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出生于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5岁时随家人迁至牛津,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这个小镇度过。他从小爱好阅读,但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只在密西西比大学待了一年多。青年时参加过皇家空军,但未正式参战,之后短暂游历过欧洲。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以写作为业,30年代曾为好莱坞写电影剧本解决经济问题。 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1929)、《我弥留之际》(1930)、《押沙龙,押沙龙!》(1936)、《八月之光》(1932)等。这些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福克纳成为欧洲现代主义小说创新潮流转移到了美洲大陆的象征。1949年,威廉·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书评(媒体评论)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支柱是由两个小说家构成的 :威廉·福克纳和索尔·贝娄。 ——菲利普·罗斯(美国作家) 福克纳倘有某个方面比另一个方面更与众不同的 话,那就是他一心一意几乎入迷地拼命要写出一种文 体……是何等的文体啊!当时杰姆欧罗巴的爵士乐队 经常散发的那种热带的充溢的喧闹,好比蔓草丛生、 野花怒放的丛林展现在你眼前,壮丽而无穷无尽地纠 缠在一起,闪闪发光,似蛇般蜿蜒蠕动,滑溜着一圈 圈打盘,而叶和花又永远幻术般地交替变换——这一 切无限的旺盛繁茂也未必比福克纳的文体更叫人头晕 目眩。 ——美国学者康德拉·艾肯 福克纳的散文随笔是像他写其他所有作品一样用 心写的,是他毕生作品中的一个部分……是用他自己 的风格与语言写成的,有意要与当代文论显得不同, 而且绝不套用任何一个批评派别的套话、术语。 ——美国评论家乔治·加雷特
目录 随笔 记舍伍德·安德森 密西西比 作客新英格兰印象 一个傻瓜在林克沙德 肯塔基:五月,星期六 论隐私权 日本印象 致日本青年 致北方一位编辑的信 论恐惧 阵痛中的边远的南方:密西西比 致黑人种族领袖们的一封信 阿尔贝·加缪 诗歌,旧作与初始之作:一个发展历程 论批评 舍伍德·安德森 文学与战争 那么现在该干什么了呢 关于《坟墓里的旗帜》的创作、编辑与删节 麦克·格里德的儿子 关于《寓言》的一点说明 《舍伍德·安德森与其他著名的克里奥尔人》前言 现代文库版《圣殿》序言 《福克纳读本》前言 《喧哗与骚动》前言两篇 对《附录:一六九九年至一九四五年康普生一家》的前言式的说明 评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归来》 评吉米·柯林斯的《试机飞行员》 评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评W.A.帕西的《在四月里有一次》 评康拉德·艾肯的《转弯与电影》 评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的《独幕剧:返始咏叹调》 美国戏剧:尤金·奥尼尔 美国戏剧:抑制种种 评约瑟夫·赫格希默的《林达·康顿》、《辛西雷娅》和《亮丽的披巾》 评约翰·考柏·波伊斯的《德克达姆》 评吉米·柯林斯的《试机飞行员》(未经删节本) 演说词 在卡罗琳·巴尔大妈葬仪上的布道词 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说词 对密大附属高中毕业班所作的讲演 接受荣誉团勋章时的讲演 在三角洲会议上的讲演 对松林庄园初级大学毕业班所作的讲演 接受全国图书奖的小说奖时的讲演 在南方历史协会上的讲演 接受雅典科学院银质奖章时的讲演 在美国艺术文学学院向约翰·多斯·帕索斯 颁发小说金质奖章时的讲演 对弗吉尼亚大学的拉文、杰斐逊与ODK学会所作的讲演 对弗吉尼亚大学英语俱乐部所作的讲演 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全国委员会所作的讲演 接受小说金质奖章时对美国艺术文学学院所作的讲演 在文化自由大会上的讲演 在美国文学研讨会上的讲演 接受安德烈·贝洛奖时的讲演 在市立剧场的讲演 书信 致《芝加哥论坛报》书评版编辑 致美国作家联盟主席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他生前的名字是皮特” 致《奥克斯福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美国艺术文学学院秘书 致《奥克斯福鹰报》编辑 致《时代》周刊编辑 为威利·麦基一案对报界所作的声明 致《纽约时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纽约时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关于埃米特·梯尔案件 致《生活》周刊编辑 致《报道者》编辑 致《时代》周刊编辑 致《时代》周刊编辑 致《纽约时报》编辑 致《时代》周刊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纽约时报》编辑 启事 致《纽约时报》编辑 致新奥尔良《新闻报》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为詹姆斯·汉利《在黑暗中的人》所写的推荐语 为推荐促销事致克利夫顿·卡思伯特函 拉斐特县第二次世界大战阵亡者纪念碑铭文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一九五七年九月十五日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信函的草稿
