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舟,祖籍江苏,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西安。
著有长篇小说《跛足之年》《蝌蚪》《战事》《春秋误》,长篇非虚构作品《我在这世上太孤独》,随笔集《从清晨到日暮》,小说集《我们的底牌》《所有的故事》《弋舟的小说》《刘晓东》《怀雨人》等。
曾获郁达夫小说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西部》文学奖,《青年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鲁彦周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蒂森克虏伯之夜/新世纪作家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弋舟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弋舟,祖籍江苏,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西安。 著有长篇小说《跛足之年》《蝌蚪》《战事》《春秋误》,长篇非虚构作品《我在这世上太孤独》,随笔集《从清晨到日暮》,小说集《我们的底牌》《所有的故事》《弋舟的小说》《刘晓东》《怀雨人》等。 曾获郁达夫小说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西部》文学奖,《青年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鲁彦周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后记 你所在的地方也正是你所不在的地方 ——弋舟的底牌及所有的故事 程德培 到达你所在的地方, 从一个你不在的地方启程, 你必须踏上那永远无法出离自身的旅途。 为了通达你尚且未知之路 你必须经历一条无知之路 为了得到你无法占有之物 你必须经由那被剥夺之路 为了成为你所不是的那个人 你必须经由一条不为你所是的路。 而你不知道的正是你唯一知道的 你所拥有的正是你并不拥有的 你所在的地方也正是你所不在的地方。 ——T.S.艾略特《为了到达那儿》 一 文本是文本,叙述者是叙述者,作者又另当别论。文 本需要细读。叙述者是视角,哪怕再制造一个隐含的叙述 者也是如此,而作者则早已死了。这些如今早已成为常识 。谨记这类常识,我已付出了几十年的努力。而这回不行 ,一切努力将付之东流。阅读的底牌将被掀翻,批评的常 识瞬间被怀疑而进入虚无的状态。 “作家论”为何物?释作品,论作家,孰轻孰重谁先 谁后?实在难以界定。小说把我们引入一种自我的画面中 ,在这样的画面中,你披着他者的外衣,把自己撇在一边 ,当你的自身悄然离去的时候,那留在外衣下面的又是谁 呢?是那个经常出现的刘晓东,那个既是当局者又是旁观 者、既是对话人又是摄像机的刘晓东,我们的印象模糊而 深刻。刘晓东是披着的外衣抑或是外衣下面的隐身者,是 自我诊断的抑郁症患者,还是调查邢志平自杀之因的探员 ?面对这些苛刻的问题,我们无法用二者选其一的方法来 判断。情况恰如《隐疾》中,“我”忽然醒悟道:“在盘 根错节处总有些我们无法控制也永远无法厘清的东西,世 界的复杂性远远被我们低估。” 刘晓东肯定不是弋舟,但并不等于弋舟和刘晓东们没 有这样或那样隐蔽的联系。读遍弋舟迄今为止发表的4部长 篇,15部中篇和30个短篇,我们能经常感受到作者本人的 童年烙印、成长记忆和性格投影,更不用说作者的自我反 省和对时代社会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同为“70后”作家 的田耳是弋舟的好友,弋舟曾不止一次向我推荐并提醒我 :“田耳值得注意。”田耳在一篇关于弋舟的印象记中写 道:“他的小说,总给我不曾放开之感,过多的控制。过 多的诚意,有时又难掩说教。”这几句话值得重视。尤其 那句“过多的诚意”,不仅表明了田耳和弋舟在小说趣味 上的差异,还真点出了弋舟的叙事特征。不是“诚意”如 何不好,而是过多了容易“自我暴露”。借用作家刘恒经 常运用的判断性话语:弋丹是个“把自己放进去”的作家 。 “作家论”无疑是多重矛盾与迷惑的产物。你要研究 一个作家的个性特质,而这个个性特质又是其几十年创作 演变、优劣掺杂的东西,这近乎是在排斥性中寻找非排斥 的东西。