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丝派
李浴洋 《语丝》:1920年代中国的文坛生态与
文学经验
吕周聚 “语丝”与周氏兄弟
倪玲颖 “语丝派”与中国民俗学的兴起
汤志辉 江绍原与《语丝》
吴晓东 “语丝”风格的继承与出离:林语堂的
小品文运动
许建辉 “语丝人”信函一束
徐晋 “语丝人”与《红楼梦》
柳 青
崔庆蕾 面向时代的写作
鲁太光 “梁生宝”形象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李继凯 柳青的“创业文学”
阎浩岗 《创业史》的艺术魅力
刘 宁 柳青的文学遗产
张永东 柳青与秦地文化
钟桂松 茅盾为《青春之歌》定音
崔庆蕾 杨沫致丁玲的一封信
湖畔诗社
王士强 “青春期”的抒怀
霍俊明 “湖畔”情诗与“水仙”命运
吴周文 朱自清与湖畔诗社
张元珂 崔庆蕾《蕙的风》《湖畔》的传播效应与
销售状况
许建辉 “湖畔”拾遗
张元珂 吴奎莲湖畔诗人诗集出版与版本流变
吴强
许建辉 吴强与《风雨》周刊
崔庆蕾 读《(红日)创作大纲》手稿
山药蛋派
方奕 刘冬青“山药蛋派”:一个特殊时代的
文学印记
梁向阳 陈忠红“山药蛋派”的初次亮相
段崇轩 “局内人”眼中的“山药蛋派”
麦一花 赵树理致徐懋庸一封信的文学史价值
王雪 不改初心方得始终
浩然
鲁太光 农民抗争宿命的精神历程
阎浩岗 浩然对现当代小说的独特贡献
李云雷 论浩然的“自传体三部曲”
梁秋川 《艳阳天》:鲜为人知的创作历程
李杰俊 《金光大道》:“史诗”追求和“史传’’笔法
任相梅 “文革”中的浩然
刘国震 浩然史料研究二题
“荷花淀”派
杜玉梅 孙犁与“荷花淀”派
麦冬 《山地回忆》的创作灵感和修辞策略
梁爽 孙犁的延安之路
曾镇南 真正文学批评家的风采
金星 韩映山:荷花淀里迟来的歌者
许建辉 渴望超越的苦闷
张元珂 尹淑珍《荷花淀》的版本体系与读者接受
周立波
贺绍俊 周立波在乡土文学上的特殊意义
梁向阳 王姗周立波的延安之路
胡旗 从“曾五喜”到“刘雨生”
商昌宝 温故与反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接受史中的周立波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