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金融改革探路人刘鸿儒/中国经济学家列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邓加荣//张艳花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后记
《中国金融改革探路人刘鸿儒》一书是当代中国“英
雄惜英雄”的产物和结晶。两位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吉
林籍同乡,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由国家选派送往苏联
留学的青年人;20世纪50年代,他们双双留学回国。一位
获得经济学副博士(后来国家定为博士)学位,一位取得经
济学、文学双学位;回国后他们都加人中国人民银行,参
加中国金融事业的建设,作为同乡、学友兼同事,在那段
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为国家建设开拓创业……他们俩一位
是本书传记故事的主人公刘鸿儒,一位是本书传记的作者
邓加荣。五年前的2013年,这两位多年好友总结人生的过
往今来,促膝交心,为了彼此事业的发扬、传播、传承,
在中国金融出版社的积极促成下,成就了一项有意义的出
版工作:由邓加荣这位多产作家、《光明日报》知名记者
,为刘鸿儒这位叱咤当代中国金融界的风云人物书写传记
。寒暑易节,历经五年,终于有了捧于手中的这本人物传
记。
今天,人们对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成果无不赞叹和
感怀,但我们怎能忘记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走向市场经济
那艰难曲折的转轨之路,又怎能忘记从单一银行业发展到
如今银行、证券、保险全面发展的金融体系的艰辛改革路
。在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前,商品经济、商业化、商业
银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等词汇不可耳闻,更难以提起
;股票、债券、股市、债市、资金市场、证券市场、保险
等概念也是在不断的争论中站住脚和在实践中逐渐成长起
来:利息、经营、风险、监管、管控等观念更是在不断宣
传灌输中让社会普遍关注和接受,成为现在的金融ABC。这
些变化和进步都是思想者率先推动的。思想决定行动,认
识的提升促进了社会变革和变迁。为了纪念中国金融业改
革开放初期的金融前辈和践行者,记录下他们当年是如何
掌控金融风险的艺术、运筹危与机的转化、布局金融业全
面深刻的变革,我们策划出版了这本书,看看这些金融前
辈怎样遵循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的“杀出一条
血路”,走过一条只能赢不能输的金融改革开放之路。这
些金融前辈是我国金融事业的开路先锋、铺路搭桥的英雄
。刘鸿儒的时代经历和实践行动令他人难以比肩。他是那
个时代的先锋人物,他既要执行好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指示
。又要为中央提供发展中国金融的意见建议,我们通过他
的传记故事,可以了解中国金融发展之路的千辛万苦,理
解这些善于思考的思想者对于中国金融变革的意义和作用

1980年,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才刚刚开始,刘
鸿儒正好在中国农业银行工作,在调查研究中他看到农民
卖了商品才能还银行贷款,农业才会生产发展,农村才能
变得更好。他敏锐地认识到农业银行的信用要建立在商品
经济上。随后,作为农业银行副行长的他提出了支持农村
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可以说他是我国最早认识到发展商
品经济的思想者之一。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
改革的决定》作为中央文件正式确定我国要发展商品经济
。刘鸿儒的认识既归因于他在留苏学习时深入研究过《资
本论》,有扎实的理论根基,也源于他不唯书本注重实际
、实事求是、深入一线调研的工作作风,理论联系实际是
刘鸿儒职业生涯中贯穿始终的一条准则。
1980年12月,刘鸿儒回到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他坚持
发表文章论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调查成都、广东等省
市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时,他发现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市场票子多了,但物价没有涨,原来对于市场货币与物资
供应的1:8的规律也在发生变化。他认识到货币政策不能
靠压货币反而是要靠增加货币供应来发展商品生产,经济
才能良性运行;只有大力发展小商品生产、支持市场商品
流通,才能稳定社会、稳定经济。因此他提出银行要按照
中央的要求发展小企业贷款,发放企业技术改造贷款,支
持商品生产和流通。银行认识的变化和业务的变化在当时
意义重大,改变了经济由计划和财政分配为主、银行只做
会计出纳的状况,改变了对企业实行统一严格的现金管理
、银行不讲存款的状况。认识的变化推动了银行在经济建
设中的作用不断加大,银行逐步走向“办成真正的银行”
的轨道。在此过程中,刘鸿儒参与了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
