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入侵隐私是大数据的“基因”,也是大数据应用的阿喀琉斯之忠踵。公共安全与公众信任是其达摩克斯之剑。王敏著的《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的分级保护研究》通过分析12年间国内外300个数据泄露案例,勾勒出大数据污染的现状;通过审视隐私权的新内涵、新表现、新挑战,剖析大数据隐私侵害的特征;通过比较6大洲92国(地区)的相关法规,探讨全球隐私保护的掣肘。为平衡大数据的机遇和挑战,本书将分级理论引入隐私保护,提出分级保护框架,分别对隐私主体、隐私数据进行分级;并从自我保护的视角,调查中美“千禧一代”隐私保护的意识与行动,提出精准防御的原则与策略。 作者简介 王敏,武汉大学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联合培养博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现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为隐私及数据保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持与之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博士后特别资助等省部级课题五项,在IJoC、《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译作《新闻伦理学》。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大数据时代隐私保护何以成为问题? 第一节 大数据时代的隐私污染 一 全球性的隐私侵害 二 大数据污染的治理 第二节 隐私保护的多重悖论 一 隐私悖论无处不在 二 隐私保护掣肘重重 第三节 解决隐私悖论的新路径 一 原路径的失效 二 新思路的转向 第二章 重新认识大数据时代的隐私权 第一节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数据处理 一 收集:原生数据与模拟数据 二 处理:数据画像与生物识别 第二节 大数据时代隐私权的新内涵 一 关涉公民的数字身份 二 六项权利与八项原则 三 价值化·暴力化·技术化·全球化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隐私侵权的新表现 一 个人数据的不正当交易 二 私人活动的全方位监控 三 私人领域的无障碍侵入 第四节 大数据时代隐私权的新挑战 一 以国家安全之名 二 以信息知情之名 三 数据无障碍跨境流动 四 传统道德伦理受侵蚀 第三章 世界各国隐私保护的有效性分析 第一节 中美最新隐私法规的比较分析 一 中国:法规分散与制度创新 二 美国:分散立法与行业自律 三 中美隐私法规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世界主要国家的隐私法规分析 一 欧洲6国 二 亚洲3国 三 大洋洲2国 四 非洲2国 五 美洲3国 第三节 世界各国隐私保护现状与启示 一 现状:不健全型世界隐私保护地图 二 启示:“反技术意志”全球新标准 第四章 有效保护之一:对隐私主体进行分级 第一节 隐私分级保护的理论框架 一 分类及其相关理论 二 分级及其相关应用 三 隐私分级保护框架 第二节 隐私主体分级的伦理准则 一 隐私保护的伦理准则 二 隐私主体分级的准则 第三节 隐私主体分级的维度 一 从性别的角度分级 二 从年龄的角度分级 三 从职业的角度分级 第四节 隐私主体的综合分级 一 三个维度的综合 二 其他维度的综合 第五章 有效保护之二:对隐私数据进行分级 第一节 个人隐私与敏感数据 一 数字时代的个人隐私 二 敏感数据是核心领域 三 敏感数据鉴定与分类 第二节 敏感数据的定义模式 一 敏感数据的法律定义 二 敏感数据的定义模式 第三节 敏感数据的现实悖论 一 理论与现实问的悖论 二 现实悖论的两种解释 第四节 隐私数据的分类分级 第六章 隐私保护的有效性调查:如何加强自我保护? 第一节 个人隐私自我保护的伦理原则 一 关于保护意识的原则 二 关于保护行动的原则 第二节 中美“千禧一代”大学生的隐私保护意识比较 一 框架与模型 二 中国大学生的隐私保护意识 三 美国大学生的隐私保护意识 四 中美大学生隐私保护意识的比较 第三节 中关“千禧一代”大学生的隐私保护行动比较 一 中国大学生的隐私保护行动 二 美国大学生的隐私保护行动 三 中美大学生隐私保护行动的比较 第四节 大数据时代隐私自我保护的现状与展望 一 调研:价值趋同与文化存异 二 现状:隐私保护有意识无行动 三 展望:小数据思维精准防御 第七章 永恒之悖论:未完的思考 第一节 大数据:隐私的魔咒? 第二节 新技术唤醒暴力与恶 第三节 人与技术关系的重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文调查问卷 附录二 英文调查问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