“作家论”经常模仿文学史所依赖的遗传学类型 ——新生、成长、衰亡的种种模式。问题是,一个作家的 变化既刻意又无奈,白天的梦与黑夜的梦彼此纠葛,既必 然又偶然;继承传统和语境影响互不相让,既有影响的焦 虑又有抵御影响的创新冲动。 “作家论”研究的是一位作家在其创造的小说世界中 的视野。而这个视野又诞生于一位批评家的视野之中。真 可谓视野中的视野、局限中的局限。个人的视野总是有局 限的,别的不说,弋舟的故事中经常有失踪,光一个父亲 和狮子失踪的故事。2007年写下了《谁是拉飞驰》,5年后 又发表了《空调上的婴儿》和《赖印》两个作品。同一个 故事,一个涉及一家三口的故事,却诞生了3部作品。全因 于三个不同的视角。 …… 如果有人问,耳朵在哪里?这未免有点唐突和悖于常 识。但是否有人还记得,尼采很喜欢问下面这个问题:“ 我是否被人理解?”他自己含蓄的回答是:“噢,当然不 是,毕竟,现在谁还有耳朵听我说话呢?”弋舟写了一大 群不被人理解的“格格不入者”,那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 太多的人把“耳朵”丢弃不用了。 弋舟的小说不乏优雅的世俗气和绅士般的粗鲁,形而 上的思考和形而下的触摸正是那“钢琴”和“手术刀”的 审美交融。诊所内的医师和病人彼此间颠覆性的位移,就 像少年和拉飞驰那可以重复出现而又颠倒的“杀死”,而 面对面的交谈和审视,如同那喀索斯需要一个水池、一面 镜子,以便从中看到自己。我们不能和别人交谈,是因为 我们不能和自己交谈。W.B.叶芝在《神话》中写道:“从 与别人的争论中,我们有了修辞;从与自己的争论中,我 们有了诗歌。”一个主体和另一个人说话时,同时也在对 自己说话,重要的并非是信息,而是“我”与“你”这种 位置的结构,“我”和“你”可以是同一的人,也可以是 不同的人,但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通过语言塑型。我们为 什么创造了这样或那样的表现模式,为什么模式在我们的 认知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我们?答案无疑是我们渴望接近以 其他方式难以拥有的东西,而不是再现所有的事物。例如 ,我们难以感受到的初生与死亡,或者难以感受到我们达 不到的 目录 平行 安静的先生 夏蜂 把我们挂在单杠上 蒂森克虏伯之夜 鸽子 黄金 龋齿 谁是拉飞驰 空调上的婴儿 赖印 时代医生 有时 有时候,姓虞的会成为多数 寰球同此凉热 锦瑟 我主持圆通寺一个下午 你所在的地方也正是你所不在的地方——弋舟的底牌及所有的故事 弋舟主要出版作品年表 精彩页 自从退休那天起,他就开始思考“老去”的含义。其实,很久以来,“老去”这个事实已经在他身上悄无声息却又无可置疑地发生着——不知道何时,他已经变成了秃头,性欲减退,眼睛也老花了。但对这一切,他都熟视无睹。他罔顾秃了的头和老花了的眼睛。在他的意识里,这些细节只是“老去”的外衣,顶多算是表层的感觉材料。而“老去”应该是某种更具本质性的突变,生命由此会有一个质的翻转——就像扑克牌经过魔术师的手,变成了鸽子。 这种偏执的思维方式也许来自他的职业。退休前,他在一所大学里教书,尽管他教授的是地理这样一门看似刻板的学科,但并不妨碍他养成了那种善于抽象性的思维习惯。他习惯于将大干世界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 退休意味着老年的正式降临,一种源自生命本身的紧迫感随之而来。他认为自己必须面对这个重大的问题,想清楚它,从而全面、客观地把握它。如此一来,就像一个浸泡在水里的人,自己却对水温毫无体查,他已然身陷在老年的岁月里,却孜孜以求着老去的含义。 老去是怎么回事呢?他绞尽脑汁地想。这成了他退休后的一门功课,每个夜晚入睡前,每个清晨醒来后,他都会在心里向自己发问。有时候,内心的诘问不自觉脱口而出,还会令他像一个真正的老人那样喃喃自语起来。这样的时候,他不免要梳理一番自己的生活,但生活本身却并不足以给出他所认可的答案,那无外乎就是由“秃了头、老花了眼睛”这样的碎片般的材料构成的浅显的表象。而他,需要的则是一个本质性的结论。 日复一日,十几年过去,中风袭击了他。好在救治的及时,并没有给他落下格外影响生活的后遗症。在床上瘫痪了一段日子后,他只是变得有些老年性痴呆了。最初他记不清亲人的名字,后来干脆时时需要反复回忆才能记起自己的名字。十几年来困扰着他的那个问题却历久弥新,始终盘桓在他的脑袋里,以至有时他会突然口齿不清地向着虚无发问:老去是怎么回事呢?