,对银行加强经营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后各银行分立速度加快,我国金融体制又面临进一
步改革,向着建立中央银行、人民银行单独行使中央银行
职能的新体制迈出重要步伐。在这一变革中,作为分管改
革的人民银行副行长,刘鸿儒走在思想引导的前头,在《
中国金融》杂志连载了《漫谈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文章
,后又出版了专著,给广大的银行职工开启了思想认识提
高的大门。我当时是《中国金融》的编辑,历历往事,记
忆犹新。
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拓者、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
儒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对外开放厥功至伟,报道论述
汗牛充栋,本书又有了深入的挖掘和丰富的补充。
刘鸿儒的“鸿儒学说”,我们可以在即将由中国金融
出版社出版的《刘鸿儒书集》(电子图书)
目录
第一章 捡煤渣的孩子
第二章 从童工到大学讲师
第三章 在列宁山上
第四章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第五章 人民公社社长
第六章 复归
第七章 颠倒
第八章 双轮驱动和“三起三落”
第九章 历史的重托
第十章 从银行体制改革的根本抓起
第十一章 银行与财政关系争论的背后
第十二章 中国式的央行制度
第十三章 定方案抓试点
第十四章 最重要的试验田是深圳
第十五章 寻求国有银行改革的突破口
第十六章 改革思想的困惑
第十七章 资本市场的信念与承诺
第十八章 力推证券交易所
第十九章 踏上火山口
第二十章 开荒修路铺轨道
第二十一章 挺进国际资本市场
第二十二章 精彩的十分钟发言
第二十三章 五道口之路
第二十四章 这位经济学家有“三宝”
编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捡煤渣的孩子
北风呼啸,像从猎人网里挣脱出来的野兽一般暴戾地咆哮着,灰黑色的冻云堆满寒天,在冻云裂缝中泄漏下几线黎明的晨光,也仿佛被北风吹得微微颤抖。天气嘎嘎地冷,在这冰冷的风雪街头上,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拉着一个父亲专门为他制作的小爬犁(东北土话,即雪橇),手里拿着一柄小铁铲,跟在大胶皮轱辘马车后边,捡拾从车上颠簸下来的煤渣,或者就从日本军官宿舍倒出来的煤灰堆里捡煤核,黢黑的小手常常冻裂开一道道的口子。
地处黑龙江北陲高寒地区的北安县,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其冬日是现今人们想象不到的寒冷。大白日的天空也老是灰蒙蒙的,飞滚着足够割破人们脸皮的冰凌锋利的小雪粒子。大地被冻得裂开一道道口子,横一道竖一道,有几尺长的,有几丈长的,有的一直伸至看不到头的远方——好像严寒下定决心要把我们居住的这块地方统统地给冻裂了似的。人们只要把手一伸出去,立时就感到像刀割似的疼痛。那些赶大马车的人,都戴着几乎护住了整个面孑L的大狗皮帽子,可是哈出来的热乎气儿,很快就在帽子的边缘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凌,需要不时地用手掸一掸,抖落抖落,不然就遮住了视线j走在路上的老头子也是一样,哈出来的气很快就在他们的胡须上结成了冰凌,使得他们个个都成了银须鹤发的老仙翁。穿胶皮底鞋的人走路可费了劲,因、为脚底板子透出的热乎气儿,很快就粘起地上的积雪,走出百十多步就结成一个大疙瘩,而这疙瘩又像雪球似的,越结越大,最大的时候能像鸡蛋大小,走起路来很不得劲,一不小心,便会跌个大跟头。
夜里更是冷得厉害,河里的冰会冻得咯嘣咯嘣直响,地上放着的水缸有时也会被冻裂。狗窝里的小狗冻得嗷嗷叫唤,那声音好像它的爪子被火炭烫着了一般。
而刚刚破晓了的清晨,更是一天最冷的时刻,可这个小男孩却要常常强挣着从被窝里钻出来,拉着小爬犁外出去捡拾煤渣和煤核。这个年纪上的孩子都贪睡,但他不这么早起来是不行的,因为如果去晚了,那些掉在地上的煤渣和煤核早就被别的穷人家孩子给拾去了。
这让我们想起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不同的是,那是童话,而这是八十年前的现实;卖火柴的小女孩没有名姓,而这个小男孩日后却成为新中国金融界的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刘鸿儒。
而故事中的那个还在街头上捡拾煤渣和煤核的小鸿儒,仍挣扎在我们的祖国最为悲惨的年代里,日本人残酷地统治中国东北地区的年代里。他在刚刚三岁的时候,由吉林省榆树县随父亲迁居到苦寒的北安县。而在更早一些的时候,刘氏一家则是裹挟在闯关东的难民大潮中,由山东掖县走进荒凉冷落的关东来。
有人①做过统计,说闯关东的难民最多的年份是在东北沦陷前夕的那几年。在1920年时,闯关东的人仅有20,9万人,而在这以前,才只有10万人左右。而到了1926年,则猛增至56,7万人,1927年更增至105万人。小鸿儒一家人,就是在闯关东这最高潮的一两年里来到关东的。他是来到关东之后出生的,在他之前还有一个姐姐,也是来到关东之后出生的。
小鸿儒的父亲刘贵是裁缝,叔叔刘义是木匠,用东北的土话来说,都是耍手艺的。搬到北安后,叔叔便与祖父刘云阁一起,随着包工队四处奔走去给人家盖房屋、做家具,父亲便在北安街头上租了个铺面,开了一家小小的裁缝铺。
