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弗洛伊德谈自我意识(精)/世界大师思想精萃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奥)弗洛伊德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弗洛伊德是一位离经叛道的精神分析大师。

《弗洛伊德谈自我意识》本着通俗易懂、短小精练、哲理性强、寓意深刻的原则,从弗洛伊德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主要作品中编译了42个经典名篇而成,并参考了一些英译本。为了适合读者要求,石磊等在编译的过程中,对个别篇幅较长的文章按其层次添加了部分标题,使读者更易于理解。

内容推荐

《弗洛伊德谈自我意识》本着通俗易懂、短小精练、哲理性强、寓意深刻的原则,从弗洛伊德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主要作品中编译了42个经典名篇而成,并参考了一些英译本。为了适合读者要求,石磊等在编译的过程中,对个别篇幅较长的文章按其层次添加了部分标题,使读者更易于理解。

《弗洛伊德谈自我意识》首次把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能的冲突与对抗明确地提出来,并试图找到互相妥协的可能与意义,这是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性本能对个人成功奋斗的意义。

目录

一、自我和本我

二、自我和超我

三、意识与潜意识

四、无意识的现象

五、暗示与力比多

六、等级区别

七、压抑的状态

八、悲痛与抑郁

九、理智的判断

十、诙谐的作用

十一、心理能量的释放

十二、梦的神秘

十三、心理感应

十四、梦的解释

十五、记忆的特性

十六、遗忘的本因

十七、痛苦的记忆

十八、数字和迷信

十九、数字与名字

二十、我与别人的区别

二十一、对口误的讨论

二十二、依赖关系

二十三、认同作用

二十四、两类本能

二十五、爱和催眠

二十六、女性气质

二十七、兴趣的转移

二十八、成熟女性的心理特质

二十九、自恋倾向

三十、性欲的本能

三十一、宗教与艺术

三十二、幸福与痛苦

三十三、对于文明的理解

三十四、爱的态度

三十五、良心与内疚

三十六、特殊群体

三十七、原始群体

三十八、群居本能

三十九、共同的特性

四十、宇宙观的取向

四十一、科学的回答

四十二、生活的真正价值

试读章节

如果我们概括今日的个体生活,同时记住权威们为群体心理学提供的相互补充的说明,那么,当面对揭示出来的各种复杂问题时,我们可能会失去尝试做出综合说明的勇气。每个人都是各种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在许多方面受到认同联系的束缚,他根据各种各样的模范,建立起他的自我理想。因而每一个体都享有多样的群体心理,如种族心理、阶级心理、宗派心理以及民族心理等。他也能使自己超出这些群体心理之上,以致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稳定而继续存在的群体形式——连同它们始终如一的不变的结果,比起迅速形成且短暂的群体形式——勒邦曾出色地概述过这种群体心理的心理学特征,对观察者来说就不怎么奇怪了。正是在这些过于短暂的仿佛置于其他群体之上的群体中,我们遇到了恰好确认为个体习性完全消失的奇迹,即使这种奇迹只是暂时的。

我们把这种奇迹解释为,它意味着个人放弃的自我理想,用体现在领袖身上的群体理想代替它。我们必须说明,这种奇迹不是在每一个场合都同样大。在许多个人身上,自我和自我理想的分离不是特别明显,二者仍然容易混合,自我常常保持它早期自恋性的满足。这种情况使得选择领袖非常有利。领袖常常只是需要具有关于特别显著的纯粹形式的典型的个人特性,只是需要给人以强而有力和更多力比多自由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出于对强而有力首领的需要,常常就会向他妥协,赋予其在其他情况下也许无法要求的支配权。而该群体的其他成员——他们的自我理想除此以外,不会没做某种修正而体现在他这个人身上,则和其余的人一起被“暗示”,即为认同作用所迷住。

我们意识到,对解释群体的力比多结构所能做出的贡献,回到了自我和理想之间的区分上,并且回到了使这种区分成为可能的双重联系上,即认同作用和把对象置于自我理想的地位上。这种在自我中区分等级的假定作为自我分析的第一步,必须逐渐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中确立其合理地位。在《论自恋》这篇论文中,我综合了暂且能用来支持这种区分的所有病理学材料。不过可以期待的是当我们更深入地研究精神病心理学时,就会发现其更大的意义。现在,让我们反思一下,自我进入了对象与自我理想的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是从自我中发展而来的,外部对象与作为一个整体的自我之间的所有相互作用——神经症的研究使我们熟悉了这种相互作用,很可能在自我内部这种新的活动背景下得到重复。