中风清空了他的脑子,只留下了这个唯一的问题折磨着他。原本堪可承受的冥想变成了备受煎熬的拷问;然而事物却总是有两面性,这个问题同时又激发了他几近告罄的记忆力,让他以此为基点,有限地恢复了一些脑力。 春天里的一天,就像醍醐灌顶了一般,他想起了自己的一位老同事。他们都是“困难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就读于同一所著名的大学,不同的只是一个学了地理,一个学了哲学。毕业后他们分配到了同一所学府,后来一度又结伴被“下放”到边远地区。共同的履历让他们成了心有戚戚的朋友,尽管平时交往不多,但彼此之间都怀着一份默契。他不记得已经多久没有联系过这位老同事了。如今,对于具体的生活,他顶多只保留两天左右的记忆。两天前的事情对他的记忆来讲都是遥不可及的。但他觉得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他终于想起这位教授哲学的老同事了,由此唤醒的记忆接着提示他,这位老同事睿智,深刻,差不多就是那个问题完美的回答者。他决定去向这位老同事请教。他让儿子送他去这位老同事家。其实他们住得很近,都在学院的家属区里。具体方位他当然是记不得了,好在他的儿子对一切都还算熟悉。在儿子的陪同下,他登门拜访了这位老同事。 老同事鹤发童颜,腰背挺拔,但精神有些萎靡。对于造访者的到来,老同事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情,甚至还流露出了某种令人难堪的冷淡。老同事甚至都没有给造访者让座。 他自己落座了,一时却不知从何说起。他的儿子为此显得有些尴尬,站在父亲身边向主人问好。 “我一点都不好,”老同事居然生硬地回答,“你不要跟我说普通话,你的普通话说得一点都不标准。” “伯伯您真幽默。”他的儿子只好讪笑着给自己找台阶。 老同事不再理睬他的儿子,转而看向他。“你怎么变成这副样子了?你都不知道自己擦口水了吗?”老同事就这么刻薄地向他发问。 他下意识地揩了一下嘴角,果然有口水抹在了手指上。他感到有些羞愧,同时也生出了一股冲动。“退休这么久了……”他说,“有个问题我始终没有搞明白。”他的口气好像是在为嘴角溢出的口水辩护。 可是,老同事一点也不接受他这样的辩护。“你从来就没有搞明白过什么,”老同事不屑地说,“你只知道经度和纬度这些没用的知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你何时搞明白过呢?” P1-3 导语 “新世纪作家文丛”是众多实力派作家姹紫嫣红的创作成果,能对新世纪文学做一个以点带面的巡礼,也是多方协力的精心淘选,对新世纪文学以来的作家作品给以一定程度的“经典化”,并让这些有蕴含、有品质的作家作品,走向更多的读者,进入文学的生活,由此也对当代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乃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奉上我们的一份心力,作出自己的—份贡献。 本书是其中之一册,选取了郁达夫小说奖得主弋舟在国内文学杂志发表的新作,力图呈现其近来短篇小说创作的新成绩。 序言 “新世纪作家文丛”总序 白烨 摆在读者诸君面前的,是长江文艺出版社接续着“跨 世纪文丛”,新推出的“新世纪作家文丛”。 在20世纪的1992年至2002年间,长江文艺出版社聘请 资深文学评论家陈骏涛,主编了“跨世纪文丛”,先后推 出了7辑,出版了67种当代作家的作品精选集。因为编选精 当、连续出书,也因为是一个在特殊时期的特殊文学行动 ,“跨世纪文丛”遂成为世纪之交当代文坛引人注目的重 要事件。当时,主编陈骏涛在《“跨世纪文丛”缘起》中 说道:“‘跨世纪文丛’正是在新旧世纪之交诞生的。她 将融汇20世缉文学,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变异的新 成果,继往开来,为开创21世纪中国文学的新格局,贡献 出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她将昭示着新世纪文学的曙光!” 这在当时看来实属豪言壮语的话,实际上都由后来的文学 事实基本印证了。“跨世纪文丛”出满67本,已是21世纪 初的头两年。