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春潮漫卷书香永(上下开放声中书人书事书信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硕良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刘硕良编注的《春潮漫卷书香永(上下开放声中书人书事书信选)》从改革开放初期漓江出版社开拓外国文学出版过程中收到的众多译著者和读者的来信中,选辑了460人的788封书信组成。计分英、法、俄、德、日及其他语种文学译著者来信与作家、评论家、媒体人和出版界人士来信及各界读者来信等十部分。书信来源广泛,背景生动,时代色彩鲜明,对改革开放大潮漫卷下的社会风习、阅读生活、出版动向、编辑空间等从多角度做了真实的反映,为研究当代社会、文化、出版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观照。
作者简介
刘硕良,1932年9月生于湖南宁乡,1949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及其校友会支持创办的长沙清华中学。就读期间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外围组织和学生运动。1949年9月人湖南新闻干部训练班学习,11月随军南下广西,历任《广西日报》编辑、记者、记者站站长,农村、新闻、记者、理论等业务组组长,总编室副主任、文教政法部主任、副刊部主任,1956年起任编委。广西文联党组成员,《广西文艺》编委。
1980年4月,经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安排,到广西出版局工作,任广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编辑,漓江出版社编辑。1985年5月漓江在桂林建社,任副总编辑,主管外国文学出版及全社编务、印制、发行工作。1993年4月调回广西新闻出版局,1995年创办《出版广角》杂志,任主编。期间,为接力、湖南文艺、浙江文艺、河北教育等出版社组织名著重译及世界文豪书系。1997年11月广西高级人民法院纠正错案,撤销原判,工龄连续计算。2000年9月离休,返聘续任广西出版杂志社总编辑。
2001年7月应云南教育出版社邀请,到昆明创办并主编《人与自然》杂志及同名文库,2004年到北京为长江文艺、湖北人民、湖北教育等出版社策划书稿。
2007年回南宁,任《广西文史》及《广西政府参事文史馆员丛书》主编,《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及其简编《广西地域文化要览》和续编《广西现代文化史》(插图四卷本)主编,并为漓江出版社组编了《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外国文学名著名译丛书》《当代著名翻译家精品丛书》等系列图书。
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编审,广西新闻出版局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广西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八桂先进人物,广西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事迹载多家报刊媒体和《新中国文学辞典》《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追寻韬奋的足迹》《广西通史》等图书,著有《三栖路上云和月》2卷及论文、讲稿等。
目录
上卷
代序/柳鸣九
前言/刘硕良
一、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和中国译协领导人来信
二、英语文学译著者来信
三、法语文学译著者来信
四、俄语文学译著者来信
五、德语文学译著者来信
下卷
六、日语文学译著者来信
七、其他语种文学译著者来信
八、作家评论家和媒体人来信
九、出版界与相关人士来信
十、读者来信
附录:漓江版外国文学丛书
序言
很值得回忆,很值得纪念
硕良兄:
您编选的《开放声中书人书事书信选》校样,
我已通阅了一遍。
感谢您做了这样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它使我
回想起改革开放后一段很值得回忆、很值得纪念的
时期。
真是忆往昔日新月异稠,想当时,我辈年方四
十出头,华发初生,气清神朗,健步如飞,关心着
每一天的阴晴,应对着工作中的每一件琐事,真没
有想到,我们是在参与书写历史,书写中国社会主
义改革开放时期的文化史。
当时,创制出来的书卷,现在已成为了历史性
的出版物,说它们是“文物”,似乎也未尝不可。
如今,我辈老矣,坐在轮椅上,抚摸着这些本本,
当时的书香犹在,不堪回首,令人感慨良多!
出版后,请一定赠我一册,鸣九拜谢!
柳鸣九顿首
2018年7月29日
导语
《春潮漫卷书香永(上下开放声中书人书事书信选)》是译著者、出版者、读者们给出版工作者刘硕良先生的来信选。全书精选了450多位来信者788封来信,其中既有冯至、冯亦代、叶君健、许渊冲、董乐山、杨武能等翻译家的来信,也有当时的中青年翻译者如林少华的来信,还有编辑的来信,印刷厂工人的来信,书店店员的来信,读者的来信。这些书信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至2015年,时间跨度近40年,涉及内容既有选题探讨、译文修改讨论,亦有阅读心得、人情交流,从侧面勾勒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界、出版界、读书界积极求知、勇于探索、不断发展的动人图景。
后记
一段从春天开始的旅程