我们所熟悉的每一心理分化,都显示出心理功能活动的困难进一步增大,增加其不稳定性,也可能成为其崩溃的始点,即一种疾病的发作。从我们出生开始,就经历着从绝对自足的自恋到感知变化着的外部世界以及开始发现对象这样的阶段。与此相关联的事实是,我们不能长时间地忍受事物的新状态,我们在睡眠中经常从事物的新状态回复到先前缺乏刺激和避开对象的状态。然而,的确是在这个过程中遵循着来自外部世界的启示,通过日夜周期性的变化,暂时抵消影响我们的一大部分刺激。这样一个阶段的第二个例子一从病理学上讲是更重要的例子,却并不受制于这样的限定,在发展的过程中,致使我们的心理存在分离成连贯的自我,以及分离成位于这个自我之外的潜意识和被压抑的部分。这种新获得物的稳定性还显示出不断的动摇。在梦和神经症中,这些被排除的东西便会叩门,要求进入,尽管有抵抗作用防卫着它们。在我们健康的生活中,我们使用特别的技能允许被压抑的东西避免抵抗作用,暂时接受它进入我们的自我,以便增加快乐、诙谐和幽默,以及某种程度上一般的喜剧。

自我理想与自我的分离也不能长久地保持,不得不暂时打破,这是完全可以设想的。在施加给自我的所有否认和限制中,定期性地违反禁忌是一种常规。这的确被节日制度体现出来了。这种节日制度从起源来看恰好是法规所允许的越轨,而节日的欢乐气氛是由于它们所导致的释放。古罗马的农神节和现代的狂欢节在本质特征上与原始人的节日是一致的,通常以各种类型的放荡不羁和对其他时候是最神圣的戒律的侵越而告终。但是自我理想包含自我不得不默认的所有一切限制,因为这种理由,取消这种理想对自我来说必然成为盛大的节日——于是自我可能再次感到满足。

当自我中的某些东西与自我理想相符合时,总是出现狂喜的感情。而罪恶感(以及自卑感)也能被理解为它们之间紧张的表现。

众所周知,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心境的一般状态周期性地从过于抑郁经过某种中间状态波动到高度的宁静感。这些波动以非常不同的幅度显示出来:从刚刚可觉察的波动到抑郁症和躁狂症形式的那些极端的例子,后者对有关人的生活造成了最大的苦恼或损害。在这种周期性抑郁的典型病例中,外部降临的原因似乎不起任何决定性的作用;而就内部动机而言,与所有其他人相比,在这些病人那里也没有发现更多或更少的东西,结果把这些病例看做不是心因性的而已成为人们的习惯。那些十分相似的周期性抑郁的病例,能够容易地追回到精神创伤上。

心境自发波动的基础不得而知,也无法洞察躁狂症取代抑郁症的机制。于是我们自由地假定,这些病人可以找到实际应用的人——他们的自我典范在先前特别严格地支配自我后,可能暂时地融入到他们的自我之中了。

让我们记住清楚了的东西:根据对自我的分析,无可怀疑的是,在躁狂症的病例中,自我和自我理想融合在一起,以致处于狂热和自我满足的心境并不被自我批评所困扰的这个人,可以享受他的抑制、他考虑别人的感情以及他的自责全部取消这样的欢乐了。抑郁症的悲伤就是表示他自我的两种动因之间的尖锐冲突——过于敏感的自我理想无情地谴责处于自卑和自贬错觉中的自我。惟一的问题是,在对新秩序的周期性反抗中——我们前面已做出假定——寻求自我和自我理想之间这些变化了的关系的原因,还是认为其他环境因素对这种变化关系负有责任。

