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华特·迪士尼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化创意者之一,持续影响着动画电影艺术、美国商业和文化。他是充满激情的梦想家,从农场小子、年轻商人一步步成长为动画大师;他是不断创新的企业家,从动画制作到真人电影,再到纪录片和主题公园,从不停止探索。然而,艺术家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带来的不尽是得意满足,迪士尼也有失落和彷徨。1941年迪士尼工作室的员工罢工,标志着两种身份首次发生剧烈冲突。 迈克尔·巴里耶著的《动画人生(迪士尼传)(精)》既是个人传记,也是一部文化史。作者查阅了数十座迪土尼档案馆的档案,采访过150多位相关人士,深度再现了迪士尼带领工作室做出的变革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在得失进退之间演绎的动画人生。 作者简介 迈克尔·巴里耶(Michael BarTier) 1940年生,美国文化产业学者、电影艺术评论家,动画电影、漫画和连环画研究权威。1970年创办了美国第一本严肃动漫杂志《欢乐世界》,著有《好莱坞卡通片:美国动画片的黄金年代》(1999)、《连环漫画:美国漫画佳作的奇迹》(2014)等书。他创作的迪士尼传记是公认的传记杰作。 目录 引言 “全是我的意思 第一章 “家里的宠儿 农场和都市(190l—1923) 第二章 “一个可爱的主意 自学成才的电影制作人(1923一1928) 第三章 “你必须真的成为米妮 打造一只更好的老鼠(1928—1933) 第四章 “这个角色是真人 向长片飞跃(1934一1938) 第五章 “一家绘画工厂 雄心的代价(1938—1941) 第六章 “一个古怪、机敏、可爱的怪人 繁重的工作(1941—1947) 第七章 “善变和孩子气 逃离动画(1947—1953) 第八章 “他现在只对另一件事情感兴趣 逃离电影(1953—1959) 第九章 “能让我开心的话题 奇幻王国的缺憾(1959—1965) 第十章 “他一直奋斗到最后 新城梦魇(1965—1966) 后记“让我们公司永远天真下去 注释 索引 致谢
序言 华特·迪士尼的传记已经出版了至少十几本, 有鉴于此,任何人想要再写一本,都必须对自己的 行为有所解释。只是说那些书大多不怎么好是不够 的。问题在于新传记能否避开之前那些作品落入的 陷阱。 大部分迪士尼传记所塑造的形象,要么跟完人 的差距只在于一些小毛病(他抽烟太多且好说脏话) ,要么人格可憎(反犹主义是罪恶之一),连他的作 品也是美国文化的污点。 我自己研究他的生平之后发现,支持这两种描 述的迹象都堪称寥寥。我的研究始于1969年。那年 ,我第一次去加利福尼亚州采访沃德·金博尔和卡 尔·斯托林。他们分别是迪士尼最好的动画师之一 和迪士尼的第一位有声动画编曲。我估计,迪士尼 是一位不完美却迷人的艺术家,也是一位让人钦佩 却不那么有趣的企业家。若要尽量完整地塑造这个 人物,我想窍门就是掌握他的生平事迹,连带寻得 一些他私人生活的线索;这正是我在本书中尝试的 做法。 我集中关注了他的工作,特别是他的动画电影 ,因为我觉得那是他的生平事迹中最迷人的地方。 我可以说,他是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不过在这两 方面及其他方面,他和众多同辈的男人并无不同。 迪士尼乐园目前仍是一个创业奇迹,不过它主要是 时代的产物,而非迪士尼电影的结果。