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精)》由杰克·纳普、约翰·泽拉茨基著。 想每天做完所有事?每件事都追求完美?醒醒吧,不存在的!(倒是很可能提前秃顶)人生苦短,精力有限。不如换个角度,为重要的人和事创造时间。 创造时间仅需四步: (1)拎出重点挑出当天需优先做的重点事项,形成积极主动的思维。 (2)打败分心,聚焦重点重新设计使用科技产品(如邮件、社交媒体和热点新闻APP等)的方法。 (3)保持活力:为大脑充电要聚焦,为重要的事情创造时间,大脑需要能量,而能量来源于被悉心照料的身体(比如打个盹、奖励性地锻炼身体、战略性地摄入咖啡因)。 (4)反思:调整并改善体系睡觉前做点笔记。决定哪些策略第二天可延续使用,哪些要提炼或摒弃。 久而久之,你会构建一个仅针对自己的习性、精力及目标而量身定制的日常时间体系。从而减少忙碌和分心,更好地掌握并享受当下的每一刻。 目录 前言 大部分时间在惯例中度过 认识一下“时间控” 背景故事1:杰克的无干扰手机 背景故事2:对“创造时间”的笨拙求索 设计冲刺实验室的四堂课 创造时间如何生效 创造时间仅需四步,每日重复 重点项:挑选重点项,开启每—天 聚焦:打败分心,为重点项创造时间 保持活力:用身体为大脑充电 反思:调整并改善体系 创造时间技巧:挑选、检验和重复 不必追求完美 日常心态 重点项 丢失的那几个月 今日的重点项是什么? 挑选重点项的三个方法 相信自己选出了最佳重点项 重点项策略 选择重点项 1.写下来 2.偷天换日(或“昨日重现”) 3.分级评定生活 4.打包小事件 5.或办清单 6.火炉清单 7.个人冲剌 为重点项创造时间 8.安排重点项 9.封锁日程表 10.推平日程表 11.推掉不那么重要的事情 12.只需说“不” 13.设计你的一天 14.成为晨型人 15.夜间才是重点项时间 16.做完就停下 聚焦 邮件“韵事” 重新设计YouTube “无底洞”为何如此难以抗拒 不要等科技把时间还给你 给分心物创建屏障 聚焦策略 做你手机的主人 17.无干扰手机 18.退出登录 19.关闭消息推送 20.清空主界面, 21.戴腕表 22.将设备抛与脑后 远离“无底洞” 23.跳过早晨签到 24.封锁分心氪石 25.忽视新闻 26.完毕后归位 27.不连飞机Wi-Fi 28.装置假日定时器 29.取消网络服务 30.提防时间坑洞 31.假赢换成真赢 32.化分心为工具 33.做个同甘型“伪球迷” 降低收件箱的处理频率 34.在一天结束时处理邮件 35.安排处理邮件的时间 36.每周清空一次收件箱 37.把邮件当作信件 38.慢些回复 39.重设期望值 40.设置发送专用邮箱 41.假期离线 42.自我封锁 把看电视当作“偶尔奖励” 43.不要看新闻 44.把电视放角落 45.把电视换成投影仪 46.把“自助”换成“单点” 47.爱它就给它自由 找到节奏 48.关门 49.设定一个截至日期 50.爆破你的重点项 51.播放聚焦歌单 52.设置可视定时器 53.回避新兴玩意儿的诱惑 54.纸上工作 保持状态 55.创建“随机问题”清单 56.感受呼吸 57.无聊 58.卡壳 59.放一天假 60.全身心投入 保持活力 你不是—个行走的脑子 在剑齿虎的吼声中醒来 现代生活方式是一场意外 像穴居人那样行动 保持活力策略 动起来 61.每天锻炼(但别逞能) 62.走路 63.制造不便 64.挤出超短时来锻炼 吃真正的食物 65.学习狩猎采集者的吃法 66.餐盘中央公园化 67.保持饥饿,侣 68.像孩童一样吃零食 69.吃黑巧克力 善用咖啡因 70.摄入咖啡因之前醒来 71.崩溃之前摄入咖啡因 72.摄入咖啡因后小憩 73.喝绿茶保持状态 74。为重点项涡轮加速 75.找到“最后一刻” 76.断糖 离线 77.拥抱自然 78.巧入冥想 79.把耳机放在家里 80.真正的休息 注重人际来往 81.