北安那时候是个又小又土气的小县城,寒碜地伫立在荒凉的北国土地上。街上也不怎么繁华,全城满打满算也就那么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另一条从东到西,长长的,拖拖拉拉、逶逶迤迤地向远处延伸着。最繁华的地方要算十字街口,什么布店、粮店、书店、文具店、鞋帽店、山货店、油盐店,还有药铺、杂货铺、钱铺、当铺、金银首饰铺,都集中在这疙瘩儿。其余的那些上不了档次的小饭馆、菜床子、煎饼铺等,就都远离开十字街口散落到偏远的街面上去。刘贵家的裁缝铺是小本营当,铺面窄小,自然也便远离闹市街口,只是在大长筒街上的偏远深处占了一小爿门脸儿。不过,因为他手艺好,活儿做得精细,开头两年生意做得还算红火,这也就应了中国那句古语:“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后来生意却越来越不景气,到铺子里来定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为啥呢?是因为他年岁大了,手脚不灵活,眼神不济,做出的活计越来越差了吗?不是!他那时还很年轻,三四十岁,正是身强力壮、手艺活儿越来越娴熟的时候,之所以来定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是因为局势的变化。自打日本人用殖民统治办法扶植起一个伪满洲国,便开始逐年地加紧奴化教育。他们为了让东北的中国人忘记自己的根,便从语言上、教育上、法制上、衣着上、生活习惯上,对当地进行强制日化、东洋化,即所谓“日满协和化”。中小学的语文教科书,不叫“中文”“国语”,也不叫“汉语”,而是叫“满语”;日语是必修课,体操课中喊的口令都用的是日语,各种公众聚会的场合中,即使不说日语,起码也得说些“协和话”。在服装样式上的改变则更为蛮横。凡是在外面做事的人,都不再穿老
导语
邓加荣、张艳花著的《中国金融改革探路人刘鸿儒/中国经济学家列传》准确、全方位地展现刘鸿儒这位改革家、金融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从童年到退休之后的丰富而精彩的人生经历。全书从一个改革亲历者的视角,如实地反映了他所经历的中国金融改革,成为刻画中国金融改革四十年探索的一个侧影。
序言
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 魏革军
1978年至今的四十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极不
平凡的四十年。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改革
开放成果如群星璀璨,这一场无法按图索骥的探索,渐渐
演变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奇迹,积淀出中国现代经济改革
史上最为珍贵的变革财富。
记录、阐释中国金融改革四十年求索的方法很多,但
从人的视角,尤其是那些最为接近改革核心决策的亲历者
的视角,记录他们的所思与所想、坚守与权衡、信念与彷
徨,来刻画经济体制的变迁曲线,更能使抽象的改革历史
具有丰富的色彩与真实的温度。
刘鸿儒,正是一位接近金融改革核心决策的重要亲历
者。
四十年前,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刘鸿儒开启了新的
个人职业生涯,并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
1978年改革伊始,从农村包产到户开始,农村改革率先破
冰,农业银行的恢复由此提上日程。刘鸿儒亲身参与农业
银行的第四次恢复设立,打响了农村金融改革和银行改革
的第一枪。1980年,刘鸿儒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主管金融体制改革,按照“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指
导思想,主导设计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金融体制改革总
体规划,并在实践中展开金融改革试点,催生了金融改革
中的无数个“第一”,点燃了此后金融改革的燎原之火。
1990年,刘鸿儒走进“体改委”这一中国经济改革的“中
枢”系统,坚定地支持并推动了中国股份制的实践。1992
年,刘鸿儒顺应改革潮流,履任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踏
上资本市场拓荒之路。
可以说,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国金融改革
的黄金时期和金融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刘鸿儒几乎参与
了所有重要的改革环节,从整体方案的设计,到商业银行
的商业化改革、中央银行体系的建立、资本市场的建立和
保险市场的发展,乃至在“大银行小财政,还是小银行大
财政”,商业银行是否允许竞争,股份制“姓资还是姓社
”,社会主义能不能发展资本市场等一系列事关改革前途
的重大论战中,他均参与其中。在改革中,他不断进行实
践总结和理论探索,进而建立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
体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理论体系。他较早提出社
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并认为发展商品经济是经济体制
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出发点:20世纪80年代,他提出改
变银行地位及其与财政关系的新思路和财政信贷分口管理
与综合平衡的新观点,他还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央
银行制度的理论、金融调控论和金融体制改革目标四系统
论。在资本市场发展方面,他提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平行发展,自行定位”论,股份制是一种“企业财产组合