至于它对美 国文化的影响,不论是好是坏,都言过其实了。托 马斯·爱迪生和亨利·福特也许改变了国家,而华 特·迪士尼只是参与塑造了那种离开他照样会发生 的经济和人口改变。他特别引人关注的地方,则是 他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早期的动画电影。 我写作本书的巨大优势是,我已经写过好莱坞 动画片的历史(《好莱坞动画:黄金时代的美国动画 片》,以下简称《好菜坞动硒》),其中就有华特· 迪士尼公司那些年的历史。写作本书时,我有幸可 以利用我和弥尔顿·格雷做的采访(收录于《好莱坞 动画》的部门研究中)。我们采访的人中,有些早在 20世纪20年代初期就认识华特·迪士尼了,而且大 部分人以前很少接受采访,现在差不多都辞世了。 现在来做迪士尼的传记,所能利用的关于迪士尼及 其公司的回忆中.储量最丰富的莫过于《好莱坞动 画》里的采访。当然,那些回忆并非都具有同等价 值。不过,迪士尼是一个情绪反复无常的苛刻老板 ,他的员工完全有理由去密切观察他,并且记住所 见所闻。 为了这本书,我还采访了一些与华特·迪士尼 的真人电影有关的人。遗憾的是,那些与迪士尼一 起经营迪士尼乐园的人,现在大多不在了。我和弥 尔顿·格雷采访了乐园最重要的几位设计者,比如 马克·戴维斯、肯·安德森。、克劳德·科茨、赫 布·莱曼。不过他们最先做的是动画工作,而且我 们为《好莱坞动画》做的采访几乎完全围绕着他们 的动画工作。万幸的是。这方面的档案材料并不缺 乏,偶尔有回忆录谈到迪士尼乐园等话题,还有些 书籍精心研究了有关话题,比如有关华特·迪士尼 对铁路的热情的,就有迈克尔·布劳吉的杰作《华 特·迪士尼的铁路故事》。杰克·E.詹森和他已故 的兄弟利昂·J.詹森创办的《E等票》(P,O.Box 8597,Mission Hills CA 91346—8597;www//) 。theIe’ticket.com)杂志专门研究迪士尼乐园 的历史,基本上每期都收录了一篇有价值的采访, 采访对象是迪士尼乐园的老员工,而且经常是独家 专访。 华特·迪士尼从来没有写过自传,不过他在 1956年接受了皮特·马丁的一系列采访,按理说离 写也不远了。马丁当时在给《星期六晚邮报》采访 名人,而且已经给阿瑟·戈弗雷和宾·克罗斯比代 写过书。据迪士尼的女儿黛安·米勒在2001年解释 ,原来的想法是该报连载迪士尼找人代写的自传, 可是迪士尼不感兴趣。迪士尼反而建议“他们改变 想法,由我,他的长女,来讲述他的故事。我和妹 妹可以得到报酬,虽然报酬只有他们提供给他的一 半,但也仍是一大笔钱”。那是迪士尼帮助女儿女 婿,还有他们的两个孩子获得经济独立的方法。就 像黛安·米勒所写的:“我从来不敢妄称拥有这本 书(《华特·迪士尼的故事》,黛安·米勒口述,皮 特·马丁记录,纽约,1957年)的著作权,因为除了 满心欢喜地参与皮特对爸爸的全部采访外,我的贡 献非常少……最后的成果是数小时的录音采访,这 对于后续研究者是一份极好的资料。” 录音当中提到了琼·赫肖尔特的逝世和一档即 将开播的迪士尼电视节目,这表明采访是在1956年5 月和6月录制的(据黛安·米勒回忆,不是在7月)。 从采访中摘录的大量内容已经发表在华特·迪士尼 家族博物馆网站上和迪士尼授权的许多书里,有时 候形式上有所改动。完整的文字记录,还有1961年 马丁采访迪士尼的文字记录收藏在伯班克的华特· 迪士尼档案馆,波士顿大学的霍华德·戈特利布档 案研究中心的理查德·G.哈布勒藏品中也有收录。 我引用的不是已经整理发表的文章,而是文字记录 ,只改正了拼写错误等明显的讹误。 哈布勒是自由撰稿人,他给很多杂志写过文章 ,还代写过罗纳德·里根口述的自传《我的其余部 分在哪里》。