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艰辛岁月 一、家世 二、童年 三、小学 四、败落 五、挣扎 六、舅爷 七、转折 八、母亲 九、家庭 第二章 留学海外 一、难忘的8月8日 二、惊险离奇到上海 三、在印度洋上 四、开始新的生活 五、进入里昂大学医学院 六、二战时期的生活 七、法国生活琐记 1.法国人与哲学 2.露营体验 3.看守桥梁 4.奇葩鸳鸯 第三章 回到祖国 一、乘美机回国 二、成为接收专员 三、接收天津的医院 四、远赴云南 第四章 新的篇章 一、参加反细菌战工作 二、在天津总医院 三、初次经历政治运动 四、参加农村医疗队 五、“文革”中进牛棚 六、记老梁 七、成了一名军医 八、创建心脏病学研究所 第五章 记石挥兄 一、杨柳青石家 二、生活在底层 1.北宁铁路的车童 2.牙科诊所学徒 3.涉足话剧与真光小卖部 三、影剧艺术生涯 1.初入上海话剧圈 2.加入苦干剧团 3.进入文华电影公司 4.在上海电影制片厂 四、最后的旅途 1.绝望的抉择 2.平反昭雪 3.结束语 附录一 他人眼中的石老 我写石老 王寒松 石老让我记忆犹新的几件事 张 愈 一位智慧洒脱的老人 杨桂华 平凡中见高尚——忆石老二三事 艾克林 难忘师生共事情 周金台 忆恩师 李忠诚 永远的恩师 王 林 感悟 袁如玉 我去澳洲接石老 丛洪良 严谨治学老骥伏枥 李广平 附录二 石毓澍教授部分专著和论文
精彩页 二、童年 每个人都有童年,由于那个时期是一生无忧无虑、充满好奇的时期,所以都有美好的回忆。我的幼年得从北京宣武门外校场小六条权盛里1号说起,因为那是我出生的地方。当年父亲选择权盛里住可能是由于他那时在师大工作,因为师大在和平门外,权盛里在宣武门外,二者相距1500米。另外房租也便宜。要知在清朝时,皇帝住在北京的紫禁城内,旗人住内城,老百姓住外城(如宣武门外、崇文门外)。 父亲名石绍廉,字博泉;母亲名沈树珍。母亲有姊妹4人,她行四。她有一个弟弟(大舅),但这位弟弟有点儿傻。母亲6岁时,我的外祖母去世。外祖父家也是天津的一有钱人家,不然不会与石家联姻。外祖父后来又续妻,母亲提到这件事时常会落泪,足见受了不少继母的气。这位继母生了一个男孩儿,就是我的小舅舅,母亲与我的小舅关系很好,我在天津工作时一直与他家来往。我的表弟沈跃彬也常与我们来往。母亲的大姐出嫁(丈夫姓任)后生一女,就是后来成为著名话剧演员的于是之的母亲,我们称为大姐。母亲的二姐嫁给一位娄先生为继室,其前妻生一女,我们称为十姐,嫁给在北京北河沿附近的一邮政局局长于先生,她就是于鼎的母亲,与于是之的母亲是妯娌。 前面说过。父亲来北京时是在师大当一名职员。但在我出生的那年。他经人介绍到当时的中央政府内务部工作,职务是主事。当时这是多大的官我至今不明,可能相当于科长,反正是升了官。好像是我给父亲带来了好运,因此我的小名就叫小升。 权盛里的房子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我记得的我们的房子是这样分配的:三间北房是正房,一明两暗,东面一间是父母亲住,西面一间是大姐和三姐住。南房是两明一暗,明的是客厅,暗的是五哥和气哥住。西屋是厨房。东屋外间存放东西,里间有一大炕,是乾奶奶、我、溥弟和小蒲住。后来小蒲搬到大姐屋,这导致了她后来感染上结核,这是后话。大门开在南屋的东侧,进大门后先有一过道,过道与客厅之间有一门房。 权盛里这个地方至今仍然存在,我到天津工作后还曾多次造访,改革开放后,南边的一排房已拆,盖了大楼。当年出宣武门向南行,过了护城河,西边有一条大街即西河沿,东边一条大街是东河沿。沿着宣武门外大街继续向南走,两侧都是店铺、铁铺、包子铺、当铺、邮政局等。走不多远就到了一条口向西开的一条大街,名为达智桥,当地人管它叫渣渣桥,电影《我这一辈子》就是在这里拍的。如果不向西拐进而继续南行,再走10分钟就到菜市口,过去叫校场口,那是当年行刑杀头的地方。 权盛里在达智桥这条街上,是一条东西向的宽街,其北边是一些店铺,还有河南中学等;南边则开了六条胡同,从东向西分别为校场头条、二条、三条、四条、五条和六条。后来西边又开辟了一大片地,就不称为胡同了,名之为校场小六条,校场小六条只是一片延长的地带,并不是一条胡同。权盛里是在其最西边的一片地上盖的一个大的死胡同。其北是一排四合院;其东是一所很大的花园住房.内有一座两层楼的住房,外围有一圈围墙。这所住宅内住着一位美国阔老太太,会弹钢琴。权盛里外有一个大约半个足球场的广场,是大人夏天傍晚出来乘凉、小孩玩耍很好的场所。白天卖东西的、推车送水的、打鼓串街的小商贩、淘大粪的、耍猴的等,都会光临这块宝地。广场南侧有一水井,我们就喝这口井的水。其旁为一茶馆,是平民百姓歇脚聚会的地方,拉人力车的、赶大车的、拾粪的都会到这里喝茶休息。茶馆后面是一粪场,主人姓全,大家叫他大全。我们各家的厕所的粪都由他淘走,然后晒干,送到农村当肥料。住在权盛里可以把人生的吃、喝、拉、撒与自然的循环了解得一清二楚。那时人与人的关系很密切,就以大全为例,他家的地方大,盖了一片土房,内有土炕,来取粪的农民如当天回不去,就可以在那住。每年夏季下大雨闹大水时,权盛里常被淹,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逃到大全家的土炕上避难。 权盛里的后面,即西面,是一片荒地,有一个已经关闭多年的玻璃厂,很大,厂房已破旧不堪,还有拆不掉的机器、碎玻璃,到处是尘土,厂房外则杂草丛生,但围墙仍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盂兰节时,人们为纪念死去的人,要用点燃的小蜡烛系在一种俗名蒿子的小树上,而玻璃厂的空地上恰恰长了很多蒿子。因此,我们几个孩子就常溜进厂院里去拔蒿子。为了进厂院,我们用声东击西的办法避开看门人,跳人厂内,拔了蒿子就走,有一次我差点儿被看门人抓住腿。 P7-10 导语 石毓澍是我国著名的心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他为心脏病学科呕心沥血,挽救了无数垂危病人的生命。