精彩页 这是一种纯而又纯的精确,或者说是一种精而又精的纯粹,随你怎么说都行。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他是一个滥情主义者,在如何看待他们的问题上往往不正确。他相信人民,但是好像仅仅在理论上如此。他对他们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虽则每一次他还要重新准备感到失望,准备受到伤害,好像这样的事以前没有发生过似的,好像他能真正相信可以相处的人唯有他自己笔底下创造出来的那些人物,是他自己探索地做着的梦里的虚构品与象征物。在他的作品里,他有时是一个滥情主义者(莎士比亚有时候也是如此),可他从来不是一个掺假的人。他从来不语焉不详,从来不庸俗化,从来不走捷径;从来都是怀着一种谦卑,甚至是一种宗教般虔诚的态度来对待写作,以一种几乎让人怜悯的至诚、忍耐、甘愿臣服和自我牺牲的态度来对待写作。他仇视下笔千言;如果人家写得很快,他认为里面准保掺假。他有一次告诉我:“你有太多的才能。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写出东西来,而且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如果你不小心,你会什么也写不成的。”在那些下午,我们总是一起在旧城区散步,我听,他讲,对我或是对别人——我们在街上、码头上任何地方遇到的任何人,或是晚上坐在什么地方共对一瓶酒,他在我的小小配合之下幻想出牵着马的睡不着的人那一类稀奇古怪的角色。其中的一个据他说是安德鲁·杰克逊的后裔,查尔梅特战役之后就留在了路易斯安那州的沼泽地带,再也不是半马半鳄鱼,现在成了半人半羊后来又成了一半是鲨鱼,它——我的意思是整个故事——到头来变得那么古怪又是(至少我们是这样想的)那么有趣,我们决定把它写下来,用相互通信的方式,就仿佛是一支动物考察队的两个暂时分开的队员。我把他写的第一封信的回信交给他。他读了之后说: “你自己满意吗?” 我说:“怎么啦?” “你对这封回信满意不满意?” “为什么不满意?”我说,“这封信里没说的我可以放在下一封信里说。”这时候我明白他心里相当不高兴了:他变得态度生硬、严峻,几乎都要发火了。他说: “要么把它扔掉,咱们不进行下去了,要么把它拿回去重写。”我接过了信。我足足写了三天才重新交给他。他再次读了,读得很慢,像他素常的那样,这以后他说:“现在你满意了吗?” “不满意,先生,”我说,“不过我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写得更好了。” “那咱们就让它通过吧。”他说,把信放进他的兜里,他的声音重新变得温暖、圆润、洪亮而带有笑意,准备再一次相信别人,再一次受到伤害。 我从他那里学到的比从这件事里学到的要多,至于我有没有也一直遵照着他其他的教导实行,那是另一回事。我学到的是:作为一个作家,你首先必须做你自己,做你生下来就是那样的人;也就是说,做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作家,你无须必得去口是心非地歌颂任何一种传统的美国形象,像安德森自己与德莱塞所独有的让人心疼的印第安纳、俄亥俄或爱荷华州的老玉米或是桑德堡的畜栏以及马克·吐温的青蛙。你只需记住你原来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你必须要有一个地方作为起点:然后你就可以开始学着写,”他告诉我。“是什么地方关系不大,只要你能记住它也不为这个地方感到羞愧就行了。因为,有一个地方作为起点是极其重要的。你是一个乡下小伙子;你所知道的一切也就是你开始自己事业的密西西比州的那一小块地方。不过这也可以了。它也是美国;把它抽出来,虽然它那么小,那么不为人知,你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拿掉一块砖整面墙会坍塌一样。” “有水泥和灰胶的墙可不会坍塌。”我说。 “是的,不过美国还没有抹上水泥与灰胶呢。人们还在建造美国。正因如此,一个血管里有墨水的人不仅仍然能而且有时还必须在美国内部不断地走来走去,不断地走来走去边倾听边观察边学习。正因如此,像你我这样的没有学问、没有学历的土老帽不仅有机会写,而且还必须写。美国所要求的一切就是观察它、倾听它、理解它,如果你做得到的话。不过理解也还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相信美国,即使你并不理解它,接着试着叙说美国,把它写下来。文章绝不会一下子就很精彩,不过总还有下一次呢;墨水和纸张总不会缺,也总有你想理解和要告诉别人的东西。这一次说不定也还是不完全对头,不过它也有下一次嘛。因为到了明天美国将变成截然不同的另一样东西,一样更丰富更新颖、值得你去观察、倾听并试图理解的东西,即使是你不能理解、无法相信的东西。” P6-8 导语 《福克纳随笔/福克纳作品精选系列》收录威廉·福克纳具有代表性的散文、演说词、书评、序言以及信函,是福克纳创作的重要组成,也是探究福克纳思想与生活轨迹极为重要的资料。从这本非虚构性的文集中,可以窥见作为艺术家以及作为人的福克纳的多个方面,使读者得以更进一步地了解他的为人与他的作品。 内容推荐 《福克纳随笔/福克纳作品精选系列》收录威廉·福克纳各种非虚构类的文章,其中包括散文、演说词、书评、序言以及有意公开发表的信函等等。大多数的文章是他创作后期的产物,其中许多反映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有所增强的公众人物的责任感。从这本非小说性的文集的各篇文章中,都可以窥见作为艺术家以及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福克纳的另一面。这些文章在向我们显示出这位极其热诚、异常复杂、非常隐秘的作家在职业生涯后期愿意向公众揭示自己内心某些不为人知的观点的同时,也使我们得以更进一步地理解他的为人与他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