与部落共度时光 82.吃饭不看屏幕 穴居睡眠 83.把卧室真正当作睡觉的场所 84.伪造日落 85.偷闲打盹 86.避免作息颠倒 87.先戴上自己的氧气罩 反思 用科学的方法精调生活 做笔记追踪结果(对自己诚实) 小改变成就大结果 “某日”从今日再怡 创造时间快速指南 日程样例 拓展阅读 联络 致谢 插图 序言 现代人都这样打招呼: 最近怎么样? 忙死了! 日程表都长这样: 手机全天不停歇: 晚上累到没精神刷网剧: 你可曾在回顾—天时想着“我今天到底干什么了”? 可曾幻想过那些有朝一日要做的事情和活动——而那—天 从未到来?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在疯狂的生活节奏中放缓脚步,为 重要的事情创造时间的书。你完全可以减少忙碌和分心, 更好地享受当下的每一刻。这或许听起来有点不靠谱,但 我们可是认真的。 《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不是一本关于 生产力的书,不会教你多做、快做或者外包生活,而是介 绍一种为你在意的事情创造更多时间的体系,不管是想和 家人共处、学语言、开展副业、做志愿者、写小说还是玩 转马里奥卡丁车,一切需要花时间来完成的事情,这个体 系都会帮你实现。久而久之,你就可以打造自己的人生。 首先,我们要谈谈为什么生活会如此忙碌纷乱。以及 为什么说如果你经常感到压力大,易分心,很可能错不在 你。 21世纪,两股超级势力抢占着你生活的每分每秒。一 个我们称之为“繁忙浪潮”。它代表我们的忙碌文化:满 溢的收件箱、挤爆的日程表和无尽的待办事项。依此来看 ,如果要在现代社会中存活下去,就必须时刻保持生产力 。毕竟人人都在忙,一慢下来,就落后于人,永远追赶不 上。 另一个就是“无底洞”。它包括了App和其他所有无尽 的内容源。下滑刷新?没有止境。音频视频网站?层出不 穷。这种随时供应、随时更新的信息是你忙碌后的余暇得 到的奖励。 可你真的一定要这么忙吗?那些随时随地的分心真的 是一种奖励吗?还是我们早已对此习以为常了? 大部分时间在惯例中度过 这两股势力如此强大的原因就是它们已成为“默认项 ”。电脑术语中,“默认”指系统在用户初次使用时按预 先配置运行。这是一个预选项,无须做任何变动。举个例 子,你买了个新手机,在默认状态下,邮箱和浏览器App图 标都在首屏幕上,每条新信息都会有推送通知,手机有默 认壁纸和铃声。这些选项都是由苹果或谷歌这些手机和软 件制造商预先选定的,你可以改变设置,只不过要费点心 思,因此许多默认项都会被保留。 生活各方面都存在默认状态,并不仅限于设备。工作 环境和文化都会把繁忙和分心作为惯例常态。这种标准设 定可谓无处不在。没有人会看着空荡荡的日程表说“打发 时间的最佳方式就是给日程表排满大大小小的会议”!没 有人会说“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是解决别人脑子用乱七八糟 的念头”!当然不是了!然而,我们却每天按照惯例这么 做了。 照惯例,办公会议时长通常为30或60分钟,即使议题 只需一段快速会谈就能解决。按惯例,我们总是由别人来 安排自己的日程,接受反反复复的会议,默认在邮件和信 息中进行剩余工作,还要时不时地查看收件箱,立即回复 全部信息。 对眼前事务及时响应,高效完成更多任务。这就是“ 繁忙浪潮”的默认守则。 从“繁忙浪潮”中抽身,我们又落入“无底洞”的诱 惑陷阱。前者是无尽的任务,后者即是无尽的分心。手机 、笔记本电脑和电视中载满了游戏、社交信息、新闻、博 客、视频和音乐。万物皆在指尖,让人无法抗拒。 刷Facebook(脸书),看YouTube,跟热点,玩糖果 传奇,刷剧,这就是恶狼般的“无底洞”背后的默认项, 吞噬“繁忙浪潮”过后所剩无几的时间。人们平均每天花 在智能手机的时间4+小时,电视又4+小时,“分心娱乐” 竟成了一份全职工作。 