近800封信,400多位来信者,一本本耳熟能详
的图书,一个个鲜活的名字,编完最后一页,忍不
住轻叹:多么坦诚,丰富的灵魂。多么迷人的一种
氛围。
卡尔维诺曾说,“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的效力
,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
上。”
记得少年时代第一次进入图书馆,我借了一本
《静静的顿河》,瞬间被那辽阔的哥萨克风情淹没
,久久回不过神来。二十多年后的此刻,《静静的
顿河》翻译者力冈先生写给他的责任编辑刘硕良先
生的书信就放在我的书桌前,讲述着书前书后的很
多细节。我忍不住下单买了一套1986年版的《静静
的顿河》。

担任这本书的责编我颇有些忐忑,因为社里比
我更适合编这本书的大有人在。记得那是春天里的
某一个下午,我在刘硕良老师家中见到了厚厚的一
沓沓泛黄的满带着时光印记的书信。大部分信件都
是手写的,“见字如面”的感觉奇妙而独特。“还
有很多工作要做,你们近一些,好开展。”刘老师
淡淡地说。我感激刘老师的信任,于是开始了前期
工作。
这些信里,最早的一封写于1980年11月,那正
是改革开放之初。写作者有翻译界专家,也有出版
工作者、评论人,读者,身份各有不同,但围绕的
话题多是译文类图书。一本图书是如何从选题策划
到组稿到编辑印制发行的运营结构,全都跃然纸上
。这不仅是一段原生态的外国文学出版史,更是一
代中国人的阅读史!透过一页页泛黄的信纸,我们
仿佛走进时间穿梭机,近距离看到近四十年中,一
批写作者、出版人的思考与选择,一群读者的关注
与执着。
把这一封封手写的书信转成电子版,是我们首
先要做的工作。

社里很快敲定了出版方案。刘硕良老师瞬间切
换到高强度工作模式。刘老师是一位有着高度使命
感的出版人,他对文化传播、文化出版具有与生俱
来的信念,对万事万物深具洞悉力。更令人惊叹的
是,他有着一股劲——这股劲,是明了前方风景之
精彩,不顾一切带更多人去看的热情。正是这股劲
,让他在改革开放之初即勇敢地投入全新的外国文
学出版领域,并由此出发,走出了一片传奇。
工作果然从一开始就不是那么容易。遴选出来
的信件有800多封,刘硕良老师对每一封信都反复阅
读,一一加以注解。作为漓江出版社最早的责任编
辑,重要建社者之一,刘硕良老师对几乎所有早期
漓江版外国文学图书及其作者、译者信息熟稔于心
。信里信外,凝聚着一位出版老人的阅历与心血。
其间的录入、编辑、校对,都是太琐碎不过的工作
,颇耗费时间。而86岁高龄的刘老师始终有条不紊
,而且极讲效率,一如他高效地编出那么多外国文
学图书一样,不容有半点拖沓、延搁。
从春到夏,暑去秋来,80多万字,终于即将付
梓。

在这部书中,翻译家的来信约占55%,达432封
,178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一辈翻译家,承
前启后的挑大梁人物以及新一代翻译家中的佼佼者
均有在列。这也许是翻译界,特别是文学翻译界罕
见的跨越时空的“相聚”。
翻译家在外国文学图书出版中的作用可谓举足
轻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曾言,好的翻译是
“一面镜子看进另一面镜子里,交换了彼此的光”
,他认为“我们之所以能保持我们的文明,就因为
我们学会了翻译过去的东西”。在改革开放之初,
翻译家是最早“向外看”的一群人,他们用文字打
开人们了解世界的那扇窗,开阔人们看世界的眼界
。他们的观察、思考和选择,无疑是时代的回声,
亦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因着书信这一文体的独特性,这部书信选真实
还原了翻译家与出版社沟通、往来的大量工作细节
,复盘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我弥留之际》《洛
丽塔》《挪威的森林》等外国文学图书的出版历程
,称得上是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外国文学图书的“出
版前传”。
细心的读者可能还会发现,鸿雁传书之后,有
些图书最后并没有出版,或转由其他出版机构出版
。编选过程中刘硕良老师均予以保留,原生态呈现
,专业读者读来或会一叹。