《中华读书报》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在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它暂时为自己画上 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套文丛创始于7年以前的1992年,其 时正值纯文学图书处于低迷时期,为了给纯文学寻求市场 、为纯文学的发展探路,陈骏涛与出版家联手创办了这套 旨在扶持纯文学的丛书。丛书汇聚了国内众多名家和新秀 的文学创作成果,王蒙、贾平凹、莫言、梁晓声、韩少功 、刘震云、余华、方方、池莉、周梅森等59位作家均曾以 自己的名篇新作先后加入了文丛。几年来,这套丛书坚持 高品位、高档次,又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期 待,为纯文学图书闯出了一个品牌。”这样的一个说法, 客观允当,符合实际。 也正是自1992年起,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强劲指 引下,国家与社会的改革开放,加大了力度,加快了步伐 ,社会生活真正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市场 秩序的确立为重心。社会生活的这种历史性演变,对于未 曾接受过市场洗礼的当代文学来说,构成了极大的冲击与 严峻的挑战。提高与普及的不同路向,严肃与通俗的不同 取向,常常以二元对立的方式相互博弈。正是在这种日趋 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以严肃文学的中青年作家为主 要阵容,以他们的代表性作品为基本内容的“跨世纪文丛 ”,就显得极为特别,格外地引人关注。究其原因,这既 在于“跨世纪文丛”不仅以高规格、大规模的系列作品选 本,向人们展示了当代作家坚守严肃文学理想和坚持严肃 文学写作的丰硕收获,还在于“跨世纪文丛”以走近读者 、贴近市场的方式,给严肃文学注入了生气、增添了活力 ,使得正在方兴未艾的文学图书市场没有失去应有的平衡 ,也给坚守严肃文学和喜欢严肃文学的人们增强了一定的 自信。 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跨世纪文丛”出满 5辑之际,我曾以《“跨世纪文丛”:九十年代一大文学奇 观》为题,撰写了一篇书评文章。我在文章中指出:“跨 世纪文丛”是张扬纯文学写作的引人举措,而且“有点也 有面地反映了80年代以来文学发展演进的现状与走向。在 纯文学日益被俗文化淹没的年代,这样一套高规格、大规 模的文学选本不仅脱颖而出,而且坚持不懈地批量出书, 确乎是90年代的一大文学景观”。我在文章的末尾还这样 期望道:“热切地希望‘跨世纪文丛’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并把自己所营造的90年代的文学景观带入21世纪。” 好像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我当年所抱以期望的事 情,现在正好落在了我的身上。 因为种种原因,“跨世纪文丛”在文学进入新世纪之 后,未能继续编辑和出版,因而渐渐地淡出了读者视野与 图书市场。约在2014年岁末,在新世纪文学即将进入第十 五个年头之际,长江文艺出版社决意重新启动这套大型文 学丛书,并希望由我来接替因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很难承担 繁重的主编事务的陈骏涛先生。无论是出于对于当代文学 事业的热爱,还是出于对于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敬重,抑或 是与亦师亦友的陈骏涛先生的情意,我都盛情难却,不能 推辞。于是,只好挑起这副沉甸甸的重担,把陈骏涛先生 和长江文艺出版社共同开创的这份重要的编辑事业继续下 去。 2015年1月7日,在北京春节图书订货会期间,长江文 艺出版社借着举办《中国年度文学作品精选丛书》出版20 周年座谈会,正式宣布启动大型重点出版项目——“新世 纪作家文丛”。由此开始,我也进入了该套文丛的选题策 划和作者遴选的准备工作。当时的“新浪·文化”就此报 道说:“面对新的文化格局、新的文学现象,出版人仍然 应该‘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跨世纪’有跨世纪的机缘 ,新世纪同样有着它的使命召唤。在一片喧扰之中,一大 批严肃的理想主义文学者,仍然怀揣着圣洁的执著,身负 着难以想象的重压蹒跚而行,出版人当然没有理由旁而观 之。