你就在这当中,被“繁忙浪潮”和“无底洞”两头拉 扯。那你自己昵?你想从生活得到什么?如果你能凌驾这 些惯例,创造属于自己的惯例,会发生什么? 意志力不是出路。我们竭力抗拒过这两股势力,很清 楚要战胜它们完全不可能。在科技界摸爬滚打多年,我们 足够了解这些App、游戏和设备,知道它们终将使意志消磨 殆尽。 加快生产力也不是出路。我们试过剔除杂事时间,取 而代之以更多的待办事项。可问题在于,总有更多的任务 紧随其后,亟待上位。就跟仓鼠轮似的,仓鼠跑得越快, 轮子就转得越快。 不过还是有办法让你从那些分心事中抽离出来,夺回 时间控制权。就是这本书。“创造时间”这个体系让你选 择自己想专注的事情,并为之保持活力,打破惯性循环, 从而对生活方式有更多的掌握。即使你对自己的日程没有 完全控制权——这几乎没人能做到——你完全可以掌控自 己的注意力。 我们想帮你建立自己的惯例。有了新的思维和习惯, 你将不再受现代生活的摆布,而开始积极为在乎的人和事 创造时间。这不叫节省时间,这是为重要的事情创造时间 。 本书的理念会为你的日程表、大脑和生活带来些许空 间,这些空间会让日常生活更明朗和平静,让你有机会培 养新爱好或是达成“有朝一日”想完成的目标。生活中一 段小小的空暇时间没准还能解锁你早已失去或从未发现的 创造力。不过在进入正题之前,让我们先做个自我介绍, 谈谈我们为何如此执迷于对时间和精力的掌握,以及创造 时间这一体系的由来。 认识一下“时间控” 我们是杰克和JZ,我们不是埃隆·马斯克那样的亿万 富豪,没有蒂姆。费里斯的文艺帅气复古范儿,也并非雪 梨·桑德伯格般的运营天才。大多数时间管理的书都是神 人写的,但这本书里可没有什么神人思想。我们不过是会 犯错的普通人,跟所有人一样,也饱受压力和分心的困扰。 我们独到的见解在于,我们是产品设计师,多年来在 科技领域助力打造了诸如Gmail(谷歌邮箱)、YouTube和 Hangouts(谷歌环聊)这类服务。作为设计师,我们的工 作是把抽象的想法(如“邮件自动分类岂不是很酷?”) 转变为真实的解决方案(如谷歌邮箱的优先收件箱功能) 。我们必须清楚科技如何改变日常生活,以便了解“无底 洞”何以如此扣人心弦,以及如何防止受其掌控。 几年前,我们意识到可以将设计应用于无形事物:时 间。但我们没有以此开拓科技或商业机会,而是从生活中 最有意义的项目和最重要的人开始。 每一天,我们试着为个人最高优先项创造一点时间。 推翻“繁忙浪潮”惯例,重新设计待办清单和日程表;推 翻“无底洞”,重新设计运用科技的方式和时间。由于人 的意志力有限,每一项重新设计必须易于使用。我们失败 过,成功过,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我们将在本书中分享一些准则与策略,以及我们犯的 一些错误和笨拙的解决方法。下面这个故事应该是个不错 的开头。 …… JZ 多年来我和妻子米歇尔一直梦想一起长途航海旅行。 于是我买了艘旧帆船,周末修修补补,并运用了相同策略 ,每天着眼一件任务,最终我们抽出时间学习了柴油引擎 保养、电力和海上航行的知识。我们已经一同从旧金山航 行去了南加州、墨西哥和更远的地方。 这些成果令我们激动不已,我们开始在博客撰写创造 时间的技巧。每篇阅读量高达数十万,不少读者还给我们 写信。当然了,有些人说我们是自大的白痴,不过绝大部 分回应还是相当振奋人心的。卸载手机App或每天优先做一 件事项这类策略让他们体会到戏剧性的转变:工作起来更 开心也更有精力。试验不仅仅对我们,对很多人都行之有 效!就像一个读者说的:“转变简直简单得出奇。” 你看,重获时间和注意力就是这么简单。就像杰克从 无干扰手机一事里汲取的经验一样,做出改变并不需要大 量的自律性,而是源于重新设定惯例和规划时间所带来的 改变,这些微小而积极的变化会自我强化。尝试得越多, 你就越了解自己,这一体系也就愈加完善。 