亦邪,折射出科学和文明的双面性
。这位从欧洲的科学和艺术殿堂中汲取了一身本领
的印度王子对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失望地说道:“
人世已经完结”,“人类再没有什么思想”。他可
以是拯救弱者的英雄、无所不知的学者和无所不会
的工程师,也可以是失去心智的毁灭者。这位饱受
精神折磨、把自己叫做“无有之人(Nemo)”的主
人公不正是开始自我怀疑的理性主体的化身吗?他
和船上其他无差别民族的放逐者们永远地放弃了陆
地,将大海视为第二故乡,使得鹦鹉螺号这艘在大
海里自给自足的潜艇成为了一座乌托邦。而小说末
尾的疯狂和杀戮又流露出一种反乌托邦的情绪。凡
尔纳晚期的作品则更加黑暗,比如《征服者罗比尔
》或《旋转乾坤》(1889)中,科学造就了可怕的
魔鬼,或者说,人类变成了可怕的魔鬼,几乎将世
界毁于一旦。凡尔纳的这些小说体现出对工业社会
的悲观思考。
另外,我们也不要忘记,凡尔纳除了喜爱雨果
、大仲马、缪塞、莫里哀、莎士比亚和莫泊桑,更
是爱伦·坡的狂热拥趸。他通过波德莱尔的译笔发
现了爱伦·坡,并为这位钟爱的作家贡献过一生中
唯一的一篇文学研究:1864年发表在《家庭博览》
杂志上的《埃德加·爱伦·坡和他的作品》。凡尔
纳不仅在《海底两万里》中屡次提到坡和他的《亚
瑟·戈顿·皮姆历险记》,甚至还为该书撰写了续
篇《极地斯芬克斯》(1897)。也许是受到这位“
诡异大师”的影响,在表面的理性之间,怪异和奇
幻这些属于非理性范畴的东西在凡尔纳的笔下滋长
,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想象,就以《海底两万里》为
例,血腥的鲸鱼大战、可怖的巨型章鱼、诡谲的大
漩涡,乃至南极的冰雪世界都有一种静寂幽怖的神
话色彩。
是的,凡尔纳的身上有一种两面性、暧昧性,
或者格拉克所说的过渡性。他一方面在颂扬着主体
和理性,一方面又怀疑着,深深地惊异于这个不断
扩大的新世界对于人类来说的异质性和不可同化性
。凡尔纳的想象力创造了那些今天已经过时的机器
,但他所创造的那个神话世界却是与所有人类息息
相关的。这个神话世界披着现代的外衣,却是和荷
马的神话、圣经的神话相通的,它是一首十九世纪
的奥德赛,是人类关于自身身份和命运的终极问题
的回应。凡尔纳的两面性是他代表他的那个时代给
出的回答,而他的回答也为后世的回答投去了一道
曙光。
如今,我们已经目睹了自十八世纪启蒙时代以
来理性思想铸就的世界的稳定性是如何在二十世纪
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逐渐分崩离析的,而当今的科
幻电影,从《2001:太空漫游》到《异形》,尤其
体现出这种人类意识深处对于熟悉和陌生、占有与
失控之间的恐惧和焦虑。从这一点上看,正像法国
学者让·贝西埃等人在1988年就指出的那样,凡尔
纳的身上体现出一种现代性。
也许,他是一个文学史教材里不大会提及的作
家,但阅读凡尔纳,不断地让我想起,千百年来,
我们永远都是颠簸在汪洋上的鹦鹉螺号,无所不能
,却注定漂泊。
导语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著名的科幻三部曲之一。小说讲述了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追捕当时盛传的海上“怪物”,不幸被“怪物”俘获的故事。而所谓的“怪物 ”竟是一艘当时无人知晓的潜水艇。潜水艇艇长尼摩邀请阿罗纳克斯教授一行三人做海底旅行。沿途,他们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形形色色的生物,经历了种种危险。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罗纳克斯等三人不辞而别,将他们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诸于世。小说悬念迭出,高潮频起,趣味盎然,蕴含着鲜明的爱憎和广博的地理知识,使人们在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的同时,感受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力量。
精彩页
一 飞驰的暗礁
一八六六年发生了一桩怪事,其光怪离奇、匪夷所思,至今令人无法忘怀。传闻众说纷纭,不但轰动了海港居民和内陆公众,这事儿对海员们的触动尤为强烈。欧美的进出口商人、船长、船主、各国的海军将领以及这两大洲的各国政府都对此事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事实上,不久以前,有数艘船在海上碰见了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很长的纺锤状物体,有时还发出磷光,它比鲸鱼大得多,行动起来也快得多。
关于这次神秘事件,许多航海日志所记下的事实大致相同,比如这个东西或者说生物的形状,它难以置信的移动速度,它行动的惊人力量,它那天赋秉异的生命力等等。如果这东西是鲸类,那么它的体积大大超过了至今生物学家已经加以分类过的鲸鱼。居维叶、拉塞佩德、迪梅里、卡特勒法热。等博物学家除非看见过,也就是说,除非用他们学者的眼睛亲自看见过,是不会承认有这样一种怪物存在的。
把多次观察的结果取个中间值的话,一方面舍弃那些认为这个东西只有两百英尺长的保守估计,同时也撇除那些声称它有一英里宽三英里长的夸张言论,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个现象级的生物,如果它确实存在的话,它的体积大大超过了鱼类学家迄今所能认可的程度。
然而,这东西确实存在着,事实本身是不可否认的。那么,受到人类好奇心的驱使,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个怪物的出现在全世界引起了怎样的骚动。若说这是场无稽之谈,那是决不会有人接受的。
实际上,一八六六年七月二十日,加尔各一博纳克汽船公司的希金森总督号在澳大利亚东海岸五海里处遭遇了这个游动的巨物。巴克船长起初还以为这是一座不为人知的暗礁,待他正要测定它的准确位置,这不可名状的物体突然喷出两道水柱,嗖的一声射到空中一百五十英尺高。也就是说,除非这座暗礁上有间歇喷泉,否则希金森总督号面前的东西就断然是某种还没有人知道的海洋哺乳动物,它会从鼻孔中喷出混合了空气和蒸汽的水柱。
同年七月二十三日,西印度一太平洋汽船公司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号在太平洋上也遇到了同样的怪事。也就是说,这奇特的鲸类动物能以惊人的速度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因为仅三天的间隔,希金森总督号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号就在地图上相距七百多古海里。的两个地点看见了它。
十五天后,在离上述地点两干海里远的地方,国家轮船公司的海尔维地亚号和皇家邮船公司的香农号,在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大西洋海面上迎面相遇的时候,在北纬42°15’、西经60°35’,分别报告看到了这个大怪物。根据两船的共同观察,估计这头哺乳动物的长度有三百五十多英尺,因为香农号和海尔维地亚号两船连起来还没有它大,而两船从头至尾也有一百米长。然而,最大的鲸鱼,像常常出没于阿留申群岛的库拉马克岛和乌姆居里克岛附近海面的那些鲸鱼,也不过体长五十六米,比这再大的可是从来就没有过。
此类报道接踵而来。横渡大西洋的佩雷尔号的种种新发现,伊斯曼轮船公司的埃特纳号跟这个怪物的一次相撞,法国驱逐舰诺曼底号军官们所写的记录,海军准将菲兹·詹姆斯的手下在克莱德爵士号上所做的精密测算,都在当时轰动一时。在生性欢陕的国家里,大家都拿这件事作为谈资笑料,但那些严肃务实的国家比如英国、美国和德国,对此就非常重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