编辑过程中,刘迪才社长、张谦总编、梁志副
总编、李弘副社长、沈东子编审都给予了非常具体
的指导和帮助,如此编辑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艾
畅、刘梦思、孙精精、李慧、覃乃川、廖姗、黎子
敏、刘春、吕质玉、邓倩伊、梁园媛等编辑、实习
编辑亦为本书的问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此表示
最衷心的感谢。
最后要深深感谢刘硕良老师异常艰辛的付出,
其间包括很多个夜以继日。这部书是真正的编辑之
书,是刘硕良老师用心保存了这些信,并精心编注
,才有了今天这份成果。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很多媒体纷纷评选
“40年40本书”书单,漓江出版社无一不名列其中
,《洛丽塔》《麦田里的守望者》……进入了不同
的书单。漓江已成为几代读书人心中永恒的符号。
身为漓江的普通一分子,我为之自豪,亦有所企盼
一希望这部书信选能让大家更深地认识漓江,
精彩页
山阴道上,目不暇给
文学译著部分写得很多,毕竟我几十年做的大多的是外国文学。离开这个大大小小的圈子,来到作家评论家和媒体人部分,仍似走在山阴道上。
王力先生是学术界泰斗、国宝级人物。年轻时我就将他的《古代汉语》和《诗词格律讲话》作为向科学进军的必读书,大略地看过一轮,也早知道报社老同事张谷、缉国是他女婿女儿,但未敢随便叨扰王老。80年代中不知怎么突然想起来要出一本“王力文学译著专集”,请张谷、缉国与王老联系。王老同意了,并且凭一时记忆,列出了主要书目。此事记不清后来漓江为何搁置,而拟议中的书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教育社还出过他的《龙虫并雕斋琐语》。想来大概是按分工,先生的书由教育社一力承担了。不过王老和张谷的信还是很有纪念意义,并由此想到,如此重要的在全国在海外均卓有影响的广西籍大学者——梁漱溟、王力、雷沛鸿、罗尔纲,广西竟没有出过他们中任何一位的完备精良的全集,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觉得有愧于先贤巨匠。
陆地是老领导、老作家,但人们更多地把他作为老熟人,不觉他有领导的表面上的威严和架势。他的信只一封,却凝聚着一位可尊敬的老作家对往日多有接触和指点的后辈人的关切和期待,也记下了他“借一角之地表生平所悟”的历史时刻。
周民震是几十年深交老友,七十抒怀自称打油,却抒发了一缕缕真诚与直情,七十之后十余年以迄,仍然乐观自信如初,并且在继续收获一生的成果和努力,似乎永无止步的一天。人生能达如此境地也足可庆幸了。
上列几位出自本土,区外的大家,除前面已提到的白烨、周良沛、周国平外,还有老当益壮的彭燕郊,他与桂林和桂林文化城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数十年后,旧缘重续,克服种种困难,为漓江创编《国际诗坛》《犀牛丛书》,产生很大的影响。他坚持学术立场,力主保全作品的独特f生多样性,反对把出版物搞成“四平八稳的一锅汤”。
多面手弘征,凭借深厚的古籍出版与诗歌功力,对《唐诗三百首》作全新译析,我打破分工界限,为之担任责编,在版式设计上实现完全意义的对排,读者称便,销路上佳。本书所收一位年轻读者给弘征的信中提出一连串纯真的希望和要求,就是证明。遗憾的是我工作忙乱,没有把后续工作做到家,有负弘征先生的重托。
女诗人舒婷,用诗一般的语言“为《青年外国文学》鼓与呼”,并以“书架上的诺贝尔丛书叫人羡慕”而自豪,有声无声的絮语轻言帮助漓江不胫而走。
女散文家苏叶,自称“没有大胆子,不求名利满身,但求做一事是一事是耳”。她说她看了“许多‘五七’战士,高尚、卑劣、为官、为草芥者比比皆是”,而她找的这个“右派”——“探求者”陈椿年“倒是货真价实”,“将来可以写一本百万字的书”。她很珍惜做过的编辑和记者工作,认为“有一个阵地十分重要”。
学者、诗人、企业家汤潮,集文气商风于一身,企业风生水起,创作、研究有成,曾邀我和丽清到他的庄园,一观其气派流风,久久难忘。夫人穆广菊也是诗人,夫妇俩有鉴于外国出版社很想打人中国市场,一直在联手“推动海外合作”。
现代文学研究专家潘旭澜、当代文学评论家林建法、知名编辑潘平的来信虽为所编书籍要收入我的事迹而费心,所涉及的工具书性质的编撰原则对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和优良学风的养成具有指导意义。
媒体人的来信不离图书的宣传营销。我凭着多年新闻出版的经验,深深体会到图书营销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发掘、展示图书内在的优秀品质,使之为广大读者所接受,从而达到畅销的目的。因而,出版物的宣传,舆论气氛的酿造十分重要。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以至《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新京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外国文学评论》和《广西日报》等重要媒体对漓江出版物的多方位宣传,也许可以构建出某种成功的案例。
老报人廖经天关于编写广西新闻史料和出版社应“十分重视发行工作”的提议,京沪两地多位报人的有效活动都是出版研究的重要借鉴和参照。老革命家谢和赓和他胞兄谢和会老人的来信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相关的人物和历史。不幸的是和赓老人的《在美国监狱里》终因疾病干扰,未能修订完成。
P19-2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