迪士尼去世不到一年,他是第一位受 华特·迪士尼制作公司和迪士尼家族委托撰写华特 ·迪士尼传记的作者。1967年年底和1968年,哈布 勒采访了许多迪士尼员工和迪士尼家族成员,他们 中的一些人已经永远采访不到了。他的书从未出版 。“交稿以供校正,事实上没有履约——接着毫无 进展,”他在1969年告诉我,“没有意见,没有理 由,总之什么都没有……他们付了一大笔违约金, 然后让它暴毙了。”哈布勒保留了原稿草稿、几十 次采访的完整或部分文字记录,还有很多别的材料 。他将这些全都捐赠给了波士顿大学,我在写作本 书过程中也多有查阅。哈布勒有些采访的文字记录 也收藏在华特·迪士尼档案馆,迪士尼后续授权的 书籍对此多有引用,比如鲍勃·托马斯关于华特· 迪士尼和他哥哥罗伊的传记。 无论是我自己的采访、马丁对迪士尼的采访、 哈布勒对迪士尼的采访,还是其他人对迪士尼的朋 友和员工的采访,在事实上都没有巨大分歧,对立 意见也少之又少。(我在研究中,所遇到的版本截然 不同的事件,只有《海角乐同》在多巴哥岛的拍摄 一例。在拍摄期间,迪士尼从没有去过该岛,所以 那些分歧对本书并不那么重要。)迪士尼本人的话也 相当一致。他从20世纪30年代早期开始对采访者回 顾他的个人历史,而且允许媒体发表。当他故意模 糊或者忽略他的生活经历时,理由通常也很明显, 比如他对于所谓的前员工对自己的背叛,始终愤恨 不已。 要写一部准确的迪士尼传记,最大的障碍不是 故意说的谎话,而是以前作者们的失误。没有作者 希望重复别人已经完成得很好的研究,可是关于华 特·迪士尼生平的出版物,大多包含一些可以避免 的小错误。从本书尾注可以看出,我已经在尽力避 免这种错误,所以尽可能地依靠一手资料。不过错 误在所难免,一经发现,我就会在我的个人网站www .michaellbrrier.com上放上更正内容。 有些一手资料比较容易得到。在我为《好莱坞 动画》做研究的时候,我几乎看遍了华特·迪士尼 制作的戏剧性的有声动画,也几乎看遍了留存下来 的无声动画,还有大量赞助的电影,比如给军队制 作的电影。多亏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我看遍 了迪士尼生前制作的真人长片,也几乎看遍了所有 真人短片,还有几十档迪士尼电视节目。(然而,样 片我只看了《米老鼠俱乐部》。人总归要适可而止 。) 在撰写《好莱坞动画》那几年,我有幸进入迪 士尼档案馆,不过从那以后,规定收紧了。撰写本 书,我没有在档案馆做任何现场调研,因为稍有不 便,所幸我已经做过研究了,而且还有其他可供参 考的资料。有些一手资料依旧无法使用,即便研究 者获得公司准许。罗伊·迪士尼提供给鲍勃·托马 斯写传记的文件,仍然不对大多数作者开放。那些 有持续法律意义的资料(所谓的“主要文件”)也是 如此。如果“最权威的”华特·迪士尼传记还有可 能的话,那也要到几十年后才能够动笔。我虽对本 书没有这种要求,但是我知道它比大部分华特·迪 士尼的传记都更准确,我还希望它能让人清楚地认 识到迪士尼是何人,以及他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关注 的原因。如果我成功实现了上述目标,由他人立志 在本世纪更晚的时候写出权威传记,会让我更加高 兴。 阿肯色州,小石城 2006年8月1日