这正是《新世纪作家文丛》的缘起。” 经与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社长刘学明、总编尹志勇、项 目负责人康志刚几位多次沟通和商议,我们大致达成了以 下一些基本共识:一、新的丛书系列以“新世纪作家文丛 ”命名,即以此表示所选对象——作家作品的时代属性, 又以此显现新的丛书与“跨世纪文丛”的内在勾连与历史 渊源;二、计划在5年时间左右,推出50~60位当代实力派 作家的作品精选集,每辑以8~10位作家的作品集为宜;在 编选方式上,参照“跨世纪文丛”的原有体例,作品主要 遴选代表作,并在作品之外酌收评论文章、创作要目等, 以增强作品集的学术含量,以给读者、研究者提供读解作 家作品的更多资讯。 事实上,文学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在社会与文化的诸 种因素与元素的合力推导之下,越来越表现出一种史无前 例的分化与泛化,创作形态也呈现出前所少有的多元与多 样。文学与文坛,较前明显地发生了结构性的巨大变异, 我曾在多篇文章中把这种新的文学结构称之为“三分天下 ”,即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型文学(严肃文学);以 市场运作为手段的大众化文学(通俗文学);以网络科技 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网络文学)。在这样一个有如经济 新常态的文学新生态中,严肃文学的生存与发展,传统文 学的坚守与拓进,就显得十分重要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因为这一文学板块的运作情形,不只表明了严肃文学的 存活状况,而且标志着严肃文学应有的艺术高度,这也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引领着整体文学的基本走向。而就在与 各种通俗性的、类型化的不同观念与取向的同场竞技中, 严肃文学不断突破重围,一直与时俱进;一些作家进而脱 颖而出,一些作品更加彰显出来,而且同90年代时期相比 ,在民族性与世界性、本土性与现代性等方面,都更具新 世纪的时代特点和新时代的审美风貌。即以最为显见的重 要文学奖项来说,莫言获取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自不待说;近几届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不少出自 “60后”和“70后”的作家频频获奖、不断问鼎。获奖作 者的年轻化使得文学奖项更显青春,文学新人们也由此显 示出他们蓬勃的创造力与强劲的竞争力。这一切,都给我 们的“新世纪作家文丛”的持续运作,提供了丰富不竭的 资讯参照,搭建了活跃不羁的文学舞台。 我们期望,藉由这套“新世纪作家文丛”,经由众多 实力派作家姹紫嫣红的创作成果,能对新世纪文学做一个 以点带面的巡礼,也经由这样的多方协力的精心淘选,对 新世纪文学以来的作家作品给以一定程度的“经典化”, 并让这些有蕴含、有品质的作家作品,走向更多的读者, 进入文学的生活,由此也对当代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乃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奉上我们的一份心力,作 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我们将为此而不懈努力,也为此而热切期盼! 2015年8月8日于北京朝内 内容推荐 本书是新世纪作家文丛第四辑中的一种,是作家弋舟继《丙申故事集》之后又一部颇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本书收录了《平行》《安静的先生》《空调上的婴儿》《赖印》等十七个传奇的故事,阅读的时候,仿佛每个人都能在这些故事中寻找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中《蒂森克虏伯之夜》是这些故事中最具思想深度的。弋舟以残酷的书写,宣告了成年礼仪式的血腥性,即源自包小强等单纯青年撞上“恶意的消费主义”这堵透明的玻璃墙之后而丧失主体性的必然结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