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隐秘依然璀璨(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东方出版中心编《隐秘依然璀璨》是纪念东方出版中心已故老领导、著名出版人汤季宏的汇编文集,通过亲友、同事、子女后代等的回忆文章,回顾了汤老为革命和出版事业奋斗的传奇一生。汤老是解放前中共地下运输线的负责人,新中国成立后,主持改造上海的私营出版社、领导完成新中国首套标准化印数新字体设计,负责筹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设计、印刷、出版工作,筑齐了现代出版事业的一座丰碑。
目录
序 /邓伟志
出生入死 袍泽之谊
香飘四季,取精用宏
——痛悼汤季宏同志 /王益
风雨兄弟情 /盛天民
大华事件中的汤季宏 /忻元锡
和季宏的戏剧性见面
附:
回忆大华事件 /汤季宏
王福和同志的革命经历 /汤季宏
引领人生 坚定信仰
阿哥带我参加革命 /汤群
穿弄堂,走长途 /任溶溶
老领导、老大哥
百废待兴 出版巨匠
凡事历行而不悔——忆季宏同志 /孙立功
脚踏实地的操盘手——忆出版界老前辈汤季宏 /巢峰
他为出版事业奉献一生 /马步卓
当一个有“肩胛”的领导 /严瑾
附:
《上海印刷字体字稿汇编》(1959—1991)前言/汤季宏
创业百科 壮心不已
我们心中的丰碑 /施伟达
胸中只有读者的出版家 /邓伟志施伟达
好编辑要先从校对做起 /何小颜
为确保百科质量百里迁厂 /宋晓鸿
高山仰止 后辈楷模
但使情亲千里近
——忆汤季宏叔叔和我父亲徐雪寒的友谊
感念一位“老派共产党人” /沈建林
以书结友,相知一生 /林新婴
仰视 /倪初万
半个多世纪连缀起来的“老汤”印象 /吉晓蓉
难忘汤季宏叔叔 /天行
风吹浪打,闲庭信步 /叶燕
身教胜言教,润物细无声 /黄金伟
他的字典里有风霜和情怀 /江小青
绵绵思念 亲情无限
十年生死两茫茫——忆季宏 /邢至康
父亲的未了心愿 /邢峥
创字范,为人范
——记父亲汤季宏对中国印刷字体发展的贡献 /汤小淇
我心中不灭的神灯
——回忆我的父亲汤季宏 /汤小辛
缅怀妈妈叶世锜、哥哥汤季宏 /汤绍涵
汤季宏百年诞辰座谈会
东方出版中心召开纪念汤季宏同志百年诞辰座谈会
图记汤季宏百年诞辰座谈会
最后的致敬——汤小辛在汤季宏百年诞辰座谈会上的发言
孙立功同志在汤季宏百年诞辰座谈会上的发言(节选)
汤季宏生平大事年表(1916—2002)
走近父辈(代跋)
序言
邓伟志
原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汤季宏同志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出版界度过的。
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党组织发现他有诗作发表
,便分配他到新知书店工作。在新知,他不顾个人
安危,翻印陕甘宁、晋察冀等根据地出版的书籍,
包括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解放》。后来他又在三
联书店,办苏北大众书店。大众书店既是新四军的
秘密水陆交通线,同时也是货真价实的进步书籍的
发行所。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任上海军管会新闻
出版处出版室秘书主任,负责整顿旧社会遗留下来
的书店和出版社。不久,他任上海市出版局党组书
记、副局长。现在上海市区绍兴路的出版一条街,
就是汤季宏等新中国上海第一代出版家精心规划设
计的。还有今天的福州路,1949年以前俗称“四马
路”。
“四马路”是怎样一条路?国人、洋人,尽人
皆知那里是不堪入目的充斥妓女的“耻辱之路”。
又是汤季宏他们把“四马路”来了个翻天覆地的改
造,把福州路建设成为散发着浓浓书香的“书店大
道”。
2016年是汤季宏同志诞辰100周年,他的老同事
、老部下以及他的家人撰写了一批怀念他的文章,
并且编写了他的生平大事年表。汤季宏同志的阅历
、汤季宏同志的生平就是一部现当代的上海出版史
。由于他担任过出版界的党政领导,他的坎坷经历
也能折射出当代中国的思想史、政治史。汤季宏同
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出版事业的开拓者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忠诚继承者,是近现代新
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他给千家万户送去了精神食粮
,送去了进步的阶梯。他是上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骨干力量。他热爱出版事业,在出版Z-作中
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丰硕成
果。马恩列斯毛的著作凡是在上海印刷的,都有他
的汗水。上印制世界名著的一系列流程中都有他的