制度”论,“公有股分步流通论”,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
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石论”,资本市场应强化蓝筹股和机
构投资者两根支柱的“支柱论”,“中国资本市场多元论
”,“监管需要政府与市场配合论”,“规范与发展辩证
统一论”,“有效运用‘内外’两个市场论”。他的改革
方案、理论和实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乃至
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毫无疑问,对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而言,他是最重要的拓荒者、组织者、设计者和实践者之
一。
不仅如此,刘鸿儒还由改革而兴学,拉起“为市场经
济培养人才”的大旗,创办了三种服务于不同人才培养目
标的金融教育机构——以培养适合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需要
的应用型骨干人才为目标的、后来被誉为“金融教育界黄
埔军校”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即“五道口”),在金
融界起到人才和教材种子作用的中国金融学院,和引进国
际金融理财标准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认定体系——CFP。从研
究生教育到本科教育再到职业培训教育,他以高质量、高
标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市场经济改革需要的金融人才
,为改革奠定了丰厚的、多层次的人才家底。可以说,他
将金融与教育连接在一起,为中国金融改革提供了源源不
断的智力支持,也将金融改革的现在与未来联系在了一起

作为“五道口”的一员,我曾有幸在研究生生涯中聆
听和感受刘鸿儒老师的言传和身教。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
是,他讲课风格独特,常常不带讲稿,在讲台上放一张纸
,一坐下来即侃侃而谈,一讲就是半天,他讲的多是当时
金融领域的热点和重点,也非常乐见我们在课堂上讨论得
热火朝天。
……
邓加荣投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启动了传记的写作,并
且进展神速。他说,写早期的刘鸿儒就仿佛将自己的人生
重又回忆了一遍,他饱含着深情以每周一章的速度写完了
前十五章。
不料,其后邓加荣由于年事已高、身体不适,离开了
我们,一些章节甚至没有来得及修改。在深切悼念之余,
我们决定要将此书的写作更好地进行下去,也作为对邓老
师最好的缅怀。《中国金融》杂志记者张艳花接手完成了
其后的第十六章至第二十四章,中国金融出版社原总编辑
李守荣,编辑刘光辉、孙柏以及中国金融出版社原编辑、
现任职于中央结算公司的方晓,均对此书提出了专业的、
细致的、真诚的修改意见,使本书能够准确、全方位地展
现刘鸿儒这位改革家、金融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从童年到
退休之后的丰富而精彩的人生经历。也正如策划伊始所确
定的那样,这本书从一个改革亲历者的视角,如实地反映
了他所经历的中国金融改革,成为刻画中国金融改革四十
年探索的一个侧影。应该说,这是一部尊重历史、内涵丰
富的诚意之作。
历史,如沉默的行者,不动声色地走近又走远。四十
年弹指一挥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今天的中国,前
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
和信心。改革开放,正是这个能力之源、信心之源。
谨以此书,献给这个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也致敬那
些为改革开放奉献了全部青春、热血、勇气和智慧的人们

2018年12月于北京
内容推荐
邓加荣、张艳花著的《中国金融改革探路人刘鸿儒/中国经济学家列传》为邓加荣同志为金融出版社丛书《中国经济学家列传》所著的最后一本专著,全书详细记录了中国金融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伟大的转轨过程中,作为原人民银行副行长、主管金融体制改革的副行长、中国证监会的首任主席刘鸿儒同志的成长、进入银行界、走向领导岗位、参与中国银行工作和金融改革的亲身经细和学习、工作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本书通过大量生动的历史史实和刘鸿儒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我国金融事业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和在老一辈金融界领导的辛勤培育下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展示了中国金融界以刘鸿儒为代表的一代人物改革创新的丰硕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总结和丰富了中国金融业从计划经济怎样走向市场经济的历程。对广大读者了解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了解金融界一代专家、学者、领导的改革创举和理论、观念的转变、发展都有重要的帮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