导语 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 1901—1966)是20世纪最具有创造力的人之一,他一直影响着动画片的艺术、美国商业的历史和20世纪美国文化的演进。 《动画人生(迪士尼传)(精)》是一本最接近迪士尼自传的书,重点描述了迪士尼一生中的角色转变和公司产品背后的故事细节。相比其他传记,本书不仅使用了大量珍贵档案,还有作者迈克尔·巴里耶对在迪士尼身边工作过的150多人的采访资料。 后记 “让我们公司永远天真下去” 华特·迪士尼去世几个月之后,“文明演进的 游览转车”入驻了迪士尼乐园,观赏完旋转发声机 动人偶秀,游客就直接被带到上面一层参观“进步 之城”,即华特的艾波卡特的大型模型。模型以1/ 8英寸比1英尺的比例建成,面积达6900平方英尺, 含20 000棵微型树木、4 500栋带有内部照明的建筑 和1400盏可用路灯,每盏高约一英尺。 艾波卡特项目便止于这套模型。迪士尼去世后 不久,马文·戴维斯记得:“卡德·沃克、比尔· 安德森、罗伊·迪士尼等人召开了大型会议……一 直是我跟华特在共同筹划佛罗里达项目,华特只把 这项工程交给了我一个人。会议在一个大房间进行 ,我尽我所能地陈述了华特的构想。我准备了大量 材料,向与会人员展示艾波卡特的面貌和华特的理 念。汇报完毕坐下之后,罗伊转过身看着我说:‘ 马文……华特已经不在了。’他是想说忘记华特做 过的事,重新开始……原计划娱乐元素不强,考虑 到这个问题,罗伊才做出如此决定,他知道华特的 艾波卡特不会具有太大娱乐价值。” 范阿斯代尔·弗朗斯写道,华特·迪士尼的去 世,“对家人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一位可爱可敬但 又独断专横的父亲”。他的描述无疑让人想起伊莱 亚斯·迪士尼和他儿子之间的关系。同大多数遭遇 类似情况的家庭一样,家人最初沉浸在悲痛之中, 接着强忍悲痛完成逝者遗愿;然后,渐渐地,开始 怀疑先人的要求是否合理。 有些工程马上进入尾声,最简单的做法便是执 行父辈遗愿,比如迪士尼乐园的“加勒比海盗”, 这处景点于1967年春迪士尼去世几个月之后开放。 至于《明日之城,1966》,迅速完成制作至关重要 ,因为需要在1967年年初拿给佛罗里达立法机关查 看。 宣传片完成了它时下的使命,佛罗里达立法机 关按照华特.迪士尼制作公司意愿,承认了迪士尼 这处产权的合法地位;然而,艾波卡特的前景却越 发令人担忧。“这构想很棒,但它属于华特,”马 蒂·斯克拉说,“只有华特.迪士尼能说服企业予 以支持。我们手上现在只有佛罗里达27 000英亩土 地,而且公司管理层对WED的人才一无所知。” 迪士尼高层多数人都不熟悉wED。斯克拉说:“ 罗伊·迪士尼来过我们办公楼一次,[华特·迪士尼 制作公司的]高层卡德·沃克和唐·泰特姆来过一两 次。我的意思是,这是华特的领地。”尽管去世前 两年迪士尼已同意将WED卖给华特·迪士尼制作公司 ,这家公司仍是他的私人属地,艾波卡特仍是他个 人的项目。“最初人们就清楚,没有人能领会他对 艾波卡特的构想。”斯克拉说,“不过每个人都知 道如何……在佛罗里达建另一座有配套酒店的迪士 尼乐园。” 1969年5月,第二座迪士尼乐园建设项目(又称 奇幻王国,是宣传人员为迪士尼乐园起的别名)最终 以“华特·迪士尼世界”之名动工,并于1971年开 业。十一年后,名为“艾波卡特中心”的主题公园 开放,但是与华特·迪士尼的未来之城毫无相似之 处。这座新艾波卡特正像一场永久性的世界博览会 ,是国际展馆和工业展览的大杂烩,仿佛保留原名 只是为了让迪士尼灵魂安息;考虑到华特·迪士尼 本人对纽约世博会的不以为意,这样更显得讽刺。 迪士尼最后几项大型工程中,又有一项最终石 沉大海。他对矿物国王的规划一直存在缺陷,因为 需要联邦和州政府的双重支持,而在塞拉俱乐部针 对山谷规划提起法庭诉讼之后,官方支持慢慢化作 泡影。迪士尼的继承者既担心项目存在争议,又缺 乏他具有的那份热情,而且对度假村经济前景缺乏 信心。