创造时间并非反科技——毕竟我俩都是科技怪人,也 不会让你完全脱离网络科技、颠覆人生或成为隐士。你仍 然可以像个现代人一样,在Instagram上追踪朋友的动态、 看新闻和发邮件。但在这个效率至上、干扰无处不在的世 界里,通过挑战标准行为,你会最大限度地享受科技,重 夺控制权。而一旦掌握了控制权,你就可以改变人生。 导语 我们每天要处理大量的邮件和不同类型的任务,为了生存下来,我们必须保持非常高效,但高效并不总是意味着你把最重要的工作做好了。很多时候它只意味着同样的事情,你比别人做得更快;或者你更快地完成了你需要优先做的事情。但在真正执行最重要的任务时,你还是会掉链子或者手忙脚乱。杰克·纳普、约翰·泽拉茨基著的《创造时间:专注于每天最重要的事(精)》正是针对“精力”、“注意力”和“愉悦的心情”这三大要素而提出的一个时间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分为以下四个步骤:拎出重点、保持活力、集中注意力、反思。全书由这四个步骤展开,每个步骤组成一个章节,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讲述了如何高效管理时间。 书评(媒体评论) 查尔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畅销书《 习惯的力量》《高效的秘密》作者 “创造时间”既是吸引人的宣言,也是则指南一 一鼓励你勇敢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良好习惯并持之以 恒。如果你想完成更多事情(且不会因太多未完成的 任务而感到崩溃),请阅读本书。 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lams),Medium和 Twitter创始人 作为一个热衷于思考如何巧妙利用利间的探索者 ,我很喜欢这本有趣且实用的书。它不只是教你提高 日常工作效率那么简单。 蒂姆·布朗(Tim Brown),IDEO首席执行官、 畅销书《IDEO,设计改变一切》作者 时间是创造性工作的最关键要素。集中注意力需 要时间,反复试验需要时间,掌握创造性技能也需要 时间。本书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新的方法来腾出更多 宝贵的时间。这是一本很棒的指南,它能引导你重新 安排和掌控自己的生活。 格雷琴·鲁宾(Gretchen Rubin),畅销书《幸 福哲学书》作者 太多时候,我们都陷在一天天无止境的忙碌中, 难以为真正重要的人和事腾出时问。而在这本书中, 两位作者阐述了如何通过对每一天的安排进行细微调 整采腾出更多的时间,给那些能为我们带来力量、帮 助我们实现自身价值的人和事。如果你想要创造更快 乐、更成功的生活,那么,这是一本必读的书。 丹·希思(Dan Heath),畅销书《行为设计学: 零成本改变》 《行为设计学:打造峰值体验》的合 著者 我相信,每个人读完这本书都会变得更快乐,且 更高效地完成生活中想要完成的事情。这是一本充满 智慧、妙趣横生的书,书中的很多妙招都是经过检验 的。 《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本书既实用,又生动有趣。它从各个角度为读者 提供了多种建议与技巧,从如何设计你的 天,到通 过切断花边新闻和避免使用飞机Wi-Fi来创造工作之外 的时间。对我来说特别有用的是关于回复电子邮件的 建议。事实证明,延迟回复是掌控自己时间的绝佳方 式。(对不起,同事们。) 《书单》杂志(Booklist) 在当今这个技术饱和的快节奏世界,读者肯定能 从书中独到的见解中获益良多。 精彩页 丢失的那几个月 JZ 2008年年初,芝加哥遇到了史上降雪量最大的一个冬天。白天很短,街上一团糟,上班如同打仗。