足迹。在中国,前无古人的7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
》就是在时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社长
汤季宏领导下的位于山沟里的小三线印刷厂里开始
印制的。198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首卷印刷时
,还是铅字排版。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全套1.26
亿字,字号不宜过大,大了会变成数百卷,就更难
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为了让字模既小又清晰,让
读者看起来不费力,汤季宏曾带领一批专家反复切
磋琢磨,搞出了一套精美的字模,获得新闻出版署
一等奖。说起来好笑,在汤季宏指导下的字模获一
等奖时,我还不懂得好在哪里。在我眼里,只要撇
是撇,捺是捺,就完事了。经他手下的字模专家向
我反复讲解以后,我才对其中的奥妙略知一二。在
废掉铅字,改用照相排版时,汤季宏同志是上海最
先引进计算机印刷技术的领军人物。他目光远大,
热爱新生事物。
在这部纪念文集中,还有不少文章讲到汤季宏
同志为人宽厚、关心群众的事迹,十分感人。领导
干部不论大小,都要把关心群众放在第一位。只有
把主要精力放在关心群众上,得到群众的信任和爱
戴,才能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贯彻下去,印在
群众的心坎上,落实在群众的需要上,从而把方针
、政策变成光辉的现实。汤季宏同志常讲“作风是
无声的命令”的道理,他也最能践行这个道理。这
里补充一个例子。他手下有个老杨,曾被错打成“
现行反革命”,发配到青海。无奈之下老杨留在上
海的妻子改了嫁,女儿也断绝了与老杨的往来。
1980年老杨平反后回到上海,举目无亲,满目凄凉
。有一次汤老带我去一家宾馆,偶然遇到了老杨的
前妻。汤老对老杨的前妻说:“你不方便去看老杨
,你让女儿多去看看老杨。”老杨的前妻听了汤老
的话,命女儿经常去看她的生父。果然有效,女儿
的看望给老杨带来无限的安慰。女儿来一次,老杨
会跟我讲几天。汤季宏不仅热心关心群众,而且善
于关心群众。他办事得体,讲究分寸,水平体现在
分寸上。
纪念是为了继承,为了弘扬。《隐秘依然璀璨
——著名出版家汤季宏的传奇一生》就是一部弘扬
篇。
导语
东方出版中心编《隐秘依然璀璨》是出版家汤季宏的纪念文集,回顾了汤老传奇的一生。
本书是纪念东方出版中心已故老领导、著名出版人汤季宏的汇编文集,通过亲友、同事、子女后代等的回忆文章,回顾了汤老为革命和出版事业奋斗的传奇一生。本书是根据原书增补文章而成。
后记
走近父辈(代跋)
汤小辛
几年前,吉晓蓉大姐约我写一篇纪念我父亲汤
季宏的文章。当时她正在组织“老三联”书店的后
人为父辈们编写一部纪念集《爱书的前辈们》。那
年,也正是我父亲辞世十周年。为此,我专门从美
国飞回上海,在家中翻找父亲留下的文字、他去世
后老朋友们发表在报章杂志上的纪念文章;去图书
馆、档案馆、因特网查找与父亲有关的点滴信息…
…父亲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心灵手巧、少言寡语
的慈父。也许是早年他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尤其是
两次被捕入狱的经历,使他在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
中蒙受责难和批判的缘故,他很少在儿女们面前谈
及他的过去。因而对父亲,我是不了解的。感谢晓
蓉大姐的约稿,让我下决心走进父亲的内心。
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出版局主要负责
人时,每天有记工作日记的习惯。1966年“文革”
一开始,他是出版局第一个被打倒的局级干部,他
的17本工作日记在抄家时被全部搜走。我曾经通过
各种途径寻找这批日记,可惜渺无音讯。而家中留
下的文字,基本上是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简历、
检讨和申诉材料的草稿。为了了解父亲的经历,我
抓紧每次回国的时间和机会,拜访他的老朋友、老
同事和老部下,如在病床上的林乎加伯伯、草婴叔
叔、张薇阿姨……解放初就跟着父亲一起组建上海
市出版局的孙立功、巢峰、刘祥林、刘凯民、马步
卓……还有父亲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的老部下邓伟志、施伟达……而更多的时候,我是
坐在母亲的床边,听她讲述父亲的故事。
父亲在出版领域做的事,都是开创性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主持接管原旧上海的出版业并改造重
建、建立各个出版社、建立印刷学校;最早提议建
立上海福州路文化一条街(1960年代初);亲自领导
完成新中国首套标准化印刷字体设计;是中国大百
科事业的创始人之一……虽然他一直为人低调、默