最终他们放弃了矿物国王项目。1978年,这 个山谷并人了红杉国家公园。 迪士尼晚年热心的事情,只有加利福尼亚艺术 学院得以幸存。他将税后财产的45%留做公益事业 ,其中95%划拨给加州艺术学院,学校最终得到大 概1500万美元。问题是,他没有详细指出这笔钱该 如何使用,也没对学院发展方向提出要求。结果, 学院管理者以他的名义撤除了乔纳德,完全改变学 院定位,并摒弃了乔纳德鼓励学生打磨传统技艺的 教育理念。 1970年,加州艺术学院临时校区开放,成为全 美激进主义和学潮运动的又一沃土。罗伊·迪士尼 及家中其他成员,虽然尽职尽责地监管着华特如此 看重的这所学校,却失去了压制动荡的信心,甚至 一度想将其推给南加州大学或其他某所大型院校。 罗伊·迪士尼的夫人爱德娜认为,学院工作加速了 她丈夫的去世(罗伊·迪士尼于1971年12月去世)。 不过,同其他大学一样,加州艺术学院随后十年里 也渐渐复归平静。 1966年4月,学院选址再次改变,搬到另一座“ 新城”——洛杉矶北部的巴伦西亚。1971年,学院 开放,规模与之前让米勒德·希茨和马克·戴维斯 颇为震惊的校区规划不相上下。加州艺术学院延续 至今,下设各类艺术分院,拥有1200名在校学生。 尽管培养出众多杰出校友,但将各类艺术专业齐聚 一处,无论在艺术造诣方面,还是按照“幻想T程” 的标准,都没有收到独特突出的成效。 在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非常坦诚的迪士尼传记。 ——《动画世界》 引人入胜、言简意赅,你一定要读。作者客观 公正地考察了20世纪美国重要的文化力量——神秘 莫测的电影艺术家华特·迪士尼。 ——约翰·卡尼梅克,纽约大学终身教授 这本书讲透了动画。 ——《伦敦书评》 本书是目前研究迪士尼及其世界——他的个人 生活、思想追求和他打造的奇妙王国——的少有的 佳作。本书作者与迪士尼的同事及家人进行了多年 交流,呈现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一个满怀深情 、不知疲倦的创新者…… ——卡拉尔·安·马林,明尼苏达大学艺术史 教授
精彩页 第一章 “家里的宠儿” 农场和都市(1901—1923) 马瑟林镇位于美国密苏里州,是艾奇逊一托皮卡一圣菲铁路公司创建的。1886年,该铁路公司在芝加哥和堪萨斯城之间规划了一条直通线,于是在堪萨斯城东北方向100英里处需要一座小镇作为“分界点”,供列车补充燃料和水,并让工作人员换班。可密苏里州的那个地方没有小镇,只有一片人烟稀少的大草原,所以圣菲铁路公司造了一座。1888年1月28日,公司买下第一块地,同年3月6日,马瑟林镇落成。早些年,它就是个吵闹的小镇,不过到20世纪初已经变得更加安定和体面。 小镇在规划布局时,主街很自然地被称作圣菲大道,它挨着火车站,横穿铁路。每天有几十列火车经过马瑟林镇,镇上居民察觉到往来火车会惊扰商业街,于是舍弃圣菲大道,沿着堪萨斯大道安家做生意。堪萨斯大道与铁路线平行,始终有一两个街区的距离,沿铁路顺时针由北向东北延伸,尽头是密苏里街。密苏里街从十字路口往正北延伸,很快就变成了一条乡间小路。 小路往北四分之一英里,距离马瑟林火车站一英里处,刚好出了小镇,一栋比小镇年久的两层木屋,坐落在一片45英亩农场的东南角。20世纪初,一个名为迪士尼的家庭在农场住过几年。这户人家的成员有丈夫伊莱亚斯,妻子弗罗拉,四个儿子赫伯特、雷蒙德、罗伊和沃尔特,还有女儿露丝。 1906年4月,迪士尼一家从芝加哥搬到马瑟林镇。搬家的原因是伊莱亚斯担心大城市的犯罪和腐败现象会带坏孩子们。伊莱亚斯乐意从芝加哥搬进马瑟林镇,不仅是因为他看中了镇子的乡村环境,也有家庭关系的缘故。