他将自己精湛的医疗技术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奉献于病人,以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态度温暖着病人。 石毓澍著的,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编的《世纪回眸(石毓澍自传)》是帮助大家了解、学习石毓澍先生的难得资料,是教育、启迪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本书不仅是一部石毓澍先生个人的历史,同时也为研究天津医疗建设和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序言 石毓澍是我国著名的心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他为 心脏病学科呕心沥血,挽救了无数垂危病人的生命。他将 自己精湛的医疗技术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奉献于病人,以高 尚的医德和良好的态度温暖着病人。 石毓澍于1918年1月1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天津杨柳青 。14岁考入北平中法大学高中部。1937年19岁的他从北京 远赴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1944年秋天毕业,获得博士学 位。1945年8月1日,石毓澍从巴黎回国。先后在天津、云 南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天津总医院内科工 作。1952年8月至1953年3月,石毓澍被调到中国国际反细 菌战代表团工作。回国后,在天津总医院内科从事心脏病 临床诊断学研究,在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创造出先天性心脏 病内科诊断新方法,为提高心脏外科治愈率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帽子, 受到不公正待遇。1970年恢复正常工作,于1971年底年调 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医院,成为一名军医,负责中 央领导医疗保健工作,从此离开天津总医院。 1974年9月,石毓澍从部队转业,又回到天津工作,那 时天津医学院成立了第二附属医院。他被调到第二附属医 院内科工作。1978年春,他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后,对医学 科研事业的热情再一次燃起,开始在天津着手筹建集临床 、科研和教学于一体的心脏病学研究所。l980年,天津心 脏病学研究所成立,他被任命为所长。 1981年,石毓澍受邀请前往法国里昂访问.促成了天 津医科学院与里昂中法学院的合作。随后几年,所里先后 选派7名优秀年轻医生前往法国里昂进修。此外,美国、荷 兰、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的著名医学专家来到天津心 脏病学研究所讲学。心脏病学研究所建立后,石毓澍被批 准为国家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前后共培养了14名硕士、6名 博士。石毓澍除指导研究生研究、撰写论文及答辩等工作 外,还编写了《临床心律学》及《临床心电生理学》两本 著作。1984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天津医学会第 四届会长。1986年,当选为《中华内科杂志》副总编。 1988年,年过七旬的他辞去了行政职务.被天津医学院授 予终身教授。同年,石毓澍荣获法国里昂荣誉市民称号。 1991年,他协助心外科成功完成了天津医学院第二附属医 院第一例冠脉搭桥手术。 1995年,在中华医学会成立80年大会上。石毓澍被评 为全国80名有突出贡献的医学专家之一,并受到表彰;中 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授予石毓澍中国开创心电生 理学奖牌。1996年7月6日,石毓澍同夫人张季鸿女士离开 中国,前往澳洲定居。 石毓澍定居澳洲后,在写作《临床心脏病学讲义》 (2016年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之余,开始着手撰写回 忆自传,先后经历若干年完成初稿。2017年,天津市口述 史研究会认为,石毓澍口述并撰写的传记很有价值,并有 教育后人的意义,决定将这些手稿加以整理并出版,以祝 贺石毓澍教授百年寿辰。在这期间,石毓澍收到了英国女 王和澳大利亚总督对他百年寿辰的贺信.又为本书的出版 增添了光彩。石毓澍作为一名享有盛誉的医学专家、教育 家,在其从医的一生中,从不图名利,而是一切为病人着 想,始终将病人的安危放在第一位。这种高尚的医德是非 常难能可贵的,永远是从医者学习的楷模!愿这本书的出 版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书作者在叙述中使用了一些法文地名、人名,为避 免音译误差,故未用中文标注,而保留法文写法,特此说 明。 编者
内容推荐 石毓澍著的,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编的《世纪回眸(石毓澍自传)》以详尽的史料、生动的笔触,记述了石毓澍丰富的人生经历、深邃的思想理念、卓越的事业成就,展现了他在医学领域精益求精,在人生逆境中执着坚守,为中国医疗事业倾情奉献的崇高风范,宇里行问流露出他对祖国的浓浓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