默无闻,但是当我向熟悉他的老人们问起父亲的过
去时,他们都会动情地说上一段。在我听到的很多
关于他的回忆中,有一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1950
年代中期,当上海市出版局和属下的出版社陆续成
立安置好了以后,时任第一副局长兼党组书记的父
亲不仅提议每个出版社要开办各自的食堂.以解决
职工的用餐,还亲自选址淮海中路、乌鲁木齐路的
一幢洋房作为出版局的职工幼儿园,并且从出版社
抽调年轻有文化的女职工出任老师。到了1980年代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的办公大楼在古
北路、仙霞路附近建造起来的同时,父亲也是坚持
要建造多幢职工宿舍,而且还专门造了一幢接待专
家学者的学科楼,楼内还设有职工餐厅、医务室和
幼儿园。大百科上海分社的职工宿舍、职工幼儿园
当年曾赢得上海文化出版系统同行的羡慕。很多老
职工都不无感念地告诉我:1980年代的大百科上海
分社,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父亲在学生时代早期就憧憬安居乐业的天下大
同生活。青年时代他结识了徐雪寒、孙冶方、林乎
加、姜椿芳、王益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
“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徐
雪寒语,下同)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参加
革命以后,父亲从一个理想主义者,成长为一个社
会主义建设者,他希望他们一辈人追求建立“一个
平等互助、互相尊重、互相扶助的新社会”的美好
理想能够实现。所以只要父亲有能力,他就希望通
过造职工宿舍、建职工食堂、设职工幼儿园来实践
他“以谋人类全体之安宁幸福”的抱负。
在走近父亲内心的路上,记忆也把我带回到与
他的老战友、老朋友孙冶方、徐雪寒、姜椿芳、陈
修良等相识相见的场景。“文革”以后,父亲的客
厅里时常能见到这些长辈的身影,孙公公的清癯、
徐伯伯的睿智、姜伯伯的儒雅、陈妈妈的爽直更吸
引我把他们的著作仔细地拜读。他们都是中国共产
党建党早期的党员,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运动
中他们却屡受批判甚至陷入牢狱之灾。这几位老人
忧国忧民一生,两袖清风一世。他们是老派的共产
党员,永远都没有放弃年轻时参加共产主义运动时
的理想和抱负,并为之奋斗了一辈子。可惜,在当
今的社会里,有几个人会知道这些前辈一生的奉献
?在完成晓蓉大姐的约稿后,我萌发了把近年来收
集到的有关回忆我父亲汤季宏的文章、口述汇编成
册的念头。我希望通过这本纪念册,不只是向我父
亲,更是向他们那一辈老革命家致敬,感恩!希望
父辈们对信仰的坚持、对理想的执著以及对国家民
族的忠贞精神能够长久地传下去。
非常感谢东方出版中心的全力支持。他们在最
短的时间里邀请了东方出版中心原副总编辑施伟达
老师作为本书的执行主编。没有伟达老师的鼓励、
坚持和督促,我也许无法在今年——父亲诞辰100周
年时完成这本书稿。谢谢邓伟志老师为本书作序,
他是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的老人之一

美国和中国隔着一个太平洋,上海和加州相差
15个小时,但这并不妨碍我和东方出版中心的庄彦
、张小平、刘丽星、张骏、胡曦露随时随地的交
书评(媒体评论)
新中国成立前,他是中共上海地下运输线的负
责人,出生入死,为新四军秘密运送物资和人员,
曾两次被捕,连母亲也受累同难。
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持改造上海的私营出版业
,建成福州路文化一条街;亲自为数家出版社安家
选址,形成绍兴路出版一条街;组织专家学者,建
立专业研究机构,领导完成新中国首套标准化印刷
新字体设计,被誉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1978年,他负责筹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
海分社,从征地、筹资、设计、建造,做了一系列
开创性工作。他亲自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
版的设计、印刷、出版工作,保证了中国第一部现
代百科全书的印刷水平,筑起了现代出版事业的一
座丰碑。
他是一位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出版家——汤
季宏。
精彩页
出生入死 袍泽之谊