伊莱亚斯有十个兄弟姐妹,有个弟弟叫作罗伯特·迪士尼,是一块440英亩农场的共同所有人,农场在马瑟林镇西边不到一英里处。1906年2月初,伊莱亚斯去了一趟马瑟林镇,之后便卖掉了芝加哥的房子。一个月后.在1906年3月5日,他买下了一块40英亩的农场,原农场主威廉·E.克雷恩是一位内战退伍军人,前年11月过世了。农场价格为每英亩75美元,总计3000美元。一个月后,即同年4月3日,他用450美元买下了相邻的一块土地,这块地面积有5英亩多一点,在克雷恩的遗孀名下。 迪士尼家之前住在芝加哥的西区,住址是特里普大道1249号。。1890年,伊莱亚斯和弗罗拉带着长子赫伯特搬到了芝加哥。当时他们住在第四区的南弗农大道3515号,正好位于市区南边,离密歇根湖不到一英里。1890年12月30日,二儿子雷蒙德·阿诺德·迪士尼在这里出生。芝加哥正在飞速发展,1889年的兼并举措增加了125平方英里土地和22.5万人口.因此木匠很好找活;在1891年的城市住址簿上,伊莱亚斯.迪士尼的身份就是木匠。 1891年10月31日,伊莱亚斯在特里普大道1249号买了一小块地。1892年,他就地盖了幢房子。 1893年6月24日,迪士尼家的三儿子.罗伊.奥利弗·迪士尼在那里出生,接着是1901年12月5日出生的沃尔特.伊莱亚斯。迪士尼,还有1903年12月6日出生的露丝·弗罗拉·迪士尼,迪士尼家的老幺,也是唯一的女儿。这个街区叫作赫莫萨(命名原因不详),是在19世纪90年代新开辟的,几年前才有苏格兰、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的移民搬来居住。在1889年兼并举措中,它被划人市区。 “附近有个家庭跟我们很相似,两家走得很近,”罗伊.迪士尼在1967年对理查德·哈布勒说,“一天早上,我们醒来发现,那家的两个儿子卷进了一桩车库抢劫案……他们朝警察开枪,杀了一名警察。他们一个进了乔利埃特(监狱),终身监禁,一个被判了二十年。那两个孩子跟我大哥和二哥同岁(也处于青春期)。我们的街区挺不错,周围有很多善良的爱尔兰人、波兰人和瑞典人,不过也确实有点儿乱。”迪士尼家买报纸的三个街角都有酒吧。 伊莱亚斯与两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儿子,赫伯特和雷蒙德,护送“一辆满载家具的棚车,还有爸爸在芝加哥买的两匹马”,罗伊回忆道。“弗罗拉带着两个年龄小一点的儿子和女儿露丝分开走,显然比她丈夫先到。华特·迪士尼那时只有四岁,但在三十多年后他写道:“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我们坐火车到了那儿。有位考曼先生在四轮马车上等我们,我们驾车赶往乡下的房子,刚好出了城区。我肯定那儿是叫克雷恩农场。我的第一印象是,那里有个漂亮的前院,院里有很多垂柳。” 罗伊记得他们的新家是“一个非常可爱、甜美的小农场,如果可以这样形容一个农场的话”。这个45英亩的农场上有苹果园、桃园和李子园,还有成片的谷物,农场也是很多动物的家,有猪、鸡、马和奶牛。“自然,”罗伊说,“对于城里孩子,这就是天堂。” 离开农场差不多五十年后,华特·迪士尼还会亲切地说起:“那里有两片果园,一片叫老园,一片叫新园。园内有各种苹果。有一种我们称为狼河苹果。它们那么大……人们从方圆几英里外来看我们的果园,看这些大家伙。” (迪士尼对农场童年的深情回忆像所有人的童年回忆一样,也许并不完全可靠。1956年7月,他重回马瑟林镇,向欢迎人群说了他当“猪骑士”的壮举。之后在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