一天早上我醒来,震惊地意识到:我记不起前两个月发生的事了。 别惊慌。我不是得了什么吓人的病,也没有不知不觉间卷入杰森·伯恩①式的中情局案件情节里,但这依然很严重。那几个月就这么消失了,毫无踪迹可循。 我想记起来,因为那段时间一切进展都很顺利。我有份好工作,有一个好女友,还有好友住在附近,根本就是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那么,我为什么会产生梦想人生与现实的脱离感呢? 我不知道哪里出了差错,但我一定得弄个明白。于是我开始了试验。 从提高生产力开始。我觉得一天工作量越饱和,要记的东西就越多。几年前,我在一家快节奏的科技创业公司工作,沉迷于分秒必争的日子,工作安排得精心简洁,有组织有计划;每天处理并清空收件箱,还在兜里揣着一堆记事卡片,随时记录突发灵感和想法。我认为,思考的时间一秒都不能浪费! 这一套在工作上很好用,因此我想:这套方法是不是也会帮我更好地把握在家的时间?我开始把自己的生活当作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分门别类地列出待办事项,建立严格的日程表和荒谬的归档系统。 但我很快发现没用。我太过专注于小任务,时间流逝得反而比以前更快了。时间迷雾现象加剧,这种感觉糟透了。 我决定换个全新的方法。不再执迷于分秒,而是着眼于长线。我建立了1年、3年、5年和10年目标清单,让女友一同检验讨论。(第二年我们结婚了,至少我们共同达成了其中一个目标。) 建立目标看似比优化待办清单有意义一点,但我仍有种云中漫步的感觉——目标太遥远,缺乏激励性。而且还有其他问题:要是优先目标变了呢?在那个瞬间我会意识到,我正在朝一个不再重要的目标努力。这种“有朝一日”的生活太丧气了。用作家詹姆斯·克利尔(James Clear)的话来讲:“我还不够好,但目标达成后就会好的。” 试验没有取得效果。我陷在日常琐事和遥不可及的目标之间,动弹不得,二三月的萧瑟天气一点也振奋不了人心。最后冬天结束了,春去夏来,鸟儿开始欢唱,就在偶然间,我发现了寻觅已久的解决方法。 我意识到,无须规划完美的任务清单或制作精妙的长期计划,反而是简单而令人愉悦的事件帮助我拨开了迷雾。比如,我每周五和一群朋友聚餐碰面,于是我一整周都在期待见面的那一天。其他几天,我会在下班后沿着湖边跑步。天气好的话,我有时会早早下班走到海港,在日落前航行几个小时。变长的白昼和温暖的夜晚当然也起到了帮助——那一年的夏天来得刚刚好。我很幸运,能无意问摸索到为每一天增添意义的方法,也很幸运地发现,那就是解决我的问题的关键所在。 拨开了我的迷雾的,并不仅仅是工作之余的计划。认识到那些活动带来的益处后,我开始思考工作中有意义的活动。我不再尽可能多地划掉待办事项,或赶着在回家之前清空收件箱,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令人满足而重要的成就上。有一天,我满心期待着一个将要呈现给执行官们的重要演讲,我意识到这种感觉类似于朋友聚餐、湖边慢跑与傍晚航行带给我的满足感。我不再过于关注待办清单,而是更注重诸如开展设计研讨会或花一天时间与工程师们解决软件漏洞这样的大项目。 当然了,我的生活里并不都是社交聚餐和里程碑式的工作。我有很多鸡毛蒜皮的事情要做,比如回邮件、打扫公寓和及时去图书馆还书。我确实完成了那些事情,而它们都不是我起初最关注的点。 回过头来反思丢失的那几个月和助我拨开时间迷雾的事件,我认识到,我爱思考重大崇高的目标,擅长逐步完成工作,但这都不是真正让人愉悦的事情。在当下拥有可寄托的事物是我最快乐的时刻——一段久于待办事项而短于五年计划的时间,一个我可以为之计划,充满期待,且完成后心满意足的活动。 换句话说,我得确保每一天都有一件重要事项。 P1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