1939年至1947年期间,加入上海地下党组织的汤季宏根据上级指示负责开辟从上海到苏北新四军根据地的水陆交通线,采购并运输书籍、药品、印钞机和武器等各类物资进出解放区,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完成党的任务。其问,汤季宏分别被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政府逮捕,仰仗着与战友们在危难中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相互关照的袍泽之谊,他顽强机智地挺过酷刑,坚贞不屈,九死一生。战争年代结下的生死友情延续他们一生。
香飘四季,取精用宏——痛悼汤季宏同志
王益
原国家出版局副局长
季宏走了,走得那么匆忙,我连他生病的消息都没有得到。噩耗传来好几天,我都不敢相信。
季宏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是一个脚踏实地、埋头干事的人。不善言辞,才华不外露,按上海人的话说是“没有卖相的人”。我们现在报纸书刊普遍采用的汉字印刷字体,是在他领导下整理和创写成功的。《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是他在上海组织排印出版的。这些功绩,鲜为人知。抗战时期,他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把大量革命书刊、印刷器材和人员输送到苏北、山东、浙东等抗日民主根据地,他因此被日寇逮捕,受到严刑拷打。他母亲也连累被捕受苦。这都是默默无闻的事。
我与季宏同志是共事60多年的老战友。20世纪30年代初期,一起搞新文字运动。1939年他进入新知书店,我们关系更密切了。有一段时间,我们是朝夕相处的。我俩这辈子走过的道路是一致的。
1940年,我在华中局机关所在地江苏盐城开设大众书店,书店对根据地建设有一定贡献。我站在前台,后勤工作都是老汤做,书都是老汤从上海运来。从上海运书到根据地,要通过三道关口:在上海租界和吴淞口,要避开海关检查,到达苏北港口后还要躲过敌伪检查,是艰巨的任务。这些工作都是老汤做的,没有他运来的书,大众书店只是一个空架子。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时我俩都在上海工作。他很快调到出版总署,我仍在上海。后来出版总署把我调到北京,他又调回上海。我俩好像是可以互相替换的干部。
我们的志趣和作风基本上是一致的。
季宏同志逝世,我为失去一位老战友感到无比悲痛。
我们要把他的优秀品质和高尚风格告诉大家,让大家向他学习,化悲痛为力量。
季宏同志,你这辈子够辛苦了,现在可以休息了。季宏同志,你安息吧!
本文原载于2002年10月20日《新闻出版报》
风雨兄弟情 盛天民
著名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草婴夫人
汤季宏、倪海曙、草婴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1938年他们三个人是在新文字研究会训练班接受师资训练而认识的,老汤又小又瘦,老倪又高又大,年龄相近,被大家戏称为好莱坞电影里的“劳莱和哈代”。而草婴当时才15岁,是他们三人中年纪最小的,他白天在一个白俄老师家学习俄语,晚上和老汤、老倪一起在难民收容所和难童中学推动拉丁化新文字扫盲实验。他们在新文字研究会训练班的时候一起认识了当时上海地下党文委会领导人,文学、戏剧和新文字三个支部的负责人姜椿芳。
1944年老汤被日本人抓进去放出来后的一天清晨,他跑到草婴在重庆南路、复兴中路的老家,在马路对面的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门口来来回回地走了一个多小时,确定后面没有人跟踪时,才急忙按门铃冲进草婴的家,直奔他在三楼的卧室,要草婴赶快通知姜椿芳转移。因为老汤在被日本人关押期间,曾经被审问到是否认识姜椿芳,知道日本人已经注意到老姜。但是老汤自己刚刚出狱,怕被敌人跟踪,所以冒险来到草婴家,通过草婴通知姜椿芳转移。老姜得到草婴送给他的消息后,马上就避开了。
草婴、老汤和老倪在新文字研究会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草婴进人苏联塔斯社属下的《时代》杂志社工作,老倪继续新文字的运动,开始从事文字改革的事业。而老汤成为新四军在上海地下运输线的负责人,经常不在上海。他回来后有时会去山阴路倪海曙的老家,老倪就会叫上草婴和我一起去吃饭。我1947年和草婴结婚后,老倪和老汤就经常来我们在长乐路锦江饭店后面的小家吃饭聊天。老汤搞地下工作时身上好像没什么钱,他上海的家里还有妈妈和两个十岁左右的弟弟妹妹,老汤妈妈在石门二路南京西路摆了个报摊贴补日常生活。草婴当时在《时代》杂志和《时代日报》,报社每天都要买大量的报纸,每隔几天,草婴就去老汤妈妈的报摊把各种报纸杂志统统收购下来,帮衬老妈妈的生意。老汤有时候去了解放区,好久没有音讯,家里钱不够用,老妈妈就会带着小妹去倪海曙家,老倪就会塞点钱给他们渡过难关。
老汤与草婴的几个中学同学、好朋友也很熟悉。草婴中学时最好的朋友金培林、任溶溶都接受过新文字研究会训练班师资训练,抗战中他们两个也是通过老汤的带领进入新四军根据地参加革命的。金培林在日本人大扫荡时牺牲了,只有20岁。任溶溶就是又名的儿童文学家。P1-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