转变成躁狂症并不是抑郁症候群不可缺少的特征。有一些单一的抑郁症,它们从没有转变成躁狂症。P43-47

序言

弗洛伊德是一位离经叛道的精神分析大师。他像一个幽灵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徘徊了很久,像人类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人物一样,他们的出现都没有受到人们的欢迎,不是被视为“异类”,就是被视为“洪水猛兽”。他们的思想也往往被人们误解和歪曲,遭到世人的冷落和唾骂。幸运的是,并非所有人的思想都是那么狭隘、那么虚伪和目光短浅,社会的进步使这位精神病理学家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尽管目前人们还没有完全看到其学说的意义,但他创造的心理分析理论,作为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因其在治疗神经官能症中的运用和广泛传播,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心理分析理论的产生和任何学说一样都不是偶然的,无论是荒诞的理论还是科学的学说,都不可能是学者的凭空杜撰,它必然是学者用心观察世界,用心观察现实,脚踏实地地研究具体对象的结果。弗洛伊德从研究病人的病理出发,窥探到了人类心灵世界中的秘密。此可谓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也是使他的理论赢得世人瞩目的原因,尽管也有人把他贬得一文不值,甚至把他说成是写淫秽作品的“下流作家”,但他随即拥有了众多的读者和崇拜者;其心理分析也成为了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最重要的派别。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分析理论逐渐渗透到文学、哲学、艺术、教育、宗教各领域,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并影响到社会科学各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可以说,凡是与人类精神生活有关的文化科学活动,以及探讨人类命运和本质的各种学说,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心理分析理论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书成了最畅销也最流行的书。他虽然还没有摆脱饱受争议的阴影,但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潮——弗洛伊德主义的创造人,他成为了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然而这只是弗洛伊德主义最表面的反应,当这个理论在社会及各个文化领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反应后,弗洛伊德主义更上一层楼,从而汇入了20世纪哲学非理性主义的思潮,并为非理性主义哲学提供了心理学和生物学的根据。因为以心理分析学说为基础的弗洛伊德主义能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人存在的性质,确定了文明的使命,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成为了一种最有声望的思想体系。弗洛伊德的名字,甚至时常与哥白尼、达尔文、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联系在一起,也因此有人把他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科学方法是最有价值的贡献。弗洛伊德的学说发展了一种新的理论工具,开辟了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人的内在生活。虽然这些发现是在解除精神创伤的过程中获得的,但它们依然有助于我们对日常活动、对创造性劳动的理解,因为我们的心理生活带有如此浓重的痛苦色彩,我们的成功需要超越理性的原动力。人的成功发展,除了需要理性的思考、理性的热情以外,更需要本能的冲动、非理性的热情。在弗洛伊德看来,理性维持着人们现实生活的稳定的秩序和健康的发展,而非理性则是在人们最关键的时候,暴发出的有力冲刺。尽管大多数时候,本能都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甚至是歪曲地反映在人们的生活中,但它的最终暴发,是必不可少的。长期的压抑,不仅会导致疾病而且也是违反人性的。本书首次把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能的冲突与对抗明确地提出来,并试图找到互相妥协的可能与意义,这是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性本能对个人成功奋斗的意义。

在弗洛伊德看来,决定人类生活目的(或是人性本能)的是快乐原则。这个原则一开始就控制了人的精神器官的活动。而文明则是对本能的限制,但弗洛伊德并没有否认文明是人类的进步。在他看来,所谓的幸福就是被深深压抑的那些本能需要的满足。文明虽然不一定具有获得幸福的手段之价值,但它却把人类的生活与人类祖先类人猿的动物性区别开来。在弗洛伊德看来,文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第一个方面,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具有文化性质;第二个方面,工具是推动人类文明的强大动力。弗洛伊德说:“文明不过是意指人类对自然之防卫及人际关系之调整所累积而造成的结果。”“如果我们追溯过去,我们发现文明的最初行动是使用工具,控制火和建造住房……每一种工具的使用都使人类改善了他的运动器官或感觉器官,或者说消除了这些器官的限制。运用工具为人提供巨大的力量,就如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肌肉一样。有了船和飞机,水和空气就不能阻碍人的运动;有了眼镜,人纠正了眼球晶体的缺陷;有了望远镜,人看到了很远的地方;有了显微镜,人克服了视网膜结构造成的视力限制;在照相机中,人创造了一种可以保留转瞬即逝的视觉印象的仪器,就像唱片可以保留转瞬即逝的听觉印象一样。”弗洛伊德从物质工具的进步出发,来探讨文明的关系,是难能可贵的。在这里,弗洛伊德的主张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都认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生产力,是以工具的进步为标志的生产力。

弗洛伊德在强调工具的推动作用时,并没有忽视人的作用,他强调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调节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社会联系的方式。他认为,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社会关系受个人随心所欲地支配,体格比较强壮的人根据自己的利益和本能冲动来决定社会关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集体的力量被认为是正确的。个体的力量被集体的力量所代替是文明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似乎使法律不再代表一个小集体的意愿,即一个等级或者人类一个阶层或者一个种族群体的意愿,最终的结果便是所有的人通过牺牲他们的本能创造了法律规则。

在这里,弗洛伊德清楚地肯定了集体力量在文明中的作用,看到了社会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同时,我们要意识到在创造性的探索活动中,即个人成功的最有前途的领域,理性与非理性是人的两条腿。理性离不开非理性,非理性亦离不开理性。它们的相互作用,才是成功的保证,人类的活动一面是走向未来,一面是走进历史,我们在看到文明的未来的同时,也会看到我们对文明的不满。

本书本着通俗易懂、短小精练、哲理性强、寓意深刻的原则,从弗洛伊德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主要作品中编译了42个经典名篇而成,并参考了一些英译本。为了适合读者要求,我们在编译的过程中,对个别篇幅较长的文章按其层次添加了部分标题,使读者更易于理解,若有因句子段落的删节而使论述有欠或标题立意有欠缜密之处请读者见谅。

最后尚需说明的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弗洛伊德个人的偏见,本书一些作品中的唯心主义和自然主义表现得比较明显,有些观点和论述显然是错误的,请读者在阅读中予以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3: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